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楫者丨他留下的不只是杂交水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国家规定的节假日放假工资怎么算 奋楫者丨他留下的不只是杂交水稻

奋楫者丨他留下的不只是杂交水稻

2024-03-11 22: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5周年,也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决定10周年。回望改革漫漫征途,在祖国大江南北、各行各业,涌现出无数勇立时代潮头、锐意改革创新、敢于探索实践的先锋模范,他们身上鲜明的改革开放精神正被赓续传承。

“心怀天下,吾辈何辞”,改革先锋的精神正在何处开枝散叶、生生不息?“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后辈如何接好改革开放的接力棒,为新时代新征程汇聚更加强劲力量?中国之声推出特别策划《奋楫者》,致敬改革,致敬奋斗,致敬伟大时代。

 

2023年,是籼型杂交水稻研究成功50周年。从1960年7月,袁隆平在试验田里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天然杂交水稻,到1970年,他的助手在海南南红农场附近发现雄性不育野生稻;再到1973年,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这是一部中国农业科技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历史,也是这位国民科学家不懈努力,书写杂交水稻事业新篇章的人生故事。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图片来源: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官网)

“五年前”的心愿

2023年10月14日,四川省凉山州德昌县麻栗镇阿月村,“超级稻单季亩产1200公斤超高产攻关示范项目”的成果揭晓。经过专家们的测产验收,三块试验田折算下来的平均亩产是1251.5公斤。此时,距离袁隆平提出单季稻亩产1200公斤的梦想过去了五年,如果他还能够看到测产的现场,还会用那句“more than excited 非常激动”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吗?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离开了我们。在医院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外,摆满了水稻、鲜花,人们以此纪念这位带着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的科学家。这两年,袁隆平的名字,仍被反复提起――许多网友还会在相关帖子下面留言:“袁爷爷,今天我也吃得很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二级研究员、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赵炳然也还是会常常想起袁老师,还是继续奔跑在杂交水稻研究的路上。

袁隆平和赵炳然在田埂上查看水稻长势(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和老师袁隆平一样,赵炳然喜欢下田,“有时候赤脚就往稻田里跑,小腿常常被叶片刮伤”,但“满眼绿色的时候,下田再快乐不过”。今年,赵炳然团队的创新种质“镉低积累型臻两优8612”在湖南推广种植107万亩,这是团队重头戏,也是赵炳然要向老师汇报的成果:“袁老师离开这几年,杂交水稻得到了很好的持续发展。我自己常常想:‘你是袁老师的弟子,你要干点事出来,你要配得上是袁老师的学生。’镉低积累型‘臻两优8612’是全世界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低镉杂交水稻品种,我们经过了多年的试验示范,就希望没有一点瑕疵。因为哪怕有一点瑕疵,农民的收益都会受到影响。”

赵炳然团队的创新种质镉低积累型“臻两优8612”于今年在湖南推广种植107万亩(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赵炳然的微信名叫“稻子”,他对稻田的执着,来自年幼时吃不饱的记忆,也源自听过无数遍的老师袁隆平如何打开杂交水稻突破口的故事:“在他没有找到突破路径以前,时间越来越长,他的压力越来越大,袁老师也会讲:‘我搞这个事情,真的不是为了我自己。’”

袁隆平第一篇重要论文的手稿――《水稻雄性不孕性的发现》,该论文后于1966年发表在《科学通报》上(图片来源: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杂交水稻增产的梦想拥有了更广阔的沃土,科学家们没有止步于“三系法”杂交水稻开创的先河。1987年,袁隆平发表论文《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他将杂交稻的育种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3个发展阶段,让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且更加高效的方向发展。同一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被正式列入国家“863”计划。但一次失败,让它差一点被全盘否定。

“88年制种,湖南省那一年受了灾,产量很低,就到海南岛制种,来弥补湖南受损的杂交稻,当时我提出的方案,抽穗不能太早,要放到3月底4月初,但是实际的抽穗时间被放到了3月中旬,结果那时候温度低又下雨,两万亩制种,平均产量不到80斤,一次大失败。”袁隆平从不避讳自己的失败,他反复复盘过这一次的教训。

袁隆平(左二)与助手尹华奇、李必湖在湖南安江农校试验田(图片来源: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官网)

在赵炳然看来,这是老师一以贯之的科学态度:“两系法制种失败,袁老师还是以他个人科学的态度,很冷静地思考,提炼出科学的路径,培育出来了新的材料。他就是在科学的路上,不断突破,不断追求,他说即便是失败了,也可以为后人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日后数次介绍起杂交水稻的成功经验,袁隆平始终用“知识、汗水、灵感、机遇”八个字总结,他深知,“机遇”不会时时降临,失败才是科学研究的常态。

又是近十年的求索――1995年,刚刚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在湖南怀化宣布:我国两系法杂交稻研究已基本成功,可投入生产应用。

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及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分别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图片来源: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官网)

“五十年”的坚持

内心的蓬勃与热烈,让这位国民科学家直至暮年,也未曾停下脚步。

进入20世纪,袁隆平向超级杂交稻和耐盐碱水稻发起了冲击。很多人不解,为何在粮食富足的当下,我们还要追求“高产、高产、更高产”?

在赵炳然看来,数量永远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第一要素,也是老师一直向前奔跑的路径:“数量的问题,解决它只有两个办法:一个面积的扩大,耐盐碱水稻是扩面。另一个是追求单产的不断提高和突破。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一步一步往上抬;三系稻、两系稻,超级杂交稻,不断地创新突破。”

1996年,原农业部正式启动“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鼓励开发兼具高产、抗病、优质等特点的新品种,袁隆平领衔的超级杂交稻频频刷新水稻超高产世界纪录。2016年,我国超级杂交稻取得重大突破,几个品种刷新了多项纪录。

耐盐碱水稻,则不断拓宽可以用作生产的耕地边界――中国有十几亿亩的盐碱地,基本上是不毛之地,其中,能够种水稻的盐碱地大概有1亿多亩。袁隆平追求的,正在把这部分盐碱地利用起来,如果能增加一亿亩的耕地面积,按最低亩产300公斤计算,每年可以增产稻谷300亿公斤。袁隆平说:“300亿公斤可以多养活一亿人口。”他十分在意,“增产的粮食”究竟可以量化成让多少人不饿肚子。

这是袁隆平一生牵挂的稻田。学生吴朝晖曾在纪念文章里写到:2020年上半年,他脚开始用不上力,只能拖着走,但就是在那样的身体状况下,他还不忘着去工作,只要走得动,硬要去田里看水稻(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2018年,袁隆平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领完奖,他回到湖南的第一件事还是下田:“来的时候,最后跟我的超级稻告一下别,明天我又要到田里去。晚上睡觉的时候,我就在想,我那个超级稻长得怎么样啊?每一天都变样。”

2020年9月7日,在最后一次吹灭生日蜡烛时,90岁的袁隆平许下的愿望也还是“高产,更高产”。不到两个月后,亩产3000斤的目标实现了!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试验示范基地在秋雨中迎来晚稻测产。“叁优一号”被称为第三代杂交水稻的“尖子生”,它的“应考”成绩是911.7公斤,加上早稻的平均亩产619.06公斤,新的世界纪录就此诞生。袁隆平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盯着测产过程,他不停地鼓掌:“一亩地产3000斤,就可以养活5个人呐。我现在more than excited,非常激动,这个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一年四季跟随着水稻的生长轮转。在赵炳然的记忆里,老师走过每一方试验田:湖南秋收结束,就要立刻赶往海南的育种基地;山东的耐盐碱高产水稻丰收后,种子又被播撒进寒冷的青海柴达木盆地盐碱地里。在一趟趟追赶太阳的颠簸中,在对每一穗水稻究竟能结出多少籽粒的突破中,“中国饭碗”的成色越来越足。

高产更高产,都会成现实

赵炳然将老师的这种坚持,归结于“宽广的胸怀”与“取之不竭的好胜心”。进入耄耋之年,袁隆平的身体大不如前,容易气喘,有时还会头晕,但他始终相信科学无止境,就该持续不断地跑下去:“内心是要为民造福的宏愿,他的生命里好像只有这件事。另外一个方面,袁老师又特别会‘玩’,他这种‘玩’也是很争强好胜。他讲‘满意而不满足’,我们一些同行会说,袁老师,你别跑得这么快了,我们年轻人都跟不上呢。”

袁隆平有意用自己活跃、高能量的生命状态点燃年轻人。

在赵炳然迈入五十岁时,袁隆平给他题了一幅字――“一粒种子藏世界,天命之年攀高峰”。究竟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攀上高峰,袁隆平尊重年轻科学家们的知识与旨趣,爬到山腰,需要托举一把时,他又从不惜力。

袁隆平题给赵炳然的勉励。在赵炳然的记忆里,老师袁隆平对大家始终是“一路绿灯”(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镉,是一种易被水稻吸收的重金属,也是一直以来困扰水稻生产的难题。赵炳然选择的就是这样一条登山之路:“2016年开始有突破;2017年发了文章,袁老师当时给这个技术取了个名字――亲本去镉技术,那只是跨出的第一步;2017年,我们团队非常明确地提出来搞第二代镉低积累型水稻,路径是通过重离子诱变和靶向筛选技术。刚开始用别的诱变方法,化学诱变,物理诱变,都没有得到结果,我们就开始了重离子诱变。”

种子被送到了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2019年3月进行了第一次重离子诱变实验,通过团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1TDS技术和反复实验,具有镉低积累特性的母本“莲1S”被找到了。

新种质的创制,还需要具有镉低积累特性的父本。重离子加速器的束流时间极为宝贵,每个科研团队每年的使用时间以个位数计算。赵炳然希望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能够提供更多的束流时间,他找到了老师袁隆平帮忙:“我就跟老师交流,能不能提供更多的束流。2019年12月1日,我带着我们的小伙伴到袁老师那里汇报,袁老师看了很高兴,写了信,签上他的名发过去,实验室收到后3日就回了信,表示全力支持。”

当老师年纪越来越大,赵炳然有意识地开始保存照片。这一次会面,也被相机记录了下来:袁隆平刚刚经历一场疾病,身体十分虚弱,因为太瘦,整个人似乎“陷”进了按摩椅中。他拿着放大镜逐字逐句地看完信,然后又走到桌子旁,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赵炳然带着学生去袁隆平家中,希望老师能够支持他向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申请更多的束流时间(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2020年可用于植物研究的所有束流时间,都留给了镉低积累型水稻。团队成功获得了父本“8612”的镉低积累突变,更绿色安全的新种质创制成功:“镉的国家标准是0.2,我们是0.021,产量又很高。到了收割的那段时间,我心里面这块石头就放下来了。”

2020年11月,赵炳然获得第十一届“袁隆平农业科技奖”,那是袁隆平最后一次亲自颁发这一奖项。历来10名左右的获奖者名单被扩充到了26人,赵炳然也在其中。他知道,老师是想以此鼓励这些“新种子”在杂交水稻的研究上继续攀登。

2020年11月,老师袁隆平给赵炳然颁发“袁隆平农业科技奖”,此后赵炳然将这张照片与年少时的证件照拼在一起(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诱变靶向筛选育种技术和镉低积累型“臻两优8612”的培育成功与应用,是赵炳然交出的答卷。很多回走到水田里,风吹起稻浪,稻芒划过手掌,他总觉得老师袁隆平在俯瞰这片沃土,有时也想问一问,在老师的眼中,自己算不算攀上了一个高峰?

很多问题,再也得不到回答。

袁隆平离开后的第三天,赵炳然发了一条朋友圈,把老师给自己颁奖的照片和少年时的一张证件照拼在一起,配文是“这个少年,用小时候没有饭吃追随老师一辈子”。正因为自己也饿过肚子,所以很懂袁老师的追求,也愿意像老师那样,把杂交水稻研发作为一生的事业。赵炳然说,从1987年追随老师的那一天开始,直至将来,自己的心都会一直放在杂交水稻的研发和更年轻的人才培养上,老师的“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总能实现。

“我有着一个梦

走在田埂上

它同我一般高

我拉着我最亲爱的朋友

坐在稻穗下乘凉。”

改革“声音印记”

谁来养活中国?这是世界曾提给我们的问题。如果45年浓缩为45秒,中国给出了怎样的有力回答?

 

监制丨高岩 赵军

统筹丨刘黎 肖源

记者丨周益帆 傅蕾 温盛强

播音丨唐子文

音频制作丨杨琛

视频导演丨马蓉

摄像丨温盛强

视频剪辑丨王浩

视觉设计丨郭稳 叶宝岩 张彬 刘羽琪

视频包装丨樊振泽 赵柠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