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基础知识(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地震可以分为 地震基础知识(一)

地震基础知识(一)

2023-12-16 21:3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地震基础知识(一)

地震灾害

  地震,是人们通过感觉和仪器监测到的地面振动。它与风雨、雷电一样,是一种极为普遍的自然现象。强烈的地面振动,即强烈地震,会直接和间接造成破坏,成为灾害,凡由地震引起的灾害,统称为地震灾害。

地震三要素

  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称为地震三要素。地点常用经度和纬度来表示,强度用震级M来表示。

震源、震中、震源深度

  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个略微有点扁的圆球,由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组成。地球上每天都要发生上万次地震,这些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和地幔中的特殊部位,我们把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做震源。

  震源在地面的投影叫震中。实际上震中是一个区域,即震中区。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叫震源深度。根据震源深度可分为浅源地震(h≤60公里)、中源地震(h=60~300公里)和深源地震(h>300公里)。

地震震级

  地震震级是按一定的微观标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它是根据地震仪器的记录推算得到的,只与地震能量有关。一次5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二万吨黄色炸药(TNT)爆炸时所释放的能量。震级相差1.0级,能量相差约30倍。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

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是地震时对地面影响的强烈程度。主要依据宏观的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现象,如人们的感觉,物体的反应,房屋建筑物的破坏和地面现象的改观等方面来判断。当然,也可通过仪器的微观记录进行有关计算得出绝对的烈度。地震烈度与地震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地质条件等因素有关。因此,一次地震的烈度根据各地遭受破坏和影响不同而不同。

  烈度的用处,除了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的程度以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面,那就是根据活动构造带的特点和历史上地震活动的情况,对地震区域进行烈度划分,以供计算一个地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烈度,编成地震烈度区划图或地震危险区划图。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对一个地区内的地震烈度分布情况,如能搞得比较清楚,就可能对地震区工业布局的合理规划,以及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有利的根据,避免或减少地震时的损失。

地震的分类   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

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其次是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了也会产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一般所说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特别是构造地震,它对人类的危害最大。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