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泸定发生6.8级地震,震前曾有“热征兆”?科学依据是什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地震前有什么征兆吗 四川泸定发生6.8级地震,震前曾有“热征兆”?科学依据是什么?

四川泸定发生6.8级地震,震前曾有“热征兆”?科学依据是什么?

2024-07-11 12: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据国家地震台网监测,2022年9月5日15:52,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km,康定、九龙、天全等地有明显震感。

震源中心位于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的磨西断裂附近,主震之后又发生了多起余震。监测数据显示,泸定县地震发生4分钟后,不远处的雅安市石棉县也发生了地震,震级达到4.2级,震源深度15km。

对于本次突发的地震,网友们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和近期的极端高温有关,有人则表示和长江流域的极端干旱有关,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四川甘孜发生6.8级地震,震前曾有“热征兆”?

不同震级的地震产生的破坏力不同,我国把地震共分为六级:3级以内的属于小地震,3~4.5级属于有感地震,4.5~6级属于中强地震,6~7级为强烈地震,7~8级则为大地震,8级以上的属于巨大地震。

本次四川甘孜出现的6.8级地震属于强烈地震,能造成地震房屋的损坏,并可能引发山体滑坡,带来一系列次生灾害。由于地震破坏力巨大,人们向来很关心地震的预测,并试图找出破坏性地震发生前的预兆。其中,反常的高温就被视为一种不祥的征兆。

大地震前有“热征象”的说法广为流传,历史资料中也有过相关记载。例如:1679年9月2日,北京平谷发生8级大地震,此前天气正值炎热酷暑,史料中描述为“特大炎暑,热伤人畜甚重”。

再如: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轰动全国,在震前的冬春之交,华北和东北很多地区的果木植株出现了二次开花的现象,气候异常偏暖,可用“怪异”二字来形容。

从科学角度来看,地震前后地质活动活跃,存在着应力-应变场,可能转化成地壳形变、地磁、地电、地热、地下流体等物理量场,此时就有可能表现出不为人知的热现象。

2022年8月以来,四川、重庆出现了连续的酷热天气,多地突破40℃,最高还出现了44.4℃的罕见高温。有人担心:四川和重庆的异常高温可能是地震的前兆!其实并非如此,两者之间并无直接的联系。

8月4日-9月4日,全国气温距平分布图

科学研究显示,震前的“反常热”主要体现在地层温度上,而非空气温度。《地震学报》的一篇研究论文显示:地震发生前,地层的温度可能会出现峰值;地震发生后,温度急剧下降,温差可超过3℃。

例如在上图中,内蒙古丰镇和河北唐山地区0.8m地层深处的温度均符合这一特征,两地发生的地震强度分别为5.8级和7.8级,地温差异均达到了显著级别。

事实上,太阳辐射和天气系统才是高温天气的主要控制因素。虽然震前也有“反常热”的现象,但其主要表现在地层中,且对气温的影响很低。所以,四川近日的高温天气并非是震前的“热征兆”。

四川地震和长江流域的干旱有关吗?

在地震的震前征兆中,干旱也常常被人提起,以至于有“大旱之后必有大震”的说法,但这种说法与其说是预言,倒不如说是巧合。

大震和大旱之间的关系似乎有一定的实例“证据”

有网友将地震和干旱的关系总结为“旱震理论”,相关文章在网络上引起引发广泛讨论、转载。文章还列举了大量的数据和实例来论证:1957年4月~1972年8月,中国的降水资料显示,多次大地震的1~3.5年前,震中区域往往是干旱区域。

出乎意料的是,文章作者给出的预报准确率竟然还很高,几乎到了“十旱九震”的程度。根据该作者的统计,6级以上的大震共有58次,震前1~3.5年,震中区域出现大旱的地震有56次,比例高达96.6%,基本上对应了“逢旱必震”。

但实际上,这一理论也有局限性,甚至具有误导性,相关媒体已对此进行了辟谣。因为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旱震理论”就不成立了,例如:从1900年~2013年,符合条件的地震仅占56%(79次/142次)。

从预测的角度来看,概率则更低:从1900年~2013年,中国大陆共发生了1297次大旱,旱后1~3年内大震次数的只有38次,占比还不到3%。正因如此,多数学者并不认可“旱震理论”,二者的关系具有偶然性,以此预报会导致虚报率过高,很难应用于震前预测。

图源澎湃新闻

再从产生的原因来看,“旱震理论”也建立在“可能”的基础上。即大地震在孕震阶段,能量以波的形式释放,可能转化成热能并导致地热增高、地表水分蒸发增强,继而出现干旱特征;同时,地层中的载热、载电物质上升到地表,也可能造成低空大气的异常现象,导致“万里无云”,降雨变少。

当然,可能性并不等于必然性。以四川甘孜州为例,按照理论,1~3.5年前对应的时段是2018年~2021年,这几年间甘孜的旱情并未达到大旱的标准。

原文作者指出,旱震的“旱”不同于农业上的“旱”,前者是6级以上的大地震才有的气象表现,一般具有以下几种特点:1,春夏秋连旱或四季连旱;2,连续两三年的大旱;3,大面积的严重干旱,达到了几十年甚至百年不遇的级别。

按照以上标准,该级别的旱情在全国都很少出现,用旱情来预测本次甘孜的地震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动物聚集:真的可以预测地震吗?

关于地震的前兆,流行的说法还有动物聚集,同样被归为宏观征兆的还有:地光、地声、喷油、地下水异常、气雾、气味、喷沙、动物行为异常、植物异常等等。

青海门源地震前出现“地光”

这些现象都不一定是地震的预兆,也可能是由无关因素引起,比如:地下水和泉水的涨落可能和短期的降雨有关,也可能受到附近抽排水施工的影响;动物的异常行为则可能和天气变化、自身疾病、季节性发情有关。

动物的聚集现象同样也另有原因。今年8月,山东省沂水县的四十里铺镇就出现了燕群聚集的现象,视频中的燕子四处低空飞行,场面十分混乱。很多网友在评论区表示:可能要地震了!

对此,当地政府在通报中给出了解释:这是因为事发地位于黄花河的芦苇荡附近,当地生态优良,温度适宜,昆虫资源丰富,适合作为燕群迁徙前的“落脚点”。燕群聚集捕食是很正常的自然行为,和地震没有任何关系。

无独有偶,四川长宁也曾出现过燕群聚集的现象,最后官方调查证实,燕群和地震之间并不存在对应关系。

事实上,地震很难被准确预测,迄今为止,科学家还未找到大地震前100%会出现的信号。目前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地震发生之后,先于地震横波抵达前数秒或数十秒发出预报警告,减少人员伤亡。

最后,希望四川甘孜不再发生余震,也祝愿救援工作一切顺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