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城景画家的范畴 探索

探索

2023-10-30 02:3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其景色布置充分考虑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尊重事实语境,以“可行”“可望”的标准对照场景:春——远景(远山、水景)、中景(门廊、桥体、花木)、近景(堤岸、柳荫、人群);夏——远景(远山、水景)、中景(厅堂、水榭、园林、人物)、近景(岩石、草木);秋——远景(远山、水景)、中景(偏厅、桥体、人物)、近景(巨石、花木);冬——远景(天空、雪山、水景)、中景(园宅、桥体、人物)、近景(水阁、古松、堤岸)。以“可游”“可居”的“林泉之心”去观照山水,融诗情于画境,展现了当时西湖士人独特的超然逸趣,也表达了画作者“存乎于心,发乎于体”的妙思之心。

宋朝以来,西湖便以“三面云山一面城、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环境优势成为杭城公共园林的重要载体,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为西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珍。2011年6月,因“历史发展特别悠久、文化含量特别厚重的‘东方文化名湖’”的重要地位,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乃至东方文化人与自然共生和谐发展的杰出典范。

现代山水城市——杭州理想栖居环境的构建

杭州与西湖景观及其精神文化的高度契合和认同,是任何城市都无法相比的。相依相契的城湖关系,使杭州成为中国屈指可数的“天人合一”的理想人居环境现实营造典范。

钱学森提出当代中国应建“山水城市”的理念,旨在把城市营建在自然山水中,让自然山水融化在城市生活里,使老百姓诗意地栖居在蕴含山水文化精神的空间环境之中。他还指出山水城市也是中外文化有机结合的高技术城市,其中蕴含着自然与人工、科学与艺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和谐关系。纵观新世纪以来杭城的城市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杭州城市的规划、建设、运营等很多方面,充分体现并践行了钱学森的大众性“山水城市”的思想。

“可行”“可望”——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底,山水格局总体风貌呈现。充分利用杭州与西湖“城湖相伴、城山相连”的优质基底,优化城市空间发展格局,构建杭城的山水风貌格局。在新世纪之初,杭州就致力创建“江(钱塘江)、河(大运河)、湖(西湖、千岛湖、湘湖)、溪(西溪湿地)、海(杭州湾)”五水共导的亲水城市格局。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保护西湖山水交融的自然品质和历史风貌,积极构建以生态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内涵为特色的新湖景。启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积极探索湿地保护与利用的“西溪模式”,探索生态与人文发展共赢的新模式。同时,按照“山水相融、湖城合璧、拥水枕河、人水相亲”的理念,扎实推进杭城山水格局风貌的构建,深入推进大运河保护与传承,全面提升三江两岸的生态人文景观建设。

“可游”“可居”——延续杭城历史文脉,共筑城市美好品质。立足本土文化,杭州重视本域的历史基因挖掘,延续千年文脉,全民携手共创 “三生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的发展模式,推动新时代美丽杭州的城市品牌建设。继西湖、大运河申遗成功之后,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再次申遗成功,这不仅上延了杭州的建城历史,更是实证了浙江对5000年中华文明的贡献。自2002年开始,杭州把西湖变成了24小时免费开放的环湖大公园,成为国内首个免费开放的5A级旅游风景区,西湖全面开放的思路,跳出了固有的“美化 - 增收 - 美化”的模式,树立了大旅游观念,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还显著提升了杭州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的实施,不仅仅给周边的居民带来了一个公园,西溪湿地已悄然变成居民生活和城市发展的美好记忆之所。

诗意的现代版杭州需要建立一种符合中国文化脉络的人文平台,实现古代诗意栖居价值的现代传承,使设计回归到民族文化的根系上,营造一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中国式“逸境”栖居!

作者:吴晶晶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本文刊登于《杭州》杂志2020年第21期

排版编辑:毛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