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遗大会看莆田⑤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基督教建筑标识 世遗大会看莆田⑤

世遗大会看莆田⑤

2024-07-05 08: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斑驳的墙面,泛黄的石碑,这座历经沧桑的教堂透露出中西方的古典与浪漫。

身处老城繁华闹市

教堂是基督教三大 流派举行弥撒礼拜等宗教活动的地方,常建于市中心。它们气度恢宏,身姿伟岸,是各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缩影,在世界建筑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在莆田也有一座历史悠久、中西合璧的基督教教堂——卫理公会莆田总堂。

创建于民国四年 (1915)的卫理公会莆田总堂位于北大北街上,是莆田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这座百年教堂与古色古香的兴化老街毗邻而居,距离商家云集的文献路只有几步之遥,老城的历史与现代在这里汇聚,商业与文化在这里交融。

卫理公会莆田总堂 地处老城区的中心地带,周边有闽中第一个中共支部成立旧址——哲理钟楼、历尽沧桑的彭鹏故居、极具人文价值的文峰宫、建筑精华凤山寺等景点。每到周末,分布于全市的几千名信徒都会来此参加礼拜活动。

每到周末,分布于全市的几 千名信徒都会来此参加礼拜,进行 祈祷、唱诗、讲道、圣餐等一系列活动。

见证教会百年历史

百年教堂给人们带 来的不仅是宗教信仰的传播,更是对历史的见证。以海洋文化为核心的莆田地区,培育了莆田人勇闯天下、吸纳各地思想的文化自信。因而,莆田就成了西方传教士率先向往的传播热土。

卫理公会乃是基督 教新教中的一 支, 属于卫理公会宗派,由美国传入中国,全称为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也叫美以美会,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传入中国。1847年1月,美国传教士怀德夫妇和柯林来 华布道,1856 年10月18日在福州仓山前建造了天安堂,为历届“福州年议会”所属之会所。1866 年福州布道年议会成立。

最早在莆田传播基 督教的是英国圣公会传教士宋恩来,他于1862年到莆田来布道,但他并没有成功引人入教。首次在莆布道成功吸收民众入教的是一位南日岛拳师——林振珍。他由福州小岭堂听道信教后于 1863 年返乡到南日岛布道,成为莆田的第一位基督教徒。同治四年(1866), 莆田南日岛草湖村有了第一座美以美会教堂,这个历史时期的南日教区也是闽中地区的第一个教区。

福建美以美会最初的七位华 人牧师,被后世誉称为 “七灯台”,其中六位都是福州籍,只有林振珍是兴化籍。

以天道为名

坐拥兴化五大教区

唱诵赞美诗的声音在灯火摇曳的教堂里响起,对真善美的 崇尚在这座城市里流淌。

最初命名为天道堂

跌宕起伏的闽山闽水,气势磅礴的文化海洋,给予了莆田人更多的包容性和接受度。同治六年(1867),兴化牧区成立,林振珍为首任牧师,这是兴化年议会之起点,也是卫理公会基督教在莆田兴起的起点。

兴化卫理公会在传播宗教的同时,也启动了莆田文化与教育的近代化。义塾,即初等小学的设置, 始于1867年,由教会创办于南日草湖村,这是莆田近代小学教育之发端。女塾设于农村,也是从草湖村开始,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 创 立, 传播人文知识。

光绪二十年(1894),基督教会在坊巷购得“奕世金紫”故址,改建为红砖墙西式教堂称“天道堂”,可容纳千人聚会。1896年兴化年议会成立,辖府城、涵江、黄石、笏石、仙游五个教区。

1896 年兴化年议会圣公会传教士会议合影照, “天道堂”成了兴化基督教文化教育的 传播中心,也是废除科举制度后创办新式学堂的教育摇篮。

倡建教会纪念教堂

“天道堂”这个名字开始在莆田的土地上流传,一座座在屋顶安放着红十字架的教堂,在时间的经纬线上不断呈现,不论沿海、平原、山区,教堂都成了莆田城乡的一道道风景线,也成了教徒的心灵栖息之地。

民国三年(1914),兴化城牧区教务发达,全年记名习教者达千余名,每周逢圣日礼拜,教堂里都一“座”难求,礼拜只能分两次举行,即上午 8 点,学校员生聚会,10 点教会会友聚会。

为纪念莆田卫理公会成立五十周年大会,兴化城牧区决定在马台里(后称仓边巷 14 号,今为北大北街 77 号)购地四亩多倡建基督教纪念大教堂,即卫理公会莆田总堂。

美以美会、圣公会等基督教各教派为了扩大基督教的影响,纷纷在莆田创办学校、医院、书局等机构,当时创办了培元书院(哲理中学前身)、圣路加医院(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前身)、帮助文盲信徒识字读《圣经》、开办了美兴印书局、发行了莆田第一家新闻报纸——罗文《奋兴报》。

始建于民国 蜚声东南亚

在近现代莆田的文化记忆里,卫理公会莆田总堂是一座震建 惊世界的经典建筑。

莆田基督教堂占地面积 4.372 亩,建筑面积为 1572 平方米,能容纳会众三千余人。建筑平面设计为凸字形,坐北朝南,东西长为 35.24 米,南北长为 25.46 米。

信众捐资甘氏倡建

卫理公会莆田总堂由美国信徒甘雅各和甘大卫两兄弟为其父甘伯勒留名倡建。当时造价 5 万美金,由甘氏兄弟捐献 1 万美金,其余系府城、涵江、黄石、笏石、仙游年议会5个教区的信徒所捐献。

当时兴化城牧区教徒众多,应募者踊跃捐赠, 捐款达12435 元之多。原于教堂大门口立有 4 座石碑,凡信徒捐献银元在 5 元以上的均刻碑列名。总堂的堂基于 1915年 10月3日举行奠基典礼,宋德星牧师为总堂建筑总襄理,并慷慨地捐钱捐物。宋德新倡设公德社,“有鲁仲连之风,受其赐者成称扬之”。1918年,卫理公会莆田总堂落成,1920年1月投入使用。

东南亚四大教堂之一

踏进教堂,仿佛一步跨入了幽深浩渺的苍穹,高耸的方柱支撑着屋顶,拓展出一个辽阔而高远的空间。这座设计简洁,结构坚固,明亮辽阔又安静无回音的卫理公会莆田总堂,不仅仅是基督教在莆田的历史证明,也是莆田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组成部分。

教堂融中西建筑艺术风格为一体,对后世修建的莆田教堂建筑颇有影响,其建筑的设计特色与艺术文化上的价值,堪称莆田基督教建筑的文化瑰宝,当时是国内容量最大的教堂,也是东南亚四大教堂之一,蜚声海内外。

1937年4月,兴化历史上第一位留美化学博士、著名基督教布道家宋尚节应邀在基督教莆田堂主领布道会,为期八天,不但兴化各地教会,连东南亚一带教会也有信徒赶来参加,堂内座无虚席,这成为莆田基督教堂史上的一件重要事件。

哥特式与中式结合

聆听着悠扬的赞美诗,站在结满果子的龙眼树下,仰望着这座历史悠久的民国教堂,石砌的墙壁透着厚重的沧桑感,高耸的屋架,精美的窗棂,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映照着庄严肃穆的教堂和高高竖立的十字架。

哥特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多见于各式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以其坚固、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宗教文化的感染力。卫理公会莆田总堂的瓦屋面、门窗都是采用哥特式造型,开有门窗的墙体稍厚向外凸出,增加了墙外表的竖线条,使建筑外立面变化丰富,不致使人产生压抑感。

卫理公会莆田总堂的屋顶因地制宜铺设本地的粘土瓦,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的挑檐与翘角的造型,使中国信徒感到亲切。这种檐部向上翘起的建筑风格,常用在亭、台、楼、阁、宫殿、庙宇等建筑的屋顶转角处,四角翘伸,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

教堂的外墙没有用传统的红砖而是采用花岗岩条石仿古代自然面、十字缝砌筑,青石为基,双轨浆砌,工艺堪称精美。所用的 花岗岩条石只进行了粗磨整片处理,保持了石材原始的味道,更具立体感,显得既庄严又肃穆。

建筑声学集大成者

作为建筑史上融合区域文化和基督文化的优秀范本,经中科院鉴定卫理公会莆田总堂为“近现代中西合璧保存完整代表性建筑物”。

这座教堂屋架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内部宽敞明亮。向北面凸出部分设讲台,这种以长方形的短边对讲台的设计,是二十世纪初期的成功之作,即使在现代设计中也很罕见。这样设计出来的讲台,可以缩短纵向距离,在当年缺少扩音器的年代里,使听觉及视觉基本上保持一致。

卫理公会莆田总堂大厅的东南角及西南角均隔建成楼梯间及辅助用房,这样设计的功效在于当声波扩散时被东西两处墙角抗阻,就不会产生回声。因此牧师在讲台上布道或者信徒弹奏钢琴的时候,楼上楼下的听众都能听得清楚。而堂内柱子极少,也可最大限度减少对信徒视线的遮挡。

在二十世纪初的莆田,能建造成这样一座匠心独具的大教堂,其建筑设计特色与艺术文化上价值,堪称莆田基督教建筑的文化瑰宝,至今仍受到国内外工程设计师的赞誉。

演绎中国特色

唱响“三自”先声

见证历史发展,传播宗教文化,为莆田基督教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迹与文物。

顶楼钟楼俯视古城

在很多欧美国家的钟楼往往是该城市的标志。钟楼多建于教堂的一侧或中间,给人一种神秘的宗教气氛和肃穆感。在卫理公会莆田总堂的钟楼内有一口大钟置于正中,巨型钟架作支撑,大钟与白墙、红顶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旧时,钟楼时常会传来阵阵钟声,雄浑悦耳,方圆五里范围内都能听到。如今,古朴的大钟依然能够使用,平时礼拜日时候都会敲响两次,一次是礼拜预备钟,一次是礼拜开始钟。让过往的人们,铭记起与教堂有关的往事,可谓是莆阳城里的一抹风景。

登上钟楼,便可俯瞰老城风景,距离卫理公会莆田总堂不远处就是街衢纵横、里巷交错的兴化府古城区,在老莆田人的记忆里,从钟楼里就能看到错落有致的官宅府邸,古色古香的宫庙道观,炊烟萦绕的民居民舍。

1939 年5月25日下午3点30分,日本三架轰炸机侵袭莆城,把卫理公会莆田总堂当作重点目标实施轰炸。日本轰炸机在教堂围墙内投下3颗重磅炸弹,前庭离钟楼2米多远处投下一颗,爆炸所产生的弹坑深度一丈,直径 3 米,周边弹痕累累,至今清晰可见,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铁证。

宗教文化交流窗口

这座百年大教堂承载着莆田人对老城区美好的回忆,对于他们来说,卫理公会莆田总堂是这座城市极具韵味的文化地标。近百年来,莆田堂不但是广大信徒向往的圣地和礼拜中心,更是宗教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这里周六、周日都会有礼拜活动,平时周二周三晚上也会有信徒来此聚会唱赞美诗。

莆田堂教会经过建殿辉耀、倡学慈善、兴化五旬节、宋博士奋兴会、遭日机重弹轰炸、重新开堂……使这古韵新姿的教堂显得更加神圣庄严。近百年来,莆田堂不但是广大信徒向往的圣地和礼拜中心,更是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桥梁,被时代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基督教会文化瑰宝

卫理公会莆田总堂一直以来是莆田城区教会信徒信仰生活及礼拜的中心,是教会发展成果的宣传窗口,是海内外教会友好交往交流的平台。教会有许多重大活动诸如按牧典礼、神学研讨和代表会议等都在此举办。

1949年以来,卫理公会莆田总堂也打上了三自爱国运动的时代烙印。广大基督教徒爱国爱教在传播福音的同时,积极融入社会发展大潮,奉献浓浓爱心。1993年和1996年,卫理公会莆田总堂先后被为莆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少有的“近现代中西合璧保存完整代表性建筑物”,卫理公会莆田总堂是教会的文化瑰宝,熠熠生辉,为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厚德载物传承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1

周 边 旅 游

地处老城区中心的卫理公会莆田总堂,是莆田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周边有哲理钟楼、彭鹏故居等历史建筑,有兴化府古城历史文化街区,有莆田特色小吃秋凤鱼丸。

游 · 哲理钟楼

闽中第一个中共支部成立旧址哲理钟楼位于仓后路 7 号,初创于清光绪五年。清光绪二 十 五 年(1899) 创建钟楼教学楼原为哲理中学校舍建筑物之一,底层为 4米见方的骑楼式门道,为当时教员宿舍,名“映雪楼”。

食 · 秋凤鱼丸

在莆田人的心目中,秋凤鱼丸有着厚实的分量,承载了无数人的回忆。鲨鱼肉打制的鱼丸,有潮汕牛肉丸的Q 弹,又是鱼丸的鲜甜和细腻,再包进油浸浸的肉茸馅,在汤里短暂汆烫就可食用。还有保留鱼肉质感的鱼片,裹上微咸的薄淀粉增添爽滑,直接吃或烫上米粉都是经典搭配。

来源:莆田文旅

责编:吴芹芹

编审:郑育俊

监制:阮 红

扫取二维码获取

更多精彩

莆田侨乡时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