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旗帜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国共战争胜利的意义 人民日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旗帜

人民日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旗帜

2024-06-19 04: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捍卫国家独立、争取民族解放,与日本军国主义展开的一场殊死决战。在漫长的艰苦岁月里,中国人民始终聚合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并坚决维护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场决定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殊死决战中,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反侵略战争的历史丰碑,以辉煌的胜利载入了中华民族解放战争的光荣史册。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胜利。

  一、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民族自觉和强烈的爱国情怀,积极促进国共合作并推动国民党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必要的政治前提

  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了旨在彻底征服中国、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侵华战争。在面临亡国灭种威胁的危急关头,能否凝聚全民族力量,怎样凝聚全民族力量,这是有效抗击强大而凶恶的日本侵略者、争取民族解放战争胜利的前提条件,也是对当时中国各派政治力量的一个重大考验。

  国民党和共产党作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政治舞台上两支最重要的政治力量,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反动统治,曾经携手合作,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于1927年背叛革命,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此后不顾日本侵略者的步步进逼,长期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误国政策,先失东北三省国土,又丧华北部分主权,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和谴责。

  面对前所未有的民族灾难,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毅然放下遭受血腥屠杀、围追堵截的阶级仇恨,倡导建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抵抗日寇侵略,驱逐日寇出中国。九一八事变后,中共率先呼吁武装抗日,发表愿意在立即停止进攻苏区、保证民众民主权利和武装民众三个条件下,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协定的宣言。此后,不断调整政策,从“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并采取切实步骤,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建立了两党重新合作的一个必要前提;通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以必要的让步,争取国民党抗日,赢得了全国民众和各派爱国政治力量的热烈支持,促使国民党接受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正确主张。1937年9月下旬,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实际上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由此,国共两党在经历了十年厮杀之后再度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为维系国共合作的局面,坚持并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从抗日战争的实际出发,正确处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强调各阶级的利益必须服从抗日的利益,制定并实施了一整套正确的方针、政策和策略。全国抗战伊始,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要“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争取对统一战线和民族解放战争的领导权。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随着国民党顽固派反共磨擦的加剧,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政治口号,并在斗争实践中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有效策略。这些策略包括:在与各党派关系上,提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在与国民党顽固派斗争时,采取“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这些方针策略的成功运用,使国民党顽固派受到限制,从而有效阻止了时局的逆转,维系了国共合作、抗战到底的局面。

  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曾是一种由中华文明哺育出来的深沉的民族心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将这种朴素的民族心理进一步升华为高度的民族自觉和强烈的爱国情怀,以最大的诚意推动国民党抗战、动员全国军民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十年争战后,国共合作又。回念旧时人,潸然泪沾袖。”陈毅在1937年8月所写的这首带有伤感却又充满理智的五言诗,正是中国共产党顾全抗日大局,以民族利益为重的真实写照。对于国共合作的重大历史意义,毛泽东曾评价道:“这在中国革命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这将给予中国革命以广大的深刻的影响,将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决定的作用。”

  二、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体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形成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崭新局面,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力量基础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军国主义进行的一场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的大搏斗,必须让千千万万的民众清醒认识这场战争的性质,组织他们积极投身到民族解放战争的战场上。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使原本在内战中相互消耗的国共两党得以携手抗战,而且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人民参加抗战,最大限度地反对日本侵略者和汉奸卖国贼,孤立顽固势力,是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有力武器。

  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和推动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中心,全国各民族、各阶级、各党派、各社会团体、各界爱国人士以及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团结起来。全体中华儿女“以民族国家利益为依归”,“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形成了空前规模的全民族抗战热潮。1937年以后长期居留于中国的西方历史学家傅吾康,曾在后来的一部著作中对他亲身经历的这段中国历史描述道:“抗日战争开始时,一种抵抗敌人到底的民族感和决心的浪潮弥漫了全中国。统一战线的口号首先克服了一切中国国内的纠纷。”“因此,中国人对进犯的敌人所作的抵抗超出日本人最初的一切预料。”

  国共两党的合作不仅增强了中国主要政治力量间的团结,而且两党以各自的政治理念和实际行动分别影响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团体,汇成全民族抗战的洪流。取得合法地位的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自己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有力地动员和组织全国各阶层群众参加抗战。国民党作为执政党,有条件地开放党禁,在一定程度上实行改革,对于动员各界爱国人士参加抗战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国民党内曾相互对立、倾轧的派阀和反蒋势力,在国难当头之际也都集合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

  全国各阶级阶层的民众空前地团结起来,各社会团体自觉地组织起来,以自己的方式和行动参加抗战。解放区广泛动员人力、物力、畜力支援前线,大批青年踊跃参军参战。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解放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实现根据地的经济基本自给,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国统区人民群众把抗日救亡运动和爱国民主运动结合起来,以服兵役、力役、劳军、献金、纳粮等方式,支援前方抗战。在沦陷区,遭受日军残酷屠杀、掠夺和奴役的中国民众不屈不挠,以各种形式同侵略者展开斗争。爱国知识分子或以笔为枪,在思想文化战线开展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或投笔从戎,奔赴血与火的战场。广大文艺工作者纷纷组织起来,创作大批抗战文艺作品,激励军民的抗日热情和斗志。爱国实业家抱定“决不以厂资敌”的决心,克服重重困难,将工厂迁往内地,为发展大后方经济、积聚抗战经济实力作出了重要贡献。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怀着赤子之心,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竭力参加和支援祖国人民抗战。处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同胞,不仅在岛内开展了艰苦、悲壮的抗日斗争,在全国抗战期间还有约5万人渡海翻山,冲破封锁,回到祖国大陆参战。

  从一盘散沙到众志成城,中华民族呈现出空前的民族觉醒和民族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救国力量被最大限度地调动与组织起来,面对敌人的炮火勇往直前,面对死亡的威胁毫无畏惧,以血肉之躯铸就抵抗侵略的铜墙铁壁。曾寄希望于中国一直分裂的日本侵略者,从此被迫开始跌向以整个中华民族为对手的战争泥潭。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井上清说得好:“日军是与这些燃起抗日怒火的整个中华民族为敌人,并不像过去那样,只是以被人民憎恶的地方军阀、或本质上不过是中国头号军阀的蒋政权为敌的。”

  三、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人民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展示了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创新精神,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空前惨烈的抗日战争中,抗日救国的严峻现实,急迫地呼唤民族解放战争理论和实践的独辟蹊径;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环境,则提供了中国人民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创新民族解放战争形式和内涵的广阔舞台。

  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历史经验,科学把握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的战争基本特点,创造了具有中国气派与特色的反侵略战争指导方略。一是提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的抗战路线,强调战争伟力的最深厚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主张进行全国军队、全国人民的总动员,并实施动员人民、依靠人民的路线政策,创新了人民战争的动员途径和组织形式,从而解决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力量源泉问题;二是阐明了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回答了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怎样争取持久战的最后胜利,科学预见了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提出了一系列以弱胜强、以劣胜优、争取持久取胜的战略战术,从而解决了抗日战争如何发展和怎么进行的问题;三是制定了“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军事战略方针,创造性地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赋予其新的使命,并规定了抗日游击战争必须坚持的战略战术原则,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游击战争理论,从而解决了抗日战争的基本形态问题。这一套战争指导方略及其灵活运用,深深根植于民族解放战争的土壤,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抗日战争根本规律的深刻认识,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在民族解放战争中所激发出的无穷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

  在抵抗日本侵略者的统一战略目标下,执掌国家政权的国民党组织军队在正面战场作战,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在敌后战场作战,两个战场相互支援、相互依存。这一特殊的战争形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乃至中外战争史上绝无仅有。这是国共两党实行军事合作的主要形式和内容,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军事上的成功体现。

  开辟敌后战场并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是中国共产党在军事上的伟大创举。全国抗战爆发后,为争取战争主动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在配合国民党军进行防御作战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长,针对日军兵力不足、后方空虚的弱点,做出了开辟敌后战场的战略决策。人民武装力量大胆深入敌后,广泛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积极创建抗日根据地,按照先山区、后平原、波浪式发展的步骤,先后开辟了华北、华中、华南敌后战场,连同东北抗日联军开辟的东北抗日游击战场,并称为四大敌后战场。开辟敌后战场的决策与行动,重塑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战场态势,变敌人的后方为前线,改变了战争的走向,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也由此发挥了独当一面的战略作用。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的相互配合,奠定了中国持久战的基本战略格局和抗战胜利的现实基础。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说明,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伟大的民族精神,蕴藏着巨大的凝聚力、战斗力、创新力,她不仅是抵御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的伟大动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永恒动力。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

  《 人民日报 》( 2014年09月25日 11 版)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