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世纪的“宗教剧”,你知道多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基督教诞生的故事 欧洲中世纪的“宗教剧”,你知道多少?

欧洲中世纪的“宗教剧”,你知道多少?

2024-07-14 23: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欧洲中世纪的戏剧作品,大多是为了宣扬宗教的目的写成的,因此带有浓厚的基督教韵味。“宗教剧”是后来的研究者们对欧洲中世纪宗教戏剧的一般性称呼。其实,所谓的“宗教剧”里面是分为几大不同的类型的。

按表现内容划分,择其要者有以下几种:第一种:神秘剧。神秘剧主要叙述《圣经》上和教会史中发生的故事;第二种:神迹剧。神迹剧表现的是圣徒行传中真实的或想象的行为。

奇迹剧的基本素材来源于《新旧约全书》中所记载的关于耶酥基督的事迹,戏剧形式比较简单,主题基本上是宣扬耶酥基督超凡脱俗的救人显灵的奇迹,目的是为了让信徒相信基督教。

第三种是道德剧。道德剧“往往是为法庭写作的或者是校长为他们的学生们写作的”,目的是给人以宗教道德上的教训。

早期欧洲中世纪宗教戏剧的代表人物是女作家罗丝维萨(约935-1000)。罗丝维萨出生地在今天的德国。约公元955年进入甘德斯海姆本笃会隐修道院当修女,一生大部分时间在修道院度过。她主要使用拉丁语进行创作,是中世纪欧洲为数不多的女作家之一。

按杨慧林先生的意见,她的创作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诗体的圣徒传奇,共八篇,主要记述的是圣母以及圣徒事迹,并附有用散文写成的序言、后记和用韵文写成的献辞;第二类是两部记述历史的长诗;一部主要记叙的是奥托一世和二世的武功和政绩,另一部主要记载的是她所在的修道院从公元856年建立起到919年之间的历史。

第三类,也是她创作中最重要的一类,则是她用押韵的散文体写成的六个喜剧短剧。由于这些剧本中的一部完整的原稿大约在公元1500年被德国人文主义学者采尔蒂斯发现,并于1501年被整理和编订,所以她才为后人所知。

但据考证,她的剧作可能从来没有真正上演过。她的戏剧作品直到1923年才被完整地译为英文出版,收入《罗丝维萨剧作集》。她的六部剧本分别是《加里卡纳》、《达尔西提乌》、《卡里马修》、《亚伯拉罕》、《帕纳提乌》、《萨匹恩提亚》。

罗丝维萨的剧作大多是站在基督教的立场上来反映现实问题的。剧作主要是宣扬基督教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并通过戏剧故事叙述基督徒的坚定信仰,赞美妇女的童贞,描写信徒的内心忏悔,并鞭挞统治者道德堕落的行径。

所以,她的剧作的主题曾经被一些西方学者认为是“表现贞女和殉教者的美德”,我认为是不无道理的。

但是,由于剧作家对当时现实生活有一定的体验,加之对当时的社会矛盾有着一定的体察,因而,剧作中也表现出了一些暴露现实黑暗,遣责封建制度罪恶的思想情怀。这一切,综合起来看,可以说基本上表现出了她所生活的时代的本质特征。

在她的较为著名的剧本《加里卡纳》中,主要展示的是主人公加里卡纳的生平际遇。加里卡纳是一位异教的军事统领,爱上了已经献身上帝的贞女、君士坦丁皇帝的女儿康丝坦提亚。耶酥的门徒约翰和保罗劝他皈依基督。

后来加里卡纳像约翰和保罗一样皈依了基督教,并独身禁欲,最后殉教而死。作品还写到,甚至在他临死之前,他还为行刑者的儿子祈祷,最后行刑者的儿子也信奉了基督教。从这部剧本中,我们可以看出,作品主要宣扬的是基督教的教化力量。

与这个剧本主题较为相近的还有《卡里马修》。《卡里马修》说的是作品的同名主人公爱上一位已婚的基督徒少妇德路丝亚娜,两人共同经历了一次热烈的爱情;但由于世俗的爱情与宗教的教义发生着抵触,德路丝亚娜内心非常痛苦,为了逃避这种情感,德路丝亚娜于是祈求上帝让自己死去。

她死后,卡里马修来到她的坟前,想要拥抱她的尸体时,结果被一条蛇咬死。作品最后的结局是喜剧性的——由于使徒约翰的祈祷,这对情人又重获生命。在这个剧本中,我们可以看到,基督教的奇迹剧的特色极为鲜明。

《亚伯拉罕》和《帕纳提乌》是表现神圣的隐士化装成求爱者,使迷途的少女悔过自新,主题思想也与前面两部大同小异。

如果说前面的几部作品主要是宣扬宗教奇迹和劝导人皈依宗教的话,那么,另外几部戏剧的现实性就更为强烈了。

例如,在她的剧作《萨匹恩提亚》中,主要描写是暴君当着三位圣女(分别代表着信、望、爱)的母亲萨匹恩提亚的面,对她们进行了残酷的折磨并最终将她们全部杀死。

但她们的母亲并没有向暴君低头,而是骄傲地将她们掩埋在罗马郊外,40天以后,萨匹思提亚在坟前为女儿们祈祷时,也溘然长逝。这部作品可以说是表现了深刻的反对封建主暴政的思想,这在当时的社会中,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作品本身也体现着中世纪宗教文学所特有的象征和寓意的艺术特色,深含着封建暴政是与基督教学说所鼓吹的信、望、爱格格不入的和两者间本质上是对立的卓越见识。与此剧本思想比较一致的还有她的另一个剧本《达尔西提乌》。

《达尔西提乌》的故事背景发生在罗马时代。基本情节是:罗马执政官贪恋三位基督教圣女的美色,将她们关押以后又企图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图谋不轨。

但在神的干预下,执政官的欲望不仅未能得逞,还引出许多笑料。但是后来三位圣女被送交大法官,结果两人被判处火刑,另一位被送进妓院,受尽折磨后又遭杀害。

罗丝维萨的剧作基本上属于喜剧的范畴或有着很多喜剧性的因素。这可能与她曾经受到古代罗马喜剧家泰伦斯的许多影响不无关系。然而罗丝维萨却明确表示,其剧作正是为了要抵消泰伦斯的影响才写作的。

在这些剧作的序言中,罗丝维萨就提到:“要为泰伦斯那些不道德的喜剧提供一个教诲性的版本”。加之罗丝维萨的剧作题材非常宗教化,宗教思想又比较浓厚,加之又采用类似于圣徒传奇的写法,所以,我认为,尽管她的戏剧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因素,然而,她的戏剧艺术仍然没有脱离中世纪欧洲宗教剧的范畴。

从公元11世纪开始,“配合教堂宗教庆典仪式的表演从复活节延伸到了其他重要的宗教节日,特别是耶酥升天节和圣诞节。表演的内容和形式也更加复杂,台上出现的角色也增多了。……从这个时期的教堂庆典活动中已经可以明显地看出一种倾向,那就是这种表演正在逐渐远离宗教仪式,远离单纯的说教,以便给人们带来轻松的娱乐。”

到了12世纪,宗教戏剧在形式上更加完善。作为一种完整的艺术形式,宗教戏剧大约在12世纪以后逐渐走向成熟,并成为一种普遍的艺术形式。

据现有的材料记载,宗教戏剧产生后,法国、英国、意大利和德国等地的宗教节日中都有宗教戏剧的上演。“教堂从中世纪开始到文艺复兴结束都是戏剧活动的中心。虽然我们不拥有这数量众多的戏剧中极少的手稿和原文,我们也确切地知道这些戏剧在全英格兰上演着,从十二世纪到十七世纪。”

根据《早期英国戏剧记录》可以论证,所有英国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戏剧总和的半数以上是在教堂中上演的。

“仅仅根据最近出版的消息来源和其他将要出版的记录,我们已经知道有143个教区和其它宗教机构在教堂上演戏剧,还有23次没有超出教堂范围内的表演。根据德文的观点,可能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相关记录保存了下来。

如果这个比例对于英格兰来说是正确的,几乎可以确定对于(萨克福克、诺福克、德贝郡、约克郡来说远远少于百分之十保存了下来)。大量的教堂一定曾经有过它们自己的戏剧。在那143个教堂中,记录保存了在那里上演过的211部不同的戏剧,它们中的某些上演了多次。

如果说百分之十的保存记录接近于事实的话,在1642年以前应该有超过两千部戏剧在教堂中上演。”加之当时基督教的宗教节日众多,因此演出还是较为频繁的。

演出的地点也逐渐有了变化的,宗教戏剧开始时主要是随着弥撒仪式而在教堂里演出,但越到后来,特别是13世纪以后,由于手工业行会出资赞助,演出的地点渐渐搬到了教堂之外,成为当时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开始时这些戏剧所采用的语言是拉丁语,愈到后来,各个民族的地方性语言逐渐取代了拉丁语;在音乐上,由于民间音乐成分在后来逐渐进入其中,加上滑稽和粗俗的笑料等因素等大量的涌入,因此,到后来,基督教教会便放弃了这种形式。

就此时的宗教戏剧而言,比早期宗教戏剧的简单形式有了更长足的发展,如情节相对复杂,演唱成分增多,音部的出现,韵脚的使用等等,戏剧形式渐趋成熟。

例如,在此时的英国出现的一部宗教戏剧《亚当》就需要十七八个演员,并开始有了非常精细的道具,还有一些价钱很贵的戏服一—所有这些仅仅是它所保留下来的那部分剧本中提到的。

这至少说明一个事实:12世纪的戏剧并不粗糙规模也不小。而12世纪的另一部宗教戏剧《丹尼尔》是为了在盎格鲁诺曼大教堂上演创作的。它明显地是一个教堂剧。这个戏剧是写给并且正适于唱诗学样的男孩子们表演的。

同样,戏剧的样式在原有的神秘剧、神迹剧和道德剧的基础上不断增多。“西方人通常按照其各自的题材,将它们分为复活节戏剧、受难剧、圣诞剧(或“牧羊人剧”)、取材于其它《圣经》故事的戏剧、有关圣徒的奇迹剧等等。”

“复活节戏剧”大多取材于《圣经》中关于耶酥死而复活的故事,但经过了戏剧家们的再创造,因此与《圣经》中的记载略有出入。

这类戏剧作品有经过12世纪改编后加入基督复活和显圣的情节的《探访圣墓》,13至14世纪产生的《赞美羔羊》(残篇)以及14世纪出现的《行旅》等等。“受难剧”这一戏剧形式“同样发源于圣餐仪式”,内容主要表现耶酥的圣迹和十字架受难,其中也穿插着一些其它的宗教情节。比较有名的受难剧是《受难的赞美》等。

“圣诞剧”主要描写的是耶酥基督诞生的故事。这类戏剧最早可以追溯到11世纪,“在11—13世纪之间,法语地区的部分戏剧也常常以'东方三博士’(Magi)的朝拜为主题,丰富了关于耶酥圣诞的表演。”

“但是在13世纪以后,这基本上变成了圣诞节的祝颂和祈祷活动,戏剧的成分却逐渐消失。”“取材于其它《圣经》故事的戏剧”是除了《圣经》中关于耶酥复活、耶酥受难和耶酥诞生等故事之外的取材于《圣经》其它故事而改编成的戏剧。这类戏剧作品有《拉撒路的复活》、《圣保罗的悔改》、《敌基督》等。

“有关圣徒的奇迹剧”按杨慧林的意见,虽然表现的是圣徒们的奇迹,但通常是写未见于《圣经》中所记载的那些圣徒们的神奇经历。“大约在12世纪以后,关于圣尼古拉的'奇迹剧’开始产生。其中四种主题比较著名,即《三个女儿》、《三教士》、《Getron的儿子》以及《尼古拉的画像》”

从上面我们所引述的材料中可以看出,尽管欧洲中世纪的宗教戏剧是教会支持和扶植的产物,但是,它无论是思想价值,还是艺术价值都是不高的。勉强支撑了几个世纪之后便被后来兴起的城市戏剧所取代,决不是偶然的。

如果说,这样的戏剧在文化史的发展上仍然还有着自己的价值的话,那么,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个是从这些戏剧的主题、内容以及由此表达出来的思想倾向来看,尽管它的价值不高,主要是为宣传基督教思想服务的,是以强化人们的基督教意识为目的的。

但是,它毕竟反映了当时欧洲中世纪的典型的社会文化特征,给后代的研究者认识欧洲中世纪思想文化领域的基本状况,留下了非常宝贵的资料。

更为可贵的是,其中有些宗教戏剧,例如罗丝维萨的剧作,反映了某些社会的矛盾,批判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还有些戏剧作品,例如某些道德剧的作品,也给当时的社会提供了某些处世方式和道德行为方面的规范。这对粗野的中世纪而言,也是有一定价值的,不应完全否定的。

第二个方面,这些宗教戏剧作品的价值还在于,在没有继承古代希腊罗马戏剧传统的基础上,它们终于形成了完全是自己的,或者说只属于欧洲中世纪戏剧家独创的戏剧艺术形式。

并经过不懈的努力使这一艺术形式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并最终为后代欧洲戏剧艺术的形成,做了先导性或基础性的工作。这也更进一步说明了,欧洲的中世纪在艺术形式创造上的贡献,遍及各个艺术门类的。

第三个方面,是在中世纪文化生活那样贫瘠困乏的情况下,宗教戏剧毕竟给当时的人们提供了文化上的精神食粮,给人们带来了一些文化上的启蒙和艺术品位上的提升——尽管这种薰陶和提升是有限度的——“对于一个生活单调而枯燥,没有艺术、没有业余生活的中世纪农民来说,他所获得的美的感受、美的特征及艺术的认识,都是教会提供的。”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