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作品“一律不准出境”,这不是新鲜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国内为什么不实行分级 徐悲鸿作品“一律不准出境”,这不是新鲜事

徐悲鸿作品“一律不准出境”,这不是新鲜事

2023-06-02 17: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 专栏

  

  如何才能实现对珍贵艺术品的保护初衷,未来还有不少工作要做。

  丰子恺、刘海粟、李可染、张大千、徐悲鸿等书画名家的作品,一律不准出境了。

  据新京报报道,为加强文物保护工作,防止近现代珍贵文物流失,完善文物出境审核标准体系,国家文物局于日前发布了《关于颁布1911年后已故书画等8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的通知》,要求相关单位根据《文物出境审核标准》确定的原则和禁限,在文物进出境审核管理工作中参照执行。

  上述名单中的作品,代表着我国艺术创作的水准,具有不可限量的艺术史价值,及时出台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十分必要。

  世界各传统文化大国在艺术品出境管理方面,也都有着各自的特别政策和相关保护机制。如英国,任何一件有100年以上历史、价值在8000英镑以上的艺术品出境,均需取得出境许可证;法国则将艺术品分为临时出境类和永久出境类,实行分类许可管理。

  当然,政策出台跟落地实施仍有相当距离,如何才能实现对珍贵艺术品的保护初衷,尚有待相关措施的进一步细化落实,未来还有不少工作要做。

  艺术品限制出境政策之变

  事实上,限制名家作品出境并不新鲜。此前,国家文物局曾先后于1989年、1990年两次出台新中国成立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的鉴定标准。之后,2001年、2013年国家文物局先后发布两批《1949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鉴定标准》。

  此次发布的限制出境名单和之前相比,最明显的是扩大了人数和年限,即从1949年扩大至1911年,涉及限制出境的名家达三百多人,同时还增加了限制出境作品的类别。原有的政策仅限于书画作品,而此次除书画作品外,还增加了陶瓷、雕塑、扇子、织绣、玺印、烟壶、漆器等7类。

  此外,此次政策还更改了限制出境的方式,由“一律不准出境”“原则上不准出境”“精品(代表作)不准出境”3种,变为“一律不准出境”“代表作不准出境”2种。这也是文物保护政策的因时因势之变。

  保护文化遗产应有的态度

  应该说,多年来限制艺术品出境的政策,代表了国家对待艺术品的态度。而名单的出台,也有利于现当代艺术作品价值在公众中的普及,提升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

  关于文化遗产流失,中国是有过深刻教训的。比如,敦煌遗书在国内仅有2万件,七成流失国外。

  再比如,很多人都知道齐白石画虾、草、虫。实际上,齐白石篆刻作品的价格也非常高,他收藏的石头价值连城,他刻的印章目前大部分都在国外。这些名家的作品流失到了什么程度,相关部门应有具体的统计。

  因此,限制出境不应当是一个短时间的限制措施,而应是永久性的政策。

  此外,除了限制出境的名单之外,还需要制定相关的配套措施。比如,一个艺术大师一生创作了多少作品?对名单中的名家进行作品的完整性清点,就很有必要。摸清家底,才能有效保护。

  限制出境政策仍需要细化

  当然,要真正达成对珍贵文物的保护初衷,在相关限制出境政策落地实施方面,还有不少需要细化、完善之处。

  比如,此次发布的名单将限制出境的方式分为“一律不准出境”和“代表作不准出境”。但在措施落地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样的作品才能被称作“代表作”?

  此前,有媒体记者曾在广东省文物鉴定站调查了解到,其对国家文物出境采取“从严把关”的态度,凡是进入名单的艺术家作品基本上都是禁止出境的。

  这种“一视同仁”的判断方式,虽然有效控制了艺术品的出口,但同时也失去了很多向全球收藏家展示传播中国文化的机会。

  因此,下一步应充分结合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类别细分,予以分级并登记;对于对国家以及人民情感有着重大意义的文物,实行严格的禁止出境政策;而对于具有一定历史但价值有限的文物,可考虑实行审核出境。

  限制出境只是保护文化遗产的一种方式。如何实现未来艺术品市场的健康成长,既需要做更加细致的规范工作,同时也需要利用市场去探索、调整、适应,方能在有效保护珍贵文物的同时,也让我国的艺术创作在世界艺术大花园里绽放光彩。

  □赵清源(专栏作家)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