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城市背景的图片 公园城市

公园城市

2024-01-19 01: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园林杂志 ,作者《中国园林》

中国园林杂志.

《中国园林》杂志社唯一官方微信平台

编者按:

“公园城市”提出3年来,成都系统谋划,探索新理念,推动新实践,营建新场景,开创新生活,公园城市特征初显。公园城市的成都实践受到广泛关注,陈明坤等专家在成都公园城市实践总体评述的基础上,从风景园林视角,阐释与评析重点探索实践,包括公园城市机构创新与支撑体系构建、全域生态保护修复、全域公园体系构建、天府绿道体系建设、公园城市示范片区和公园社区建设、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场景营建等,并从中探讨风景园林在公园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和角色转变,以提供借鉴与思考。

1

总体评述

1.1 生态文明引领的系统治理

成都市将公园城市作为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突破单一的绿色生态建设方式,着眼于生态文明引领的系统治理,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从理论探索、规划制定、政策法规、评价体系构建,到多层次、多类型的公园城市示范场景营造,系统治理的战略谋划与充满活力的实践创新相得益彰。

■ 1.2 公园城市理念创新探索

1) 创新实践公园城市“3个转变”理念(图1)。

图1 “3个转变”理论

从经济逻辑转向人本逻辑,营建满足全类型、全龄化人群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的公园城市场景,以优质的人居环境引才兴业;突破传统意义公园体系的范畴,布局全域公园体系,在公园化的生态基底中营造城市,实现生态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嵌套耦合、公园形态与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突破基于单一物质空间和园林绿化“填空式”建设理念,通过生态与产业、文化、生活协同融合,实现空间渗透、功能复合、业态多元、场景叠加、价值转化,营建“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公园城市。

2) 坚持“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理念。

“景观化”强调生态性、文化性与艺术性融合统一;“景区化”坚持场景品质化、设施标准化、管理规范化;“可进入”体现开放性、可达性、普惠性;“可参与”围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引领塑造绿色生活方式。

3)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运营理念。

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其整体谋划、科学组织、有效管控、整合资源的作用;坚持市场主体,组建市级平台公司建设重大生态项目,招引领军企业、专业企业参与,探索政府社会合作共营模式;坚持商业化逻辑,融合绿色生态,叠加多元场景,植入特色业态,激活新兴消费,赋能发展动力。新都区天府沸腾小镇创新“绿道+火锅”运营模式(图2)。

图2 天府沸腾小镇

4) 坚持场景营城理念,探索生态价值转化机制。

场景营城理念是成都借鉴运用场景理论对公园城市营城模式的创新性探索,成都坚持把公园城市作为发展新经济、培育新消费的场景媒介,加快培育山水生态、天府绿道、乡村郊野、城市街区、天府人文和产业社区六大公园场景,科学融入复合功能,创新植入多元业态,推动生态场景与消费场景、人文场景、生活场景渗透叠加,塑造公园城市场景品牌。将公园城市作为生态价值转化的重要载体,创新探索生态价值转化机制,提出公园城市六大价值(图3)。探索以城市品质的提升平衡建设投入、以消费场景营造平衡运营管护,进而探索公园城市价值实现机制和公园城市可持续发展机制。

图3 成都公园城市六大价值

2

重点实践概述

■ 2.1 创新构建公园城市管理机制和支撑体系

成都公园城市机制建设和机构创新。设立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全市公园城市建设工作,加强市级部门协同配合和市区(县)两级联动,形成系统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2019年1月,成都以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为基础,创新组建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图4),区(市)县设置专门的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工作部门或职能机构。

图4 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内设机构及主要职能分析

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支撑体系。组建公园城市研究机构,与知名智库合作,开展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出版《公园城市——城市建设新模式的理论探索》和《公园城市·成都实践》;以支撑公园城市发展的国土空间规划为遵循,优化构建“公园城市规划-公园城市建设实施规划-区(市)县公园城市建设实施规划”3级体系,探索构建技术导引体系;创新构建法规制度体系,制定系列重要生态区保护法规,《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条例》将于2021年10月1日实施;探索构建公园城市评估监测体系。

■ 2.2 统筹布局,构建城市与自然和谐共融的公园城市空间格局

统筹推进“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差异化布局,推动城市空间格局转变(图5)。着力改变单中心集聚、圈层式蔓延的发展模式,构建多中心、网络化的公园城市空间格局。西翼的中心城区:呈“风车状”,绿环绕城、绿楔入城,实现城市空间和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谐共融。东翼的东部新区以森林、湿地、农田、绿地构筑生态绿隔,以沱江-绛溪河生态走廊为主轴,多层次生态廊道、东部绿道、生态路网交织成网,构建城市空间与生态空间嵌套耦合、有机融合的空间形态。

图5 “两山夹一城”转变为“一山连两翼”的城市空间格局

■ 2.3 全域增绿,保护修复生态网络,铺就公园城市生态基底

开展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各类生态空间保护修复创新研究和生态绿地类专项规划;依托山水交融的自然本底,构建公园城市“两山、两网、两环、六片”的全域生态布局结构(图6)。保护绿色空间肌理,提升生态脆弱区,修复生态受损区,推进全域增绿,构建多类型、多层次、多维度绿化体系,强化生态空间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形成有机关联、层次清晰、系统完善、覆盖全域的生态网络系统。

图6 全域生态布局结构图[引自成都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成都市公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9—2035年)》]

■ 2.4 “五绿润城”,构建公园城市“青山绿道蓝网”生态骨架

重点推进“五绿润城”行动(图7、8)。(1)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绿心”。总面积1275km2。全面建成后,全市人均增加10m2森林。(2)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绿肺”。面积1459.48km2。(3)建设天府绿道体系“绿脉”。规划16930km天府绿道体系,截至2020年底,累计建成4408km。(4)建设锦江绿道“绿轴”。锦江绿道北起都江堰,穿越城市,南至黄龙溪古镇,规划绿道长240km。(5)规划建设锦城公园“绿环”。作为成都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标志性环状生态区域,锦城公园规划133km2范围内,已建各级绿道400km以上,其中环线100km一级绿道基本建成。

图7 “五绿润城”行动布局示意图(基于成都全域底图绘制)

图8 “五绿润城”实施场景

■ 2.5 创新布局全域公园体系

全域公园体系包括市域公园体系(图9)和公园场景体系两大类子系统:构建全域性、系统性、均衡性、功能化、产业化和特色化的市域公园体系;构建六大公园场景支撑的全域公园场景体系,营建具有成都特色的山水生态、天府绿道、乡村郊野、城市街区、天府人文和产业社区六大公园场景,形成全域公园场景体系。

图9 中心城区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分析图

■ 2.6 系统构建天府绿道体系

总规划长度16930km的天府绿道作为公园城市的重要支撑系统(图10),是重塑城市生态、生产、生活的引领性工程。成都创新理念,系统规划,建构体系,探索机制,较快构建了天府绿道体系雏形,并从2020年起,每年规划建设1000条“回家的路”社区绿道,2021年底建成长度将突破5000km。绿道功能从单一到多元,坚持“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理念,强调绿道系统对全域特色资源的串联、带动、融合、激活作用,同步编制农商文旅体融合方案,营造消费场景,突出产业融合发展。

图10 天府绿道布局结构图(引自成都天府绿道总体布局示意图)

■ 2.7 示范引领,推进先导性、引领性、创新性公园城市示范片区建设

公园城市示范片区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目标,以六大公园场景为核心依托,通过“公园+、绿道+” 以片区综合开发理念引领公园城市片区单元生态提升、形态塑造、业态植入、文态融合,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建设山水型、绿道型、郊野型、街区型、人文型和产业型公园城市示范片区。目前已储备公园城市示范片区300个,至2025年拟建设201个(图11)。首批推进76个,植入生活、消费场景528个,引入特色业态272个。

图11 兴隆湖公园城市示范片区

■ 2.8 推进公园城市细胞——公园社区建设

公园社区是公园城市的细胞单元。成都组建成都市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将公园城市理念全面融入社区发展治理,将生态空间与社区形态有机融合,创新建设公园社区,发布《成都市公园社区规划导则》和《成都市公园社区人居环境营建导则》。通过生态融合、空间渗透、业态植入、形态塑造等策略,探索公园社区在旧城有机更新和新区建设中的实施路径。天府新区的麓湖公园社区、金牛区的新桥公园社区等案例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图12)。

图12 公园社区人居环境

■ 2.9 推进街道一体化,营建公园城市街道场景

成都推动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和建设。公园城市街道场景一方面强调“生态隔离”,充分发挥机动车道侧绿带的生态隔离、降温增湿、减噪滞尘等生态功能。另一方面强调“生态融合”,统筹道路绿线、道路红线、建筑控制线,将道路绿地空间、路旁绿地空间和建筑后退空间整体形成生态融合空间,并一体化场景设计(图13),通过绿道、步道等慢行系统和临街场景营造,实现生态、游憩、居住、工作功能有机衔接和多种业态的高度融合。

图13 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场景示意图[引自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研究院《公园城市生态路网与街道一体化场景研究(2019)》]

■ 2.10 共建共享,不断提升公园城市绿色生活幸福指数

1)让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成为公园城市的底色。近年成都市民在中心城区遥望雪山记录次数持续增加(图14),“窗含西岭”的胜景不断重现,“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成为靓丽品牌(图15)。2)让公园社区成为市民美好家园。创新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模式,在旧城,将公园城市理念与城市有机更新结合,营建公园化人居环境;在新区,探索实践公园社区建设。3)让绿色服务成为民生普惠福祉。全面优化绿色服务供给,融合地铁网、公交网、绿道网,将社区绿道“回家的路”连接生活社区、公交站点、农贸市场、中小学校等设施,广大市民走进绿道、身在公园,畅享绿色生活。

图14 2017—2020年中心城区遥望雪山次数变化分析图(根据来源于“在成都遥望雪山群”公布的能见雪山次数记录的数据绘制)

图15 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引自http://k.sina.com.cn/article_6105713761_16bedcc6102000talx.html)

□注:文章来源《中国园林》杂志

视频来自视频号“神鸟知讯”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陈明坤 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

张清彦 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研究院所长、院长助理、高级工程师

朱梅安 成都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马莉华 成都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工程师

赵青 成都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工程师

///END///

校核:付彦荣 任敏

审核:贾建中

识别关注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视频小程序赞,轻点两下取消赞在看,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原标题:《公园城市 | 成都公园城市三年创新探索与风景园林重点实践》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