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伤背后 如何读懂孩子的“痛”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塞来昔布胶囊200mg是几粒 自伤背后 如何读懂孩子的“痛”

自伤背后 如何读懂孩子的“痛”

#自伤背后 如何读懂孩子的“痛”|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文/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王玉玲

小明是某重点中学高一学生,却已经“罢学”两个月了。

病房里,小明的母亲对医生说:“一提学习,他就发脾气,小时候那么乖巧,现在跟变了个人似的,全家人为他操碎了心,稍不如意他就划自己胳膊。”掀开小明的袖子,医生发现大大小小、或陈旧或新鲜的刀割伤痕布满他的双臂。“我并不想死,就是很烦,看到血流出来,心情就平静多了。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傀儡,只有伤害身体这件事,我可以自己做主。”孩子低声对医生说。

小明这种情况属于非自杀性自伤,在心理科病房较为常见。非自杀性自伤是指个体在无自杀企图的情况下,采取一系列反复、故意、直接伤害自己身体,且不会导致死亡的行为,是青少年时期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些自我伤害行为不同程度地导致了多种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损害。非自杀性自伤的原因十分复杂,除可能的生物因素外,孩子的成长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因素等都会导致孩子情绪调节和社交能力方面的缺陷,需要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重视。

当一个孩子别无选择地去伤害自己的身体时,他可能已经面临无法摆脱的困境。自伤行为的背后其实是对生命的渴望。我们该如何去读懂他们的“痛”呢?

青少年期是个体心理快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内心冲突非常激烈,容易产生极端的情绪,呈现出防御与敌对的姿态。由于青少年心理发展与现实的冲突,他们应对负性经历及生活事件时需要更多的支持及理解。

父母和老师作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其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和关注并初步处理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

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疏导的方法,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了解他们真正的需要。同时,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让家庭成为孩子负面情绪的收容所,引导他们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情绪。

老师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关心、爱护学生,关注他们的情绪状态,提高识别心理问题的能力。

自伤行为是孩子的一种求助方式。如果他们让你知道或看见,证明他们对你仍有渴求和信任,而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感动的事。请带着这份感动去理解他们,在他们想要交流的时候与他们一起谈论和面对,真诚倾听,鼓励表达,不要催促或打断。当孩子能越来越多地用言语表达内心的痛时,自伤就不再是唯一的方式。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