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成就回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初中 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成就回顾

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成就回顾

2024-07-09 06: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成就回顾 2012-09-01 来源:教育部收藏

2012年8月

  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

  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取得显著进展。教育部通过实施中西部地区农村远程教育工程、中心地区高等学校校园网建设工程、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工程、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信息化建设工程等一系列工作,已经初步形成了教育信息化体系,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形成了良好的支撑环境,为教育变革与创新奠定了技术保障条件。

  一、基础教育信息化成果丰富

  国家始终把优质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配合教育部一系列的重大工程和政策措施,努力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普及应用的升级转变。

  1.充分发挥传统媒体资源建设优势,带动资源繁荣发展

  在我国电化教育发展初期,中央电化教育馆和地方电化教育馆共同编制、出版录像教材1100多种,灌制、发行教学唱片50多万张,摄制、发行教学电影拷贝8700多个。全国电教系统存储投影、幻灯片20多亿框,录音教材800多万小时,录像教材2000多万小时。这些精心组织编制的大量多种媒体教材和教学节目填补了教学媒体资源的空白,基本满足了当时教学和学习需求,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师生的教与学的兴趣,促进了电化交易的普及和发展。

  近年来,中央电化教育馆主动在适应素质教育推进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积极组织开发、出版电子音像教材近千个品种,长度达6000多个小时,覆盖了中小学各主要学科,形成了与学校教学相匹配的完整系列。其中《身边的科学》和《告诉我为什么》分获由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联合举办的代表国家教育音像制品最高水平的“全国优秀教育音像制品奖”一等奖和优秀选题奖,赢得了这项评奖的最高奖项。《做文明礼貌的大学生》、《初中生物电视教材》、《初中化学实验》等9个教育音像制品先后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教育部组织的第二、三、四、五届全国优秀教育音像制品评奖活动三等奖;《初中地理教材(中国地理)》、《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专题片》、《预防青少年犯罪》和《可持续发展系列片》分别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教育部组织的第四、五届全国优秀教育音像制品评奖活动二等奖。这些电子音像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适应时代发展整合开发网络教学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为了满足国家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整体要求,适应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资源需求,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加强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资源建设和推广应用。为加强基础教育资源建设,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中心于2004年底经中编办正式批准成立。按照“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的要求,通过面向社会广泛征集、采购、整合及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初步建成了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含7类资源,36个学科,4129学时学科知识点教学资源,2869小时的学习辅导、专题教育和教师培训视频资源,12507条多媒体教学素材资源,覆盖1-9年级的多种版本教材的教育教学内容。

  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充分发挥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的引领、示范和服务作用,将汇聚的各种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和卫星两种方式源源不断地发送到农村地区中小学,实现了所有农村中小学利用远程接收系统方便地获得每周更新的、由教育部通过卫星播放的教育资源,丰富了教师备课、上课和学生学习、课外活动的内容,使农村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严重匮乏的局面得到了有效缓解,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地区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资源随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三种模式”教学应用的广泛深入走进农村中小学课堂。进入农村教学点、完全小学和初中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中,面向学生、进入课堂的资源约占资源总量的70%,资源受到教师的欢迎,尤其是示范课、同步的课程资源和新课程改革的培训资料。教师们通过观看优秀教师讲课和对课程改革新理念的学习,反思自己的教学,得到启发,有效地运用所接受的资源组织教学过程。

  3.积极开展培训应用,提升师生信息技术水平

  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工作稳步推进。国家启动的“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计划”,以及企业公司、国际公益组织,如“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师培训项目、教育部-微软“携手助学”项目、中国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爱生远程教育项目等累计培训教师近4百万人次。

  二、职业教育信息化效果显著

  教育部、地方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等部门、行业和职业院校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在条件装备改善、信息资源开发、教师技术培训和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对于扩大优化配置和开放共享职业教育资源,加快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1.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统筹规划不断加强

  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将其纳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和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设立专项工程项目,着眼资源建设和共享,加快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1996年职业教育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鼓励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发展职业教育”。1998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将职业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启动了教育部远程职业教育资源建设项目。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积极发展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开发职业教育资源库和多媒体教育软件,为职业学校和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2012年,教育部先后印发实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为总体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2.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措施不断强化

  为贯彻落实职教法和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战略要求,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推进措施。2001年-2003年,按照统一部署,实施了“教育部远程职业教育资源建设项目”,开发了一批优质数字化远程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和素材库,初步形成了“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库”框架。2003年起,教育部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列入“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指标体系”,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2004年起,将计算机软件应用技术纳入“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2005年起,将计算机软件应用技术列入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作为8个重点支持的专业领域之一。2009年,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启动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明确把职业教育“数字校园”和优质资源建设作为项目学校遴选、评审和验收的重要指标。2010年,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将加快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能力计划作为十大行动计划之一,明确提出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网络学习平台和中国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两个建设项目,进一步细化和落实国家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战略部署。2010年以来,教育部每年举办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提高了职业教育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3.职业教育优质数字资源开发成效明显

  中等职业教育。通过教育部现代远程职业教育资源建设项目建设,集中开发了农林、交通运输、轻工纺织、文化艺术、医药卫生、电子、信息技术、商贸旅游等18个专业门类的132门职业教育网络课程和教学用素材库;采取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方式实施职业教育仿真实训软件专项建设,形成了包括加工制造、电子信息等门类的30门左右的仿真实训软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鼓励学校、企业、研究机构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开发建设职业教育教学课件,在全国范围内评审征集了图、文、音、视、动画等媒体方式有机结合的职业教育课件数1300多个。

  高等职业教育。加强示范性高职院校资源建设,分四批启动了18个专业或课程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资源建设工作,采集资源7177条,已建和在建课程130门;启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截止2012年,已分批立项建设28个资源库,在整合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职业标准、技术标准、业务流程、作业规范、教学文件等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数字化实现共享应用,有效解决全国高职学校同类专业共性需求,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丰富、多样化资源和个性化服务,从而带动全国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2003-2010年,全国共支持建设了1000门高职精品共享课程,极大地丰富了高职教学资源。同时,2011年启动了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建立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联盟,确定了87个专业协作组,目前正在扎实推进专业教学资源库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2011年,开展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评选工作,各地报送多媒体课件3237个,评出各类获奖作品1131项。

  4.资源开发机制不断完善

  (1)“政府工程项目”机制。通过设立“政府工程项目”,统筹推进职业教育资源开发。

  (2)“建设资源基地”机制。2000年以来,教育部依托职业院校、出版社、有条件的企业、本科高等学校的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优势,设立了一批全国职业教育资源开发基地,形成了集中持续开发资源的经常性机制。

  (3)“推进协作共建”机制。组织成立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优质资源共建共享联盟,推动资源协同开发、合作共享。

  (4)“社会征集评审”机制。通过建立资源认证标准,向社会广泛征集资源,认证纳入“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库”,发布入库资源目录,供职业学校、社会教育机构和学习者选用。

  5.资源共享模式不断完善

  (1)教育部设立“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库”信息发布平台。开通“中国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网”,将按标准认证入库的资源目录集中在一个平台上发布,供各级各类学习者选用,并提供资源在线体验。目前,已有210多所职业学校通过在线体验,选用了70多门职业教育网络课程。

  (2)教育部设立分专业的产教合作教育网,动态汇聚、发布和共享产业发展、企业用人和技术进步信息资源。正在策划依托示范性职业学校分专业设立全国职业院校专业群落产教合作教育网。

  (3)教育部开通“全国职业教育网络学习平台”,提供在线订购职业教育资源服务。用户访问量不断增大。

  (4)探索开展远程学历职业教育。中央电大及其附属的中央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以及各级电大,面向社会开展开放教育;交通运输部设立了“全国交通远程职业技术学校”,面向本行业职工开展学历补偿教育和职业资格项目培训;黑龙江等省份设立了远程职业技术学校,面向农村开展远程职业教育。

  (5)教育部通过审核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基于互联网的非学历职业培训,为社会提供教育服务。目前,已有20多家企业开展这项业务,每年在线学员达到800万人次。  

  三、高等教育信息化应用深入

  1.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开发与应用

  (1)精品课程建设。为了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教育部在2003年4月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启动了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截止到2010年,已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3910门,其中本科国家级精品课程2516门,高职高专课程1000门,其他类课程394门。36位院士、374位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参与课程建设,课程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教学的最高水平。在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带动下,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也已达数万门。

  2008年教育部批准设立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建设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整合优化精品课程资源并形成国内最大规模的课程资源库,推动以国家精品课程为代表的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的传播和共享。现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已收录的国家级、省级、校级课程达2万余门。提供信息发布、课程展示、课程检索、课程评价等功能,为广大教师和学生进行网络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国家开放课程建设。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普及共享,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教育部在2011年10月启动了国家开放课程建设工作。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资源共享课与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项目已纳入“十二五”期间实施的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以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以课程资源系统、丰富和适合网络传播为基本要求,经国家、省、校三级建设,对原精品课程升级改造,形成普通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网络教育多层次、多类型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2012年5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教高厅〔2012〕2号),正式启动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工作,“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计划建成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以高校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精品视频公开课着力推动高等教育开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主流文化、宣传科学理论,广泛传播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提升高校学生及社会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服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教育部在2011年启动了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截止2012年6月,已在项目支持建设的“爱课程”网及合作网站中国网络电视台、网易同步推出了60门视频公开课。课程上网推出后,受到了广大网民的高度关注和认可,媒体持续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反响,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截止2012年4月30日,三个网站视频公开课首页面访问数为13.87亿次,43门课程点击率1496.9万次,网民评价1.47万条。社会公众对高等学校优质课程资源的渴求和对于视频公开课的高度认可,激励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和广大教师走上互联网的平台,将充分体现学校先进教育理念、鲜明学科特色和精湛教学水平的名师名课放在公开的网络环境下,满足社会公众的多样化需求,引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法创新。

  教育部在2012年继续推进此项工作,目前已遴选确定了350余门课程,入选建设的课程主讲教师中有院士15名,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7名。“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计划建成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对进一步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和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建设

  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建设是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211工程”支持建设的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项目,包括“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 Academ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以下简称“CALIS”)和“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China Academic Digital Associative Library,以下简称“CADAL”)两个专项,国家共投入建设资金5.72亿元。

  CALIS专项现已完成“九五”、“十五”和“十一五”三期建设。该项目充分利用先进的服务理念,整合国内外各类信息服务机构、教学科研机构、各类信息网站丰富的信息资源(包括纸本资源和数字化资源)和应用服务,并以中心集成系统与云计算平台等技术手段全面支持各高校数字图书馆的主要业务流程,持续打造国内服务能力最强、可获取文献最全、面向各级高等学校教学科研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分布式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目前CALIS的服务已覆盖了全国各级各类高等学校近2000所,注册读者近1500万,累计培训了32000多人次的高校图书馆馆员,提供了资源查找、全文获取、馆际互借、联合咨询等服务,为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CADAL专项于“十五”期间启动建设,现已完成“十五”、“十一五”两期建设任务,完成250余万册(件)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制作,同时通过与公益性数字图书馆的联合共建,以及整合商业数据资源,实现可检索资源总量近亿条(篇),构建拥有多学科、多类型、多语种海量数字资源的具有高技术水平的学术资源中心,总量保持公益性数字图书馆的领先地位,构建的覆盖全国的服务体系,资源门户开放以来日均图书阅读量达到50万页,与CALIS共同构成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3.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系统建设

  2007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系统”建设,设立了“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印发了《关于实施精品课程师资培训项目的指导意见》和《精品课程师资培训项目管理办法》等文件,利用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通过全国高校教师在线学习平台和遍布全国各省市的56个网络培训分中心,开展教师培训工作。五年来,网培中心共开设494门培训课程,500余位教学名师登上网培讲堂,13万名高校教师参加培训。“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系统”在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水平,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教师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

  在教育信息化推动下,教师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教师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网络远程培训

  开展教师网络远程培训是大面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提升教师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重要举措。远程培训具有覆盖面广、效益高、交互性强、形式灵活多样等特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传统教师培训中的工学矛盾以及经费、师资、优质课程资源缺乏等不足。尤其是远程培训能够有效整合和共享优质资源,大规模、高效益地开展教师培训,这对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从2006年开始推动网络远程培训试点,6年来,培训幼儿园中小学教师300多万人,取得了明显成效。“国培计划”也将远程培训列为重要内容,用20%经费,培训了80%教师,为广大的农村教师创造了接受高质量培训的机会。

  通过实施一系列远程培训项目,围绕提升远程培训质量,不断探索,创新完善了“专家—资源—服务—管理—评估”一体化的远程培训模式。

  一是组建高水平专家团队,开发优质培训资源。培训资源的质量是决定远程培训效果的关键。必须聘请权威专家担任资源开发的首席专家,并选聘学科教育专家和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组成培训资源开发团队。根据教师培训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内容,视频与文本资源相结合,专家讲座与案例呈现相补充,以帮助教师改变观念、补充知识、提高技能。

  二是招投标遴选高水平机构,提供优质培训服务。教育部进行远程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并采取招标方式遴选高水平的机构承担任务。培训任务承担机构要根据项目需要,制定培训实施方案,设计开发网络学习平台和培训服务系统,组建高水平水平专家团队,开发优质培训资源,组织专门的技术服务团队和助学团队,为教师提供优良的培训服务。

  三是组建网络虚拟班级,培训专家团队和骨干培训者协同开展教学支持服务。组建网络班级开展教学,原则上每班额不高于100人。培训任务承担机构组织培训专家团队进行教学,通过专家在线值班,进行主题研讨、作业点评、辅导答疑,编写简报等教学方式,激发学员学习兴趣,引领学员学习进程。同时,各地骨干培训者要配合专家团队工作,做好本班学员辅导管理、作业评价等各项工作。学员要在专家团队和骨干培训者引领下,学习课程,交流研讨,完成作业,进行反思实践,确保学习成效。

  四是加强组织管理,确保培训落到实处。建立“国家—省—地市—区县—班级—学员”一体化的组织管理体系,通过各方的充分协作与相互配合,确保培训落到实处。

  五是强化项目绩效评估,保障项目实施质量,推动项目可持续发展。完善项目绩效评估制度,采取网络匿名评估、专家实地考察和第三方评估等多种方式对培训任务承担机构和有关省份的培训任务完成情况、学员满意度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将及时反馈给培训任务承担机构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反馈培训意见和建议,改进远程培训,促进远程培训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

  为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的实施,教育部2005年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组织开展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技术培训,逐步建立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和考试认证体系,全面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水平。经两年试点后,实施范围逐步扩大,计划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国共有30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参与此项计划,截至2011年底,累计培训中小学教师近600万人,有效促进了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此外,积极推进、整合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相关的国际合作项目,实施英特尔?未来教育,以农村中小学教师为重点,开展提升教育技术能力和水平的培训。2000年项目启动,至今全国已有逾170万名教师接受项目培训。实施微软 “携手助学”创新教师培训,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开展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专项培训。2004年项目启动,累计培训教师已超过15万人。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将深入实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作为重要内容,提出两个方面:一是完善标准,健全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促进培训、考核和认证一体化,并争取将教育技术能力评价结果纳入教师资格认证体系。二是加大培训力度,争取到2020年,使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基本达到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推动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3.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

  2003年,教育部启动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简称“教师网联计划”),旨在以现代远程教育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各级各类举办和支持教师教育的高等学校(机构)的积极性,整合资源,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以高水平大学为核心,区域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为服务支撑,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卫星电视网与互联网相融通,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沟通,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全国城乡的教师教育网络体系。

  近年来,教师网联以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和建立教师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为重点,在规范办学管理、优化专业结构、资源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一定进展。启动建设师范生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平台、教育硕士远程教育平台、中小学教师培训优质资源平台,共享优质资源。2010年,教师网联启动免费师范生培养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免费师范毕业生攻读教育硕士远程教育和教师培训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三个领域建设。2011年,完成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公共服务平台软硬件及云计算基础网络应用服务建设项目”平台验收和“免费师范毕业生攻读教育硕士远程教育”等相关招标需求方案研制。全国教师网联成员单位新开发学历教师教育课程资源732门,非学历教师教育课程资源504门;师范类网络学历教育招生约6.9万名,师范类毕业生4.8万多名;开展非学历培训59.5万人次。

  五、广播电视远程教育推动学习型社会构建

  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中心,形成了我国广播电视远程教育体系。

  1.创办三十年多来始终坚持在教学全过程应用现代技术,建立了富有时代特点、满足不同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的广播电视大学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体系。

  广播电视大学3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大致经历了创立发展、多元探索和“开放教育”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每一个发展阶段,电大都在充分的探索如何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于远程教育。

  在创立发展阶段(1979年-1989年),电大利用广播、电视直接授课,解决因“文革”耽搁、积压的数以千万计的青年上大学以及各种类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在这个时期,全国收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讲授课程的共有60多万人。1979年至1989年10年间,全国电大共招收高等学历教育学生161万人,毕业104万人,非学历教育结业生200万人,年平均学历教育毕业生占全国毕业生总数的17.1%。

  在多元探索阶段(1990年-1998年),广播电视大学积极探索多层次、多规格、多功能办学,从半封闭式的办学向开放式转变。这个阶段,主要借助电视技术的发展,运用录音、录像技术开展教学。举办高等专科教育为主,又开展“注册视听生”教育、专科起点本科教育、大学基础教育试点,同时,还面向广大农村、基层培养培训专门人才,为农村技术人员、回乡知青、乡镇企业干部职工和农民提供电视教学课程(节目),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技术素质。电大建设了电视直播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和多媒体研发中心,开发了大量的CAI课件,推动了电大教育“现代化”的不断发展。

  进入“开放教育”阶段(1999年-至今),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普及,电大进入到了基于网络,同时利用卫星、广播电视、电话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服务和管理的新阶段。广播电视大学构建了以“天网地网结合、三级平台互动”为特色的数字化网络教学环境,为359万在籍学生提供在线学习、考试、交互等服务。构建了基于互联网的完备的软硬件平台和应用系统。有效保障了广播电视大学系统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人才的需要。

  目前,电大有教学用计算机30.61万台,语音实验室座位数8.25万个,多媒体教室座位数62.36万个。从1999年至2010年,开放教育累计招收本专科学生643.8万人,毕业325.83万人,有力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推进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框架,以及远程开放条件下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新机制。

  2.依托广播电视大学办学体系,形成了完备的教学资源研发、集聚和推送体系,有效满足了广播电视大学面向在职成人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服务。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地方广播电视大学一起,形成了一个包括中央电大、44所省级电大、929所地市级电大、1852所县级电大,规模世界最大、办学网络覆盖全国的办学系统。中央电大开设了95个专业。此外,广播电视大学先后与24所普通高等学校、14个部委(行业)合作建设120余门课程。截至2012年第一季度,电大有学历教育课程1024门(其中19门获得国家网络教育精品课程),非学历教育课程4500门,视频时长40万分钟。

  中央电大成立了“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建立了基础教育、社区教育、农村教育、企业管理培训、职业资格认证等专题的资源库。集聚了国家精品课程3912门,普通高校及网络学院课程2766门,高职高专课程714门,国外公开课850门。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大学生村官、中职教育、普法学习各类课程近5000门。中央电大数字图书馆汇聚了CNKI期刊库、超星电子图书数据库等14个电子资源数据库。

  构建了基于卫星和有线电视网络的卫星播出资源传输系统,实现了卫星宽带传输网、互联网为主的高效的资源传输体系。在1998年底开通VBI播出系统进行电大教学资源播放。2000年10月,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正式开通,中央电大开始利用数字卫星广播技术传输电大的卫星电视课程。目前,通过中国教育二台可以实时收看电大的课程教学节目。

  3.准确把握教育信息化规律,挖掘信息化在电大系统办学、分级管理中的应用潜能,建立高效、实用的教务信息化管理体系、运维体系和人才梯队。

  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一直坚持“系统办学、分级管理”的办学特色,在省级电大、地市分校以及教学点、学习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统一、高效的教务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为适应大规模办学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的多样化、个性化教育需求,不断探索“课程超市、学分银行”等新的办学机制,不断推进以数字化网络课程建设为核心的教学改革。通过长期对信息化建设的积累,电大准确把握教育信息化规律,主动发挥信息化对教育的能动作用,将业务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管理办法不断固化到信息技术应用领域,有效避免了管理制度和应用操作流程“两张皮”,保证了广播电视大学教务管理制度能在实际操作中得到切实执行,引导并促进全国省、地、市三级教务管理不断走向规范。

  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分级办学的技术特征要求全国省级电大、地市分校、教学点都从自身需要出发建立信息化运维队伍和人才梯队,目前全国电大系统有技术人员10694人。中央电大通过组织培训会、技术热线答疑电话、平台支持网站、技术支持QQ群等方式,在全国电大开展了各类信息技术应用培训,确保技术队伍信息化素养的不断提升。此外,中央电大30多年信息化建设历程积累并形成了强大的技术研发、运维支撑体系,包括2家技术研发公司、两所与国内知名企业合作成立的云计算应用实验室、一个数字化出版研究中心,以及由各级电大信息化建设一线专家组成的广播电视大学信息化建设研究中心组等。

  为充分发挥中央电大信息化建设优势,利用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大规模办学服务的经验,整合并最大化利用“天网、地网、人网”资源,中央电大还成立“奥鹏远程教育中心”,研发了集“学、管、考”于一体的网络平台,为全国40所重点院校、300多家培训机构提供丰富、便捷的在线教育,累计为9大类180个专业的本专科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50万名学员提供在线远程学习服务。

  六、教育管理信息化提升服务与监管能力

  教育管理信息化是推动政府转变教育管理职能、提高管理效率和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有力手段,是支撑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教育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推进各领域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形成了一批配套的基础数据库,对于提升教育管理决策科学化、监管数字化、服务信息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1.教育信息化监管作用逐步突出(1)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服务人数最多、结构最复杂的国家教育考试管理与服务平台、高等教育招生录取平台、研究生招生调剂系统、教育安全监管系统。国家教育考试、招生与安全监管信息化平台,每年服务涉及数千万人的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招生录取工作,有力地保障了考试安全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提高了工作效率,成为招生工作“阳光工程”的关键支撑。其中考试管理与服务平台以国家教育考试信息数据为基础,建立国家级教育考试数据库,实现国家教育考试统一指挥、管理、监控等全过程信息化,为国家教育考试安全、公平、公正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保障,为考生提供多元化的评价服务,为政府机构、教育机构和考试机构提供科学决策支持服务,促进国家教育考试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截止2012年高考前,构筑了覆盖全国的国家教育考试专网、实现了国家、省、地市三级视频指挥,94%高考考场和全部试卷保密室实现了网上监控,考试综合管理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国家教育考试诚信系统投入运行。“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强各类国家教育考试数据的采集和整合力度,建设国家教育考试评价服务系统,提升国家教育考试信息化水平

  (2)教育统计信息化体系逐步建立。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统计信息化建设不断开拓创新,现已全面实现了数据处理计算机化、数据传输网络化、数据服务平台化,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教育统计改革、创新和发展,在教育统计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建立了教育统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教育统计数据采集、审核、汇总的网络直报功能,满足了每年近5亿条统计调查数据项的系统需求,保障了统计数据质量,提高了教育统计工作的时效性。

  (3)全国教师资格认定管理信息系统。教师资格认定管理信息系统于2001年投入使用,已建成集网上申请、认定管理、定期注册、教师资格考试数据共享、认定数据存储、统计分析和证书验证为一体的教师资格国家级数据库及教育部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门户网站。具体功能包括:一是采用国家一级数据中心模式,实现教师资格认定数据的统一存储和统计分析功能;二是面向申请认定教师资格者和申请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者的全国统一的网上申报功能;三是各级认定机构网上教师资格认定管理功能;四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网上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管理功能;五是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全国统一考试合格成绩信息共享功能;六是证书验证等相关信息服务功能。全国教师资格认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及投入使用,使我国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具备了现代化、信息化管理手段,提高了认定工作的管理水平,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一是提供准确的分析统计数据,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支持与服务,为各科研机构提供研究数据,促进教师资格制度的理论研究,推进教师资格制度的完善;二是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各级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的行政办公效率,降低办公成本;三是简化教师资格申请人申请过程,节省其时间和经济成本;四是提供证书网上查询验证,促进社会对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的监督,规范教育行政行为,提高教师资格的法律地位和权威性,提高教育对社会的服务质量。

  (4)免费师范生就业管理系统。2012年4月底正式启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该系统旨在于方便六所免费师范生培养高校和各生源省市记录免费师范生履约情况,汇总统计数据,以及方便教育部监控免费师范生就业情况和履约情况的信息系统。系统共采集21778名毕业生签约信息,覆盖2011、2012届全部免费师范毕业生。截至2012年5月5,2012届免费师范毕业生总人数11201,就业人数10345,签约率为92.35%。通过该系统,各高校、省市可以有效管理每位免费师范生的就业数据,实现免费师范生离校前高校管理上报就业数据,离校后省市管理上报就业、违约、变动数据,方便高校、省市日常数据维护及报送,方便教育部及时掌握就业状况。

  (5)全国中小学校舍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并取得明显成效。为保障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顺利实施,全国校安办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校舍信息管理系统(简称校舍系统)的研发建设工作。在各省市的积极配合下,校舍系统建设的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截至2011年6月,完成了中央级和全国32个省级单位校舍系统数据中心建设和系统部署工作,构建了全国联网的校舍系统。目前已完成41万所学校(含教学点)、212万栋单体建筑物基本信息和1495万张图片、视频信息的录入审核工作。校舍系统建设多次受到中央、省部级领导的充分肯定。校舍系统在为校安工程管理提供保障的同时,也在教育整体布局规划、建设规划、应急服务、校舍安全预警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6)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取得初步成果。2007年,为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学籍、学生资助等管理工作,教育部组织开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在全国范围内投入使用。截至2011年底,已相继进行5次升级,不断满足中等职业学校资助管理等工作的新需求。2012年,为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信息化水平,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更具系统性、规范性、时效性和准确性,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基础上,教育部启动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研发工作,计划在2013年上半年完成。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将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管理、学生学籍管理等提供信息化支撑,有助于教育部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宏观管理,有助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动态监管。

  2.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效益显著

  (1)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和学历认证信息化平台不断完善。2006年,教育部建设开通了高校学生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了高校新生学籍注册、在校生学年电子注册和毕业生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管理,实现了高校学生学籍学历的全程网络化管理,截止2012年初,平台中共有博士、硕士研究生、普通本专科、成人本专科、网络教育等高等教育当前在校学生的学籍数据3786万人次。通过每年的学历电子注册和学历证书信息的回登工作,截至2012年初,全国高等教育学历信息数据库已注册1991以来的学历证书9370多万份,并对外提供查询服务,有效遏制了伪造学籍学历的现象。

  (2)免费师范生就业信息化服务平台。2007年5月,国务院决定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教育部建设了免费师范生就业信息网,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为依托,以为免费师范生就业提供高效、便捷、优质服务为目标。从服务功能上搭建了六个平台。一是政策发布平台,涵盖免费师范生相关政策、各地就业工作实施方案的发布、解读和咨询。二是岗位信息平台,在有关部门支持下,通过与省市协调联动,第一时间全面公布各地中小学教师岗位需求信息。三是生源信息平台,依托六所师范院校数据库,提供免费师范生生源信息,方便用人单位即时查询。四是专业化指导平台,通过网上咨询,为免费师范毕业生提供更专业、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五是联合招聘平台,利用我中心研发的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高校可举办校际联合网络招聘会,实现大范围的信息共享。六是管理服务平台,该网专设“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各校、各省动态上报每位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教育部和各校、各省及时了解毕业生就业进展,动态掌握免费师范毕业生服务期内的就业变动情况,实现有效管理监督。

  免费师范生不仅可以通过服务网主动及时了解相关政策、岗位信息、双选会通知等,还能通过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接收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功能发布的最新岗位、招录信息,实现就业双选多种交互方式。

  截至2012年5月,服务网共发布免费师范生就业岗位需求信息近3.7万条(其中,2011年12,515条,2012年24,386条),发布各省政策公告 30 个、供需双选会通知30 个、新闻动态资讯122个,并分省发布了免费师范生生源信息,全力为免费师范生提供及时精准的信息服务。

  (3)“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信息化服务平台。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中央编办联合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简称特岗计划),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特岗教师的工资性支出,公开招募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贫困县农村学校任教。为做好特岗计划招聘服务工作,建成开通了“特岗计划服务网”和“特岗计划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

  特岗计划服务网(tg.ncss.org.cn)2010年5月建成开通。特岗计划服务网设置了各种专栏,详细介绍中央、地方特岗计划相关政策,解读特岗计划有关内容,发布各地招录信息和工作动态,宣传优秀特岗教师和先进事迹,是特岗计划信息化宣传的重要窗口,是全面展示特岗计划和特岗教师重要途径。此外,网站在显著位置设置了学生登录页面,并实时显示各省市招聘动态,同时开辟各省市专区,提供相关联系方式,使学生一目了然地准确掌握有关报考信息。

  特岗计划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2010年3月建成。该系统提供了特岗教师网上报名、审核及录取等招聘服务功能,并实现了“特岗计划”人员在岗期间管理,离岗变动情况监测等全过程信息化管理,使传统招聘模式转变为统一、规范、便捷的新模式。其中,系统依托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学籍数据库,设计了实时学籍验证、网上资格审核功能,真正实现了招录流程的信息化、高效化。

  此外,教育部组织建设了建设了来华和出国留学信息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扩大了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建设了大量的信息服务专业网站,面向不同的用户群体,如高校学生就业服务信息网、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中国学术会议在线网、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线网站、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中国语言文字网等,这些网站已成为教育面向社会服务的重要窗口。以教育部门户网站为中心,基本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网站群,已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对外提供在线服务的有效手段,为社会公众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政务信息,越来越广泛的公共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日趋完善,提高了电子政务认知度和公众满意度。这些系统的建设与有效应用,在教育业务监管与公共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教育业务信息化支撑作用日益重要

  (1)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信息平台。从2005年开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作网站(http://syzx.cers.edu.cn)上线正式运行,实现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上申报、评审、公示以及优质实验教学资源的收集、展示,为政府决策部门、高校管理部门和高校师生提供了优质的网络服务。教育部高教司有关示范中心建设的政策法规性的文件,地方省厅和高校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情况在网站平台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目前网站集中了501家36个学科的各类实验教学优质资源免费提供给各个层次的用户,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2)教育电子公文与信息交换系统应用不断深入。2001年底教育部开始启动电子公文与信息交换系统建设。2002年在教育部与各省教育部门、直属高校范围建立起电子公文与信息交换系统,2005年进行了系统升级,在系统功能、安全和性能方面进行了全面改进。2006年起,开始在全国有条件的省市建设省内电子公文与信息交换系统,并向市县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推广。截至2011年,教育部及直属单位、各级教育部门、高等学校以及全国大部分省(区、市)共1200余家单位完成了电子公文与信息交换系统建设,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全国教育电子公文与信息交换体系,实现了各级单位之间公文和信息的安全电子化交换与传输,对于提高文件信息交换效率、节约办公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3)高等学校管理信息化成为数字化校园的核心内容。随着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蓬勃发展,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建成校园网,多数校园网已连接到校内主要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教师住宅和学生宿舍。各校陆续开展了教务、办公、财务、图书、后勤、保卫、科研等信息化综合管理应用,数字化校园网络服务体系初步形成规模。部分高校开始提供无纸化办公、网上教学、短信平台、校园一卡通、招生就业数据库、知识库、评估系统等应用服务,并逐渐渗透到教学、科研、管理公共服务、生活服务等各个方面。部分高校借助信息化系统,实现了学生注册、选课、学习、考试、答疑、作业以及教学过程的一体化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满足了学生自主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4.教育管理信息标准规范体系逐步形成

  为实现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互通、信息资源共享,教育部于2002年着手研究制定教育管理信息化相关标准,并于当年发布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第一部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2012年,教育部组织对原有标准进行了完善,完成了教育管理信息(系列)标准部分标准的编制工作,发布了《教育管理信息 教育管理基础代码》、《教育管理信息 教育管理基础信息》、《教育管理信息 教育行政管理信息》、《教育管理信息 普通中小学校管理信息》、《教育管理信息 中职学校管理信息》、《教育管理信息 高等学校管理信息》、《教育管理信息 教育统计信息》7个相关标准,为教育管理信息资源的共享交换奠定了基础。

  此外,教育部组织制定了《教育统计信息国家标准》和《学校(机构)代码编制规则》,开发了学校(机构)代码管理信息系统,对数据信息和学校(机构)进行了科学、规范的定义和分类,完成了60余万所学校(机构)的统一编码工作,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学校(机构)代码数据库,为教育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教育部贯彻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有关要求,将其作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基础内容。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有关要求,教育部已完成了大部分系统的定级备案,在系统建设时同步落实相关安全措施与要求,有效地保证了已建的中央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运行和相关数据的安全。在教育部的积极指导下,大部分省、地市级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已初步完成信息系统安全定级和备案工作,部分单位先行开展了建设整改和等级测评工作,积极探索教育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开展的有效模式。在系统地开展安全建设和整改后,初步建立起了覆盖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信息安全防护能力明显提高,信息安全事件明显减少,有效地保障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七、教育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保障信息化建设

  1.中国教育与科研网(CERNET)

  从1994年中国教育与科研网(CERNET)建设至今,作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 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开创了中国互联网先河,培育了中国最早的互联网用户。作为中国最早的覆盖全国的互联网骨干网,CERNET的建设,首先解决了大学师生上网的问题,为中国教育信息化开上网络通道,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为中国培育了第一批互联网用户,培养了第一批互联网建设人才。1995年CERNET被国务院确认为我国最早的四大骨干网之一。

  CERNET开创了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互联网时代,为教育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CERNET首先解决了师生上网的问题,让大学师生成为中国互联网的先驱。截止目前,CERNET自有光纤资源3万多公里,覆盖了全国200多座城市,1000多所高校,对于本科院校实现了100%的覆盖,终端用户2000多万。与此同时,CERNET直接参与了许多重大教育信息化应用项目,如1997年启动的高考网上录取,至今任然是CERNET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2003年非典期间,应教育部要求,又紧急启动了高考网上咨询活动,为校园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教育系统的视频会议系统,网上高端人才招聘等工作获得了,重点学科资料库的镜像与建设,在教育资源应用服务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2003年,还利用机制优势,建设了中国教育在线(www.eol.cn),已经成为社会各界获取教育信息与服务的最大的网络平台,最高日访问量达到700万人,全世界网站排名达252,成为中国最大的教育网站,成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CERNET是我国下一代互联网研究的开拓者,领先者,1998年就启动了关于IPv6的研究,2000年建设了北京地区第一个IPv6试验网。2003年,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计划启动,CERNET积极参与,并承担建设其中最大的示范网之一CNGI-CERNET2。2004年CNGI-CERNET2开通,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纯IPv6互联网,并荣获当年两院院士评选的十大科技进展。2006年, CNGI-CERNET2通过验收,并再次以四大方面的突出成就荣获当年两院院士评选的十大科技进展,10大高校科技进展。截止目前,由CERNET研究人员领衔申请并获得批准的互联网标准RFC总数已达数十项,尤其是在下一代互联网的标准制定上,居于全国前列。

  2.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成绩斐然、为“两基攻坚”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开展《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大部署之一。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于2000年启动运行,2007年在广电总局统一部署和指挥下完成数十万教育终端站点转星调整,同期在广电总局领导的亲自关心和协调下实现“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前端播出平台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的转移。该平台建成运行十多年以来,基于IP-over-DVB技术,以数据广播为主要形式,以计算机为主要接收载体,积极有效服务教育部、中组部、文化部等各大部委、部队和高校,在面向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已发展成为我国乃至全球规模最大的公益性卫星远程教育专业服务网。

  经过近十年的应用和发展,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四大国家远程教育工程齐聚CEBSat,即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文化信息共享工程、部队士官远程教育;此外还承载服务数百万在校学生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服务全军士官培训的八一学院,服务广大西部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同步课堂,服务西部边疆各少数民族教育的新疆卫星教育工程、甘肃卫星教育工程,服务广大农村卫生培训的北大医学院网络教育,以及农林院林业卫星远程教育等。截止到2010年11月,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已建终端接收站点近70万个,有效覆盖人群达4亿人,其中,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64万个乡镇村建立了培训站点,覆盖率达到了99.1%。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覆盖中西部80%以上的农村中小学,其中中西部农村教学点78080个,农村小学250552所,农村初中29729所,1亿多中小学生得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用户人群覆盖了我国几乎所有省市,特别是广大西部、偏远农村和边疆海岛地区,逐渐发展成为我国乃至全球规模最大的,覆盖最广大、最边远、最基层的公益性卫星远程教育专业服务网。

(责任编辑:王朋)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