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史笔记 大日本帝国时代前期(1890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埃及护宪运动 日本史笔记 大日本帝国时代前期(1890

日本史笔记 大日本帝国时代前期(1890

2023-08-24 21: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声明:本系列笔记依照新星出版社在国内出版的岩波日本史系列编写,大体结构基本与其相同,其间或有部分补充。此部分依照岩波日本史第八卷前两章编写,另部分参考其它资料。 

第一部分 姗姗来迟的日本帝国

立宪政治拉开序幕

·一八九零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第一届帝国会议召开

  帝国会议的参与者为三百位在七月大选中获胜的众议员(代议士)。

   *拥有选民资格的条件是直接缴纳国家税金十五日元以上,年龄在二十五岁以上的男性,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1%。

  帝国会议中“民党”和“吏党”的分立

  ·民党——自由党和立宪改进党的统称,以实现政党内阁为旗号,采取反对者立场。

  ·吏党——执政党,当时是少数派。

  藩阀政府否定政党内阁制度的“超然主义”立场。

  “立场将超然于政党之外......秉持不偏不倚之心来对待人民。”

                                                 ——黑田清隆在宪法颁布后的演说

·主权线与利益线

  背景:东亚地区的主要矛盾:英俄帝国主义的冲突。

        ·中国的衰弱 ·无暇东顾的其余列强

山县有朋提出,保护国家独立所必要的主权线与利益线,进而主张军备扩张。

  ·主权线:国家固有领土。

  ·利益线:与主权线安危密切相关的临近地区,即朝鲜。

  松方正义的通缩政策导致日本农村的凋敝,民党反对山县内阁的预算案。

  政府通过离间片冈健吉和植木枝盛等土佐派自由党使预算案成立,中江兆民愤而辞职

  山县有朋内阁在第一次议会结束后集体辞职,松方正义接替组阁,延续增加军备的政策,在此背景下,民党的活动受到打压,以品川弥二郎为中心的政府势力对民党议员候选人的活动采取粗暴干涉乃至镇压的手法,乃日本宪政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干预选举事件,民党也因而失去了议会多数地位。

·修养民力到培养民力

  伊藤博文组阁,以“元勋全体出动”为特征。

  民党第三次要求削减军费官用,与政府对立到达顶点;应伊藤博文请求,天皇发表《和衷协同诏敕》,强化国防建设,预算案在众议院通过。

  自此以降,自由党与藩阀政府接近。随着日本棉纺业和矿冶业的发展,铁路的全面建设以及农村地区地方经济发展呼声的不断高涨,自由党将其口号休养民力改为培养民力,与政府的积极财政政策统一步调。

  此后议会的争论焦点,从财政问题转移到了修约问题。以陆奥宗光主导,日本的修约问题进入到最后阶段,但以增加“内地杂居”为交换废除治外法权的做法受到国内强硬派的反对,国民协会和改进党等六派结为同盟反对政府,议会再次解散。

甲午战争

·甲午农民战争/东学党起义

  朝鲜的动荡局面

  以一八七六年《日朝修好条规》为界,朝鲜被迫打开国门。朝鲜的黄金和农产品被大量收购而日本产棉纺织品倾销不绝,陷入食品短缺和本土棉纺业衰颓的境地。

  在此背景下,崔济愚于一八六零年创立的东学得到了广泛传播。与西学(基督教)相对立,所谓东学号称集儒释道于一体,主张天主与个人心中的天主合而为一(天人一如),否定专制秩序,实现普遍平等。被李朝政府(闵妃派系当政)视为左道邪说,崔济愚被处死,东学团体也转入地下。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东学炽盛,“斥倭洋”成为其主要口号。在此背景下,一八九四年东学党志士全琒准在全罗道领导农民起义,以“逐灭倭夷”“尽灭权贵”为口号,各地农民运动起义风起云涌,日后革命志士金九等人亦参与其中,反抗专制压迫和内外联合剥削的甲午农民战争全面爆发。朝鲜政府向清朝求援。

全琒准

  向朝鲜半岛争取自由与平等的先驱者致以最高的敬意!

  借清朝出兵朝鲜之机,日本援引《天津条约》派出军队登录仁川,与牙山登陆的清军对峙。即使起义军内部瓦解,并与承诺改革的朝鲜政府达成和解缔结《全州和约》,日                                                                                                          本仍旧继续增派军队,并提议由日清两国联合镇压农民暴 动,推行改革的建议,被清朝否决。

  同时修约谈判迎来最终结果,《日英通商航海条约》签订,治外法权被最终废除,日本政府由此转移注意力,最终决定与清朝一决雌雄。同时扶持李朝高宗之父大院君,清理亲清的闵妃势力并建立亲日政权。

·甲午战争/日清战争

  一八九四年七月二十五日,日本海军在丰岛攻击清朝海军,二十九日陆军在成欢和牙山击溃清军,八月一日日本政府正式对清政府宣战,九月十五日大本营移处广岛,明治天皇御驾亲征。

  九月,日军陷平壤,黄海海战大胜;十月,日军自辽东登陆,陷大连,旅顺,旅顺屠杀发生。军部一举攻陷北京之声甚嚣尘上。

  十一月,美国驻日公使介入,劝说和谈。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担心继续进攻招致列强干涉,开始寻求和谈可能。但同时,日本国内舆论已然陷入战争狂热,国民协会和改进党等皆不反对向朝鲜和中国扩张。

俯视的文明国姿态,对中朝两国的蔑视态度与帝国意识自此广为流布。

  无坚不摧的大炮,对准文明的大敌,

  所向披靡的宝剑,刺向蛮族的巢穴。

  用我们的力量,推动东洋文明的进步,

  开火!冲啊!诸君为国而战!

                ——《日本男儿向前向前》,东京帝国大学总长,新体诗倡导者外山正一

之に从ふ兵は 共に慓悍决死の士

                                                        ——《拔刀歌》,外山正一

  一九四三年底东京帝国大学在校生六千六百二十三人,二千八百八十四人应征入伍,初步调查有一千七百人丧生,数字可能上升至二千五百人,不知死于一九零零年的前校长外山正一会作何感想?

·《马关条约》和三国干涉还辽

  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为日方全权代表,李鸿章为清方全权代表,一八九五年四月十七日签订《马关条约》。

  ·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朝贡仪礼废止。

  ·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

  ·清政府赔款白银两亿两,折合日元三点一亿元。

  ·清政府在除已经对西方列强开放城市口岸外,另增沙重苏杭四城单对对日开发,日本拥有在这些地区殖产兴业之特权。

  四月二十三日,俄国领头法德二国干涉还辽。

  对俄国而言,辽东半岛乃其远东门户,因法俄同盟故法国予以支持,而德国为了减轻来自法俄同盟的压力,将俄国注意力牵制往远东也有所参与;英国此时因与俄,法二国调解殖民地矛盾无暇替日本火中取栗,日本不得已归还辽东于清,并获补偿金三千万两白银。

  日本舆论界对交还辽东迫真义愤填膺(帝国主义の高超里技),军国主义和排外主义日加炽盛。

甲午战后的动荡远东

·远东政策受阻和远东宪兵之路

  三国干涉还辽后,闵妃为中心的一派势力向俄国靠拢,日本驻朝公使三浦梧楼与在朝日军合谋发动拥立大院君的政变,侵入王宫,杀死并焚尸闵妃及宫内大臣。反日起义在朝鲜全境爆发。

  一八九六年,高宗移处俄国驻朝使馆,杀死亲日派大臣,组建亲俄内阁,伴随着俄国势力在朝鲜的全面膨胀,日本的朝鲜政策彻底破产。

  与此同时,由于甲午战争巨额赔款,不得不向西方列强借款的清政府对前者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一八九五至一八九六年,法国攫取在云南和两广开采矿山和铺设铁路的权利,获得广州湾租借权;俄国获得东清铁路(即中东路)的铺设权,在一八九八年租借旅顺与大连;德国强租胶州湾,在山东大加扩张;英国获得清政府不将长江流域割让它国的承诺,巩固其在华中的势力。日本在华扩张势头受到一定的阻碍。

中东路

  一九零零年义和团运动(日本方面或称北清事变)爆发,八国联军以日军为主力(四万七千人日军占二万二千人),日本以此为契机跻身帝国主义列强,成为“远东宪兵”。

·国内政治的转向

  日本政府的战后第九次议会通过的政策,以扩张军备为第一要务,同时加强实业。陆军预计由七个师团扩编为十四个师团,海军计划新建七十四艘军舰,包括万吨级战舰六艘,规模为甲午战前两倍有甚,即使有清政府赔款,财政压力依旧巨大,全面增加税收不可避免。

  第九次议会新增营业税和注册税,提高酿酒税,实施烟草专卖,军费占年度支出在一八九六年达到43.6%,次年达到49.5%。

  为了实现上述计划,藩阀政府一改超然主义立场,与自由党开展合作,在第二次伊藤博文内阁与第二次松方正义内阁中,自由党党魁板垣退助担任内务大臣,巨额预算案得以通过。

  但由于增加地租税,政党对立再次激化,第二次松方正义内阁和第三次伊藤博文内阁因此相继倒台。一贯反对增加地租的自由党和进步党在一八九八年大选中大胜,合并为宪政党。

  伊藤博文内阁倒台后面临无人组阁之局面,伊藤博文建议天皇以宪政党领导板垣退助和大隈重信为继任,天皇加以采纳,但命令陆军大臣桂太郎和西乡从道留任。日本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政党内阁(隈坂内阁),除却陆海军大臣,所有内阁成员都是宪政党党员。

  然而宪政党政权无法弥合以往自由党和进步党系统的对立,随着文部大臣尾崎行雄引发“共和演说事件”,宪政党受到冲击,此后分裂为宪政党(自由派)和宪政本党(进步派),大隈重信内阁仅维持四个月。

  藩阀势力再次崛起,山县有朋组阁,与宪政党联手推行了一系列制度改革。

  ·最终通过地租增税法案。

  ·修改《文官任用令》,为遏制政党力量对行政官员体系的渗透,规定行政职位只能任命从帝国大学毕业且通过高等文官考试者。

  ·修改陆海军省官制,陆海军大臣只得任用现役大将和中将(原因?),是为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成为日后军部独走的肇因之一。  

·制定《治安警察法》,镇压社会运动。

  伊藤博文开始考虑自建政党,以举国一致体制为目标,一九零零年宪政党解散,于伊藤博文势力合并为立宪政友会。

产业革命和社会问题

·产业现代化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全国的棉纺织业蓬勃发展,进口自欧美的新式纺织机和蒸汽机昼夜运转,原料是印度的廉价棉花,对外倾销则以中国为主,在甲午战后尤甚。以本土棉花种植和手纺线为基础的家庭手工业彻底倒塌,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的工厂,日本的发展进程在冷血上保持着资本主义的一贯作风。

  重工业在同时期有所发展,以东京和大阪的枪炮兵工厂为发端,横须贺造船厂和吴造船厂先后建立,军备扩张对钢铁产生大量需求。但钢铁仍旧以进口自英国等为主,直至一九零一年,国营的八幡钢铁厂和民办的釜石钢铁厂,神户钢铁厂和日本钢管等先后建立,到日俄战争后,生铁自给率达到一半,钢材自给率达到四分之一。

  以一八七二年新桥——横滨铁路开通为起点,到神户的东海道铁路,上野——青森的日本铁路(现东北线)和到马关(下关)的山阳铁路相继竣工,日本铁路自此纵贯本州,在二十世纪初达到近七千公里的规模,铁路职员约六万七千人,为产业革命提供巨大助力。

·土地兼并

  除却家庭棉纺织业遭受重大打击外,八十年代松方正义的通缩政策使得农民大量失去土地,转变为佃户;到二十世纪初,佃耕比例达到45%,佃农与半自耕农占据总农户的三分之二,租佃大致为五六成,其穷苦自不待言;土地持续集中,一批超级大地主在土地兼并最严重的山形县,新潟县等地产生的同时,地主们的资产大量注入近代实业。

·劳工境况,劳工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潮的抬头

  佃农所耕种土地有限(多为五反步左右),维持生计必然会被卷入现代工厂中,女工在这一时期大量出现于纺织厂,成为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底层支柱。

  贫民阶层的扩大,劳资的激烈冲突和减租保耕斗争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达到高峰。与之相对应,一八九七年,高野房太郎,泽田半之,城常太郎等人建立职工义友会,践行工会互助非革命式的进路;同年,高野与片山潜,岛田三郎等人在神田召开演说会,号召成立劳动组合期成会,此后钢铁,铁道,印刷等行业相继成立工会组织,但其罢工运动被镇压。

  ·劳工运动与社会主义

一八九七年,社会问题研究会成立,其创始人中村太八郎日后与木下尚江在松本建立普遍选举期成同盟会,开展普选运动;二人又同幸德秋水等人成立普选期成同盟会,成为了直到一九二五年实现男性普选权之路的出发点。

    一八九八年,社会问题研究会部分基督教会员组织社会主义研究会,后称社会主义协会。

一九零一年四月,《二六新报》主办大型座谈会,组织三万余名工人通过系列保护妇女,童工,争取选举权决议;五月,安部矶雄、片山潜、木下尚江、西川光二郎、幸德秋水、河上清六人成立日本第一个社会主义政党——社会民主党,成立两天后即被禁止。

  ·足尾矿毒事件

栃木县足尾铜矿开采造成了足尾地区严重的废水污染,随着栃木,马群二地洪水的爆发和铜产量的迅速增加,民众开始组织反对矿毒的运动。

栃木县议员田中正造在洪水后大规模组织民众进行反对运动,多次开展请愿工作,引发全国公众舆论的广泛声援,直至上诉天皇,却仍旧无济于事。

日俄战争

·英日同盟与战前形势

  义和团运动后,俄国实际占领满洲,对大韩施加压迫,英国为加以制衡开始接近日本。

  外交政策上逐渐分流为日俄协商论(伊藤博文,井上馨)与日英同盟论(桂太郎,小村寿太郎)。小村寿太郎令驻英公使林董开展谈判,伊藤博文亦赴俄谈判却结果不成,日俄协商论走入死胡同。

  一九零二年成立英日同盟。

  ·日英两国在中国有特别利益,日本在韩国有特别利益,两国互相承认。

  ·上述利益受中韩骚乱和它国(尤指俄国)影响时,两国将进行军事合作。

  同年俄国同清国签订交换满洲的条约,但并未如约撤军,强烈刺激了日本方面。日本舆论主张对俄强硬者不断壮大。

  幸德秋水,堺利彦建立平民社,创刊《平民新闻》,荒畑寒村等社会主义者向平民社聚集,宣传反战,部分基督教人士亦参与其中,受到了底层民众前所未有之支持。

  一九零三年御前会议确立对俄谈判原则,实际要求俄国承认日本对韩国的控制,与俄方方案天差地别,谈判走入死胡同,其间日本战争准备稳步进行。

·一将功成万骨枯

  谈判自一九零四年一月开始,二月四日御前会议决定开战,随后断绝同俄国邦交,先行挑起战端而后正式宣战。

  日军自仁川登陆,占领汉城,强迫韩国政府签订《日韩议定书》,韩国全境随后沦陷。

  ·韩国在施政改善方面要吸纳日本的忠告。

  ·日本可以临时征用有军事需要的地点。

  为夺取黄海制海权日军炸沉老旧船只堵塞旅顺,是为四次旅顺口闭塞作战。

  五月自辽东半岛登陆,乃木希典率部进攻旅顺,新设满洲军总司令部。

  日军以伤亡近六万人的代价占领旅顺,随后全军北上进行奉天会战,在此惨胜,歼灭俄军主力的计划失败,政治手段解决战争成为唯一途径。

  东乡平八郎率领联合舰队大败波罗的海舰队。

·《日俄讲和条约》

  对马海战后小村寿太郎委托西奥多罗斯福为和谈斡旋。

  日俄战争所消耗的军费达到十七点五亿日元,为甲午战争七点五倍,军费来源一方面是重税的征收(两次非常特别税,烟草和食盐专卖,新开税种若干,增加旧目税量),一方面来自于国债的发行(向国民强制摊派),外债占据战争经费四成。另一方面为了动员民众参与战争,强行约束消费,不满情绪在战争狂热种不断增长。

  八月和谈在美国朴次茅斯召开,日方以小村寿太郎和高平小五郎(驻美公使)为代表,俄方为维特。

(1)三个绝对性必要条件:

·日本占领韩国·日俄两军共同撤出满洲·出让辽东半岛、哈尔滨——旅顺铁路给日本

(2)四个比较性必要条件:

·赔款·逃亡中立国的俄国军舰引渡日本·割让库页岛·日本渔民可以在俄国远东沿海捕鱼

——桂太郎《对日俄议和谈判全权委员的训令案》

  出让铁路路段后退让为长春——旅顺线,库页岛仅割让南部,取消赔款。

(参见知乎条目:日俄战争战胜后日本为什么没有在《朴茨茅斯条约》中要求俄国赔款?)

  战后以长春——旅顺铁路为干线,建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满铁),在辽东半岛租借地(关东州)设立关东都督府,二者一体,南满洲一带就此成为日本势力范围。

·兼并韩国

  一九零四年,签订第一次日韩协约,韩国政府承诺雇佣日本政府推荐的顾问。

  一九零五年,桂太郎——塔夫脱密约,以非书面的形式确立彼此对韩国与菲律宾控制的承认。日英同盟改订将韩国和印度纳入适用范围,帝国主义式交易巩固了日本对韩国的支配。

  同年伊藤博文出使韩国,胁迫签订第二次日韩协约,剥夺韩国外交权,设立统监府,韩国沦为日本的保护国。

  一九零七年韩国皇帝秘密遣使参与第二次万国和平会议,伊藤博文迫使其退位,签订第三次日韩协约,统监府权力向内政全面延申,韩国军队被解散,其间反日义兵运动空前高涨。    

一九零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伊藤博文在哈尔滨火车站被志士安重根射杀。

  一九一零年签订《日韩合并条约》,韩国改为朝鲜,废止统监府,设朝鲜总督府,朝鲜总督由陆海军大将亲自担任,由天皇管辖,采取宪兵警察合一制度的“武断政治”,旭日战车在帝国主义的进路上滚滚向前。

第二部分 大正民主时代

日俄战争后的社会与民众

·地方改良与国民统合

  随着朴次茅斯条约签订,发生日比谷纵火打砸事件,骚乱的绝大多数都是城市下层民众,帝国主义的主张与立宪政治的主张并行不悖,自日比谷事件以降,反对讲和运动在全国蔓延。

  面对国内困局,首相桂太郎和议会多数党立宪政友会领袖西园寺公望,原敬轮流执政,史称“桂园时代”。

  桂园时代为了维护巩固帝国并推动产业现代化,财政支出不断扩大,战时特别税继续征收,相较甲午战争时期,国民纳税负担增加三倍有余,市町村自治体逐渐丧失活力。为了促进地方发展,战后由原敬内务(第一次西园寺内阁)大臣首先发起,迅速开展以内务府为中心的地方改良运动。

  ·统一村落所有的地产,设立产业工会,农事改革,奖励纳税合作社,储蓄合作社

  ·以村社为目标进行神社合并以及风俗改良,摆脱封闭的村落共同体意识,强化国家存在

  ·地方改良事业讲习会的召开,培养推进运动的地方官员和参与者

  一九零一年召开全国青年大会,通过《青年团规十二则》,在十九世纪末兴起,以江户时期青年组为蓝本建立的村落——町村——郡的青年组完全系统化,从自主活动的团体变为配合国家整合政策的教养团体。

  ·应该遵奉《教育敕语》和《戊申诏书》的精神。

  ·应该培养忠君爱国的精神。

  ·应该遵奉国体,尊敬祖先。

                                                          ——《青年团规十二则》

·城市骚乱和社会主义思想的蔓延

  长期沉重的经济负担导致日本国内不满情绪不断发酵,一九零六年,以“在国家法律范围内主张社会主义”为建党原则的日本社会党成立,一度与自由主义者合作,在东京的反对电车车票涨价运动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最终因“过激”而走向失败。

  幸德秋水在平民社解散后旅居美国,受无政府主义思潮影响,回国后批判议会政治,主张工人总罢工推动社会变革的直接行动论,与片山潜,田添铁二等的议会政策论对立并占据上风,值此实际,西园寺内阁禁止社会党结社。

  一九一零年大逆事件,西园寺内阁借处理刺杀天皇者宫下太吉之机全面打击社会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幸德秋水被处死。

区区成败且休论,千秋唯应意气存,

如是而生如是死,罪人又觉布衣尊。

——幸德秋水先生狱中绝笔

·大正政变与拥护宪政运动

  ·思想准备:

“不能害怕谋反......新生事物常常就是谋反......为了生存不得不进行谋反。”

——《谋叛论》,德富芦花于东京第一高等学校所作演讲

    (芦花先生随后将新造书屋命名为秋水书屋)

   《白桦》《青踏》等一批杂志先后创刊,对自由,民主与平等的呼声愈演愈烈;在宪法上“天皇主权说”被众多学者持以否定态度,民主思想的曙光因幸德秋水众之鲜血愈发明亮。

  ·大正政变

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一九一二年明治天皇去世与大正时代的开始,国内舆论对打破藩阀政治的呼声高涨,军备扩张计划受到国民与财阀的双重反对。第二次西园寺内阁由于扩充军备议案没有通过,于当年倒台。对陆军与藩阀的不满急速发酵,庆应义塾的毕业生组建交询社,包括犬养毅,尾崎行雄等人,以打到藩阀,拥护宪政为口号组建宪政拥护会。

元老会议面对国民不满无能为力,第三次桂太郎内阁持续五十三天便因民众暴动而集体辞职,立宪政友会也转而站在藩阀政府的对立面。

海军将领山本权兵卫随后统立宪政友会组阁,被迫进行一系列裁减冗员,整顿财政,改革任用的工作,但对减免税收问题三缄其口(海军的八八造舰计划),废止营业税和三恶税(哪三恶?)的运动高涨。一九一四年西门子事件(西门子贿赂海军军官以求获得订单)爆发,山本权兵卫内阁在民众与贵族院的抵制中倒台。民主运动硕果累累。

内外旧秩序的崩溃

 ·参加一战与干涉中国

   一九一四年,英国请求日本攻击德国在亚洲武装商船,日本以日英同盟为由对德宣战。

   第二次大隈重信内阁以此机会转移国内矛盾,建立举国一致体制,同时扩大在华势力。

   当年日本即占领青岛,控制胶济铁路,同时占领赤道以北太平洋诸岛。

   一九一五年,外务大臣加藤高明向袁世凯提出五号二十一条要求:

   ·第一号:将德在鲁权益转交日本,计四条。

   ·第二号:在南满及内蒙东部特权事宜,计七条。

   ·第三号:中日合办汉冶萍公司,计二条。

   ·第四号: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割予它国,计一条。

   ·第五号:聘请日本人担任政治顾问,参与警察机构,进口日本武器等,计七条。

       大隈重信内阁在选举中以各种手段将政友会压倒为在野党,本身在满足元老,陆军方面需求后被元老终结。

       长州藩阀,首任朝鲜总督寺内正毅组阁,采取超然立场,同时压制加藤高明领导的绝对多数在野党宪政会,设立直接隶属天皇的临时外交调查委员会,争取政友会(原敬)与国民党(犬养毅)支持。

       为借段祺瑞之手干涉中国,寺内正毅内阁先后提供所谓西原借款(以朝鲜银行雇员西原龟三为中介)超过一点四五亿日元以镇压孙中山,收回不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日本带来的空前繁荣,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黄金年代之理,日本工业对外出口盛况空前,运输成本高涨为日本带来巨额利益,日本由债务国转而成为债权国。一九一八年,工业生产总额超过农业生产总额,日本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国,三产业劳动力构成比为55%/22%/23%。

·干涉苏俄与米骚动

        随着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与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的签订,日本为在西伯利亚扩大势力,与美国协商,以救援捷克军团之名义派出万人军队与一九一八年八月出兵西伯利亚。

       由于一战繁荣带来的物价普遍上涨,加之地主控制农村,稻商控制粮食运输和城市人口的空前膨胀,米价空前暴涨,在一九一七年下半年,富山县部分地方出现家庭主妇和儿童阻止大米外运的活动,是为“越中地区媳妇骚动”,无事先组织的米骚动随后在京都,名古屋,东京蔓延,山口县和北九州的煤炭工人暴动接踵而至,两个月时间里政府不得不派出军队十万镇压,“非立宪内阁”寺内内阁集体辞职。

·民本主义论的出现

       一九一六年,吉野作造发表《论宪政之本义兼论达其善始善终之途径》,将主张“政治的目的是为了一般民众的福利”的民本主义理论化。同年佐佐木惣一发表《立宪非立宪》,此批判专制,主张立宪之潮流就此兴起。

      《大阪朝日新闻》为代表的媒体攻击寺内内阁,谴责其出兵西伯利亚,寺内内阁则采取严厉的舆论控制,禁止米骚动相关报道,招致全国媒体抗议,并召开大会决议弹劾寺内。寺内正毅引咎辞职。

       山县有朋等元老不得不同意推举政友会总裁原敬为总理,平民宰相原敬及其政友会政党内阁建立,受到普遍欢迎。

·巴黎和会和亚洲的独立运动

       随着一战结束,德俄奥土崩溃,一批新生民族国家建立,列宁民族自决思想和威尔逊十四条中的民族自决原则广泛传播,独立浪潮波及朝鲜。

       在被吞并后长期处于军事独裁统治下,政治自由和基本权利被悉数剥夺,遭受同化政策之苦与帝国资本之剥削的朝鲜民众,在一九一九年三月一日在京城(汉城)机会,发表独立宣言,天道教(继承东学之统),基督教,佛教徒纷纷参与,参与吊唁末代皇帝高宗,参加者达到二百万人计,史称三一运动。日本宪兵警察和军队残酷镇压,造成七千五百人死亡,四万六千人被捕。原敬内阁被迫改革在朝,台二地的总督府官制,废止军事独裁和宪兵警察,一定程度恢复自由,以所谓“文化政治”替代“武断政治”,但终究落脚于以文化之。

       同年四月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上海成立。

       一九一九年巴黎和会,日本成为国联常任理事国,在山东问题上得到列强支持,五四运动如野火遍起,以我辈一万日山河破碎,四万万生离死别所祭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此燎原。在日本国内,亦有民本主义者与立足传统小国主义众予我以声援。

蔓延的民本主义和新秩序的建立

·普选运动和原敬内阁

       随着日本在一战时期工业的急速发展,工人数量不断攀升,一九一二年建立的友爱会至一九一九年扩张为万人之众的大日本工人总同盟友爱会(一九二一年改称日本工人总同盟),全国性的工人团体发展成型。同一时期以东京帝国大学新人会为中心,学生参与到了工人主导的普选活动当中。(记忆:普选活动的开始是多久?)万人级别的日比谷公园集会举行。

  一九一九年的选举法修改:

  ·选举权资格从纳税十日元改为三日元。

  ·建立原则上一区一人的小选举区制度。

       大量政友会势力范围内的农村小地主和上层自耕农获得了选举权。一九二零年原敬内阁解散众议院,普选运动遭受严重打击。

  原敬内阁秉持积极的经济政策:

  ·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专科学校,庆应,早稻田等八所专科学校升为私立大学。

  ·大规模建设改良铁路(是改善原本的狭轨吗?),扩张陆海军备。

       随着一九二零年战后经济危机爆发,原敬内阁优先照顾政党和财界利益,尽失民心,一九二一年原敬受刺身亡。

·华盛顿会议

       随着俄德二国的崩溃,英国就此失去了维持英日同盟的最大意义,同期美国对日本的扩张态势愈发不满。原敬内阁的八八舰队计划(1920)严重刺激了美国,日美造舰竞赛就此展开。

 *日本的一九二零年八八舰队计划:

       在二艘长门级战列舰,二艘加贺级战列舰和四艘天城级战列巡洋舰的基础上扩编四艘战列舰和四艘战列巡洋舰,此外另有一系列辅助舰艇计划,受海军条约影响实际计划舰如下(爱宕和高雄建造终止,其后军舰均未建成):

  长门 陆奥 加贺 土佐 天城 赤城 爱宕 高雄 纪伊 尾张 骏河 近江

       受庞大的海军军备影响(军费占国家支出一半),加之一九二零年经济危机的影响,美英日三国均希望限制军备竞赛。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二二年华盛顿会议召开,大部分内容略。

      *中日经协商后确认日本返还胶州湾,中国赎买胶济铁路,而诸多工商业特权得到保全。

       同时日本对西伯利亚出兵达七万众,尼港事件(庙街事件)的发生导致日本干涉活动的延续,在一九二二年才从库页岛北部以外的苏俄领土撤离,乃列强最后作罢干涉者。

·高涨的民本主义运动

       一九二一年爆发足尾铜矿,川崎造船厂和三菱造船厂罢工潮,是为战前最大规模罢工。

       佃农的减租保耕斗争愈演愈烈,一九二二年成立日本农民组合(日农)。

       部落民的斗争发展,政府以帝国公道会为中心的同情同化政策影响平平,一九二二年建立全国水平社。(一九四零年停止活动,一九四六年建立部落解放全国委员会)

  “我们基于人性的基本原理而彻底觉醒,向着人类最伟大的自我实现而前进。”

                                                                                                                  ——全国水平社纲领

       女性运动随着女性加入到工业劳力的大军中此起彼伏,一九二零年建立新妇女协会,一九二四年建立期待获得妇女参政权同盟会(次年改为妇女获得选举权同盟)。

       泛社会主义者东山再起,堺利彦,山川均等,大杉荣等人在一九二零年发起成立日本社会主义同盟(一九二一年被解散)。一九二二年建立日本共产党。

 *同年大杉荣在上海组织远东社会主义同盟。

“我爱好的是人类的盲目行动,精神的彻底爆炸。”

       学术领域的平民视角得到重视,津田左右吉撰文《文学中蕴含着的我国国民思想研究》,新思想史研究就此诞生;柳田国男的民俗学和柳宗悦的民族艺术运动在重视普通民众上不谋而合。

       芦田惠之助的缀方教育模式强调现实,否定文部省教育的强烈道德色彩,生活缀方运动就此展开。一九二一年长野上田地方青年在土田杏村的指导下建立上田自由大学,反对学术领域的中央集权倾向,自由大学多在农闲时开设,深入到农村青年之中,一九二五年成立自由大学协会,类似的民众自我教育运动是大正民主时期不可忽视的明星。

·关东大地震和国本主义

  一九二三年九月一日,相模湾西北发生里氏8.1级地震(此数据为1996年重估后结果,仙台站旧测量数据为里氏7.9级),关东地区及静冈和山梨地方受损严重,民众死伤十万人,流离失所者二百万众。

(但不得不说天城你沉的好啊!能不能再多沉几艘,把八八计划全搞进去?)

       关于朝鲜人暴动的留言传播,自我警卫团,军队,警察联合对朝鲜人加以暴行乃至仇杀,朝鲜死者六千众,我同胞殒命七百余人,是为史上第三次对华侨大屠杀。同时大量社会主义者和工人领袖被逮捕杀害,大杉荣于宪兵队本部被杀,六岁的外甥亦未能幸免。

       即使震前中日两国深陷经济绝交之囹圄,北洋政府,广州政府,社会各界亦不计前嫌,予日本以重大支援。

北洋政府海军部长李鼎新作为定远号副管驾,本人道主义之精神指挥对日救援物资运输。

       二日第二次山本权兵卫内阁成立,颁布治安维持法令,迅速取缔大量社会运动。同时内阁议会通过普遍选举纲要以舒缓社会运动。

       十二月发生虎之门事件,摄政裕仁受到无政府主义者难波大助刺杀,山本权兵卫内阁集体辞职,社会对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恐惧就此蔓延。

       平沼骐一郎于一九二四年组织国本社,以巩固国本,显扬国体精华为要旨,与民本主义针锋相对,国家主义以关东大地震为契机日益炽盛。北一辉在此时写下《日本改造法案大纲》(简介见资料)。

政党内阁时期的政治与社会

·“护宪三派”内阁与普遍选举法的通过

  一九二四年,随着山本权兵卫内阁倒台,枢密院议长青浦奎吾以贵族院为中心组织超然主义内阁,迫使政友会,宪政会,革新俱乐部三派联合发动第二次护宪运动。较一九一二年护宪运动明显脱离于群众。

  五月选举护宪三派压倒性胜利,清浦内阁集体辞职,加藤高明(宪政会)领导,高桥是清(政友会)和犬养毅(革新俱乐部)参与成立护宪三派内阁,众议院第一大党党首组阁成为宪政常道,持续至一九三二年犬养毅内阁因五一五事件倒台。

  护宪三派内阁的三大政策:

  (1)普遍选举,一九二五年促成《普遍选举法》。

   *《普遍选举法》规定,二十五岁以上男性具有选举权,三十岁以上男性具有被选举权

  (2)肃清纲纪 ,同年制定《治安维持法》,起初以共产主义者为防范对象。

  (3)健全行政财政,宇垣裁军与军备现代化。

   同年签订《日苏基本条约》,两国关系正常化。

·中国革命的发展与币原外交

  币原重喜郎任护宪三派内阁外务大臣,提出日本两大外交原则:

  (1)保护本国正当利益的同时,采取尊重各国利益的国际协调原则。

  (2)不干涉中国。

五卅惨案,币原重喜郎指示日本不直接介入镇压抗议。

  同年郭松龄反张作霖,币原与关东军司令白川义则决议军事介入。

·政界重组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一九二五年,护宪三派内阁在第五十次议会结束后因议会重组宣告结束,政友会同革新俱乐部合并,加藤高明带领宪政会进行单独组阁(第二次加藤高明内阁),次年集体留任为若摫礼次郎内阁。

  社会主义总同盟分裂,左派组建日本劳动组合评议会(评议会)。日农仍旧保持统一,并建立农民劳动党并随后被封禁。

  一九二六年重新建立劳动农民党,在同年分类为三派,无产阶级运动受到削弱:

  ·(大山郁夫)理事会为基础的左派劳动农民党(劳农党)。

  ·(安部矶雄)总同盟中右派和其他右派为基础的社会民众党(社民党)。

  ·(三轮寿壮)总同盟中间派为基础的日本劳农党(日劳党)。

·田中内阁和干涉中国

  一九二六年,大正天皇去世,裕仁摄政登基为昭和天皇。

  一九二七年因关东地震遗留的震灾票据问题爆发经济危机,若摫内阁试图处理;同时随着神户的铃木公司经营恶化,为其提供巨额融资的台湾银行濒临倒闭,救急的紧急敕令法案未获通过,若摫内阁集体辞职。

  政友会田中义一组阁,由于北伐对日本对华出口造成影响,币原外交难以延续,起用对华强硬派和国家主义者。

  田中内阁全面整顿中小银行,三井,三菱,住友,第一,安田五大银行垄断金融业。

  田中内阁在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二八年前后三次出兵山东,第二次发生济南惨案,第三次直接占领山东。同时一九二八年关东军高级参谋河本大作策划建立满洲新政权,皇姑屯事件,同年东北易帜,一九二九年田中向天皇禀报认为无证据表明关东军策划了皇姑屯事件,触怒天皇被迫辞职。

  一九二七年,宪政会和政友本党合并为立宪民政党,政友会和民政党对立时期开始。

  一九二八年,三一五事件,田中内阁以《治安维持法》为名逮捕四百八十三名共产党员及共产党支持者,同时修订《治安维持法》,全面收紧社会管控。

·昭和恐慌

  田中内阁倒台后滨口雄幸组建民政党内阁,时至大萧条开始。

  一九三零年,日本股市开始暴跌,出口严重受损,国际收支情况急剧恶化,失业人员达到二三百万众;农村亦未能幸免,大米丰收导致价格暴跌,产生丰收饥馑,次年以东北地区为中心的大规模灾荒又导致了灾荒饥馑。减租保耕斗争(反对收回土地和青田差押)此起彼伏。

  同时满铁运营出现赤字,随着国民政府对东北的开发和自主铁路的建设,为了维护日本在满蒙一带的支配地位,以关东军为中心加以占领的计划日渐成熟。

·《伦敦海军裁军条约》

  一九二七年为实践华盛顿会议规定的裁军议程召开日内瓦会议,无果。

  一九三零年召开伦敦海军裁军会议。滨口雄幸内阁以币原为外务大臣,采取与英美协调的立场,以若摫和财部彪(海军大臣)为全权代表出席。

  美日具体方案的抵触(美国为最终提案):

  ·辅助舰吨位比:70%(日)——69.7%(美)

  ·重巡洋舰吨位比:70%(日)——60%(美)

  ·潜水艇吨位:7.8万吨(日)——5.6万吨(美)

  在代表团无法形成统一意见的情况下由内阁最终决定签署美国的妥协方案,受到政友会,军部,枢密院和右翼以反对民政党内阁侵犯统帅权为大旗的联合反对。十月枢密院最终承认条约,随后滨口雄幸受枪击身亡。自此开始,军备的力量不断增强并破坏政党政治,右翼的呼声随之不断壮大。

                                                                                                                                           END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