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生态环境局 环境宣教 国家生态安全知识知多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有几项 宝鸡市生态环境局 环境宣教 国家生态安全知识知多少?

宝鸡市生态环境局 环境宣教 国家生态安全知识知多少?

2023-05-06 16:4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国家生态安全知识知多少? 来源:林草情报局 发布时间:2023-05-04 10:27 浏览次数:

什么是生态安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与生态文明建设是什么关系?

国家生态安全内涵是指一国具有较为稳定的、完整的、不受或少受威胁的、能够支撑国家生存发展的生态系统;外延是指维护这一系统的能力,以及应对周边区域性和全球性生态问题的能力。

维护生态安全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脉相承的。维护生态安全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是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达到的基本目标,是我们必须守住的基本底线,是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

为什么要维护生态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纵观世界发展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更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长治久安,事关国家兴衰和民族存亡。

当前维护生态安全面临哪些挑战?

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高,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尚未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能源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资源环境对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森林、草原、荒漠、河湖、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受到的胁迫依然严重,生态环境领域违法犯罪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压力仍然很大。

为维护生态安全,我们做了哪些工作?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完善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体制机制,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高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效促进了我国生态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我国在维护生态安全方面制定了哪些法律制度?

经过长期发展,我国维护生态安全的法律制度日益完善,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聚焦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以种类区分的自然资源单行法律。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二是聚焦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在环境管控方面的法律。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等。三是聚焦绿色发展、重要区域等,各有侧重的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法律。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等。

如何以标准化保障生态安全?

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化顶层设计,逐步构建涵盖生态环境质量、污染防治、生态系统、生态经济等方面的标准体系。一是不断完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标准,健全污染物排放、监管及防治标准,筑牢污染排放控制底线。二是制定山水林田湖草沙多生态系统质量与经营利用标准,加快研究制定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生态保护修复、生态系统服务与评价、生态承载力评估、生态资源评价与监测、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标准,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三是完善生态效益评估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标准,支持生态经济发展。

什么是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包括陆域生态保护红线和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将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海岸防护等生态功能的极重要区域,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海岸侵蚀等生态极脆弱区域,其他经评估目前虽然不能确定但具有潜在重要生态价值的区域,以及各类自然保护地划入生态保护红线,报国务院批准后发布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其他区域严格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在符合法律法规前提下,除国家重大项目外,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

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和生态保护红线之间是什么关系?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对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提出要“科学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做到不交叉不重叠不冲突”,并且明确了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之间的关系,即“对自然保护地进行调整优化,评估调整后的自然保护地应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发生调整的,生态保护红线相应调整”。

为什么要建设一支生态环境保护铁军?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建设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的生态环境保护人才队伍,打造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必须确保生态环境保护人才队伍的履职能力同生态环境保护任务相匹配。生态环境保护人才队伍,包括从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党政管理人才、综合执法队伍和专业技术人才,在选优配强各级生态环保职能部门领导班子的同时,推进综合执法队伍特别是基层队伍能力建设,加强前沿一线和基层边远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人才队伍配备,协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

如何强化对维护生态安全的考核监督?

维护生态安全,关键在于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国家严格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改变过去“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的考核方式,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突出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考核,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促进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绿色发展。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对严重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实施责任追究。

近年来,我国国土绿化取得了哪些成绩?

“十三五”期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全国完成造林、封育及退化林修复5.45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04%,森林蓄积量达175.6亿立方米,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种草改良1.7亿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提高到56.1%。全国26亿人次适龄公民参加义务植树,爱绿植绿护绿氛围日益浓厚。全国新增国家森林城市98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19个、国家园林城市120个、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36平方米,建成绿道约8万公里,全国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林草产业年总产值8.17万亿元,绿色惠民成效明显。

我国将如何科学推进国土绿化?

“十四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点围绕“在哪造”“造什么”“怎么造”“怎么管”四个关键环节科学推进国土绿化。一是规划“在哪造”。编制实施国土绿化规划纲要、三北六期工程、草原保护修复等相关规划,开展可造林地适宜性综合评估,以宜林荒山荒地荒滩、荒废和受损山体、退化林地草地等为主开展绿化。二是明确“造什么”。充分考虑水资源时空分布和承载能力,开展科学绿化背景下林水关系研究、林草植被适应性评价,科学配置林草植被。组织各地制定主要乡土树种名录,提倡使用乡土树种、多样化树种营造混交林。三是规范“怎么造”。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制修订《造林技术规程》等技术标准,强化作业设计合理性评价并监督实施。四是落实“怎么管”。全面推行林长制,完善绿化后期养护管护制度,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综合监测评价体系,推进造林绿化落地上图精细化管理,开展国土绿化成效评价。

进行林地用途管制有哪些具体措施?

我国林地用途管制的措施主要有:一是编制实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明确林地范围和林地保有量,划定林地保护等级,严格限制林地转为建设用地,严格控制林地转为其他农用地,严保护公益林地。二是实施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包含占用、临时使用和修筑直接为林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工程设施占用林地)审核审批制度。涉及占用林地的,未经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有关人民政府不得批准建设用地。临时使用林地期满后必须按要求恢复植被和林业生产条件。三是实施占用林地定额管理制度,对占用林地进行总量控制。林地定额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结合国家土地供应政策、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林地资源现状等因素确定。四是建立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制度。发挥森林植被恢复费价格调节作用,实行差别化管理政策,促进建设项目节约集约使用林地。五是开展林地执法监管。加强对非法改变林地用途、临时使用林地期满后不予恢复等行为的监管。

我国为什么要执行年森林采伐限额制度?

森林资源作为一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有着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和生长规律,具有生长周期长、见效慢、易受灾害造成损失等特点。为节约利用、科学保护森林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确立限额采伐制度。各省级林业主管部门以最新森林资源调查数据为基础,按照消耗量低于生长量和分类经营管理的原则,编制本行政区年采伐限额,经征求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并报国务院备案。年采伐限额实行五年核定一次。从世界范围来看,多数国家实行了森林采伐限额制度。比如加拿大和美国,也是五年制定一次年允许最大采伐量。

草原有哪些功能?

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农牧民增收等方面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首先,草原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固碳释氧、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其次,草原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功能。我国草原主要分布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是各民族群众世代生活的家园,是农牧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更是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最后,草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孕育了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草原文化。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秉承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我国草原生态系统面临哪些威胁?

我国草原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和高寒高海拔地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当前,我国草原生态系统主要面临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不合理利用的双重威胁。一方面,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气温升高和天气异常,对草原生态系统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许多草原因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城镇扩张以及矿藏开采等被占用,一些草原被开垦为耕地,造成草原面积持续减少。同时,牲畜数量持续增长,造成草原超载过牧,继而引发草原退化和承载力下降。近年来,通过加强草原保护修复,我国草原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草原生态系统整体仍较为脆弱,中度和重度退化面积仍占1/3以上,草原保护修复的任务依然繁重。

草原有害生物包括哪些种类?

草原有害生物主要指在草原上短时期内大量爆发,造成草原植被严重破坏,引起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鼠类、虫类以及多种毒害草。鼠类主要为繁殖能力强、短期内种群数量可以快速增加、对草原造成巨大破坏的啮齿类动物,包括地面鼠和地下鼠。例如内蒙古草原的布氏田鼠、长爪沙鼠,青藏高原的高原鼠兔、高原鼢鼠,新疆草原的黄兔尾鼠等。虫类主要指大量繁殖和生长,对草原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危害,导致草原植被破坏,引起草原退化的各类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等。例如东亚飞蝗、东亚小车蝗等蝗虫,草原毛虫等蛾类害虫,以及草原上的叶甲类、刺吸类害虫。草原毒草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以青饲或干草的形式被家畜采食后,妨碍家畜正常生长发育或引起家畜生理异常现象,甚至导致家畜死亡的植物。草原害草是指在自然状态下,自身不含有毒物质,但某些器官(茎、叶、种子)、具芒、钩、刺等外部形态,在特定生长发育阶段可能对家畜造成机械损伤甚至导致家畜死亡,或含有特殊物质,使采食家畜品质降低的植物。

什么是湿地?湿地的主要生态功能是什么?

根据《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的、永久或季节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蓄有静止或流动、淡水、微咸或减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因此,湿地又被誉为“地球之肾”“淡水之源”“物种基因库”“储碳库”“物种宝库”和“人类文明的摇篮”。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我国开展了哪些工作?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一是成立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不断加强部际联动和央地合作,统筹协调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二是颁布和修订了生物安全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湿地保护法等20多部生物多样性相关法律,制定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一2030年),印发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三是初步形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面积约占陆地国土面积18%,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四是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建设。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观测和评估,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五是积极引导、鼓励全社会广泛参与,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担当、公众参与”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

我国法律是如何规范野生动物放生行为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将野生动物放生至野外环境,应当选择适合放生地野外生存的当地物种,不得干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生产,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随意放生野生动物,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或者危害生态系统的,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为违法出售、购买、利用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或者禁止使用的猎捕工具提供交易服务的,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三十二条规定,禁止网络交易平台、商品交易市场等交易场所,为违法出售、购买、利用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或者禁止使用的猎捕工具提供交易服务。第五十一条规定,违反本法第三十二条规定,为违法出售、购买利用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或者禁止使用的猎箱工具提供交易服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致府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违法所得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物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我国刑法规定的“珍贵、颚危野生动物”包括哪些?

根据2000年11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野生动物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0】37号)第一条的规定,“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包括列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国家一、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一、附录二的野生动物以及驯养繁殖的上述物种。

非法携带、寄递国家禁止进境的动植物及其产品对国家生态安全有什么危害?

非法携带、寄递的国家禁止进境的动植物及其产品,由于未经风险评估,也未经国外官方检疫,其传带动植物疫情疫病的风险较高,会对我国农林牧渔业生产安全和生态环境构成威胁。同时,非法携带、寄递的动植物一旦进入国内,在没有天敌的情况下,很可能成为外来入侵物种,危及生物多样性,甚至威胁人类健康安全。

外来入侵物种会对生态安全造成什么影响?

外来入侵物种,一旦在新的环境建立种群,会改变或威胁本地的生物多样性。外来入侵物种会侵占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造成本地物种死亡和濒危,导致本土物种种群数量下降或物种消失,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同时,部分外来入侵物种本身就是危险性病、虫、杂草,也会给农林牧渔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防范外来物种人侵,需要多部门联动、全社会携手,共同织牢生物安全防护网,守护我们共有的美丽家园。

相关知识

外来物种与外来入侵物种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对“外来物种”作出了明确的界定,是指在该地区过去或现在自然分布以外的物种、亚种及以下的分类单元。《生物多样性公约》(CBD)对“外来入侵物种”作了进一步定义,指传入和(或)扩散威胁到生物多样性的外来物种。

外来入侵物种有两个特点:一是为外来物种; 二是已经建立种群,并对当地生态环境或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不是所有的外来物种都会成为外来入侵物种。那些能够建立种群,改变或威胁本地生物多样性和农林牧渔业生产的外来物种,我们才称之为外来入侵物种。

延伸阅读

加拿大一枝黄花

加拿大一枝黄花,原产于北美洲,为菊科一枝黄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发达,繁殖力极强,传播速度快。1935年,加拿大一枝黄花作为观赏植物被引入中国,主要生长在河滩、荒地、公路两旁、农田边、农村住宅四周,植株高1.5~3米。

危害: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对本地生态平衡的破坏和对本地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根部会分泌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可以抑制其他植物幼苗生长,也抑制包括自身在内的草本植物发芽。

哪些行为属于破坏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

根据刑法有关规定,公安机关主要依法打击以下几类破坏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犯罪:一是非法捕捞水产品罪,二是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三是非法狩猎罪;四是非法猎捕、收购、运输、出售陆生野生动物罪;五是非法占用农用地罪,六是破坏自然保护地罪,七是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八是盗伐林木罪,九是滥伐林木罪,十是非法收购、运输盗伐。滥伐的林木罪。

延伸阅读

刑法规定的“盗伐林木罪”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森林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 [2000]36号),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具有下列情形之一,数量较大的,依照刑法第三百四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以盗伐林木罪定罪处罚:一是擅自砍伐国家、集体、他人所有或者他人承包经营管理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二是擅自砍伐本单位或者本人承包经营管理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三是在林木采伐许可证规定的地点以外采伐国家、集体、他人所有或者他人承包经营管理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

什么是中国的国家公园?目前我国设立了哪些国家公园?

为推动解决我国自然保护地重叠设置、多头管理、边界不清、权责不明等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将自然保护地分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三类。其中,国家公园是指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域或海域,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保护范留大,生态过程完整。具有全球价值、国家象征,国民认同度高。2021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主旨讲话,提出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

国家公园内的自然资源资产如何实现统一管理?

国家公园作为独立自然资源登记单元,依法对区域内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所有自然生态空间统一进行确权登记。按照国务院对五个新设立国家公园的批复,国家公园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经国务院授权,由自然资源部履行或自然资源都委托相关省级人民政府代理履行,由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负责保护和运营管理。对国家公园内集体所有的士地及其附属资源,可通过征收、流转、租赁、协议等方式,调整土地权属,实现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管理。

森林草原火灾的危害有哪些?森林草原火灾有几个等级?

森林草原火灾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危险性高,是全球发生最频繁、处置最困难、危害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森林草原火灾不仅严重破坏森林草原资源和生态环境,而且会对人民生命财产和公共安全造成极大危害,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延伸阅读

森林火险预警信号

森林火险是森林可燃物受天气条件、地形条件、植被条件、火源条件影响而发生火灾的危险程度指标。森林火险等级是将森林火险按森林可燃物的易燃程度和蔓延程度进行等级划分,表示森林火灾发生危险程度的等级,通常分为一至五级,其危险程度逐级升高。森林火险预警信号是依据森林火险等级及未来发展趋势所发布的预警等级,共划分为中度危险、较高危险、高度危险、极度危险四个等级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其中橙色、红色为森林高火险预警信号。有关单位根据发布的预警信号等级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森林草原中的可燃物主要有哪些?

森林草原可燃物指森林草原中所有的有机物质,如乔木、灌木、草类、苔藓、地衣、枯枝落叶、腐殖质和泥炭等。

哪些行为会引发森林火灾?公众该如何预防森林火灾?

从统计看,95%以上的森林火灾由人为因素引发,仅少部分森林火灾因雷击、自燃等引发。人为因素中占比较高的包括农事用火、祭祀用火、野外吸烟和未成年人玩火等。因此,广大人民群众要严格遵守森林防灭火有关规定。做到不带火种进山,不在林缘、林内焚烧农作物桔秆,烧田埂和点烧垃圾,不在林内吸烟、野炊、簿火、放孔明灯:坚特文明祭扫、绿色祭扫,不在林内上香上灯、焚烧纸钱,燃放烟花爆竹:教育未成年人不在林缘、林内玩火:积极参与防火工作,发现火情主动拨打12119报警,并对野外违规用火行为进行劝阻。

延伸阅读

我国森林草原火灾的主要特点规律

我国森林火灾发生频繁,从空间上看,火灾发生次数呈南多北少的格局,东北地区受灾面积大、受灾程度重,南方地区火灾次数多、受灾程度较低;从时间上看,我国一年四季都有火灾发生,但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特别是春季天干物燥,是森林火灾易发、高发期。草原火灾季节、地域性变化规律明显,每年春、秋季是草原火灾多发期,火灾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四川、西藏、青海、新疆等草原区。

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

碳达峰,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经历平台期后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实现碳达峰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脱钩”,即经济增长不再以增加碳排放为代价。碳中和,指在规定时期内人为二氧化碳移除与人为二氧化碳排放相抵消,实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

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什么?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

什么是碳汇?我国将如何推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工作?

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年),碳汇是指将温室气体。浮质或温室气体的前体物从大气中清除出去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圆内外科学研究普遍认为,森林,草原、湿地、耕地等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具有碳汇能力。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稀达峰碳中和目标,未来我国将从巩固和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加强科技和政策支撑基础等方面,统筹推进生态系统碳汇工作,在巩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方面,重点构建绿色低碳导向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强化国士空间用途管制,全面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强化生态爽害防治。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方面,统等布局和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突出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中的主体作用,鉴体推进草原、荒议。海洋湿地、河湖保护和修复,开展农田碳汇提升行动,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工程。在加强科技和政策支撑基础方面,重点加强气候变化成因及影响、生态系统碳汇等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建立生态系统碳江监测枝算休系,建立健全能够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如何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赖于全社会进一步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坚持绿色销费理念,杜绝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对于普通人来说,主要包括:点餐适量。剩菜打包,制止餐饮滚费:随手关灯、双面打印,倡导节约用能,减少资源浪费:优先选购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共享闲置产品,坚持绿色消费,尽量少开车,乘坐地铁公交出行,坚持绿色出行,多植树、保护绿地,积极投身绿化建设等,自觉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国在湿地履约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我国于1992年正式加入《湿地公约》,成为公约第67个缔约方,加人公约以来,我国指定了64处国际重要湿地:每年监测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开展国际湿地城市认证,6座中国城市获得国际湿地城市称号:积极引导全球湿地治理,《湿地公约》第十三届缔约方大会通过了中国首次提出的“小微湿地保护”决议草案,通过多种方式开展世界湿地日宣传:组织“一带一路”国家湿地保护与管理研修班,成功实施全球环境基金等国际合作项目。2022年1月,《提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中国武汉举办。

我国在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

中国坚定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合作,与国际社会共建地成生命共同体,一直以来,中国积极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议定书并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南南合作”等集道,为其他发展中国家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支特,2021年10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筛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在中围昆明举行,习近平主席以视颜方式出席大会领导人第会并发表主旨讲话,州测秉持生态文明理念,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未来,中国将继续与各方一道,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迈上新台阶,共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我国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取得哪些成效?

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据中科院研究,我国已提前实现了联合国提出的到2030年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的目标。我国积极参与公约各项进程,承办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并于2017一2019年担任公约主席国,推动公约制定出台《2018-2030年成略框架》,大力推广生态文明理念与治理经验。我国荒漠化治理最佳实践案例被收录进《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全球土地展望》等国际专著,我国《防沙治沙法》荣获世界“未来政策奖”银奖,以塞罕坝机械林场为代表的多个个人与集体荣获联合国防治荒漠化领域最高荣誉“土地生命奖”。

关闭 打印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