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厂撤销 3万核工业人功成身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国营221厂 221厂撤销 3万核工业人功成身退

221厂撤销 3万核工业人功成身退

2024-02-04 15: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创 中国核工业 中国核工业 来自专辑口述核史

18

◎ 王菁珩 口述 申文聪 整理

上世纪80年代,二二一厂迎来了历史新的选择。中央经过研究分析,认为15年内世界大战打不起来,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机遇,调整发展方针,缩短战线,多研制、少生产。第二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早已建成,作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由苏联选址、设计的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试验、生产基地,在完成了第一代核武器研制生产的历史使命后,中央决定将其撤销。

1987年,王菁珩(左)陪同蒋心雄(中)、李定凡(右)到厂里宣读40号文件留影。

没想到自己竟成最后一任厂长

我在二二一基地工作、生活了33年。1984年,在省、部企业整顿验收大会上,军工局局长刘杲代表部宣布:任命我为核工业部二二一厂厂长,实行厂长负责制。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竟然成为了二二一厂的最后一任厂长。

撤销二二一厂是中央长期酝酿形成的。1964年3月,北京九所搬到二二一基地与国营综合机械厂合并,组建了第九研究设计院和二二一厂,建成了院、厂、社会合一的事业单位,是一套组织机构的两块牌子,二二一厂是实体。九院院长、代理第一书记是李觉,而二二一厂的书记是九院党委副书记、第一副院长吴际霖兼任。二二一厂完成了第一颗原子弹、氢弹、两弹结合、地下核试验等国家16次核试验,武器化批量生产等任务,为铸国防基石、挺起民族脊梁做出了重大贡献。

早在1965年,在二二一基地就成立了以九院第二书记刁筠寿担任新基地——902地区的总指挥。1969年,人员、设备开始大规模从二二一转移。

到1974年1月,二二一基地院、厂合一研制、试生产单位,正式一分为二,研究院迁往四川,二二一厂留在基地,并改制为企业编制。分离后,二二一厂作为一个特大型企业,面临的“一老一小”问题越来越突出。一是在二二一基地工作的离退休人员回内地的落户、住房等得不到解决。二是技术人员队伍后继无人。三是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也无法解决。滞留在厂的待业青年多达1000多人,每年还以300多名速度增加。有的年轻人找不到工作,由哥哥带着待业的妹妹,哭跪在我家里不走,让我解决工作。1977年,青海省、二机部联合向中央上报了《关于二二一厂不适合高寒地区工作的职工安置和队伍更新的报告》,国务院副总理王震和余秋里都做了批示。但因“文革”后百废待举,3000职工的调出和在江西农垦场建安置离退休人员住房,在当时形势下相当困难而搁置。

1983年1月,厂党委上报了《关于二二一厂几个问题的请示》提出:“调出多余人员,更新队伍,实行轮换制。更新设备,增加任务。妥善安置离退休职工,建立安置点,厂对分散安置的职工给予资助。解决待业青年就业问题,恢复我厂事业单位性质。”

其后,部对厂党委报告做出答复。下发了核工业部《关于二二一厂几个问题的通知》指出:“遵照张爱萍同志‘二二一厂是发展核武器首先立功的地方,问题要解决好’的指示,”“从现在起,对该厂就应采取逐步收缩的方针。”“该厂地处高寒,职工离退休后,必须异地安置,宜采取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安置。分散安置离退休人员异地安家,凡自建住房的实行自建公助、产权归己的办法。”“集中安置,主要建设杨家庄安置基地。”而恢复二二一厂事业编制,上级没有批示。

1984年9月,新的厂领导班子组成后,多次向部党组、国防科工委、国家计委国防司汇报,希望上级对特殊地理环境、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殊企业,给予特殊政策解决。

1985年,根据部年度工作会议精神,厂上报了《二二一厂保军转民,精干收缩几个问题的报告》,提出:就地转产与东移并举,逐步形成军民结合、内外结合开拓性企业。部的主要领导答复是:“要彻底转民,下决心转民。”

对此,我们感到困惑。二二一厂所在的地区条件艰苦,高原地区没有军品,技术队伍不稳定。另一方面,二二一厂所处的青海省金银滩地处偏远,开发民品两头在外(原材料和市场都在内地),根本没有竞争力。我们曾经利用青海省的盐和廉价的水电资源,在厂建大型纯碱民品项目,请四川化工设计院做了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报上去,由于缺乏竞争力,被淘汰。完全军转民的路子根本行不通。

王菁珩(右)陪同国家环保局领导在二二一厂

在离京返厂前,我们再次向主管部领导请示如何上报方案,主管的部领导对我们说:“1985年4月30日,国防科工委领导表示:二二一厂一部分转到903厂,然后撤点。”

张爱萍批示撤销二二一厂

回厂后,首先召开党委常委会进行了讨论。常委会经过多次认真研究,最后形成“坚持改革,勇于开拓,确保军品,加速转民,精干收缩,到1995年职工压缩到3000人”的第一方案。常委会倾向第一方案。同时用简短的文字,提到撤销的第二方案。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段苏权、吴仲华、胡荣贵来厂视察,厂党委又将请示报告交由他们带给中央。

1985年11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报告上批示:“我不懂这一行,是否要考虑他们提出的问题,请爱萍同志酌处。”11月21日,时任国务委员、国防部长的张爱萍同志作了长达927个字的批示,指出:“二二一厂在我国核武器的研制和生产工作中,在科学家们共同努力下,作出了特大的贡献,在发展我国核武器方面建立了历史功勋。”并对二二一厂为什么撤销说出了原委。批示中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我个人同意第二个方案所提的原则,这也是1983年我们研究新址问题时一并提出的原则。当时的国防科工委、核工业部及九院领导同志都是同意的,并决定请核工业部与该厂和青海省委研究,提出实施方案。”也就是说在建设三线基地时,中央就考虑了在三线基地建成后,二二一基地随之撤销。

1987年6月24日,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在国家计委、国防科工委向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报告上做出批示,胡耀邦、赵紫阳圈阅同意。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批转了国家计委、国防科工委《关于撤销核工业部青海二二一厂的请示》的国办发(87)40号文件(简称40号文件)。文件提出:“不到离退休年龄还可以继续工作的职工,一部分可利用部分设备、资金到江苏、山东等省的城镇合资联营兴办企业。其余人员核工业部内尽量消化外,比照军队干部转业的办法,按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原则,由国家统一分配到原调出单位所在地区安置工作。”

撤销消息传开 金银滩草原炸开了锅

虽然国家下发了文件,提出了厂撤销人员安置的原则,但人员的安置具体如何实施?当时二二一厂有近万名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算上家属有30000多人,还需要我们从厂里的实际出发,提出具体实施办法,报中央批准实行。

就在40号文件下达的头一年,1986年,厂在完成生产任务中推行创优的精细化管理,实现了核产品的优质交付,厂财政实现盈利目标。

1987年初,厂与二炮签订了新任务,常规武器战斗部的研发生产有可能成为厂发展的新动力。

正当厂、矿职工满怀信心突破技术的关键时刻,迎来40号厂撤销文件。

厂撤销的消息很快传开,金银滩草原炸开了锅,各种传言沸沸扬扬,像疾风暴雨般袭来。失望、伤感、惋惜、埋怨的情绪笼罩着金银滩草原上空。厂情的急剧变化让职工心里一时失去了平衡,跌入失落感的深谷。文件还规定离退休人员交地方管理,割断了职工几十年与核工业的情感,加大了职工思想上的抵触情绪。人们以惶惑的心情,打探着未卜的前程。

在中核总大楼二楼会议室,二二一厂与淄博化纤厂签订职工安置协议

1987年9月,厂再次召开处级以上干部会,我以个人在草原创业的经历,畅谈了学习40号文件的体会,号召要充分认识到厂、矿撤销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做好职工思想的疏导工作,坚持边开发、边生产、边调整,渐进式推进厂撤销中职工安置、核设施退役、基地移交三大任务完成,实现厂的撤销软着陆。

在厂的撤销工作进行同时,我们承担了国家急、险、特的工程任务。一干又是三年,首批交付只用了10个月,突破了近炸引信的研制和生产。

国家工程任务,实现多批生产交付,对于厂的撤销工作,可以说功不可没,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既为国家赢得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又为厂外调研、协调两个安置方案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也为实现有计划、有领导、有秩序地撤厂提供了稳定、安全环境;为职工的福利改善、厂的撤销积累了资金。工程项目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职工安置方案经历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大分散模式、扛着旗帜下山建点的“大集中、小分散”安置、成建制地整体移交等几种方案,最终形成了“带嫁妆”“相对集中,合理分散”的安置方案。

我们以好的项目、较好安置地点,寻求职工相对集中安置点。当时,国民经济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初期,粮、油等食品价格的倒挂,副食品凭票供应,政府实行暗补。职工进入城市,要收取名目繁多的费用,进一步加大了与地方政府谈判的难度。经济发达地区有好项目,职工愿意去,但落户难以解决,最多欢迎去办个研究所。而经济欠发达地区欢迎我们去,又缺乏好项目和对职工的吸引力。我们就在项目、安置地点、职工能否愿意去、落户合理收费几个方面寻找平衡点。先后考察了10个省(区)的20多个城市。最终,确定在河北廊坊市共建仪器仪表厂,山东潍坊、安徽合肥、青海西宁等地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新建、扩建项目,以及政府部门安置职工。在北京、上海、天津等532个县市分散安置职工和离退休人员。

厂里本着高(高寒缺氧)、核(核事业)、特(国家特事特办)的特点起草了“两个安置”办法,测算了分散安置离退休人员自行解决落户和自建住房补助费的标准。

1989年4月,厂、矿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四届三次大会如期召开。会议为厂、矿领导与职工交流、协商提供了平台。有的代表团提出:“适当集中,合理分散”不代表职工的利益,只考虑少数领导的利益(意指下山办厂,领导可继续当官),要求尽快分散安置。我三次真心、真诚、平等与职工代表平等对话,并对工作报告、经济责任制、项目承包方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厂长工作报告和经济责任制项目承包方案以高票获得通过。职代会的成功召开,进一步提高了领导和职工对40号文件的认识,凝聚了共识,振奋了精神。

1990年,下发了国阅(1990)13号和131号会议纪要,肯定了“适当集中,合理分散”安置原则。并指出:在几个点扩建项目安置职工,提供专项贷款,增加拨款。妥善解决好二二一厂职工安置问题,是一项政治任务,各有关单位要顾全大局,尽快认真做好这项工作。值此, 厂、矿职工有关安置方案的争论才算统一。

这一别,再见不知何日

1990年,在完成118项目后续任务后,首先对廓坊厂优先报名,优先选设备、仪器,并实行价格上优惠。其后是淄博、合肥、西宁集中点报名。1991年初,部年度工作会议期间,中核总公司领导安排了二二一厂厂长向邹家华副总理汇报,其后,邹副总理批准了12个部委和中核总公司的两个安置办法。从此,职工分散安置报名工作全面展开。召开全厂、矿职工广播电视大会。我宣讲了政策和工作安排,并印发到基层。以政策为导向,职工自愿申请报名。本着符合当地落户政策,对方工作需要,厂方推荐,与对方协商原则,确定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去向。

1990年11月17日,第一批集中安置淄博的人员准备撤离。在离厂之前,厂里给他们上了最后一堂“保密课”。我们再三叮嘱离厂职工,保密工作仍是我们一生中永远要牢记的,不该说的不说。集中安置点的职工离厂前都在俱乐部门前广场举行热烈的欢送会,敲锣打鼓,燃放鞭炮,欢送的人们有的握手告别,有的抱头痛哭,这一别,各自天涯,再见不知何日。几代核工业人在完成他们的历史使命后,奔赴祖国各地,并将“两弹一星”精神散播到全国各地。

1994年6月15日,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国营二二一厂向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正式签订了移交协议。

在基地移交、人员基本安置完毕后,国务院副秘书长石秀诗与有关部门协调,确定安置后的离退休人员留在核工业系统内,并成立二二一离退休人员管理局,负责人员的管理、服务职能,按事业单位处理。

与张爱萍将军(右)合影(摄于1991年5月15日晚)

二二一基地的退役,为我国政府实现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这一崇高目标,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化剑为犁的核武器研制基地。

(王菁珩,1960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中国“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1961年1月,前往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究基地(221基地)工作,先后在512(精密加工)、102车间(核材料车间),从事原子弹、氢弹中铀材料的精加工、产品装配工作,曾担任核工业部二二一厂厂长兼青海省人民政府矿区办事处主任。在二二一基地工作了33年, 1993年5月调回北京。任计划与经营开发局副局长(正局级)兼261厂厂长。曾荣获核工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策划:杨金凤

原标题:《221厂撤销 3万核工业人功成身退》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