《增城老地名》之三:千年古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增城有什么农庄 《增城老地名》之三:千年古县 

《增城老地名》之三:千年古县 

2023-12-17 17: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榄雕“东坡夜游赤壁”核舟

  

  作为增城人,你了解增城吗?

  增城辖区面积1616.47平方千米,2021年常住人口152.92万。以汉族为主,还有畲族等。后汉始设增城县,据明、清《增城县志》载:“后汉建安六年(201),析番禺地置增城县”,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增城”一名自建县起沿用至今。2007年11月20日,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列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现为广东省的四个授牌(增城、四会、始兴、龙川)“千年古县”之一。

  增城文化底蕴深厚,总体呈多元融合的岭南文化特征。秦朝之前为夏民族的文化传统,汉越文化具有多元性特点,增城与广州同属于百越中扬越之地南越。秦统一后,南越国以珠三角为中心,增城随之进入文化融合期。秦至唐宋年间,特别是南宋迁都时,中原人口不断南迁,广府文化基本融合定型,增城的广府文化也随之定型。至明清时期,大批客家人迁入增城,这些客家人带来了客家风俗文化,他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开始与广府文化融合。外来移民迁居增城,并繁衍生息,与当地土著人的交互融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将自身的文化传播扩散开来。这在增城的地名中也有所体现,比如具有客家特征的“屋”“輋”的地名,如王屋、李屋、山油輋、白狗輋等。千百年来,增城经过多元文化融合,形成了其众多独特的文化遗产。榄雕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貔貅、何仙姑与挂绿传说、畲族拜祖公图等荣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汉乐(增城)、舞春牛、客家山歌过山拉、舞火狗、宾公佛传说、剪纸、灰雕、篆刻、荔枝蒸馏酒、石滩豉油酿造技艺荣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间节日有龙舟节、做会、畲族盘王节、仙姑诞、佛爷诞等。名胜古迹有菊坡亭、莲花书院、湛子洞、何仙姑家庙、报德祠、长寿寺、雁塔寺、正果佛爷寺、湛若水墓、百花古寺等。名人有唐民女诗人何秀姑(成仙后称何仙姑)、北宋进士古成之、南宋粤词之祖创岭南第一个学派菊坡学派的丞相崔与之、元撰写广东第一本地方志《大德南海志》的陈大震、明南京三部尚书湛若水、明解元进士胡庭兰、元末农民起义立大金国称王的朱光卿、原籍增城的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郭继枚、马来西亚华侨首富郑景贵、客家文化奠基人赖际熙、民国中山大学教务长陈宗南等。

  千年古县增城流传着很多美丽的故事,且让我们娓娓道来……

  2002年中国南部的广州市,一次普通的拍卖会。被拍卖的物品并非名瓷名画,也非古董珍玩,而是一颗小小的挂绿荔枝,但是它的价格绝对能让你瞠目结舌,一颗荔枝竞拍出了55.5万元的天价,是当时黄金价格的500倍,世界上最昂贵的水果就在这里产生。这颗荔枝为什么如此特殊,让人们争先恐后地抛掷千金,它的背后又有着哪些故事呢?

  这颗身价55.5万元的荔枝出产于广州增城。增城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北部,隶属于广州,与东莞隔江相望,北回归线穿插其北部。是广州通往东莞、深圳、香港和粤东各地的交通咽喉。这里风景秀丽,绿水绕城。美丽的增江带来了温和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也滋养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在中国,可考证的荔枝品种共有130多种,仅增城就拥有其中的56个品种。被称作“荔枝之乡”。走进增城,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密密的荔枝树,每当荔枝成熟时,树上结满了果实,有的甜如蜜,有的香如桂,有的大如蛋,有的小如珠,这林林总总的荔枝和荔枝树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故有荔城之美誉。

  横塱村,坐落在增城朱村街,是增城荔枝村。村里共有荔枝26个品种,堪称荔枝天然博物馆。一些稀有的品种,也在这里被保存了下来。

  横塱村的村民对一种叫作“阿娘鞋”的荔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因为这里有一个凄美的传说。从前,村里有一个苦孩子,很小就死了父亲,与年轻的寡母相依为命。母亲很辛苦,白天下田,做着只有男人才能做的农活,晚上在昏暗的灯下为孩子补衣裳。孩子也很乖,很小就能帮母亲放牛放鹅。孩子没有鞋,总是打赤脚,冬天里,脚面冻裂,渗出血丝。母亲心疼,就找来碎布,一针一线为孩子做了一双布鞋。有一天,孩子捡到一颗很大的荔枝核,种在屋前的池塘边。荔枝核发芽了,伴随着孩子一天天成长,孩子终于长大了,可以帮母亲耙田了,母亲感到无比的欣慰。有一年的农闲时,孩子说想学点手艺,于是跟了一个外地来的木匠穿乡过县去了。也许是天意弄人,在外地的一个墟上,孩子被拉去做壮丁,被带到很远的地方去打仗,一打就是十多年。当他回到家时,不见了母亲的踪影,房屋破败,门槛长满了青苔。别人告诉他,母亲已去世几年了,他一去不返,母亲盼他盼得失了明,死得十分凄凉。母亲的坟已长满野草,孤零零地躺在荒野,旁边树上的乌鸦也哑哑地叫个不停。他长跪在母亲的坟前大声痛哭,泪水一遍一遍染湿了他的衣衫,眼睛被渗出的血水腌得迷迷蒙蒙。“娘,孩子来看您了,孩子不该离开您,一刻也不该离开您。我苦命的娘啊,您九泉之下知道您的儿子已回到您的身边了吗?”他用头狠狠地撞击着坟头,手大力地撕扯着自己的胸膛。那份悲怆,那份凄惨,让村里的每一个人都为之流泪,天上的行云都仿佛静止不动。这一年,横塱村的荔枝大丰收,大大小小的山头都是火红一片。人们请来所有的亲戚朋友,都吃不完树上的荔枝,于是有人用荔枝互掷打仗取乐,仿佛西班牙番茄节,疯狂一番。就此形成了一种风俗,流传至今。也是这一年,他小时种的那棵荔枝也结出了满树的果实。这荔枝很特别,谁都说不出是什么品种,他见果实很大,长长扁扁的,轻轻一捏,像花生一样爆开,又像两只鞋底相对拼起来的鞋,想起母亲为他做的鞋,就给荔枝起了个名,叫“阿娘鞋”。

  品尝荔枝是一门艺术,不同形状、颜色的荔枝口味也各有千秋,桂味荔枝,有淡淡桂花香,清爽不腻接地气。清美香甜的荔枝被誉予了“果中之王”的称号。而这种生长在南方的水果,却引起了一位身在北方的女子极大的兴趣。

  一千年前的西安,有位女子,听一个到南方办事的官员说起,南方有一种无比鲜美的水果。但是,那位官员也补充说,除非你花上一年的时间远下南方,否则别想吃到这种美食,因为它的保质时间最多只有五天。可是这并没有难住这个好吃而且有手段的女子。

  当晚那个漂亮的女人给皇帝两个选择,一是给他一年的时间让他到南方去游玩,另一个就是把千里外的新鲜荔枝带到她的面前。最后,离不开她的皇帝终于选择了后者,这个女人就是杨贵妃,虽然用的是千里加急的快马接力运送,但荔枝要在罐子里放上八天。可以想象,在炎热的七月份,给杨贵妃呈上的,即使用冰镇住,都已经不是新鲜的荔枝了。

  从那以后,在进贡的公开名录中,荔枝就再也没有出现过,然而实际情况是每一代君王和他们的宠臣、爱妃都没有放弃这个美味,而且对新鲜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

  无独有偶的是千年后,在紫禁城内,传出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专横而挑剔的慈禧突然要吃荔枝,她的要求是必须鲜红爽脆,这几乎就等于是一道对采办荔枝者施加的催命符,因为以往这是不能办到的,看来必定会有人要人头落地了。当采办一筹莫展的时候,岭南的工匠献上一条妙计,为了保鲜,把进贡荔枝丫先环削皮包泥让其生根后整枝砍下来,用泥包裹,然后再放到缸里面,运上京城。这种方法再加上这种荔枝耐存放的品质,使慈禧终于尝到了她想要的最新鲜的岭南荔枝,而这种荔枝的品种,正是拍卖出55.5万天价的这种挂绿荔枝。

  在永宁街的钟陂头村天蚕山,我们发现了一些雕刻精美的石马,从服饰和形状来看,应该是明代的墓葬像,而且它的规格和精美程度都是岭南地区罕见的。在这附近应该有一个地位很高的明代墓葬。

  顺着这条小路前行,果然在山坡上发现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墓葬,这座墓不仅造型奇特,材料也非同一般,它既不是石雕也不是砖砌,而是用灰沙、黄糖、糯米粉板筑而成,质地非常的坚硬,历经四五百年的风雨洗礼,至今还保存比较完整。这一层层夯筑起来的混凝土,恐怕就是水泥的老祖宗了。

  在这造价昂贵的墓中,还出土了很多陶片、陶俑等文物,以显示着这个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它的主人正是太子少保,明代阁老,礼部、吏部、兵部尚书湛甘泉。

  湛若水,号甘泉,生于公元1466年。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赋税日增、民不聊生。但是在湛若水36年的仕宦生涯中主张行王道,施仁政,最后,被任命为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然而,人们对他的敬重不是因为他的顶戴花翎、高官显赫的地位,而是因为湛若水在中国思想史的影响要远远超过他在政治史上的影响。

  青年时,他自成“随处体认天理”的哲学思想体系,与王阳明日夕相与论学,名扬京师,形成了王、湛两大“心学”学派,打破了自宋朝以来宋儒理学僵化、禁锢思想界的局面。

  湛若水辞官回乡及回乡途中,潜心发展教育事业。先后创办了40多所书院,弟子3900多人,对中国和日本的儒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学者称其为“世界第一个客观唯心主义大成者”“中国第二大民间教育家”。湛若水这个名字也被收入到《辞海》当中,为后人所解读。

  相传,湛若水辞官回家路过福建,尝到一种非常好吃的荔枝,但是主人并不希望这个荔枝品种外流。湛若水乘人不备,把荔枝核藏在怀中,回乡后栽入家中,不久一个新的变异品种出现了。它不仅有福建品种的好味道,而且多了一个更重要的品质就是耐存放,自培育出挂绿这个品种以来,挂绿荔枝就非常的昂贵。在清代它与珍珠同样珍贵,在民国时期每一颗挂绿荔枝能换回一亩良田。由于挂绿的珍贵,曾有很多人纷纷向湛家求得挂绿的枝苗,自己栽种。但是经过几百年后,那些树种都不约而同地退化的退化,死掉的死掉了,只剩下唯一的一棵,依然枝繁叶茂的生长在增城挂绿广场上。

  传说这棵树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它多次死而复生,每次新枝新生命的出现,老枝就会自然而然的死亡。更令人奇怪的是它的不可移植性,即使是截取枝苗,嫁接在同一块土地上,也不能培育出完全相同的品种,这样的现象即使是现代科技也无法解释,那么55.5万元买了一种世界唯一的水果,那也就不足为奇了。

  关于挂绿还有一个很美丽的传说,挂绿荔枝上那条绿色是一位女子的丝带,这个女子是谁,她和增城有什么关系啊?

  在民间有八位神仙广为流传,八仙是男、女、老、少、富、贵、贫、贱的神仙代表,他们体察民情,普度众生,帮助那些受苦受难的人们。在东渡蓬莱时,各显其能,已流传为人间的佳话。而八仙中,有一位女子叫何仙姑,相传她是凡人被点化成仙的,那么,会有这样一个人吗?

  增城小楼镇的一个仙庙,在仙庙的屋顶上长着一棵仙桃树,不用浇水培土,却年年硕果累累,非常的神奇。

  这个仙庙香火旺盛,周围的善男信女都到这里来祭拜。而每天的道士早课,也是这里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

  在《增城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载:相传,何仙姑本名何秀姑,是增城县小楼人,出生于武则天时期。其父何泰以做豆腐为业。据说秀姑出生时头顶出现六道毫光,天生一副“仙料”,十四岁那年,她在山中遇见云游到此的吕洞宾。吕洞宾给她吃了一些云母片,从此能知人间祸福。几年后,秀姑父母想把她许配给人,秀姑不肯。于是在自家门前的井旁留下了一只鞋,让父母亲误认为她已投井自尽,而自己却隐居山中。

  此后,她经常上山采药,为老百姓治病。一天她在采药时突然山洪暴发,何仙姑为救家乡人民的生命财产,发功收水,最后功力用尽,投影留在增城派潭白水寨瀑布,现今人们称这瀑布为“白水仙瀑”。增城的挂绿荔枝,相传,那条绿色的丝带便是何仙姑为母绣鞋离家时留在荔枝树上,之后便化作了挂绿荔枝果中的绿线。

  在仙姑庙不远的地方,有一颗千年仙藤,学名百花鱼藤。它的覆盖面积达到了900平方米。新藤、老藤、主干、枝叶都互相交织在一起,已经很难寻觅到仙藤的主干。有人说,这颗仙藤就是何仙姑在这里翩翩起舞。

  瀑布是山的灵魂,有了瀑布,山就有了生命。白水寨有一条气势磅礴的瀑布,瀑布从山顶飞泻直下,落差达428.5米,为我国大陆落差最大的瀑布,形象似何仙姑,增城人形象地把它称作“白水仙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而“白水寨风景名胜区”则是山和水合力刻在地球上的印章。因为北回归线穿越其中,又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瑰丽翡翠。

  人们依山就势,修建了通往山顶的9999级台阶,号称“天南第一梯”,寓示增城仙境九重天能风调雨顺,直到天长地久。

  比起山中奔腾的瀑布,山顶上的水库显得格外静美。在青山的环绕之中,它静静的记录着增城的每一段历史。相传,八仙在过海之前,何仙姑就是在这里沐浴更衣,而其他的七仙均在这山外等候,所以又把这里叫作大封门。如今大封门再也不关上了,因为它正以博大的胸怀迎接着八方来客。

  在增城,与何仙姑庙同样香火旺盛的就要数位于正果镇的正果寺了。它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殿内除了供奉释迦牟尼外,还供奉着一尊宾公佛。那么,这个宾公佛又是什么人呢?

  宋景祐二年(1003),增城金牛都香浦塘又新添了一个小生命,姓宾后尊称公。相传,这个婴儿出生时就跪地双掌合十,朝天礼拜。八岁时,他便到名山寺出家,苦练修行,最终修成正果。当地绅民称其为“宾公佛”。

  据当地人讲,宾公佛帮助治理洪水,为老百姓排忧解难,于是得到了当地人们的爱戴。

  无论是使增城名扬天下的荔枝,还是景色秀美的白水仙瀑,都没有向我们透露一点关于增城地名由来的信息,那么,增城究竟是怎样得名的呢?

  想了解一个城的得名,就要先了解一个城的历史,而了解历史最好的地方就是博物馆。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新石器时代的文物,这会是增城最早的遗存吗?在金兰寺贝丘遗址出土的几个小贝壳却告诉了我们一个惊人的大秘密——贝丘文化。早在六千年以前,在增城这块土地上,就已经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并且一直延续至今。位于中新镇的坑贝村就是明清时期留在这里最好的佐证。

  村落的房屋排列整齐,宗祠、碉堡样样俱全。最奇特的要数这锅耳形的屋顶了。据当地村民介绍,它有三种作用,第一是镬耳屋顶很像官帽,代表村里出过高官。也表达了村里人希望加官晋爵的心愿。第二是有调节日照温度的作用,第三是高高竖起的锅耳墙能阻断家与家之间的连接,起到了防火的作用。

  坑贝村为广东省目前保存最完好、最具明清岭南民居特点的大型古村落,已被编入《中国古镇古村游》一书之中。

  每年,他们的粮食和荔枝都取得好收成时,就要舞起春牛,唱起歌,来感谢耕牛一年来的辛勤。他们还要舞起荔枝灯笼,迎接荔枝娃娃。生长在荔枝树下的孩子们都是唱着荔枝儿歌长大的。

  增城除了盛产荔枝外,乌榄也是特产之一。一棵棵巨大的乌榄树,给增城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效益。心灵手巧的增城人把乌榄核回收,变废为宝,就形成了著名的榄雕。

  榄雕在新塘已流传了300多年,是清代的贡品,它继承了岭南文化的风格特征,造型秀丽、雅致,细腻精微。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乾隆年间广州雕刻家陈祖章的榄雕“东坡夜游赤壁”核舟是典型作品。

  核舟呈稍深的橘红色,高1.6厘米,长3.4厘米。门窗具备,开合自如,舱篷上雕刻席纹,舟上桅杆直立,旁备绳索与帆,舱内桌案上杯盘狼藉。人物有苏东坡、文士、客妇、艄公、书童等八人,每人神情各异。舱中凭窗而坐的是苏东坡,头裹纱巾,宽衣博袖,静静地看着窗外,似在品味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景象,又似在耳听清风徐来、江流有声。船右前侧一丫髻童子倚舷下望。船首有戴帽老者短衫箕踞,一童子蹲于炉前烹茶,另一童子扶肩戏玩。后舱有船夫掌舵,艄公似不忍橹声打扰游客的雅兴,故意摇慢以便让客人饱览水光月色。文士凭栏内视若回语状。此舟雕刻技艺精致细腻,力求创造出一种诗的意境,舟中人物的衣冠、桌椅等都力求符合宋代的社会生活。人物的神情、动作都能恰当地体现其身份、性情和心境。舟底刻有苏东坡《后赤壁赋》全文三百余字,下有“乾隆丁巳五月臣陈祖章恭制”款,镌文楷体,俊朗挺秀,细密井然,堪称鬼斧神工。这件作品也说明,微雕橄榄核舟这一艺术形式在清代已成为宫廷艺术了。清咸丰年间,增城新塘人湛谷(菊)生亦雕有一类似的“东坡夜游赤壁”核舟,并明确文士是黄庭坚和佛印和尚,还有客妇、艄公、童子共6人,此件现藏于增城博物馆。如今,“广州榄雕”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虽然增城很早就有人活动,但是,早期这里属南越,人烟稀少,直到南宋迁都时,中原人口大量涌入,这里才逐渐发展起来。

  在罗浮山西麓的一个山沟中,有一个隐蔽的村庄,据说他们是300多年前才迁移至此的,不同的是他们并不是汉族,而是少数民族之一的畲族,这里也是广州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关于他们的祖先,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古时,一位皇帝手下有一只神犬,名叫盘瓠。它曾经在国家处于危难的时刻,挺身而出,夜袭咬死了叛乱的藩王,因此被皇帝招为三公主的驸马。它在新婚之夜告诉三公主,只要将它放进一只金钟内,7天之后,它就可以变成人的模样。想不到,在第六天的晚上,心急的公主担心它会出什么意外,于是就揭开了金钟。结果发现它还剩下头部保留狗的模样,其余部位已经和人没有什么两样了。于是这位驸马就形成了“狗头人身”。它与公主生下的三个儿子,分别被皇帝赐姓“盘”“耒”和“雷”。皇帝还对盘瓠及其子孙后代给予永远免税的优惠。这就是现在的畲族。而这位狗头人身的畲族始祖,也被后人们尊称为“盘瓠大王”或者叫“盘王”。

  迁移至此后,他们便世世代代的生活在这里,虽然有些汉化,但是他们始终还保持着自己的语言、服饰和拜盘王(祖公)的民俗。

  增城也流传有凄美的爱情故事。

  圣皇洲古曾称城隍洲、别情洲。“江声仍到竹中楼,银汉绳绳耿素秋。唱尽刀环(还)旧时曲,蓼花无数别情洲”。这首诗是清朝诗人吴思学登临别情洲后感慨而作,诗中有声,有画,平仄讲究,而末句“唱尽刀环旧时曲,蓼花无数别情洲”几度历史感怀,几度人生秋凉,堪为七言绝句中的中上之作。别情洲,位于雁塔桥南300多米处,四面环江,茂竹修林,是一片面积近百亩的沙积地,岛上白色鸥鹭翻飞。这里原名城隍洲,然而诗意的开始,正因为一段凄美的爱情。南朝文学家江淹在《别赋》中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情洲的诞生,正是对黯然销魂者最真实的诠释。传说明朝时,别情洲上,有一妙龄女子,名叫余洁贞。洁贞因相貌出众,被城中一位富商相中,以千金为聘,希望抱得美人归。而这时的余洁贞早已与一汤姓男子订婚,两人相亲相爱,天地为媒。情根深种的二人却因女子父亲的一时贪婪被活活分开。聘礼已收,无法反悔。洁贞无奈之下只能答应父亲,嫁给富商。就在成婚之日,洁贞和汤公子奔赴城隍洲,双双缢死树上。令人惊奇的是,二人死后面色红润,面带微笑,恍若在世。当时人为纪念二人忠贞不渝的爱情,遂把城隍洲改称为“别情洲”。诗人一句“蓼花无数别情洲”,在重述凄美爱情之余,更显示了增江处处诗意盎然的独特魅力。增城知县管一清访别情洲诗四首:“何处别情长,烟波正渺茫。可能多杜若,应是少鸳鸯。”“空销南浦魂,流水争分注。不及罗浮山,千秋两相附。”“燕燕羽差池,情多不自持。小桥凝望处,人道是相思。”“疍舩江上来,翠袖摇柔掳。借问别情洲,含嗔佯不语。”西安送别折灞桥柳,增城人送别送到别情洲摘蓼(粤语“聊”音)、柳丝(留思),同一意思,令人唏嘘。

  从金兰寺遗址可知,增城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已经延续了几千年,它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建置设县的呢?

  增城一名之由来流传的说法有三种。第一种说法是“增加一城”,南海郡(广东)原来六个县,增加了一个。据明清两代《增城县志》载:“后汉建安六年(201年),析番禺地置增城县。”第二种说法是“增城”一词起源于神话。在古文同音假借里,“增”即“曾”,曾也可假借“曾经”的“曾”,曾音“层”,屈原在《楚辞·天问》诗有“增(层)城九重,其高几里。”汉《淮南子》:“昆仑山有层城九重,高万一千里,山有不死树在其西。”可见增城建县时,借用了神话。唐《元和郡县志》:“增城县……按昆仑山上有阆风增城,盖取美名也”。按照这种说法,增城县就是神仙居住的仙境九重天了。第三种说法是源于增江,因为有增江流过,就叫增城了。前后两种说法较难被人接受,因为人们很难考证到是先叫增城还是先叫增江,增城东汉设县城叫街,南北朝县城附近有街人周灵甫,有家兵万人,当时县城不叫城,州府所在地才叫城。新增一城的说法只存在佚失的明永乐《增城县志》,其他现存6本古县志都有“取其美名”仙境九重天提法。近年经增城温敏崇、陈克、朱佩坚等学者反复考证,认为神仙说比较合理。

  当然,增城的故事远不止这些。千百年来,增城这个神仙居住的地方,被人们赋予了许多优美的传说,何仙姑在这里滋润着生她、养她的这片沃土,荔枝也成为增城向世界炫耀自己的品牌。增城容纳百川的胸怀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本土人,接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家人和各族同胞。如今的增城已经是拥有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全国第五个国家级侨商产业聚集区“侨梦苑”,是全国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全国著名的荔枝之乡、丝苗米之乡、牛仔服装名城、新兴的汽车产业基地和生态旅游示范区、乡村振兴引领区,她正以崭新的面貌,蓄势待发,积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美丽城区,一步一步成为现代化生态新城区。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