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微专题】高考地理常考的地质灾害与防治考点整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地震和泥石流多发地带 【新微专题】高考地理常考的地质灾害与防治考点整理

【新微专题】高考地理常考的地质灾害与防治考点整理

2024-05-16 01: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3)在滑坡前缘有堵塞的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枯。

(4)动物出现惊恐异常现象。

(5)房屋倾斜、开裂,出现醉汉树、马刀树等。

岩质滑坡示意图

土质滑坡示意图

什么是泥石流?

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发生有什么异常迹象?

泥石流发生的前兆特征有:动植物异常,如猪、狗、牛、羊、鸡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植物形态发生变化,树林枯萎或歪斜等现象,山谷中传来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水流突然中断。

泥石流灾害

什么是地面塌陷?

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地面塌陷有什么征兆?

井、泉的异常变化。

地面变形。

建筑物出现变形、开裂现象。

地面积水冒气泡、水泡、旋流等。

植物变态、动物惊恐。

地面塌陷灾害

当地质灾害发生时,该怎么办?

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

接到地质灾害险情报告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及时动员、组织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居民以及其他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对地质灾害现场进行踏勘,并出具踏勘意见,为地方政府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启动并组织实施相应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组织力量进行抢险救灾。

地质灾害与防治

要点精讲

1.主要的地质灾害

地震 火山喷发 滑坡 泥石流 原因 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 重力作用、人类活动破坏 表现 岩层突然破裂,内能强烈释放,引起地面震动 岩浆沿地表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 斜坡上的岩体、土体沿一定滑动面整体下滑 饱含泥沙、石块、巨大砾石的特殊洪流 破坏性 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危害人类生命财产 火山灰和熔岩破坏田园、建筑、威胁生命财产安全,有可能诱发地震或引起气候异常 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 分布规律 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大洋中脊地震带、大陆裂谷地震带 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中海和东非、大西洋洋底 山地丘陵区,地势起伏较大、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坡陡谷深、岩石破碎、植被覆盖差、多暴雨的山区 我国布地区 东部沿海地区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西藏、云南处在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目前我国活火山分布较少 西部青藏高原边缘山区,云南、四川西部、东部低山、丘陵与平原交替处也会出现 多发原因 多为构造地震: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岩层活动频繁。也有陷落地震和人为诱发地震 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岩浆活动剧烈 自然因素:多高原、山地,地形起伏大;多地震;暴雨集中人为因素:对植被破坏严重;不当的工程建设 防御措施 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地震);护坡固坡,植树种草,恢复植被(滑坡、泥石流)

2.地质灾害的成因

(1)地质灾害在成因上的关联性分析

(2)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分析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是该地区地质、地貌、气候、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分析如下图所示:

3.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地震是最不可预知且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掌握相关自救与互救知识,可以减少自己及周围人在地震中的伤亡。具体图解如下:

【方法技巧】 地质灾害的分析思路

(1)地震的成因及防御

①形成原因: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②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震级大,破坏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浅源地震;地面建筑的抗震能力差;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震区交通不便;诱发其他灾害等。

③减轻灾害的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和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加强国际合作等。

(2)造成滑坡的主要原因

①组成山体的岩石是一些古老的岩系,如千枚岩、片麻岩等,经过多次地质构造运动的作用,破碎严重,容易发生滑坡。

②岩层的倾斜方向和山坡方向一致,往往会造成顺岩层滑坡的现象。

③地下水和地表水浸湿坡面物质,使其软化,降低了黏聚力,所以在大雨后和地下水丰富地区容易发生滑坡。

④此外,风化作用、人为因素和地震等也会促使滑坡发生。

(3)形成泥石流的主要条件

①山坡上有松散的土层和风化物质覆盖,为形成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

②有陡峻的地形,沟谷上游有一定的汇水面积,下游窄小,沟床纵剖面坡度较陡直。

③在中、上游地区有暴雨或冰雪大量消融及湖泊的溃决等形成补给水源。

④此外,强烈的地震、植被的严重破坏等都可以引起泥石流的暴发。

对点精练

1.(2015·高考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上图所示甲、乙两地2014年先后发生了地震,相关情况见下表。

地点 地震时间 震级 震源深度 地形状况 植被状况 人员财产损失 甲 8月6日16:30 6.5级 12 km 高山峡谷 稀疏 大 乙 10月17日21:49 6.6级 5 km 丘陵为主 茂密 小

甲地损失比乙地大,主要是由于甲地的地震引发了____________灾害,此灾害是如何形成的?请利用表中两条信息加以说明。

解析:本题以图表信息为载体,考查自然灾害的关联性以及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成因。作答时,首先考虑地震可引发的自然灾害有哪些,再从甲地的地形和由图表中提取的时间、震源深度、植被状况以及人员财产损失信息去分析。

答案:滑坡(崩塌、泥石流)

A信息:高山峡谷地区;说明:山体坡度大,岩体不稳定。

B信息:植被稀疏;说明:地表松散物质裸露,容易滑落。

C信息:地震发生时间为8月;说明:正值雨季,降水多。

若答滑坡,则A、B、C任答两条。

若答崩塌,则A、B必答。

若答泥石流,则C必答,A、B任答一条。

2.(2014·高考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2013年4月20日,这里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

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解析:由文字材料可知,图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多地震,导致岩石破碎、岩体松动,这是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内因;图中又显示多处地方等高线密集,山高坡陡,震后出现降雨,这是发生滑坡、泥石流的外因。

答案:图示区域(地处断裂带)岩石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强烈地震造成震区岩体松动、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降雨致滑坡、崩塌加剧,引发泥石流。

3.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长江下游某城市边缘分布着丘陵,丘陵的基岩上有黄土覆盖(如下图所示)。近年来,由于城区扩展,大量开挖山坡,该地在夏季暴雨后曾发生多起黄土崩塌、滑坡灾害。

简要分析该地黄土崩塌、滑坡多发的原因。

解析: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既与自然原因有关,也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有关。解题时应结合图文材料进行全面分析。材料中提到黄土,而黄土的重要特点是垂直节理发育,图中展示人类活动破坏了坡面地形的稳定性,再加上材料中提到长江下游的夏季暴雨,由此分析即可得出答案。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答案: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孔隙度大;人工开挖边坡,破坏了坡面地形的稳定性。暴雨容易诱发坡地黄土崩塌;雨水下渗,在基岩与黄土之间容易形成滑动面,造成黄土滑坡。

1.下图所示为我国东南部某地出现的灾害现场,其灾害类型是( )

A. 泥石流 B.地面沉降 C.陨石坠落 D.滑坡

【答案】A

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

专业解析:根据2004年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十堰地质灾害多为滑坡及崩塌。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俗称“地滑”、“走山”、“垮山”、“山剥皮”、“土溜”等。可分为堆积层滑坡、黄土滑坡、粘性土滑坡、岩层(岩体)滑坡和填土滑坡。

崩塌是指陡坡上的岩体或者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山体发生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崩塌又称崩落、垮塌或塌方。大小不等,凌乱无序的岩块(土块)呈锥状堆积在坡脚的堆积物称为崩积物,也称为岩堆或倒石堆。根据运动形式,崩塌包括倾倒、坠落、垮塌等类型。

2.某城市边缘分布着丘陵,丘陵的基岩上有黄土覆盖(如图所示)。近年来,由于城区扩展,大量开挖山坡,该地在夏季暴雨后曾发生多起黄土崩塌、滑坡灾害。

阅读图文资料,简要分析该地黄土崩塌、滑坡多发的原因。

【答案】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孔隙度大;人工开挖边坡,破坏了坡面地形的稳定性;暴雨容易诱发坡地黄土崩塌;雨水下渗,在基岩与黄土之间容易形成滑动面,造成黄土滑坡。

专业解析:导致崩塌、滑坡甚至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原因有很多。比方说该地的土质本身特性、人类活动的影响、天气诱因导致土体强度降低。因此,我们在工作中一方面是“对症下药”,做好坡面的防护及截排水措施,并且在坡脚及时实施合理的工程措施。

另一方面,如何防灾其实也很关键,我市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改变强烈,切坡建房、修路等工程活动易造成新的地质灾害风险,要设计合理的开挖坡度,避免坡陡面大。

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使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因此尤其在修路等过程中。地质灾害从以前的静态隐患点管理转变为动态的风险管控十分必要。

3.某段高速公路(G)经过单面山(顺向山)地区,地质剖面如图所示。为防止滚、滑坡等灾害,对施工立面H进行了加固,还在L坡面上打入“岩锚”。以固定表层岩层。2010年春,该单面山的上部山体大规模滑落,导致约200米长的公路被毁,分析这次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

【答案】顺向岩层因公路施工失去稳定性。“岩锚”加固使得单面山上部岩层形成整体。(降水、地震等因素导致)深处地层松软(层面松动)使得该单面山上部山体滑落,对公路产生巨大推力,导致该公路被毁。

专业解析:软弱岩土体易形成滑坡;斜坡中的软弱面和切坡的临空面的几何关系对斜坡稳定性也很重要,当主要软弱面(如层面、断层面)的倾向和斜坡临空面倾向一致且软弱面倾角小于坡面倾角时,斜坡极易产生滑坡。当暴雨时,也极易诱发滑坡,滑坡的发生率比不下雨时要大得多,因为水渗入岩土体时,会使其强度降低,滑动力增加,制止滑动的力减少所致。由于人类工程活动规模与频率愈来愈大,由此造成的滑坡有与日俱增的趋势。

最后

给您出道题送分题

撤离路线的选择

正儿八经是道“保命真题”

您能答对吗?

如下图:当发现山体出现滑坡变形迹象,需要紧急撤离时,应该选择哪条撤离路线?(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专业解析:当滑坡发生时,迅速向垂直滑坡滑动方向的两侧撤离。

一键搜你感兴趣的热门文章

声明:文章素材来源网络,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由于微信改版,打乱了发布时间,为了保证大家及时看到推送,可将“谭老师地理工作室”设为星标)获取更多学习资源请点击【阅读原文】为了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的更多精彩推送, 请四连点击: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