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老人撰写回忆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回忆录感想范文 为老人撰写回忆录

为老人撰写回忆录

2024-07-14 03: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老人,有着相似的经历,但对于个体而言,每位老人都有份难以忘怀的“独家记忆”。在北京朝外街道,通过老人口述、志愿者记录写作,23名老人拥有了自己的“回忆录”。

 

    装帧简约的近200页“回忆录”,浓缩了一位老人的“历史”。“名人与精英的回忆录有人写了,但平凡人的一生对自己和家人也是珍贵的回忆,值得被记录。”志愿者刘昕说。

 

    忆峥嵘岁月

 

    7年前,76岁的桑伯华突然想写点什么,家谱也好,回忆录也好,把这一生的经历记录下来。“眼前的事儿容易忘,但陈年的记忆就像带着雪花点的老胶片电影,总在眼前闪现。”趁着记忆还清晰,她拿了一个小本子,想起什么就记下来。“写完之后怎么办呢?装订成合订本?”

 

    朝外街道“爱行志愿者”团队的领队于辉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无论入室陪护还是去敬老院,老人们聊天时总爱念叨老故事,回忆“峥嵘岁月”。有的老人想把经历出成书,但精力不济,希望志愿者帮忙将回忆一段段整理出来。

 

    鉴于此,朝阳区朝外街道启动了“为老年人撰写回忆录”项目,并招募培训志愿者。回忆录的主人由街道和社区推选,思路和表达清晰、有故事愿意倾诉的老年人,成了合适的对象。

 

    项目志愿者中有学生,有企业老板,也有退休老师,而被记录的老人有抗美援朝文艺兵,有翱翔蓝天的飞行员,也有走过平凡之路的普通百姓。

 

    招募志愿者

 

    项目负责人于辉说,招募志愿者时,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文字写作能力、对近代历史有一定了解、个人时间宽裕等只是“充分条件”,有耐心和责任心则是“必要条件”。

 

    他解释说,去养老院服务,只需要一次,但到家里走访老人、撰写回忆录是个漫长的过程。从初次沟通到最终出书,一年半载是常事儿。项目要求志愿者至少能坚持服务半年,每月至少走访老人两次。“到了老人家,和老人聊几句合张照就走了,那样可不行。”

 

    回忆录需要生动的笔触,但志愿者不能过分添枝加叶,不能编故事。他们所记录的故事必须符合当时的年代特征。于辉说,去走访的志愿者小组通常由三人以上组成,尽量做到老中青搭配、新人和熟手搭配,年长志愿者和老人有共同语言,年轻人能为老人带去新鲜话题,给予精神陪伴。志愿者根据自身特长分工合作,承担了采访、录入、整理等工作。

 

    帮老人回忆细节

 

    事情的进展并不如想象中顺利。志愿者很快发现,有的老人记忆可能出现偏差,有的老人“车轱辘话”反复说。老人的日记、当年的工作汇报等,也成了志愿者的素材。

 

    志愿者刘昕今年68岁,退休前是党校教师。包括自己的母亲在内,她为六位老人撰写过回忆录。刘昕喜欢写作,也熟悉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在电梯间看到招募志愿者广告后,立马就报名。

 

    刘昕学过心理学,这对采访和撰写回忆录有很大助益。“写作时,我站在老人的角度想问题,揣摩他们的感受,有共情、共鸣在其中。”

 

    教过党史的刘昕挺“较真儿”,凡是老人讲述时涉及的重要事件时间、经过、背景,她都要从书籍和网上查找核实,纠正老人记忆上的偏差。

 

    在市面上,代写回忆录并排版出版,价格要上万元。在朝外街道参与项目的老年人,可以免费得到25本回忆录。回忆录格式统一,是橙色封面的平装书,以“第一人称”叙述。插页有老人精选的30张各时期照片,尾页是志愿者的感受和对老人的祝福。

 

    (《新京报》3.18 张璐)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