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帘听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垂帘听政续集 垂帘听政

垂帘听政

2024-07-11 04: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垂帘听政是晚清政治中太后预政的特殊现象,皇帝年幼即位的产物。分别出现在同治、光绪两朝。  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奕詝去世,6岁的独子载淳嗣位,临终前咸丰任命载垣八大臣辅政。鉴于康熙初年曾出现辅政大臣鳌拜专权的先例,咸丰帝采取了对辅政大臣牵制之策,即把他的“同道堂”、“御赏”玺两方分别赐予载淳及皇太后钮祜禄氏,以二玺代替硃笔,辅政大臣所拟上谕必须加盖这两方印章才能奏效。  然而,载淳年幼,“同道堂”印就落到其生母慈禧皇太后手中,这为素有政治权欲的慈禧临朝预政提供了契机。她拉拢慈安皇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訢,于咸丰帝死后不久发动了宫廷政变,将辅政大臣斩首抄家,解职戍边,彻底肃清了她的政敌集团。   在给载淳举行了不具实际意义的登极典礼后,两宫皇太后就立即以皇帝的名义发出上谕,令大臣汇编以往各代皇太后临朝预政事迹,赐以美名曰《治平宝鉴》,作为垂帘听政的历史依据。随后于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初一日,她们携载淳于养心殿暖阁正式垂帘听政,设两太后宝座于皇帝宝座之后,中间以八扇黄屏风隔开。为使此举更具合法性,恭亲王等人还制定了《垂帘章程》。至同治十二年(1873年),载淳已成年,两宫皇太后被迫撤帘归政。  但同治帝亲政不及两年就因病而死。因无子嗣位,慈禧玩弄政治手段,精心设计择立同治帝年幼的叔伯兄弟载湉继位,使两宫皇太后二次垂帘终又得逞。至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皇太后暴死,只剩慈禧一人垂帘听政。光绪帝成年亲政后,因支持戊戌变法而遭慈禧等顽固派的忌恨,他们发动戊戌政变,解除了光绪帝的皇权,慈禧再次临朝10年,却又美其名曰“慈恩训政”,直至去世。慈禧通过垂帘听政之途,操纵同治、光绪两朝皇帝,掌握清代朝政达48年之久。清代宗室,爱新觉罗氏,道光时袭封怡亲王。以御前大臣受宣宗顾命。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避暑山庄,次年七月病重,命载垣等八人为赞襄政务,辅佐同治。载垣等取得实权,力阻慈禧垂帘听政。慈禧发动“辛酉政变”,逼令载垣自尽。            1861年7月,咸丰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病重,遗诏立六岁载淳为皇太子,令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为赞襄政务,称为赞襄政务王大臣,俗称辅政八大臣。             鳌拜(?—1669年)满洲八旗镶黄旗人,因骁勇善战获得清廷授予的“巴图鲁”(勇士之意)称号,是顺治皇帝临终前托孤的四辅政大臣之一。鳌拜为四辅臣中最为专横者,辅政8年后被康熙皇帝设计铲除。             皇帝以硃砂代墨,对奏折进行批示。             宫殿名。清宫和御苑中以同道堂命名的殿堂共有两处,一处在紫禁城内,即内廷西六宫之一的咸福宫的后殿;一处在圆明园内。              爵位名。其名始于南朝末期。隋代以皇帝的伯叔兄弟和皇子为亲王,唐代以皇帝的兄弟和皇子为亲王,宋明各代一般因袭不改。清代宗室封爵的第一级称为和硕亲王,主要用以封皇子,蒙古贵族亦有封亲王者。  爱新觉罗·奕訢(1832--1898年),清末洋务派首领。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元年(1851年)被封为恭亲王。咸丰十年(1860年),咸丰帝逃亡热河时,被任命为全权大臣,留京议和,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咸丰十一年(1861年)受命主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咸丰帝死后,与慈禧太后共谋发动祺祥政变,清除肃顺集团,任议政王,掌军机处及总理衙门,总揽朝政,主持洋务活动。因与慈禧太后的矛盾,几度解职、复职。戊戌年病死。               暖阁即以槅扇门、隔断板、天花板等在殿堂内建的小屋。传统家具中一种体型宽大的坐具,亦称“御座”。明以后,随着皇权制度的强化,宝座成为帝王御用坐具的代名词,象征着帝王的权威。《明史》载,明神宗时,宦官冯保窃权,“帝御殿,保辄侍侧”。当时的吏部都给事中雒遵进言:“保一侍从之仆,乃敢立天子宝座,文武群工拜天子耶,抑拜见中官耶?”将宦官立于宝座之侧视为亵渎皇权的大不敬行为。 宝座大多摆放在宫廷正殿明间的中心或显要位置,单独陈设,极少成对。在宝座的背后还要放置一个较大的座屏,两边放置甪端、香筒、仙鹤、蜡钎等器物,格外尊贵、庄严。皇帝端坐在宝座之上,俯视群臣,“君临天下”,充分体现出帝王的权威,以达到“明制度,示等威”的目的。  屏风是我国古代室内的主要陈设器物。其最早的功能为挡风和遮避用。据《三礼图》记载:“屏风之名出于汉世,故班固之书多言其物。”以后随着工艺的进步,屏风逐渐由原来的实用品演进为实用性和装饰性结合的工艺品,成为古人居室内具有观赏性的陈设家具。屏风在清代发展尤盛,无论是所用材料还是工艺技术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以康有为等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的一次改良运动,因发生于旧历戊戌年,其目标为改变清朝祖制成法,故称戊戌变法。变法自四月二十三日始,至八月初六日止,共计103天,又称百日维新。变法主要内容是:经济方面设农工商总局,开垦荒地,提倡私人办企业,奖励发明创造;设铁路、矿务总局,筑路采矿;全国设邮政局通邮;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政治方面精简机构,裁汰冗员。军事上裁减旧军,重练海陆军。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设立学堂、译书局、报馆等。八月初六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顽固派发动政变,变法失败,一切复旧,惟有京师大学堂未被裁撤。             慈禧太后扼杀戊戌变法的宫廷政变。戊戌变法遭到后党的痛恨和反对,他们准备乘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到天津阅兵时举行政变,以废黜光绪帝。帝党得知后,企图拉拢新建陆军首领袁世凯救护光绪帝,结果却被袁世凯出卖。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幽禁光绪帝于中南海瀛台,随即杀害策划维新变法的“六君子”谭嗣同、林旭、杨锐、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通缉康有为和梁启超,罢免维新官员,戊戌变法彻底失败。              TAG标签耗时:0.040050983428955 秒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