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面对十二届国展, 我们准备什么样的作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国展书法写什么内容好 李明:面对十二届国展, 我们准备什么样的作品?

李明:面对十二届国展, 我们准备什么样的作品?

2023-04-22 13: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能够深入传统经典的作品

植根传统,从古代经典中走出来的作品,无疑是展览创作的主要方向。传统功夫是评价作品优劣的首要条件。中国书协自五届兰亭奖后,尤其是十一届国展更是明确提出了“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的十六字评选方针,“植根传统”是前提。

传统博大精深,每件经典之作都经历了历史的淘洗而至今熠熠生辉。古人所创造的艺术高度,甚至是无法超越的。历史上的每个大家都是临摹伴随终生的。对于当代的学书者或创作者,传统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离开传统是无路可走的。

所以,一件深入传统的作品是会被普遍认同的。有鲜明的出处,有较强的传统笔墨功夫,能够传达古典意趣、法度和神采的作品往往能脱颖而出,而且更耐得长时间品读。

李明 楷书

二、能够体现创新精神和自家面目的作品

书法的发展是继承与生长。没有创新的发展是走不远的。对待古人经典,只是一味地描摹古人、复制古人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在对古代经典的阅读和认知中,在大量的笔墨实践中,寻找出当代精神层面的表达——表现个人的精神气质,表现时代的审美趣味和精神风貌。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就是讲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性。

古代的经典为什么能够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代表着它所处的时代,它是书法家精神的外化和生命过程的迹化。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的文化血脉中流淌着,是中国书法独一无二的表达方式。古人讲:“达其情性,形其哀乐。”能够具有独特的自我情感表达才更有感染力,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才会有个人面目,个性是对自己审美方向的坚持,个性是艺术的灵魂。

因而,展览的作品不应是千人一面,而应该是各具风貌,一人一品。既得传统精髓又具创新意识的作品,更容易被人记住,更具有启迪意义。而好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有鲜明的自家面目。

李明 行书

三、书文并茂、文字准确的作品

古代的书写更加日常化,随手而书的便条、信札都可以成为经典。而如《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诗帖》《书谱》等这样的经典名篇都是书文并茂的,彰显出作者的才情和文化素养,更令人感动和折服。当代的书法创作,更多是抄书式的。在“国展”投稿中,很多作者若不具备自作诗词、文章、楹联的能力,勉为其难,所作诗文文辞粗陋,言不达意,漏洞百出,尚不如抄录古代经典诗文。古今书者对比,当代文化素养缺失或低下是显然的,补好这一课正是当务之急。

值得注意的是,“国展”评选注重文本,重视作品的可读性是一个重要导向,文字审读是评选的重要环节,所以文字书写准确尤为重要。选用权威、正规的版本作为抄录文本,古籍繁体本尤佳。百度内容错漏尚多,要慎用。书写时,对古今繁简字要使用准确,对异体字、通假字、碑别字等容易出错或误读的要慎用。

李明 小楷

四、具有探索性和典型意义的作品

每个时代的书法发展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都会有发展的惯性。有的时代因有几个代表人物而强势存在,形成高峰;有的时代却日见衰落,无突出人物,甚至走入瓶颈和困境。南宋之后,书风日下,渐趋衰微,赵孟頫身处宋元之交,目睹现状,他高举复古旗帜,力矫时弊,成就了元朝书法,也成就了他本人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清包世臣、康有为等尊碑抑帖,碑学兴起,直至民国,也是力矫书法发展的颓势。当代书法的创作也需要有人能够站出来打破发展的原有惯性,敢于突围和探索,尝试全新的创作观念或创作手法。这种“异类”,往往更有典型意义。在当下的国展中很难出现此类作品,因为评委一般很难容忍,作者又不敢冒险。所以经常遗憾缺少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缺少很多人想见又怕见的让人“心惊肉跳”的作品。事实上,往往这样的作品才更有爆发力,更令人振奋。国展评选提出了“多样包容”,我想就是给这样的作品一定的空间吧。

李明 行书

五、共性和个性结合得比较好的作品

中国书法最能体现中国传统哲学精神。功性结合,张弛有度,不偏不倚,中正平和,人书合一,技道并进,是一个书家终身追求的目标。而体现在作品上,就是共性和个性的结合。没有共性,终落野道;没有个性,难有所成。历史上的大家都是做到了个性和共性完美结合。

国展作品中,评委和观众更倾向于共性多的作品。这也是此类作品容易入展的原因。但反过来说,个性强的作品会给人更强烈的记忆。如果能把共性和个性结合得比较好,那么在展览中一定是件精彩的作品,会成为展览的亮点。

李明 行书

六、符合征稿要求、形式运用合理的作品

认真阅读征稿启事,注意投稿细节,不容忽视。比如尺寸规格、截稿时间、材质要求、投稿件数、邮寄方式等。违反征稿要求,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当代展览模式下的创作,形式感是首当其冲的,书写水平相当的作品形式感是起决定作用的。现在的展览要求虽然反对过分拼接、染色,注重书写本身,但合理运用形式仍是制胜法宝。形式感是体现视觉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幅式大小、色彩搭配、材料选用、空间安排、整体外形、墨色节奏、氛围营造、装饰点缀等。书法的形式即是内容,不无道理。形式感的运用体现了作者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凡是能合理地运用形式,做到自然和谐,有古、雅、文、静之气,并能具有视觉冲击力,往往能为书写增色,为作品加分。

更多国展内容

请关注2019《书法报》第23期

2019年6月12日第23期

《书法报》国展专刊目录

1

封一 聚焦国展

2

封二 国展之路(1980—2019)

3

国展与当下创作(1—7 版)

关于“国展”与当代书法创作、书法活动的思考

——王伟林

“国展”向何处去?

——吴振锋

当代书法的经典转向——兼谈“国展”创作问题

——姜寿田

在大展面前——关于“国展”参展相关问题的访谈

——朱以撒

回看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

——董水荣

4

征稿启事解读(8—10 版)

把握时代审美 力求艺文兼备——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览征稿启事解读

——刘恒 张天弓 齐玉新 李启明

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览征稿启事

5

专家谈国展(11—19 版)

“国展”主导下的行书创作

——吴东民

共同全力营造书法的良好生态

——翟万益

由“国展”引发的篆书思考

——刘颜涛

当下书坛篆书创作现状分析与展望

——傅亚成

从“制造者”到“搬运工”——浅谈国展投稿作品的打造

——王亚洲

以“国展”楷书为例,透视当下书法创作

——李 啸

我化为古与古化为我

——吕金光

创造是最好的继承

——张公者

由行草说开去

——韩戾军

学术的 时代的——关于“国展”的楷书创作

——洪厚甜

“国展”行书创作及相关问题

——谢少承

投稿莫趋时 放心终见我

——陈新亚

楷书如何表达人的厚意与深情

——王登科

“国展”草书创作应注意的问题

——陈羲明

立足传统 着眼当下 博采众长 勇于求变——从当今印坛创作现状看“国展”中的篆刻投稿

——刘洪洋

6

获奖作者谈(20—25版)

面对十二届国展,我们准备什么样的作品?

——李 明

国展投稿,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思路

——林 峰

国展投稿心得

——林景辉

漫说国展中的大草创作

——王乃勇

投稿也应重视印屏制作

——程二军

以文领意 入古出新——国展作品创作体会

——张胜伟

我的国展经历

——何 勇

国展作品的创作

——栾金广

新玩法,更要守规矩

——提俊丰

国展中的刻字投稿

——庞现军

直面十二届国展

——钱玉清

7

作品评析(26—28 版)

为何能获奖——往届获奖作品评析

刘洪彪评蒋乐志十一届国展书法作品

孙晓云评汪敦银十一届国展书法作品

鲍贤伦评李守银十一届国展书法作品

曹宝麟评曲庆伟十一届国展书法作品

李木教评王志立十一届国展书法作品

范正红评文佐十一届国展篆刻作品

顾亚龙评刘广文十一届国展书法作品

离国展有多远?——往届国展评委点评投稿作品

杨明臣点评宋庆友书法作品

赵熊点评邹艳华篆刻作品

戴文点评赵毅书法作品

戴文点评顾可仑篆刻作品

韦斯琴点评王琦书法作品

何昌贵点评李鹏举书法作品

杨明臣点评徐建民书法作品

8

国展培训班教学概览(29—30版)

周剑初培训班

张日安培训班

李双阳(逸庐书院)培训班

倪和军培训班

9

展赛信息(31版)

第二届“琅琊杯”全国诗书画家精英赛征稿等

10

展区信息(32版)

行、草书展区

【展馆所在区域】陕西省宝鸡市,地点待定。

楷、隶书展区

【展馆所在区域】湖南省长沙市,具体展馆待定。

篆书、篆刻、刻字展区

【展馆所在区域】山东省济南市,山东美术馆(济南市区主干道经十路东段11777号)

11

封三、封四 大家丰采

徐无闻、潘主兰、林散之、沙孟海、启功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作品

供稿:2019《书法报》第23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