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古籍残卷注入生机活力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公众号 为古籍残卷注入生机活力

为古籍残卷注入生机活力

2023-06-23 14: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近期,国家典籍博物馆推出的沉浸式互动解谜游戏“故纸修复师·碎丹青”,受到众多文博爱好者的追捧。游戏中,玩家以古籍修复工作者的身份,通过有趣的推理,体验古籍修复工作,了解古籍背后的故事,学习古籍修复知识。让专业的古籍保护工作成为公众能够参与的大众文化活动,这样的举措让人称道。

璀璨的中华文明孕育出了浩瀚的古籍文献,时间的流逝已让大量古籍遭受不同程度的损毁。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古籍保护的力度,取得显著成效,可古籍保护仍存在修复速度赶不上老化速度的难题,大量古籍亟待抢救。根据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的介绍,目前,我国还有1000多万册古籍没有得到有效保护。

古籍修复专业人员不足,是保护工作面临的又一大难题。2007年,全国图书馆系统拥有的古籍修复师不足百人,学历以高中、大专为主,年龄多在40岁以上。通过在职培训、师徒传承、高校教学等形式的培养,目前,修复师已有1000余人,半数拥有本科、硕士或博士学位,年轻人已成为主力。但面对大量需要修复的珍贵古籍,仍给人以“蚂蚁搬山”之感。

“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这是我们所有人的职责和使命。古籍的保护、修复不只是博物馆的事,也不只是专业人士的事,必须有更多的人参与。

近年来,已经有许多社会力量参与古籍保护、修复工作。前不久,“同心护珍宝聚力续华章”成果展开幕式在国家图书馆举行。经过近两年的辛苦工作,在一科技企业的资助下,104册(件)古籍已全部完成修复。这次遴选了其中的39件古籍展出,包括《永乐大典》“湖”字册、《瀛環志略》、《楚辞》以及系列金石拓片、黄河舆图、样式雷图档等。除了古籍修复外,这次行动还与云南图书馆、宁波天一阁博物院、国家图书馆等合作,培训了107位古籍修复师。这就是古籍保护事业借助社会力量收获的硕果之一。

利用是更好的保护,让古籍以崭新的面貌走进人们生活,是凝聚共识、营造氛围、传承文化的重要方面。想要古籍活起来,离不开民间的力量。去年上线的一部纪录片《穿越时空的古籍》,讲述了一些致力于古籍保护事业的普通人的故事。他们中,有人历时5年做出了古籍中记载的300多道宋代菜肴,有人通过考证还原了古代服饰,有人以古籍版刻为母版设计出4万多个艺术字……试想,如果有更多的人对古籍感兴趣,主动去学习、研究,这将汇聚成多么磅礴的力量!

让古籍残卷不再默默躺在档案馆的角落,如今,我们还可运用强大的科技手段。近年来,数字化技术正让越来越多的古籍得以“解封”,让古籍变得触手可及。“中华古籍资源库”平台累计发布古籍及特藏数字资源10万部(件),包括数字古籍、数字方志、敦煌遗书等多个板块,人们无需注册,即可直接阅览。在一些大学、科研机构,许多先进技术已经应用到古籍保护利用工作之中。比如,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的古籍自动整理系统,能给古籍加标点,对人名、地名、官职、时间等进行标记,还能将一些大部头的典籍、海量的文字转化为一幅幅知识图谱,方便人们研究、传播。

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全民晒书”“寻找古籍守护人”等在社交媒体上成为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古籍被重新唤醒,其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引发了强烈共鸣,这些为古籍修复、保护和传承营造出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不过,我们始终要有危机意识。有人说,古籍修复是在与时间赛跑,大量古籍在等待修复,还有许多古籍等不及面世便被时间无情吞噬。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投入这项事业,即便不能成为专业的修复师,也能以某种形式亲近古籍,让古籍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逐渐复苏、焕发生机。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