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克里姆林宫,欣赏俄罗斯最大的古典教堂建筑群之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圣瓦西里大教堂视频 走进克里姆林宫,欣赏俄罗斯最大的古典教堂建筑群之美

走进克里姆林宫,欣赏俄罗斯最大的古典教堂建筑群之美

2024-07-05 03: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不同于中国人的含蓄,红场边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吻。

莫斯科无名烈士墓是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牺牲的无名英雄而建造的,外国领导人来,都要到这里来献花。它修建于1967年胜利节前,位于克里姆林宫红墙外的亚历山大花园里。正面朝北、东西走向的深红色大理石陵墓上陈设着钢盔和军旗的青铜雕塑,造型简洁明快,蕴意肃穆深长。墓前有一个凸型五星状的火炬,五星中央喷出的火焰,从建成时一直燃烧到现在,从未熄灭,它象征着烈士的精神永远光照人间。火炬前方青色大理石地面上镌刻着一行铭文:“你的名字无人知道,你的功勋永垂不朽。”在烈士墓西侧还排列着12座长方体花岗岩标志物,逐一镌刻着卫国战争中12座英雄城市。这里的整点换岗仪式也看点十足。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城墙绵延环绕2千多米,21座塔楼相连。其中最高的塔楼是圣三一塔楼,高80米。这些塔楼大多建于德米特里顿斯科伊时期(1482年~1495),最新建筑可追溯至1680年。除库塔菲亚塔外,其它的塔楼都位于克里姆林宫墙内。除库塔菲亚塔是圆形横截面以外,其它塔楼均为矩形。救世主、尼古拉、圣三一、博罗维茨基和沃多夫斯沃德五座塔楼,各装饰了大小不一的红宝石五角星,红光闪闪,昼夜遥遥可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克里姆林宫的红星。克里姆林宫最著名的塔楼当属建于1491年的救世主塔楼,上有鸣钟,塔楼上还挂有一口大钟,高71米,现在已经成为政府官员的出入口,政界要员、外国贵宾一般都是由此门出入。

游客从圣三一塔楼进入克里姆林宫后,左手边最先看到的是兵器库,沿外墙陈列的一门门大炮是其名称的最好佐证。兵器库建于1844-1851年,这个两层的建筑位于博罗维茨基山岗的沙皇马车棚旧址上。武器库是大克里姆林宫的附属建筑,二楼的穿廊式展厅是大克里姆林宫勋章大厅的延伸。外墙装饰是17世纪的风格,主要装饰物是白石石柱和植物图案,内部则是哥特式的设计风格。如果鸟瞰,这栋建筑是长方形围楼。兵器库不仅是世界著名的藏宝库,也是俄罗斯一座陈列珍贵文物的博物馆。这里收藏了大量的皇家工坊制造的贵重物品,以及外国使节馈赠的国礼。珍藏着古代国家权利象征物,沙皇盛装和加冕服、东正教会牧首圣衣、俄制金银器、西欧银器、古代冷兵器、古代马车和庆典时使用的马具等。

随后右手边见到的是克里姆林宫内的一座现代建筑——议会大厦。这是一座白色乌拉尔大理石和玻璃结构的恢弘建筑,1961年建成。是俄罗斯举行重要会议、节日庆典和颁奖授勋的地方,大厦顶端正中是一个巨大的俄罗斯双头鹰国徽。

建于1776年至1787年间的参议院是克里姆林宫的一座重要建筑,属于叶卡捷琳娜女皇时期的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是俄罗斯帝国最高权力机构的所在。19世纪,这里被称为政府办公楼,苏联时期,莫斯科重新成为首都,这座建筑成了苏维埃人民政府大楼。从1918年到1922年,列宁就在这座大楼里生活和工作,目前,参议院大楼是俄罗斯联邦总统的办公楼。最初,参议院的穹顶上是一座巨大的圣乔治雕塑。1812年卫国战争期间,被拿破仑拆下运往法国。之后,一根象征皇权和法律的柱子取代了圣乔治雕像。十月革命后,政府拆除了带有皇冠的柱子,穹顶上扬起了一面苏联国旗。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徐徐降下,俄罗斯联邦国旗冉冉升起。

在伊万诺夫广场,一枚硕大的火炮赫然映入眼帘,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俄罗斯铸造艺术杰作——炮王。炮王位于伊万诺夫广场西边,在伊凡大帝钟楼和十二使徒教堂之间,是俄罗斯武器制造工艺的杰作。1586年,根据沙皇费奥多尔·伊万诺维奇的命令,它由宫廷铸造师乔赫夫在莫斯科炮院建造。它是世界上口径(890毫米)最大的火炮,“炮王”美誉当之无愧,火炮重约40吨,青铜炮筒装饰有浮雕、图案、铭文和沙皇费奥多尔一世的骑马像。炮前堆着四个炮弹,每个重2吨。由于太重太大,从未使用过。

教堂广场坐落于克里姆林宫中心,是克里姆林宫最古老的广场,这里有独一无二的中世纪建筑群,包括圣母升天大教堂、天使长大教堂、报喜大教堂、多棱宫、女皇金厅、小礼拜堂、圣母法衣存放教堂、牧首宫和十二使徒教堂和伊凡大帝钟楼。其基本规划结构定型于14世纪上半叶,先后在莫斯科大公伊凡·卡利塔、德米特里·顿斯科伊的命令下,在博罗维茨基山岗的顶部建造了最初的几个白石教堂。这些教堂没有保存下来,但却奠定了广场目前的格局。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古罗斯统一,莫斯科成为首都,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在克里姆林宫内城建造了符合“全罗斯君主”身份的官邸,在老教堂原址上建起了新教堂。

据史料记载,牧首宫是14世纪上半叶,莫斯科大公伊凡 · 卡利塔给主教彼得建造的宫邸。1450年,约纳都主教时期,克里姆林宫内建成了第一个石砌教堂“圣母法衣存放教堂”和第一个石砌宫邸“牧首宫”。波兰立陶宛联邦入侵期间和1626年的火灾中牧首宫都曾失火。牧首宫和克里姆林宫的其他建筑都遭到荒废。1643年牧首约瑟任内重建,富丽堂皇的程度不输沙皇宫邸。牧首宫是珍贵而罕见的莫斯科17世纪中期的民用古建筑物。牧首宫的一层是后勤事务管理处,三层是牧首私人房间,二层则用来举行各种盛大活动。十字厅是二层最大、最美丽的大厅,这不仅曾是召开东正教大会的地方,也是举办宴会、招待沙皇和外国客人的场所。18至19世纪,东正教最高会议在此设立办公室。现在牧首宫是展示17世纪俄罗斯工艺品的博物馆,其展品讲述的是17世纪俄罗斯社会的艺术品味,是新时代即将到来前的俄罗斯精神生活的反映。

伊凡大帝钟楼位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教堂广场建筑群内,是一座独立的博物馆。高81米的钟楼是克里姆林宫最高的塔楼,也是伊凡大帝(伊凡四世)时期莫斯科最高的建筑,是古时的信号台和瞭望台,也是权力的象征。钟楼的主体建造于1505至1508年,后在钟楼的主体上又加上了八角形钟楼。2008年修复后钟楼正式对外开放,它也可称为克里姆林宫以及9个世纪历史的陈列馆。

圣母升天大教堂始建于1474 -1479年,俄罗斯帝国的 “ 第一教堂 ” 。在这座东正教大教堂里,举行过皇家的婚礼,皇帝的加冕仪式和国教东正教大牧首的任命仪式。教堂内部的墙壁上保存着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最古老的壁画——1481年著名艺术家“狄奥尼修斯”的绘画作品以及1642-1643年间创作的大型的圣像装饰壁画,据说这里的圣像图足足1000个左右。莫斯科大主教,以及后来俄罗斯东正教总主教,都安息在这座教堂里,沿墙排列着他们的坟墓。在俄罗斯政治生活中这座教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俄罗斯各地诸侯向莫斯科大公宣誓效忠的地方,在 “ 伊凡雷帝 ” 给自己加上 “ 沙皇 ” 头衔以后,又成了沙皇加冕的教堂,靠南边还保存着1551年建造的,装饰有精美木雕的伊凡四世宝座。教堂内的银制吊灯,据说是为了庆祝夺回被拿破仑军队掠夺走的300公斤黄金和5吨白银而建的。

伊凡大帝下令修建的报喜大教堂建于1485 - 1489年,是一座皇室专属教堂,教堂是皇宫建筑群的一部分,西北部的廊道通往皇宫的大门这座教堂与其他由意大利人设计的教堂相比带有强烈的纯俄罗斯色彩。1547年遭遇火灾后,由伊凡雷帝下令修复重建,人们把这时扩建的门廊叫做 “ 伊凡雷帝的门廊 ”。教堂内部绘画收藏品有描绘圣家族族谱的 “ 耶西之树 ”;有古代的著名诗人和哲学家荷马,亚里士多德,维吉尔,柏拉图等;以及古老的启示录和预言。柱子上描绘的是莫斯科公国神圣的祖先:基辅公国的弗拉基米尔、奥尔加、鲍里斯和格列布;弗拉基米尔公国的亚历山大 · 涅夫斯基。报喜大教堂的地板也是独一无二的,它由玛瑙、碧玉拼制而成。教堂内部有很多有名的壁画和圣像图。它原本只有三个穹顶。到16世纪60年代,由意大利的工匠添加了四座带穹顶的礼拜堂,还造成了两个假穹顶,这样就成为一座有九个穹顶,显得格外辉煌壮观的大教堂。

天使长大教堂建在十四世纪的小白石教堂的旧址上,为了祭祀军队的守护者大天使米迦勒,由意大利建筑师诺维在1505-1508年修建。保持了俄罗斯五穹顶教堂建筑的传统风格,又在外观上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建筑的特点。从十四世纪到十八世纪,天使长教堂曾经是莫斯科王公和国王的墓地。同中国皇帝陵墓大不相同,历代莫斯科大公与俄罗斯沙皇都没建陵墓,死后都拥挤地安息在教堂里。天使长教堂总共有48口铜棺,里面安卧着52位大公及沙皇,1703年彼得大帝把首都迁往圣彼得堡以后,历代沙皇的遗体转而安放在圣彼得堡的彼得保罗大教堂,但彼得二世是个例外,可以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这座教堂里见到他的棺椁。大公与沙皇的遗体原来都安放在白色石棺里,到20世纪初石棺用专门的青铜材料包覆起来,所以游人现在看到的是一口口 “ 铜棺材 ” 。

圣母法衣存放教堂,位于圣母升天大教堂的西侧,在克里姆林宫内属于比较小的教堂。教堂建于1484-1485年,由普斯科夫的建筑家设计建造。教堂内部有很多17世纪的壁画和精美的木雕作品。圣母法衣存放这里供奉着一幅5世纪的拜占庭圣母法衣画像。据说这件神圣的圣母袍可庇护保佑世人。

伊凡大帝钟楼的东面,矗立在石基座上的钟王是俄罗斯18世纪铸造艺术的杰作。它是根据女皇安娜一世的命令,由著名莫斯科铸钟工匠莫托林父子在1733至1735年铸造而成的。直至今天,它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钟。钟王重约202吨,高6.14米,直径6.6米。钟王不仅以它的庞大尺寸令人惊叹,就连它那美观的外形和精美的雕塑也无不令人叹为观止,钟王的钟体上,不仅有沙皇阿列克谢 · 米哈伊洛维奇和女皇安娜 · 伊万诺夫娜的浅浮雕头像,还装饰着各种带状和涡形装饰、巴洛克风格的植物图案,以及圣徒和天使的形象,并刻有讲述铸钟过程的铭文。最终作为铸造艺术的杰作被安放到了八边形的砂岩基座上,至今没有敲响过一次。1737年5月,克里姆林宫发生一场大火,救火时把水泼到了已经烧红的钟体上,由于冷却不均匀,钟体出现裂纹,结果一块重约11.5吨的碎片脱落。这也造就了它今日独特的残缺之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