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学习来了,教学怎么做?送你一份从设计到落地的实操方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在澳门呆了三年,给你一份最走心的旅游攻略 跨学科学习来了,教学怎么做?送你一份从设计到落地的实操方案

跨学科学习来了,教学怎么做?送你一份从设计到落地的实操方案

2024-07-03 00: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例如一年级《家庭》主题的学习中,为了让学生体会父母的辛苦,认识每一个人对家庭的付出,我们借助“护蛋行动”任务,让学生对“负责”这一品格进行理解、体会,并且通过活动反思和交流,将体验反馈到自己身上。同时,自然地融入语文、数学、美术和道德与法治等学科,让学生们在做中学,在玩中体验。

用“跨学科”捕获知识之鱼

每个学期初,我们都会根据三大关系——“我与社会、他人”“我与自然”“我与自己”,对整个学年的主题和本学期的探究主题、探究任务和相应的学科知识做一个整体规划,能融入主题探究的学科知识都进行跨学科教学,不能融入的会开展单学科学习。

在进行跨学科教学时,以三大关系作为基础,结合学生的生活、知识经验,围绕功能、发展变化过程、与其他事物的联系等方面,确定探究的主题和方向,然后设计探究任务,引领学生完成探究学习,并将所需要的学科知识融入其中。

我以二年级的《家乡》这一探究单元为例,详细介绍主题式跨学科学习全过程。

《家乡》主题属于三大关系中“我与他人、社会”的范围,是学生在一年级探究《校园》主题的基础上,在二年级时对更大空间范围的探索。我们将主题探究设计为三个大的方向:家乡与我的联系,家乡的变化和我对家乡的责任。

接着,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探究任务:潍坊的地理,潍坊特产,潍坊的风景名胜,潍坊的历史名人等,《家乡》主题整合了语文、数学、科学、美术、道德与法治等多门学科。

1.教学目标的研究

根据逆向设计理论,我们以协同备课的方式,讨论出本单元的基本理解,即教学目标:(1)人们使用地图(含平面图)表达各种事物的空间分布;(2)文化体现地域特色,传承文化是每个人的责任;(3)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区变化互相影响。

原来备课时是先设计活动流程,再设计评价标准。现在的备课流程是,确定学习标准—找出评估证据—设计教学活动—搜集教学资源—选择教学方法。

在“ 家乡”主题探究中,我们着重引领学生对家乡文化的欣赏和尊重,以及对家乡发展变化的关注和参与,因此确定了尊重、奉献、开放包容三个方面的必备品格和交流能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欣赏家乡的美好风景,尊重家乡的历史文化,在交流中尊重别人的不同见解,对家乡的探究能够保持热情,乐于为家乡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着重锻炼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2.单元备课

课程整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怎样的学科融合才能保证学科的逻辑不受破坏,深度不受影响,同时教学内容又可以在更宽广的范围内选择?我们的解决策略是,使用概念进行融合,学科融合的关键是思维的融合,思维融合的关键是宏观概念与微观概念的融合。

对接基本理解,我们设计了一个表现性任务——“假如你是一名家乡小导游,在介绍家乡的同时,让参观者更加全面了解你家乡的文化、特产等信息。此外,作为家乡形象的代表,还需用流利的语言,热情的态度为每一位参观者服务。”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达成对本探究单元主题的认识,完成表现性任务,我们研究出了三个探究线索:(1)家乡的地理;(2)家乡的历史、文化和资源;(3)家乡与祖国、与世界的联系。以此设计出一系列探究任务,这些任务支撑起了整个单元的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单元设计是课程设计的中心,它让知识不再碎片化、去生活化。过去通常是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情境,而现在的学习,学生会进入真实的情境中,上课变成了好玩的事情。

3.探究过程与路径

我们把探究过程分为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深入探究、及时反思、开始行动五个阶段。由浅入深地实施,让学生一步一步研究家乡的地理文化等知识。此外,我们还会将学生可能遇到的知识,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学习,从而达成知识目标。

我们用设计思维改变教与学,从学习内容、教学方式、组织架构、学习环境4个方面对教与学进行系统化重构,将学科内容融入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究,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有趣有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有意思和有意义的一件事。

【搜集资料阶段】

(1)前期评估

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每一单元学习前都会有一个前测过程。《家乡》主题也不例外,我们用KWL工具进行前期评估,以便今后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并及时调整探究方案,提高学习效果。

其中,K(Know)表示“我们已经知道……”,要求学生写下自己对潍坊的已知信息,并进行交流,这既是学生沟通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情的过程;W(Want)表示“我们还想知道……”,要求学生提出自己对该主题感兴趣的问题并且进行探讨,这是学生思考的过程,也是了解学生生长点的过程;L(Learn)表示“我们学会了……”,该过程一般会放在学习一段时间之后或主题结束时进行梳理和分享,是学生对学习收获及总结反思的过程。

(2)潍坊的地理

首先探究家乡潍坊的地理知识。这是一节地理课,学生要在课前搜集关于潍坊的地理资料,然后在课堂中与同学分享,着重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学生尊重同学,认真倾听的品格。接着由教师补充潍坊的地理知识,完善学生的探究成果。通过探究,学生会理解世界、中国、山东、潍坊之间的关系,知道与潍坊相邻城市的位置,以及潍坊的区域构成。

利用美术课,学生又将了解到的知识画到地图中,并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在学生调查、阅读资料的时候,如果遇到不会读数的现象(比如潍坊高密市的面积约1527平方千米),我们就会顺理成章地将数学中的《万以内数的认识》引进课堂。

学生有需求,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实施探究任务时,我们还将关于家乡的歌曲,科学中《我们的家园——地球》穿插在其中,让整个探究过程更加完整。

【分析资料阶段】

在研究家乡潍坊历史过程中,我们并没有让学生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历史,而是通过“潍坊名字的由来”“潍坊的历史名人”“潍坊的历史事件”“讲故事比赛”四个探究任务,引导学生对潍坊历史的深入了解。

(1)潍坊名字的由来

探究潍坊名字的来历,了解相关历史、典故、字词。

(2)潍坊的历史人物

探究潍坊的历史名人,如刘墉、晏婴、贾思勰、郑板桥、苏东坡、欧阳修、王乐义等,了解他们的故事。

(3)潍坊的历史事件、讲故事比赛

潍坊是一个古老的城市,有许多的历史故事,如果单纯的让学生说历史事件,那是一件比较枯燥的事情,所以我们将这个任务和讲故事比赛结合起来,把潍坊的历史事件讲给大家听,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一系列探究任务,帮助学生学习了数学中《万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了历史人物,背诵相关古诗,阅读了《晏子使楚》等文章,画出了美丽的家乡……既训练了沟通、搜索资料的能力,更多维度地了解家乡,扩大了学生对家乡的认知。我们紧紧抓住有利的教学资源,为深入探究潍坊做好准备。

【深入探究阶段】

学生们在教师的带领下研究了“潍坊的风景名胜”和“潍坊的特产”。

(1)潍坊的风景名胜

调查、了解潍坊各个地区的风景名胜,如:临朐沂山,安丘青云山,青州云门山、范公亭等,说出各个风景名胜的特点,画出最喜欢的旅游胜地,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2)潍坊的特产

这是学生最愿意、最喜欢的探究任务,也是开展得最深入的活动。首先调查潍坊的特产,可以吃的如朝天锅、潍县肉火烧;可以制作如泥塑、剪纸、风筝等。然后解锁三页饼、潍县萝卜、朝天锅等特产的发明过程、制作方法。

为了能够更好地研究潍坊的民间艺术,我们组织学生到风筝和年画的胜地——杨家埠进行参观学习,通过导游的讲解,学生了解了风筝和年画的分类,亲眼看杨家埠老艺人们制作年画和风筝的过程,体验年画的制作过程。然后开展说话练习和写话练习,让我们欣喜的是,二年级的学生竟然可以写出二三百字的小短文。

风筝是学生熟悉和喜欢的物品,我们为还为学生购买了制作风筝的材料,让他们自己制作,绘制喜欢的图案。最后,还在操场上放飞了自己的风筝。

“老师,风筝是怎么飞上天的?”“老师,为什么他们的风筝飞得起来,我的风筝却飞不起?”“为什么我的风筝总在空中旋转?”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接了科学和数学中的《轴对称图形》等知识,研究了风筝的构造、特征。除此之外,学生还体验了高密泥塑和高密剪纸。在剪纸活动中,又一次巧妙地复习了《轴对称图形》。

此后,学生们调查了风筝、年画和泥塑的发展历史,明白了它们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也将家乡和世界联系在一起。活动的开展中,我们引导学生认识了大量相关的字词,数学学习了《轴对称图形》《毫米、分米和千米》,美术画了杨家埠、自己喜欢的潍坊特产、进行了剪纸和泥塑练习……

将各学科知识融合到活动中,不再局限于课本,尽管有时会用到超出本年级的知识,但是学生学的知识会更多、更全面。

【反思阶段】

完成探究后,我们以“我能为家乡做什么”为主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思考为家乡提供哪些力所能及的义务与责任。学生们集思广益,想到了让更多人认识潍坊和让家乡更美丽两个方面。

【开始行动阶段】

(1)海报制作

作为一名潍坊人,如何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家乡,让更多的人了解潍坊,认识潍坊,喜欢潍坊?学生利用美术课时间制作了家乡宣传海报,一种介绍潍坊的特产,另一种是介绍潍坊的旅游。在展演时,学生便借助海报将家乡潍坊介绍给来参观的家长。

(2)制定倡议书

仅仅介绍自己的家乡还不够,怎样保护好家乡,让家乡更美丽?于是,学生又向大家发出倡议。倡议书的内容完全由学生制定,他们根据平时的观察,以切实可行的办法,用充满童真的语言,一一记录了下来,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倡议书已经通过家长们发到各个社区了。

爱护我们的家乡倡议书

为了我们的家乡更美好,我们倡议:

不吸烟,因为有害健康,污染空气,容易引发火灾。

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

不污染小河。

珍惜粮食,不剩菜,不剩饭。

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动物。

爱护公共设施,不乱写乱画。

爱护公路,让大货车走指定的道路。

遵守交通规则,喝酒不开车。

讲文明,不打架,不骂人,公共场合自觉排队。

公交车上给老人、孩子让座。

钢城现代学校

二年级三班

(3)总结

在探究单元即将结束时,老师们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本单元的探究过程进行梳理,通过梳理,学生再一次回顾了整个探究过程,及探究中所学到的知识。

4.课程的评价设计与策略

这一单元中,学生到底有多少收获呢?怎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评价方式上,我们改变了原来单一的、总结性的评价,而是站在关注学生发展,促进学生进步的角度,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1)自评(反思)

自评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行为进行反思的一个过程,能够将自己的品格和能力进行内化。

每日评价:每天下午,学生会对一天的行为进行自我评价,评价哪些地方有进步,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其内容主要指向本单元中需要提升的必备品格方面。

单元自评:每个探究单元结束时,我们会设计一个单元自评表格,供学生检测对本单元基本理解的掌握程度。

探究任务自评表:每个探究任务后,我们有本任务的自评表,评价自己在探究任务中各个方面的表现。

通过这些自评,让学生逐步形成自省的习惯,分析自己的行为,寻找优势和不足,提高元认知水平,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

(2)单元展评

在每个探究单元结束之际,都会举行一次展演任务。展演过程中,学生们既要展示自己在本单元中学到的知识,还要完成本单元的表现性任务。包括所有诗歌、乐曲、识字、口算等知识,同时还有10分钟小测验环节,检测他们对本探究单元所涉及知识的掌握程度。最后,学生要像小导游一样,向家长们介绍自己的家乡、探究作品,以及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提升状态。

(3)学期评价

每个学期结束时,我们会对所有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其内容涵盖了本学期学生表现的各个维度,包括所学的全部学科知识,其评价标准采用等级式,评价方式也不统一,有的用问答式,如探究中的问题;有的用展示式,如书法;有的用抽签检查式,如诵读等。

5.课程效果呈现

经过6个周左右的时间,仅《家乡》这一个单元的探究,学生们的收获就颇为丰富。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华曾说过:“如果把知识比作鱼,它只能在生活的大海中生长,离开生活,知识就会变成死鱼。”为了让知识保持鲜活,教育者必须让学习回到真实的生活中,用“探究”结成的网来捕获知识之鱼。

我们依据课标与核心素养设计的主题式的跨学科教学,在逆向设计理论的指导下,在探究单元基本理解的指引下,巧妙地用学生喜欢的探究任务,有效地整合了各科的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式,让体验性活动与学科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一对矛盾,更让学生在“真问题、真情境、真体验”中探究,在反思总结中成长,正如崔允漷教授所说“教下去的是技能,留下来的是素养”。

来源 | 本文摘录自《星教师》杂志2022年8月刊“新课标怎么用”

作者 | 韩雪洁(潍坊高新区钢城现代学校)

责编 | 阿薇

排版 | 阿薇

投稿邮箱 | [email protecte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