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膜覆盖技术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地膜覆盖的技术有哪些 地膜覆盖技术

地膜覆盖技术

2024-07-09 23: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关注“三农”、贴近“三农”、服务“三农”, 这里是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致富快车》

  主持人: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持人李冉。

  我们都知道,我国旱地面积约10亿亩,占总耕地面积的一半,干旱缺水是制约农业生产的瓶颈。每年农作物受旱面积从20世纪50年代的1.5亿亩上升到目前4亿亩以上,成灾面积由500万亩上升到2亿亩,每年因旱损失粮食平均约300亿公斤。抗旱减灾已成为粮食生产的常态。旱作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在水,只要突破了这个瓶颈,增产潜力巨大。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推广地膜覆盖技术,是缓解干旱影响的有效措施。

  在今天的节目时间里,我们就来为听众朋友们介绍旱作农业主要技术之一——地膜覆盖技术的相关知识。做客我们节目的专家是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节水农业技术处高级农艺师钟永红女士。钟老师,您好!

  专家:主持人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钟老师,节目的开始,请您来给介绍一下我国旱作区的基本情况,以及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专家:好的,主持人。我国旱作区主要分布在我国沿昆仑山—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年降水250~600毫米的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及南方丘陵山区,水资源总量不足,降水时空分布不均,60%以上集中在7、8、9三个月,冬春降水少,春旱发生频率高、危害大。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发展旱作农业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有力支撑。旱区耕地、光温资源较为充足,粮食生产特别是优质特色农业发展潜力大。但由于自然降水偏少,灌溉条件缺乏,旱作农田多为“望天收”,产量低而不稳,有灾颗粒无收,没灾亩产200-300斤,远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生产潜力。可以说,全国粮食生产的差距在旱区,增产的潜力在旱区,发展优质特色农业的重点也在旱区。通过发展高效旱作农业,充分挖掘旱区农业潜力,已经成为农业绿色发展新的增长点。据甘肃、陕西、宁夏等地示范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情况看,粮食亩均增产在150公斤以上。充分发掘旱作农业生产潜能,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发展旱作农业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现实需求。大力发展高效旱作农业,强化土壤蓄水和覆盖保墒技术,实现秋雨春用,能够有效缓解春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高自然降水的粮食生产能力。发展高效旱作农业,实现自然降水的合理利用,趋利避害,能有效促进农业生产条件由被动的靠天吃饭型向主动的集雨保墒型转变,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

  三是发展旱作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旱作区拥有65%以上的陆地疆域,覆盖了大面积的民族聚居区、陆地边境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集“老、少、边、穷、山、旱”为一体。受干旱缺水制约,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偏低,旱作区成为我国贫困人口最为集中的区域。发展旱作农业,能够有效促进当地农民实现脱贫温饱。例如全膜覆盖技术推广,扩大了玉米种植面积,不仅大幅度提高了产量和效益,产生的秸秆还可带动养殖业快速发展,为农民增收提供有效手段。集雨保墒技术的应用,还能解决干旱、冷凉等农业生产瓶颈问题,扩大各种作物适宜种植面积,丰富作物品种,推动蔬菜、瓜果等特色经济作物快速发展,形成特色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据甘肃省统计,自2010年以来,旱作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部分中,有60%来源于旱作农业。大力发展旱作农业,进一步开发利用旱区农业资源,对于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稳定、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加快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四是发展旱作农业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环节。为挖掘粮食增产潜力,目前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在注重实施灌区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扶持政策的同时,还更加注重对旱区农业发展的支持。据初步测算,在灌区平均每增加1斤粮食生产能力需投入4-6元,而在旱区推广全膜覆盖等旱作农业技术,平均每增加1斤粮食生产能力仅需投入2元左右,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有很高的比较效益。随着我国农业科研人员不断总结、创新和推广集雨、保墒、抗旱、节灌等集成技术,实现了旱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幅提升,科技抗旱能力明显增强,农作物种植结构不断优化,尤其是玉米、马铃薯等旱区农作物品种的产量稳定增加,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前景广阔,对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

  主持人:看来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对于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农民增收意义重大,而且潜力巨大。那么目前我国旱作农业发展情况怎样?

  专家:旱作农业在我国具有悠久历史,长期以来,国家和地方积极探索,增加投入,加大示范力度,集成推广了一批旱作农业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突出表现为“四个明显”。

  一是技术创新与集成配套应用步伐明显加快。各地紧紧围绕重点作物和优势产业,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经济水平、水资源状况等因素,顺天应时,主动抗旱、科学抗旱,初步形成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实用简便、易操作、投入少、见效快的技术模式。建设了一批不同区域、不同优势作物、不同水资源条件下的旱作农业示范区。尤其是全膜覆盖、膜下滴灌等技术在西北地区率先突破,带动“三北”地区大面积推广,走出了一条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新路子。随着旱作农业综合集成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科技在抗旱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由被动抗旱向主动避灾的转变,由单一抗旱技术向综合集成技术的转变,由传统抗旱技术向现代抗旱技术的转变,实现了大旱少减产、小旱不减产、不旱多增产。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逐年减小,旱作区由原来的产量低而不稳变成了现在的粮食主产区。充分说明旱作区实现稳产高产大有潜力、大有希望。例如甘肃省广河县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全年降雨量349毫米,1—7月份降雨量比往年减少3成的情况下,全膜玉米平均亩产达到1446斤,比半膜玉米亩均增产457斤,增产46.2%。全膜马铃薯平均亩产6408斤,比露地马铃薯亩均增产1912斤,增产42.6%。在大旱之年全县粮食总产创历史最高纪录。

  二是发展旱作农业的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国家加大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先后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旱作农业示范基地、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为进一步发展旱作农业提供了条件。旱作农业推广项目、水肥一体化项目、墒情监测资金投入累计近70亿。近年来,以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集雨补灌、抗旱抗逆等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达4亿多亩。

  三是农业因水种植结构明显优化。各地顺应天时和作物生长规律,压夏扩秋,调整结构,力求降水和作物需水期同步,大力发展玉米、马铃薯等特色优势产业,着力缓解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甘肃夏秋作物比例由44:56调整为36:64;陕西在陕北推行压杂扩薯,渭北推行压小麦扩玉米;宁夏中部干旱带大力发展马铃薯、地膜玉米;山西积极调减小杂粮,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旱作农业技术促进了种植结构调整优化,旱作区已初步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优势突出、效益显著的农业生产布局。

  四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以旱作农业重大技术推广应用为突破口,近年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为确保粮食生产连年丰产做出了突出贡献。甘肃省2016年推广旱作农业技术1500多万亩,累计增产粮食超过30亿斤。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生产粮食704.7万吨,占全省粮食总产1145.6万吨的62%,用36%的粮播面积生产了62%的粮食。山西省长治县从1995年开始,连续十几年坚持在玉米种植上推广整秆半耕半覆盖技术,单产由上世纪90年代的960斤提高到目前的1120斤,自然降水利用效率达到每亩每毫米生产粮食2.2斤。

  主持人:看来大力发展旱作农业确实十分必要,而且潜力巨大。在旱作农业技术当中,地膜覆盖是最重要的一项,是缓解干旱影响的有效措施,那么它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钟老师,那您能不能介绍一下目前我国地膜覆盖发展情况和地膜覆盖技术应用效果?

  专家:好的。地膜覆盖是指用地膜对地表进行覆盖,实现集雨、保墒、增温、抑制杂草等综合作用的节水农业技术模式。其特点是通过起垄覆膜、地面覆盖,减少地表径流,抑制田间无效蒸发,保蓄土壤水分,不但增强作物抗旱能力,缓解干旱影响,还能大幅提高粮食单产。大力发展地膜覆盖技术,强化土壤蓄水和覆盖保墒技术,实现秋雨春用,能够有效缓解春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高自然降水的生产能力。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引进后,地膜覆盖技术发展很快。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地膜用量最多、覆盖面积最广、应用作物种类最全的国家。据统计,2015年全国地膜覆盖面积2.75亿亩,比1991年增长3.37倍。同期,地膜用量由31.9万吨增加到145.5万吨,增长近4倍。在区域上,地膜覆盖从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扩展到西南、长江中下游等全国大部分地区。在应用作物上,地膜覆盖从蔬菜、水果、烟草等高效经济作物扩展到玉米、棉花、马铃薯、花生等大宗粮棉油作物。

  地膜覆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可以保墒节水。以辽宁覆膜玉米为例,从播种到6月下旬的2个月中,覆膜和不覆膜相比,0~20cm土壤含水量提高1.6~2.6个百分点,经测算,覆膜地块每亩每天比不覆膜多保水4.3立方米,相当于每天降水6.4mm,所以在干旱缺水的地区,地膜覆盖技术可以有效缓解水资源短缺,在灌溉区可少浇1~2次水,亩节水100方左右,起到保墒节水的作用。

  二是可以增温保温。地膜覆盖由于有效地抑制了地表土壤水分的蒸发,减少了蒸发潜热,从而提高了土壤温度。据测定,覆盖麦田0、5、10、15厘米耕层土壤温度,分别比陆地麦田增加2.8、1.9、1.8和1.7度。覆盖玉米试验,从玉米播种到收获的150天中,地膜覆盖的根层积温为3150.1度,日平均温度为20.7度,陆地积温为2797.7度,日平均温度为18.6度。我国北方玉米主要分布在降雨量450毫米以上,海拔1800米以下地区。由于地膜可以增温保温,玉米种植范围已扩大到降雨量300毫米以上,海拔2350米以下的地区。

  三是可以增产增收。通过多年地膜覆盖技术的发展实践证明,在“三北”等资源性缺水、西南等季节性干旱地区,地膜覆盖已经成为稳产增产必不可少的关键技术,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西北推广全膜覆盖技术,在遭遇大旱、其他作物大幅减产的情况,玉米较正常年份亩均增产300斤,增产30%以上,节本增效200多元。地膜覆盖技术使年降雨300mm的旱作区实现玉米稳定增产达到500公斤以上。华北、东北西部和西南等地推广地膜覆盖技术,玉米增产100-200斤,马铃薯增产500斤以上,基本不受干旱影响。

  关注农业生产 帮您增收致富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 致富快车正在播出

  主持人:欢迎回来!在今天节目时间里,我们为听众朋友们介绍地膜覆盖技术的相关知识。做客我们节目的专家是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节水农业技术处钟永红高级农艺师。刚才的节目中,我们主要介绍了旱作区的基本情况以及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重要意义,我国地膜覆盖发展情况和地膜覆盖技术应用效果。通过介绍,我们知道在旱作区,地膜覆盖技术可大幅提高旱作农业区粮食产能,是抗旱增产的关键措施。那么目前地膜覆盖有哪些主要模式?

  专家:地膜覆盖技术主要有全膜覆盖和半膜覆盖两种。全膜覆盖是通过在秋季或春季顶凌全地面覆盖地膜,形成大小双垄集雨、沟播种植的技术模式,是对传统的半膜覆盖、作物垄上种植的改革。技术核心是地膜全覆盖,保持秋冬土壤墒情,充分接纳春季微小降雨,有效缓解严重干旱地区春旱对播种的影响,最大限度减少土壤水分无效蒸发,减轻土壤表面的风蚀和降雨冲刷。半膜覆盖是指对地表进行部分覆盖,实现抗旱、保墒、节水的技术模式。与全膜覆盖相比,半膜覆盖同样具有增温、保墒作用,可避免降水多时产生径流,同时降低了用膜成本。

  主持人:在生产中,大家更关注技术操作层面,推广地膜覆盖技术有哪些技术要点?

  专家:技术要点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地块选择。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力中上,土壤理化性状良好、保水保肥能力强、坡度在15度以下的旱作农田。前茬作物收获后,采取深松耕、耕后耙耱等措施整地蓄墒,做到土面平整、土壤细绵、无坷垃、无根茬,为覆膜、播种创造良好条件。

  二是施肥管理。增施有机肥料,根据作物品种、目标产量、土壤养分等确定化肥用量和比例,科学施用保水剂、生根剂、抗旱抗逆制剂以及锌肥等中微量元素肥料。因覆膜后难追肥,推荐施用长效、缓释肥料以及相关专用肥。底肥可在整地起垄时施用。

  三是品种选择。根据降水、积温、土壤肥力、农田基础设施等情况选择适宜品种。比如玉米,海拔1800m以下地区宜选用中晚熟品种,海拔1800m~2000m地区宜选用中熟品种,海拨2000m~2300m地区宜选用中早熟品种。马铃薯可根据生产需要等情况选择适宜品种,有针对性选择菜用型、鲜食型、淀粉加工型、油炸加工型等不同用途和早熟、中早熟、中熟、中晚熟、晚熟等不同生育期品种。

  四是起垄覆膜。地膜应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优先选用厚度0.01mm以上的地膜。杂草较多的地块可采用黑色地膜,积极探索应用强度与效果满足要求的全降解地膜、彩色地膜和功能地膜。

  根据降水和土壤墒情选择秋季覆膜或春季顶凌覆膜。在秋季覆膜可有效阻止秋、冬、春三季水分蒸发,最大限度保蓄土壤水分。在春季土壤昼消夜冻、白天消冻约15cm时顶凌覆膜,可有效阻止春季水分蒸发。

  全地面覆盖:相邻两幅地膜在大垄垄脊相接,用土压实。地膜应拉展铺平,与垄面、垄沟贴紧,每隔约2m用土横压,防大风揭膜。覆膜后在播种沟内每隔50cm左右打直径约3mm的渗水孔,便于降水入渗;半膜覆盖:按照覆盖位置可分为行间覆盖(地膜覆盖在作物行间)和根区覆盖(地膜覆盖在作物根系分布的区域),按照耕作方式可分为畦作覆盖、垄作覆盖、平作覆盖、沟作覆盖等。

  五是栽培管理。结合当地气候特点确定适时播种,出苗后及时放出压在地膜下的幼苗,避免高温灼伤;及时查苗,缺苗时进行催芽补种或移栽补苗。适时追肥,用施肥枪等工具打孔施肥,也可将肥料溶解在水中,制成肥液注射施肥,或喷施叶面肥、水溶肥、抗旱抗逆制剂以及锌等中微量元素肥料。土壤肥力高的地块一般不追肥,以防贪青。发现植株发黄等缺肥症状时,可采用叶面喷施等方式及时追肥。加强病虫害防治。

  主持人:好,我们了解了地膜覆盖技术的要点,那么在推广地膜覆盖技术过程中,还需要特别注意哪些环节呢?

  专家:一是注意增施有机肥料,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由于全膜覆盖后,产量提高,土壤肥力消耗大,需要补充土壤有机质和多种养分。由于覆膜后很难追肥,推荐施用长效、缓释肥料,保证作物后期对养分的需求。注意肥料选择,防止氨中毒和肥害。

  二是注意全膜覆盖后及时在垄沟内打孔,使雨水能够入渗。加强地膜管理,防止牲畜入地践踏等造成破损。经常检查,发现破损时及时用土盖严或进行修补,也可用秸秆覆盖护膜。

  三是注意地膜回收。购买地膜是一定要选择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加厚地膜,拉伸延展性好,便于回收。及时揭膜回收,捡拾残膜,防止地膜残留造成污染。

  主持人:水是制约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各级农业部门要充分认识旱作农业尤其是地膜覆盖技术对于旱区农业的重要意义,推动旱作农业向更高的层次迈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最后让我们感谢钟老师的介绍!

  专家:不客气!

  好,听众朋友们,又到了节目结束的时候了,感谢今天专家的精彩介绍,也感谢听众朋友您的收听。如果您对节目有什么意见或建议,需要了解节目相关资料、收听更多的节目,与我们在线交流互动,可以登录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央广网。同时欢迎您关注“农广微教育”微信公众账号,每天与您分享更多精彩内容。我们的通讯地址是: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农业部北区24号楼,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广播教育中心,邮政编码:100125,热线电话是:010-59196068转8008。欢迎您继续收听中国之声其他的精彩节目。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