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慕课堂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研究 浙江教育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课堂设计 基于慕课堂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研究 浙江教育报

基于慕课堂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研究 浙江教育报

2024-05-11 09: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来金晶

近年来,教学与数字技术融合加速,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成为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但目前高校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效果参差不齐,不能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课堂参与度低等。因此,如何利用线上数据调整教学方法及课堂讲授重点,如何及时获知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如何根据学生发展水平进行个性化作业设计和指导,都急需解决。而基于慕课堂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模式有利于发挥大数据在教育中的优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基于慕课堂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内涵

慕课堂无缝衔接学校云平台,可以高效管理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学生和教师作为慕课堂的主要参与者,产生了各类有价值的数据。教师可以针对慕课堂记录的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数据进行分析和深度挖掘,了解学生学习偏好及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在教学推进过程中不断跟踪分析,优化教学方法,实现差异化教学,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基于慕课堂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模式构建

在慕课堂数据分析基础上构建精准教学模式包括三个环节:一是课前基于数据,以学定教;二是创设情境,任务驱动,因材施教;三是课后基于数据,精准干预,以评促教。该教学模式通过三个层次覆盖到每位学生。第一层针对全体学生。教师通过慕课堂统计分析课前预习数据,精准了解学情,结合新授内容确定重难点。第二层针对学情同质小组。教师通过慕课堂划分同质小组,推送学习任务,小组协作学习。第三层针对个体。通过慕课堂数据,学生学习进度清晰可见。教师在了解个体知识点掌握情况后,提供差异化干预和个性化学习任务。该教学模式的实现路径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

(一)确定精准教学目标

“精”是指对重要知识有精细的解释说明,“准”是指能准确匹配学生学习基础和教学内容。精准教学目标设定步骤如下:一是量化教学目标;二是提取学情数据,包括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已掌握知识和技能、学习动机、认知结构、学习态度等;三是分析现有数据,找出最大程度影响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四是依据关键因素,设定与学生特征高度匹配的教学目标。

(二)设计精准教学过程框架

精准教学过程框架设计包含平台课程创建、个性化测验导入、教学过程优化、教学干预实施、教学资源库建立等。精准教学过程框架设计需遵循以下步骤:首先,通过基础数据比对完成差异检测;其次,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划分同质小组;再次,提供无差别教学内容输出,解决共性问题;最后,根据数据分析产生的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实施差异化教学,进行针对性指导。

(三)构建精准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方法应多样化,通过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等,帮助师生更清晰地了解教学成效,促进后续教与学的改进和提升。精准教学评价应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内容包含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知识掌握能力、核心素养能力、合作探究能力、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等。

三、基于慕课堂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实践探索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颁布以来,学校教学团队积极推进课堂教学创新,不断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切实做好在线课程建设。目前,已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中开放了“中华商文化”课程,并探索基于慕课堂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实践。

(一)课前基于慕课堂学情数据分析明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课前,教师通过慕课平台推送教学资源,统计分析学情。慕课堂课前数据收集内容包括视频观看时长、课件浏览次数、课前测试、平台讨论参与情况等。

1.专题教学资源推送。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为课中开展分组学习提供依据。

2.问卷调查。围绕学生心理特征、学习习惯及偏好、能力特点等几个维度开展。

3.课前慕课平台学习行为数据统计分析。

4.通过课前学习行为数据,明确学生在课前自学过程中的难点,针对性建立教学目标,包含知识、能力、素质及思政目标。

(二)课中创设情境,任务驱动,因材施教

慕课堂课中数据收集包括签到、师生互动、同质小组分组、课堂练习、学生排名等情况。

1.创设情境,引出教学主题。学生开展课前学习情况汇报,回顾、总结课前自学知识点。

2.教师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疏漏,进行重难点教学。

3.同质小组学习任务推送。教师在慕课堂中划分同质小组,推送差异化的学习探究任务,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主动、快速掌握课程教学重点。

4.组织各小组对学习任务进行反馈和展示,发布同质小组讨论帖,教师总结和点评。

(三)基于数据,精准干预,以评促教

课后慕课平台数据收集包括笔记上传、课后测试、个性化作业、班级排名、学生学习进度等情况。教师通过慕课平台进行教学干预,推送拓展学习包及个性化作业,并完成多元评价。评价主体有学生、教师、组长等,评价指标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课前自学占25%,课中教学占50%,课后实践占25%。课前主要评价指标为教学资源学习情况、课前任务完成情况、课前测试等,完成相应要求,获得对应分值;课中各小组根据参与度、完成质量等维度进行互评,教师根据课堂活跃度、互动有效度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获得对应分值;课后学生参与平台自测,提交相应的个性化拓展作业,根据要求获得对应分值。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