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49年建的国家大剧院,为何遭多名院士反对,还联名上书要关停?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国家大剧院前身 花49年建的国家大剧院,为何遭多名院士反对,还联名上书要关停?

花49年建的国家大剧院,为何遭多名院士反对,还联名上书要关停?

2024-07-09 19: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西侧,有一座被称为“湖中明珠”的半椭球形现代化建筑,它漂浮在清澈的人工湖上,显得格外特别而引人注目。这座建筑落成已经13年,早已成为了新“北京十六景”的地标性建筑,它就是建成以来颇具争议的中国国家大剧院。

建设大剧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当时是作为国庆十周年十大建筑之一的蓝图而规划的,在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它的设计尤为谨慎而挑剔。作为国家重点文化工程,国家大剧院的前期构想就花费了数十年的时间,并且还在1998年时进行了“建筑设计方案国际邀请竞赛”。

所以说,现在的大剧院其实是在69个方案中脱颖而出的方案,也就是设计师保罗·安德鲁设计的、清华大学配合的圆形设计方案。

在安德鲁的设想里,国家大剧院造型前卫新颖,宛如“一颗晶莹的水珠”,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性。但鲜为人知的是,在2000年6月 10日,曾有140名院士和114名建筑师联名上书反对这一方案,让这一构想差一点无法成为现实。

梁思成曾经说过:“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至于消灭的现象。”中国很多院士和建筑师无法接受“湖上明珠”,就是因为它太过前卫,与周围的古建筑丝毫不协调,甚至有一种突兀之感。

展开全文

这不禁让人想到了法国当年设计玻璃金字塔时的境况,玻璃金字塔建在卢浮宫庭院内,现代与古典的碰撞非常瞩目,奇异的违和感难免让人无法接受。据悉当时有90%的巴黎人民反对建造金字塔,电影《达芬奇密码》中让·雷诺也曾有过这样的台词:“玻璃金字塔是巴黎脸上的一道伤疤。”

一个建筑如果破坏了周边建筑的整体风格,那么它还能收到让人满意的效果吗?也正是这种顾虑,让国家大剧院的项目一度中止,国家发改委不得不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此事。

而大剧院的设计者安德鲁却很淡然,他表示:“中国人20年后才能接受我这个未来派的设计。”最终会议结果不变,国家大剧院的设计继续采用安德鲁的圆形方案。

于是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中国国家大剧院像一颗明珠,又像一个白白亮亮的蛋壳,在水波的映衬下显得晶莹而夺目。它的下沉式设计也别出心裁,因为不能让大剧院喧宾夺主、高度不能超过人民大会堂,故而剧院中有水下长廊,最深的地方可达到地下30多米。

这座有着“世界最大穹顶、”“北京最深建筑”之称的国家大剧院,建设至今依旧存在着争议,但人们在时间的流逝和时代的发展下也逐渐接受了这一设计,就像大剧院的设计理念一样:一个简单的“蛋壳”,里面孕育着生命,大剧院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与另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