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在海外”学术研讨会综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国内外文创研究现状 “中国戏曲在海外”学术研讨会综述

“中国戏曲在海外”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4-06-16 14: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22年6月25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主办的“中国戏曲在海外”研讨会在线上顺利进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暨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国戏曲学院、对外经贸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国家图书馆、梅兰芳纪念馆等海内外35所大学及科研院所的70多位专家、学者及青年学子参加了研讨会。

继北外成功举办2017年“中国戏曲在亚洲的传播”、2018年“中国戏曲在欧洲的传播”、2019年“中国戏曲在北美的传播”研讨会之后,此次研讨会以全球视野探讨了中国戏曲在海外的流播、译介与影响。

研讨会开幕式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梁燕教授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处长陶家俊教授、上海戏剧学院宫宝荣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陶家俊教授在致辞中从中外文化交流的角度充分肯定了与会专家的研究成果,称此次研讨会群贤毕至,是名副其实的大型高端学术会议。

宫宝荣教授在致辞中谈到,他的研究表明中国当代文化对法国戏剧家加蒂的创作产生过重要影响。因此,源远流长的中国戏曲海外传播的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研讨会共设立两组主旨发言及五个分会场,与会学者围绕“中国戏曲在海外的传播和译介”“中国戏曲在海外的影响和接受”“海外中国戏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中外戏剧之间的互动”“中外戏剧比较研究”及其他相关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梅兰芳纪念馆馆长刘祯,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廷信,北京大学研究员张冰,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陈戎女,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周靖波、王永恩,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何玉人、刘文峰、秦华生、毛小雨、康海玲,武汉大学教授邹元江,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李光贞,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燕,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陈国华、车琳等人分别做了主旨发言。主旨发言环节由《戏剧》执行主编夏波教授、《戏曲研究》执行主编谢雍君研究员主持。

在主旨发言中,刘祯研究员以梅兰芳纪念馆所藏档案为第一手资料,探讨了梅兰芳京剧艺术海外传播的重要意义。他指出,梅兰芳的海外访演及其表演艺术的传播,使中国戏曲真正融入世界戏剧的潮流,并成为世界戏剧体系的重要一支。梅兰芳在日本、美国、苏联演出产生了辐射反应,他虽不曾去法国演出,但从法国媒体不同时间段的报道,不难看出其国际影响,而这类文献还没有进入国内整理、翻译的议程。整理这些档案、文献,一是为了建立起中国戏曲与世界戏剧交流与对话的格局,二是有利于进一步重拾中国戏曲的艺术自信、文化自信。

王廷信教授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探讨梅兰芳访美、访苏演出,他指出跨文化传播和文化传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性。中国文化“和”的传统、西方文化“竞争”的传统都对跨文化传播有较大影响。虽然文化无优劣,但文化的势力有强弱。强势文化往往会主动开辟路径、搭建平台,主动影响弱势文化,从而形成文化势差。西方文化之所以能够大面积影响到中国,与中国近代文化的弱势状态有关。西方国家能借助航海、借助殖民、借助各种条约和组织,使其文化输送到本国之外的地区,体现出其强势状态。在中国艺术跨文化传播中,应优化文化、增强自信、占据高位、把握主动。

陈国华教授研究的对象是熊式一的英文话剧《王宝川》(Lady Precious Stream),他反驳了洪深对“英文《王宝川》是从平剧《红鬃烈马》译出的”的说法,而应该是熊式一根据传统十三或八折本《王宝钏》的剧情编译的一个剧本。陈国华教授深入地对比和分析了熊式一的原本和演出本《王宝川》并指出了该剧在英美演出成功的原因。

王燕教授在广泛搜集第一手英文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亚历山大来华背景与学术著述,探讨他对“连环计”故事的情节改编与重构,分析了他对人物形象的设置与塑造,同时联系当时的英国戏剧生态与中西文化交流,总结《貂蝉》一剧在十九世纪的文化接受与学术贡献,她指出,1869年,英国业余汉学家亚历山大根据《三国演义》中的“连环计”,创作了五幕剧《貂蝉》,开创了以西方戏剧改编三国故事的先河,创造性地完成了从中国小说到西方戏剧的文体转换,使这部著名的东方“演义”在英语世界迎来了“后起的生命”。

陈戎女教授在《反思跨文化戏曲的改编模式与融合:以戏曲版为例》的主旨发言中,通过个案研究思考如何解决传统戏曲中“重表演轻思想、重形式轻内容”的难题。车琳教授介绍了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在法国的接受和传播。何玉人研究员以西路皮影戏为中心介绍了中国皮影艺术在海外的演出和影响。刘文峰研究员通过中国戏曲史和传统戏剧图像志的一手文献,分析了戏曲对外流传的趋势。李光贞教授探讨了从1919年以来百年来日本学者的中国京剧研究述评。秦华生研究员对程砚秋与梅兰芳赴欧洲考察戏剧进行了比较研究。张冰研究员在传播视域中,探讨了1935年梅兰芳剧团首次访苏的成因及其产生的作用和影响。邹元江教授探讨了彼得·塞勒斯导演的“先锋版”《牡丹亭》是否复兴了昆曲的问题。毛小雨研究员以以中国-东盟戏剧周为例,考察了戏曲在中外人文交流中的作用。周靖波教授对中国戏剧海外演出的类型进行了划分,并指出由于模式和类型的不同,价值取向也就不同。学术界在面对具体的研究对象时,也应该相应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和评价标准。王永恩教授指出近年来中国戏曲在海外演出时在坚守中国戏曲的特色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了海外观众的审美口味与接受方式,故而在剧目、表演与舞台美术等几个方面做了不少的改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康海玲研究员介绍了在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东南亚的潮剧,以及潮剧在泰国产生的广泛影响。

各个分会场的专家、学者与青年学子也发表了精彩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江棘以歌舞伎、京剧访苏公演为中心,在历史的语境中考察了现实主义戏剧观和东方古典戏剧的互动。她指出,1928年第二代市川左团次访苏公演,集中显现了现代戏剧身心观念中充满博弈与合谋的张力及其话语走向背后更深层的时代政治动力。将此次公演纳入考察脉络,有利于深入理解和解答1935年京剧访苏公演留下的悬疑谜团,重新认识中国戏曲与斯坦尼话语的相遇和碰撞。

在探讨“西剧中演”的问题上,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副主任钟鸣教授指出,戏曲伦理审美是戏曲改编西方经典历史发展与逻辑推进中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戏曲在思想和文化层面能否获得基本认同,并以其为标志重塑东西戏剧关系的关键问题。在“西剧中演”的过程中,把戏曲看成技术性大于思想性的艺术,用“两分法”来处理中西戏剧作品的关系,都体现了一种“隐性的文化不自信”。伦理叙事与伦理审美能够帮助我们重构有突出“哲理化”与“宗教性”色彩的西剧,为具有主体价值的“西剧中演”新编作品打开一条正确的创作道路。

暨南大学澳门研究院院长叶农教授论述了粤剧在东南亚、美洲、澳洲、欧洲等地区的传播,认为粤剧在海外的传播最早、最广泛,是海外华侨联系的纽带。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张静从艾约瑟、费理雅对《借靴》的翻译视角讨论了《借靴》的文化意义与传播价值。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的副教授马义德(MaiatskiiDmitrii)介绍了俄罗斯汉学家玛丽诺夫斯卡娅对元明杂剧和昆曲的翻译和研究,玛丽诺夫斯卡娅著有《14-17世纪中国古典戏剧杂剧史概要》等,她还翻译了《墙头马上》《梧桐雨》《桃花扇》(片段)和《长生殿》(片段)。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周云龙指出,图像恐惧虽然在跨文化戏剧研究中被转换为行之有效的批评策略,但其中假定的被压抑的自我想象,使其最终被收编为全球后殖民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研究者应积极构建多元互补的跨文化戏剧研究方法论体系。

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王岩介绍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清宫扮相谱及其研究。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助理研究员王宇琛探讨了《孟姜女调》在海外的保存与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蔡芳钿以《西厢记》近年来的三次英文音乐剧的舞台演出为例,讨论了中国传统经典戏曲剧目从内容到舞台形式上的再创作、演出效果和影响,旨在探索中国戏曲海外传播的更多可能性和手段。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丁明拥以《从神明降之到向神表演——论中外戏剧表演的互动发展》为题,探讨了中外戏剧表演与宗教之间的关系。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的季淑凤关注了美国汉学家H. H.哈特对《西厢记》的译介;赵韵怡探讨了意大利汉学家白佐良在《中国文学》中的戏剧研究;杨雯雯以京剧《霸王别姬》和能剧《项羽》为中心,考察了霸王别姬故事在中日古典文学中的演绎。此外,邓琳的《中国傩戏在日本的接收与演变》、马旭苒的《谈祖克(A.E.Zucker)中的京剧研究》、赵婷的《立德与中国戏曲》、胡耀文的《译本中的文化视角比较——以阿灵敦、艾克顿和杨宪益译本为中心》等发言也受到了专家学者的关注。

最后,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管永前、院长梁燕分别做了总结发言。

管永前副院长说:“此次学术研讨会的特点一是规模宏大,阵容壮观。研讨会上,不仅有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学者贡献智慧,也有不少戏曲研究大家参与其中,众多青年才俊纷纷闪亮登场,各展绝技。二是研究内容丰富,视角独特鲜明。从研究内容看:既有京剧、粤剧、潮剧、皮影戏、昆曲、傩戏等各个剧种;还有图像、音乐、艺术、传媒甚至戏曲伦理审美、价值研究等多方面内容。从涉及地域看:既有中国戏曲海外传播的传统大国和研究重镇,如日本、美国、法国、英国、俄罗斯等;还有近年对中国文化艺术兴趣不断增长的东南亚、东盟和欧洲地区,近者如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诸国,远及挪威、意大利等遥远异邦,充分体现了中国戏曲传播和研究地域的广泛性。会议聚焦中国戏曲海外传播的理论和学术前沿问题,必将进一步推动和深化学界研究。”

梁燕院长在总结发言中谈到,本次学术研讨会在全球范围内考察了海外中国戏曲研究及中外戏剧的互动关系,从本体研究转向海外影响研究,为传统戏曲研究带来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她还特别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了研究院出版的《国际中国文化研究》辑刊。辑刊设有“海外中国戏曲、话剧研究”专栏,发表的论文、译文涵盖多个语种,汇集了海外中国戏剧研究方向的最新成果。梁燕院长说:“近年来,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博士和博士后,他们借助良好的外语背景,对戏曲海外传播研究等相关课题进行深入挖掘,拓展了戏曲研究的领域,人才培养特色突出。与此同时,海外中国戏剧研究学科建设成效显著,这一方向已经形成了研究团队,并深深植根于北外的沃土上,对于推动学科均衡发展影响深远,对于推动北京外国语大学‘双一流’建设意义重大。”“中国戏曲在海外”学术研讨会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落下帷幕。

此次学术研讨会受到了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中国艺术报》等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光明日报》报道链接:

https://app.guangmingdaily.cn/as/opened/n/8902d20f9fd84ac1b89c6229327ab9ac

《人民日报》报道链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22-07/04/content_25926890.htm

中国新闻网报道链接:

https://m.chinanews.com/wap/detail/chs/zw/9788778.shtml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马旭苒、胡耀文、杨雯雯供稿)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