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特快:智能化技术如何改变地雷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地雷引信原理 亚洲特快:智能化技术如何改变地雷战

亚洲特快:智能化技术如何改变地雷战

#亚洲特快:智能化技术如何改变地雷战|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亚洲特快》,本期节目咱们就来聊聊俄乌战场上的地雷战。

最近俄乌战场上出现了不少触目惊心的乌军踩地雷的视频,俄军的反步兵、反坦克混合雷区让身陷其中的乌军伤亡惨重,甚至出现了一个步兵班下车以后全部失去小腿的地狱般的场景。

而另一方面俄军的重型反坦克地雷也对乌军的装甲车辆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此外,据社交媒体上双方发布的各种视频也可以看到,俄军此次在战线上不仅使用了大量的常规地雷,更使用了冷战时期就成为双方积极发展的火箭布雷系统,对正在突破雷场的乌军车队头上进行补充布雷,在缺乏先进扫雷手段的乌军身上,这些布雷手段起到了加倍的效果,使得乌军的伤亡非常惨重。

而乌军这边,虽然号称装备了大量的防雷车,但是现在西方国家提供的所谓防雷车大多是按照美国在伊拉克、阿富汗的治安战经验制造,其防御能力参差不齐,大部分其实也只能防反步兵雷和装药量不多的土制爆炸物。能防5公斤TNT在车底爆炸,也就相当于俄罗斯装备量最多的反坦克地雷TM-46这个水平的,这都算是比较好的反地雷车了。

但是,早在朝鲜战争时期美国的M15反坦克雷的装药就有10公斤了,而在伊拉克,把152毫米炮弹排成一个圈埋在地下当地雷的玩法都已经很常见了,甚至还有丧心病狂把成吨爆炸物埋在那准备炸飞你一个巡逻队的。

这种东西的威力是靠防雷车的小身板无论如何无法抵御的,实际上即使是TM-46这样的5公斤装药的反坦克地雷,也足以把防雷车的行动系统炸坏,迫使车上的人员下车了,而此时与反坦克地雷混合部署的反步兵雷那不是就又有机会了吗?

由于乌克兰大呼小叫要在扎波罗热大反攻好几个月,俄军在这个区域的布雷那可真不是开玩笑,就算雷场放那儿不管,乌军用尽办法也只能在其中开出几条通路,而至于在对手排雷的时候用巨大涡流点名,用小规模步兵部队掩护雷场,甚至在敌人扫雷的时候出动装甲部队进行一下小规模的反击。

之前我们节目里就说过铁丝网,龙齿等战场障碍物的作用,就是阻止敌人部队的机动,让己方火力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作用,而地雷就更是具备双重作用,一方面能够和普通障碍物一样阻止敌人机动,迫使他们长时间保持慢速移动或者停止状态让己方炮火可以予以杀伤,另一方面地雷本身也有杀伤能力,在敌人陷入雷场时进行火力袭击,往往可以迫使敌人不顾雷场威胁进行机动,结果肯定是遭到雷场更大的伤亡并且造成严重心理创伤。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库尔斯克战役期间德军的若干装备虎式、豹式坦克的部队就曾经因为等不及排雷强行冲击雷区,结果造成这些本来就数量不多的先进坦克陷入雷场,在被炸断履带后又因为一般的半履带牵引车根本拖不动这些四五十吨重的大家伙,进一步拖慢了部队的行动速度。

这是不是就和现在乌克兰的情况有点像了呢?

不过这些地雷说到底还是传统的常规地雷,关于它们的优点弱点,大家早已经耳熟能详。

而在这次俄乌战争中,双方都已经大量在使用无人机、电子对抗,精确制导弹药等,并且各自都有了自己一套“穷人的信息化”系统,那么他们的地雷呢?俄罗斯在坦克两项比赛中大量使用的“智能地雷”就只是他们在作弊的时候才能用得到吗?

当然了坦克两项上的智能地雷这事儿是个梗而已,但俄罗斯是真的又智能地雷,并且已经在战场上使用了。

目前俄军在战场上使用的智能地雷有两种,一种型号为POM-3,是一种反人员地雷,另一种型号为PTKM-1R,为反坦克地雷。

据报道,POM-3反人员智能地雷被用于哈尔科夫前线,据称俄军使用卡车携带的火箭布雷装置在前线大量抛洒这种地雷。

而PTKM-1R目前从俄军发布的部署这种地雷的视频来看,是人工部署的,视频显示使用这种地雷主要是在扎波罗热方向,但这种雷也能够通过火箭布设。

这两种地雷据称都已经发挥了相当的作用,对乌军造成了相当损失。

这两种地雷的引信设计概念基本相似,都是使用声波探测目标。

POM-3主要靠发射后展开的脚架上的引线探测地面震动,当探测到人员接近地雷到一定距离的时候就会引爆,将战斗部投射到空中,然后炸开,这种地雷的预制破片是刀片形状,这种预制破片的优点是在近距离上对人员的杀伤效果非常强,但由于本身质量较小,因此作用距离有限,远距离存速性差,所以地雷的杀伤半径较小,但是对杀伤半径内的人员有着绝对的致伤、失能效果。

而PTKM-1R地雷展开后,顶部可以看到三个麦克风,它会探测周围环境中的声音,当发现具有特定音频特征信号的目标靠近到一定距离时,它就会起爆,将顶部的战斗部抛掷到空中。

而它的战斗部实际上就是一枚末敏弹,它会向下方三十度范围进行扫描,红外感应器发现目标热源后就会引爆,发射出成型破片。这种成型装药战斗部足以击穿坦克的顶部装甲,尤其是容易击中敌方坦克的动力舱,使其失去继续行驶的能力,当然如果运气不好,被它击中战斗室,无疑也会造成人员伤亡甚至引爆弹药导致全车爆炸。

这种技术看起来好像很简单,有人就要问,这玩意的智能化体现在哪里呢?要知道运用目标的声信号引爆的技术也很老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就曾经试图为“莱茵女儿”地空导弹加装声波近炸引信来打击美国轰炸机了。

实际上俄国这两种智能地雷的讨厌之处就在于它们具备一定程度自动识别目标的能力,POM-3地雷据称能够根据靠近自己的人的步幅和落地的轻重,分辨出靠近自身的人员是否为携带武器装备的军人。此外它也有防扫雷功能,敌人工兵如果试图直接接触地雷也一样会引爆。同时它也能在发射前设置工作时间,到了设定的时间就可以进行自毁,避免长期遗留在战场造成战后处理困难的问题。

而PTKM-1R则能做到通过声纹信号识别靠近自己的车辆的性质,甚至可以做到只攻击特定型号的坦克。当然同时它也具备防扫模式,如果敌方工兵企图将其拆除,它也可以引爆。同样,它也可以设定时间自毁。

这两种地雷的最大好处其实不在于增加敌方扫雷的困难,甚至也不在于它的杀伤力如何如何强大,末敏弹的效果肯定不如10公斤炸药直接把坦克底部装甲都给你炸穿来的狠。

它们的主要优势在于控制范围大,传统上一枚反坦克雷只能控制自己头顶上一点点的范围,只是通过大量部署来使得敌人坦克不敢随心所欲行驶,但用扫雷铲、扫雷滚这类简单的机械装置就能够在雷场里开出一条路,后面的车只要严格跟着扫雷工程车的车辙行驶,问题就不大。

但是对于智能地雷,每一枚智能雷的控制范围达到上百米,你想要通过这个区域而不遭受攻击是不可能的,而同时它的毁伤效能又足够高,敌人强行通过的话就相当于自己闯入了末敏弹布撒器的杀伤范围。因此它的威慑作用更强,敌人坦克在没有使用导爆索等暴力扫雷工具清除前方雷场之前无论如何不敢强行闯过雷场。

同样,POM-3作为反人员地雷也能够发挥类似的效果,敌人步兵是无论如何不敢强闯雷区的,同时传统扫雷工兵趴在地上拿刺刀戳地雷这样的操作如果进了POM-3的雷区就成送人头了。

这样一来传统上不惜牺牲自己生命滚地雷、强行让坦克碾过雷区这样的操作,在智能地雷面前,就都成了送死而无法为后面的己方部队开辟通路的做法。

乌克兰方面也得到了一些新型的反坦克地雷,不过大多是冷战时期开发的反侧甲雷这类的装备,这些武器的基本概念是将爆炸成型破片战斗部或者干脆是一个火箭筒作为战斗部,部署在道路侧面,用光电传感器控制,敌人坦克通过时就引爆战斗部或者发射火箭筒,来攻击敌人坦克的侧面。但是这种武器的致命问题是……在野战环境下你怎样让战斗部对准敌人通过的方向呢?

所以它的使用范围是非常受限的。

其实美国也有一些类似POM-3或者PTKM-1R的智能地雷,比如“大黄蜂”反坦克地雷的概念就和PTKM-1R如出一辙,而美国陆军的智能反步兵雷的设计比POM-3更加恶毒,它的设计任务是取代传统的“阔剑”雷,一个雷上有6个战斗部,被触发的时候可以在周围几十米乃至上百米范围内形成破片杀伤区。

只不过这两种地雷目前尚未被观察到由乌克兰在战场上使用。

不过,作为比俄罗斯有钱多了的国家,美国的智能地雷还不止如此。

我们之前的节目里就曾介绍,美国的新一代智能水雷,就是用普通炸弹和鱼雷,加装智能引信后布设到海底,能够通过声、磁场感应敌方舰艇实施引爆。其作战效果远超过传统水雷。

而在地雷领域美国人的思路也是如此,也就是说,在传统地雷上直接使用智能引信,让它们具备一部分先进智能地雷的作用。

按照美军的要求,新型的智能引信应该具备2-300公里的通信范围,并且具备多种传感器。这样美军就可以通过远程遥控将地雷置于“沉默”状态或者“待发”状态,同时还能通过地雷上的传感器了解周围的情况,每一枚地雷被触发的时候美军也能够马上得到通知,当然这套系统还要具备反黑客和抗干扰措施。

当然,这种引信也不会仅仅在传统地雷上使用,美军也打算开发新型的“远程攻击地雷”。

之前美军就曾经提出,用可折叠的四轴无人机取代现役末敏弹上的降落伞或者充气阻力装置,而且这些四轴无人机还要具备组网蜂群模式,使得末敏弹从区域覆盖武器变成一种智能区域打击武器,能够通过联网避免对一个目标进行反复攻击,并进一步扩大打击的范围。

可以设想如果未来的智能地雷的探测和攻击范围从现在的几十米到一百多米,进一步扩大为几百米甚至1公里,当敌人坦克接近雷区时就会触发携带末敏弹的无人机突然钻出来实施攻击,那么这效果将会比现在的智能地雷更加可怕。

俄罗斯此时就要感慨,有钱就是好啊。

当然类似的东西,虽然我们还没有在珠海航展上看到,但是这种东西从技术上讲并不复杂,别的不说,我们已经在珠海看到过各种方案的“智能手榴弹”,目前的设计还是让士兵携带这种小型无人机到战场上区投掷,但如果用它取代POM-3上的弹跳引爆的战斗部,那直接就可以讲它的控制范围大幅度扩大。

至于用廉价红外系统,甚至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取代声波传感器,在拥有华强北电子市场的国家,显然也要比别的国家更容易实现嘛。

简单来说,未来的雷场将会从类似战场障碍物的一种存在,变成“无人值守填线部队”,可以监控整片战场,对试图突破的敌人不仅仅能够迟滞,甚至能主动对其实施交战。

可以说现在俄乌战场上经常出现的只有一两个人坚守的观察哨,在未来智能地雷普及的战场上就没有必要存在,甚至类似俄军掩护雷场的“警戒防线”都没必要投入步兵,地雷自己就能实现一定的防御效果。

至于未来如何突破这样的雷场,其实解决的出路恐怕也是在于智能化,正如同现在海军扫雷的任务越来越多的变成了“猎雷”,也就是主动搜索和摧毁水雷,而不仅仅是在一片海域使用扫雷具诱爆水雷。

未来地面战场上的扫雷也要向猎雷转化,其实现在先进国家已经开始往这方面发展,比如美军已经开始装备的激光扫雷装备,就是用来在远距离上用激光引爆敌方的爆炸物,包括地雷。

当然目前激光扫雷针对的还是未经掩埋的地雷,主要就是指上面说到的这种广域控制地雷,而且目前来说美军还是主要靠车载或手持光电设备来搜索这类的地雷。

其实我军当中,最早大量采购四轴无人机的部队就是工兵单位,用于执行在实弹演习中搜索和扫除未爆弹任务。它一般的用法是用光电设备观察,找到未爆弹,然后地面部队根据无人机指示用枪远距离射击,或者用激光远距离引爆,也可以用无人机直接投放炸药块来引爆目标。并且这些无人机都会选择市场上光电设备最好的型号,因为这些高分辨率的摄像机才能确保分辨未爆弹的外形。

这种工作模式和现代海军使用水下无人潜航器猎雷的做法已经基本如出一辙了,未来在对抗敌人可能使用的智能雷场的时候,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专业扫雷无人机一定会成为必不可少的主力装备。

矛盾的两方面一定会此消彼长,各国军事科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思考最多的大概是甲弹斗争,在冷战时代想的最多的是电子对抗和空地对抗,而今天,智能化之间的互相对抗将会成为未来战场的核心问题,而地雷只是智能化对抗当中的一个方向。

最后还有个冷知识跟大家分享,1997年9越18日,164个国家在加拿大渥太华缔结“禁止地雷条约”,规定禁止使用、储存、生产和转让对人员具有杀伤力的地雷,及销毁、完全禁止一切反人员地雷。只是到目前为止,中国、美国、俄罗斯、朝鲜、新加坡、芬兰、波兰、古巴、印度、埃及、利比亚、索马里等33国尚未加入公约。

就此,2022年11月21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副主席吉勒·卡尔博尼耶在地雷公约第20次缔约国会议上的讲话中点名批评了六个国家:中非共和国、哥伦比亚、刚果民主共和国、印度、缅甸和乌克兰,称这几个国家发生了使用杀伤人员地雷的事件……

这个意思是什么呢?意思是,虽然《渥太华公约》缔约国要谴责使用了反人员地雷的俄罗斯,但是,俄罗斯毕竟没有参与公约,所以这种谴责只能是道德上的。但是乌克兰使用反人员地雷呢,所有缔约国一致要谴责它,这是违反国际法的,应该马上停止该行为……

这里面还有一个奇怪的问题,就是印度虽然没有签署公约,也被列入谴责行列……这为啥啊?……大概也只能解释为“刑不上五常”了……高唱道德高调的的国际笑话,大抵如此吧。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