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作为施暴主体相关事件下网络舆论共性及反思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地铁反思报告 女性作为施暴主体相关事件下网络舆论共性及反思

女性作为施暴主体相关事件下网络舆论共性及反思

2023-03-30 04: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3月14日,上海一女子当街殴打一名代驾男子,并叫嚣她家里五套房局子里有人,15日,事发地辖区派出所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已经掌握这一情况。记者从当地可靠信源处获悉,涉事女子已经被警方控制。3月15日,有网友发布视频显示,广州地铁车厢内一女子跟一小伙疑似因让座问题发生争执。女子大声喊叫称:“从明天开始男人必须站着”,男子表示:“得了便宜别卖乖,赶紧坐吧。”随后,女子暴打小伙头部,小伙没有还手,周围乘客上前阻拦,最后女子被工作人员带下地铁。3月18日,有媒体报道苏州一女子疑似杀害自己丈夫后,卧室冰柜藏尸15个月。近几天这几起关于女性施暴甚至是杀人事件在网络中密集出现,集中传播,一时间性别对立的相关舆论甚嚣尘上。本文基于这几起事件的舆情传播,分析其舆论共性并基于此进行反思总结。

舆论共性

1、性别站队自觉化

从这几起事件的网络舆论内容来看,性别对立无疑是最鲜明的标签。性别对立集中表现在性别站队上面。从具体表现来看,在男性施暴事件,舆论更多的站在女性这一方上,而在这几起女性暴力违法甚至是犯罪事件中,站队立场出现反转,之前舆论中突出的女性“弱势群体”的形象,而今在这些事件的评论话语中已经转变为“现实打拳”、“粗暴野蛮”、“最毒妇人心”,讽刺性尽显。性别站队呈现出非男即女、非此即彼的状态,这种凭借单一化对立矛盾的自觉站队行为,既有着当下性别舆论矛盾群体极化的深厚基础,更是性别相关议题共通语意空间不断萎缩的体现。

2、性别互换舆论模式化

当下性别舆论矛盾越来越呈现出模式化,而性别互换则是性别舆论模式化的表征之一。在这几起事件中,女性成为攻击者、施暴者,而这些事件掀起的舆论热度相对而言比男性施暴事件的热度要低,比如唐山打人事件、杭州杀妻案,这些事件虽然恶劣程度不同,但是网络舆论对于男性施暴事件下性别矛盾的聚焦度更高、反应更强烈。因此,很多网友在表达对这几起事件中女性施暴不满的同时,指出如果性别互换,那么所引发的网络热度更高、舆论震荡将更为激烈。这种性别互换的舆论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当下女权舆论极端化的戏谑,更是性别矛盾难以弥合的体现,这导致一旦涉及到有关于男性女性的社会事件,性别区分率先成为舆论表态的前提。

舆论反思

1、事件中其他议题被弱化、转移甚至是被掩盖

一起涉及多种矛盾的新闻事件,如果有性别议题,那么性别矛盾总是首当其冲,最容易激起充满对抗性的网络战役。在权力争夺中,事件中所涉及的其他具有价值的社会议题被忽视、弱化甚至是被掩盖。如上海一女子当街殴打代驾男子事件中,地域歧视、公权力调查、信息真伪等重点议题被性别议题弱化,沦为边缘化的存在;苏州一女子杀害丈夫事件中,人性差异、犯罪原因等相关内容关注度相对较低。性别矛盾的存在一方面使网民讨论突破了就事论事的范畴,另一方面也是社会议题多元化讨论变得越来越难,理性声音持续消沉。

2、性别舆论割裂下“特权”和“困境”的边界模糊

透视当下性别舆论环境,可以明显的感受到一种割裂感、异化感、无解感。网络中女权舆论兴起初衷是争取平等的权利,摆脱因为性别问题所带来的诸多不公平的困境。但是性别舆论发展至今,摆脱困境还是争取特权已经变得逐渐模糊。在地铁上叫嚣男人就应该站着的女子,依仗性别差异,突出性别弱势,追求座位特权。当追求女权逐渐向追求特权演变,依靠舆论来摆脱女性面临的现实困境往往会逐渐失灵。现实社会中女性仍旧面临着诸多因为性别所带来的困境,但当部分性别舆论从渴望摆脱困境走向追求特权,那么想要真正解决问题,改变社会观念,依靠激烈而又割裂的舆论场是很难行得通的。

 

(部分文字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邮箱:zhangming[at]eefung.com负责人:张明)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