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遇到过哪些让人惊艳的民宿改造设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国内优秀民宿案例分析 你遇到过哪些让人惊艳的民宿改造设计?

你遇到过哪些让人惊艳的民宿改造设计?

2023-01-23 06: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这两年见了不少比较优秀的民宿改造设计,也亲自参与了其中的好几个项目。诚如题主所言,民宿圈里可圈可点的民宿很多,有的造型新颖,不亚于城市中的文体商业;有的高大奢华,赛过风景区的星级酒店。

然而,动辄百万起步的造价和几十万的设计费,让众多民宿主望而却步,也让民宿体验越来越偏离了它的本质。而真正优秀的民宿设计,则非常考验建筑师的想象力。接下来讲的改造案例,通过适宜的技术手段和非常规的表现手法,在较低的预算下,给民宿主和旅客带来超预期的感受和体验。

项目名称:爷爷家青年旅舍改造

项目地点:浙江省松阳县平台村

建筑面积:270平米

建筑主材:原有建筑砖石、瓦片、夯土、木料、阳光板

空间功能:客厅、餐厅、客房、厨房、多功能厅

建筑造价:20万

拥有一颗年轻的心的青年旅舍民宿

爷爷家青旅位于浙江省松阳县四平乡平田村。平田村是一个群山中的传统村落,周边风景优美,村落结构和建筑外观保持较为完整和良好,现存建筑以夯土建筑为主,瓦顶。

这是一个民居改造项目,是整个村落再生计划的一部分,其核中心理论是通过对原有闲置民居的改造,赋予原民居新的功能,使其复活,并拉动整个村落的产业复兴和再生。

- 房屋原貌 -

项目改造的对象为当地业主——江斌龙的爷爷所有,因此得名“爷爷家”。爷爷家位于平田村上平田部分的核心位置,毗邻村庄中现状的公共区域——三角地,是村民和游客歇息的主要场所。

作为百年古村的平田村建筑群落,爷爷家老房子充满历史感:厚重的夯土墙、粗糙的砌石挡墙、烟熏火燎的木构架、斑斑驳驳的瓦屋顶、布满青苔的石阶。

爷爷家由主体建筑和附属厨房组成,建筑为夯土和木梁柱结构,二层三开间;主要居住空间位于一层,二层主要用于囤房粮食和杂物,建筑的保存状况基本良好,但已经闲置。

这样的老房子,在中国还有不少,不过因大家都盖了新房或进城去了,所以大部分都已经被遗弃,再加上常年日晒雨淋,又没有人气,久而久之,也只有土崩倒塌这一宿命。

- 方案设计 -

设计任务是对这个普通民宅进行改造,赋予它新的使用功能和空间,将之激活。经过与业主、地方政府的商讨,建筑师决定赋予爷爷家一颗年轻的心脏,将之改造成一个符合国际标准的青年旅社。

设计将原建筑的一楼改造为公共交流空间,用于青年人的交流和休憩。二楼的改造是此项目的重点,原有空间的开敞性赋予爷爷家不同于周边传统民居的特性。

本次设计,没有使用常规固定式隔墙来分割空间,而是由一种木构形式和轻质半透明材料构成,可移动和拆卸的“房中房”系统成为了最后的选择。

独特之处在于,这些居住单元可以根据使用者的需要在原有建筑中水平移动,不同的组合方式建构了一个可以改变空间形态的新的传统民居室内环境。

- 施工改造 -

青旅位于村落的核心位置,原有建筑已历经上百年风霜,虽然年久老化,但基本的结构维护体系经过恰当的修缮,依然牢固安全。

设计团队对外围护体系和结构框架几乎没做改动,保留了夯土墙和木柱梁,使外观和原有村居几乎没有区别,过度的改造会伤害原有民居的风貌,减少村落本身的参观价值。

而在内部,拆除原有隔墙后,植入了新的功能。原有建筑为大家庭居住,需要较多房间与隔墙,改造为青旅后,建筑将从封闭的居住空间,转变为开放的社交空间。

有如旧瓶装新酒,旧村活化与乡村旅游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改造既要保护乡村的趣味与语境,吸引城市人群下乡,又要植入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以形成可持续的下乡动力。

- 精彩呈现 -

惊艳的设计都源自于平凡的生活,建筑师从小孩子搭建的纸皮屋过程中得到了整个老房子改造的设计灵感,保留老房子纯朴结构的同时,又在内部赋予它新的生命力。

原有古朴的建筑外部形态被完整的保留下来,夯土老墙散发出一阵阵土香,和周围建筑完全融为一体。也许这样的乡土气息,才是无数人向往的返璞归真。

只在二楼面向村落和远山的一侧开设了长窗,把风景引入室内,同时也满足了通风和采光的功能需求;傍晚时分,温暖的灯光透过二楼的长窗,照亮晚归的儿童回家的路。

同时,在二楼还设置了一个木栈道。轻钢结构的骨架上,铺着未做细加工的圆木,两侧则是在铁栏杆的外围,增加了一道树枝围墙,让通往二楼的路充满了质朴的趣味性。

从室外看,新的爷爷家还保持着它的原貌,和周边环境保持一贯的良好关系,在室内则是另一番气息,与谨慎对待外部形态不同,设计对于室内进行较为大胆的改变。

首层堂屋的原有隔板被拆除,建筑从原来的分隔状态变为一个通透的公共开放区域,包括酒吧/前台,兼作餐饮和活动空间,村民、游客可以随意进入串门。

对于建筑的二楼,建筑师希望保留原空间的特质,因此常规的由固定墙体分隔的模式被否定了,一组“房中房”的空间元素被植入原有土房子中,这也是本次改造设计最惊艳的地方。

它们由轻质材料建构、可拆卸、可移动,半透明,以一种轻轻的态度,放入原有建筑相对厚重的内部空间。房中房的实际功能是青旅的居住单元,每个居住单元可容纳4-6人。

设计特意采用了具有现代感和临时性的阳光板作为界面,它可以营造一种柔和的、模糊性的效果,与原有建筑刚性的生土材料形成对比,更凸显了这个建筑不同时期的性格。

轻质的板材固定在木质框架上,构造简单,易于施工和更换;在夯土墙的背景下,阳光板盒子的插入仿佛玩具一般轻松。室内有意保留暴露了粗糙的夯土墙体,和轻薄光洁的阳光板形成对比。

房中房另一个有趣的设计是它可以灵活的移动。这是一组可以“行走”的建筑。构筑物底板下安装有一组万向轮,可以支持房中房在特点方向上的移动。

这样处理的好处在于,青旅的室内不是一成不变的形态,它是可变的,可以适应不同的使用需要。年轻人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推动建筑,完成空间的再造。

为了营造更具戏剧性的效果,房中房的表皮上开了一系列大小不一的洞口。这些洞口一方面将相对单一的界面变得活跃起来,另一方面为界面内外的使用者提供了相互“窥视”的可能性。

这种处理的设计灵感借鉴了儿童看待世界的方式:躲在小空间中,通过小洞口窥视外面的世界。设计师希望通过这种处理,将使用者的心理年龄拉回到充满好奇心的孩童时代。

居住盒子内部是类似学生宿舍的卧谈空间,放置四张上下铺,相对私密。但这种私密性也仅仅是一个假象而已,这恰恰是新的民宿模式与传统酒店模式的一个最大的体验差异。

后者强调正式而私密的专属性,与外人隔离的安全感。前者强调非正式而开放的共享,与陌生人交流的惊喜。因此,植入的盒子富有年轻的活力。

光的处理进一步加强了这种空间的特性。屋顶的明瓦和大侧窗将天然光引入室内,led线光源被安置在房中房的木构架上,在内部看呈现出自由的构成线条,从外部看则把房中房渲染成一个不太均匀的光盒子。

整个空间的照明就由自然光和白色光盒子照亮。在大多数时间内,天然光、暖白灯光通过半透明材料的反射、折射照亮整个空间,变化多端的光影效果给人温馨、模糊和迷幻的感觉。

按照青旅的国际惯例,背包客床位的出租是男女混住的。这对国外和国内一线城市都不是问题,但对于民风淳朴的浙西山村而言,却是个不小的冲击。

三个居住盒子之间可以相互窥视和窥听,且半透明的阳光板形成暧昧的剪影。当微妙的彩灯亮起,居住空间有一种隐隐的暗示,这一度造成当地政府与业主的关切,要求更换材料及取消灯光。

然而在建筑师的一再坚持下,这一独特的空间体验得以保存。它的确给原本正常的建筑空间添加了一种青春期的趣味,使青旅略为激进的体验和其他民宿体验拉开差距。

从住客的多元化和小朋友们开心的反应来看,这样剑走偏锋的处理带来了嘉年华式的快乐氛围,很好地凸显出旅行体验和日常生活的差异。

爷爷家比较准确地创造出旅行与居住的新鲜感,使住店和露营获得体验上的相通。从开业后的种种反响来看,青旅空间成为同学聚会类活动青睐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包场的火爆场面。

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学生宿舍式集体居住与夜谈体验的怀旧追捧。虽然设置青旅的初衷是降低民宿经营成本,面向青年学生阶层,然而它在成年人群中引起的强烈共鸣,却是一个有趣的意外。

- 结束语 -

爷爷家采取的植入策略,在充分保护旧村风貌的前提下,巧妙地把握住了新建筑介入的尺度与分寸,以20万元的低造价,获得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独特效果。

这是一个有示范性的乡村活化项目,它强化了活化乡村理念和追求,摆脱了早期民宿改造的家装水准,但也没有过于沉醉于建筑师的高大上趣味,从而脱离乡村建筑的背景。

它不是一个完美的建筑,却有自己非常独立的品位和见解,对建筑的社会价值作出了深切思考和身体力行的实践,在当前热火朝天的乡建潮流中,提供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思路。

更多民宿设计改造精彩案例,可关注“桃花源迹”公众号,如果您有民宿、自建房、家装等设计需求,也欢迎加微信 abraham_2010 和我们联系,桃花源迹——我们共同的民宿栖息地^_^!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