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中的城市格局:“强省会”与“多中心”并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四川省附近的省会 竞争中的城市格局:“强省会”与“多中心”并举

竞争中的城市格局:“强省会”与“多中心”并举

2024-05-17 00: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每一个省会城市,都有一个王者梦想。

  

  最近,多地从省级层面吹响“强省会”号角。这也意味着,“强省会”战略的实施为的不是单个城市的崛起,更背负着全省的希望。

  

  与此同时,中国城市报记者注意到,不少省份又于近日“官宣”推动副中心城市建设,告别“一城独大”。

  

  当“强省会”遇到“多中心”,该如何取得平衡?“非中心城市”又该如何发展?区域发展格局将有哪些变化?

  

  多省实施“强省会”战略

  “某种程度是在争夺话语权”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据中国城市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在各地披露的“十四五”规划中,至少已有10个省区提到了“强省会”——

  

  山东省在“十四五”时期,明确提出“强省会”战略,济南市被提及11次之多,其肩上扛着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国家中心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等一系列重任。

  

  广西壮族自治区把厚望寄予南宁市,大力实施强首府战略,深入推进北钦防一体化,高标准建设南宁都市圈,共建北部湾城市群,建优建强北部湾经济区,扬起引领全区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的龙头。

  

  贵州省为“强省会”定下了明确的提升目标:到2025年,贵阳城市能级进一步提升,生产总值达到7000亿元以上,经济总量在全国省会城市实现位次前移,首位度达到27%以上。

  

  江西省也明确了“深入实施强省会战略”。推动南昌市彰显省会担当、增强省会功能,打造都市圈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科创中心、品质消费中心和高端服务业发展中心,增强核心主导功能和辐射带动能级。

  

  再把目光放到湖南省,在近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湖南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湖南省首次提出“强省会”战略。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吴桂英指出,扛牢“强省会”主体责任,加压奋进,发扬优势,补齐短板,加快打造“四个中心”,创建国家中心城市,提升省会首位度和贡献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贡献智慧和力量。

  

  为什么各地对做强做大省会城市的呼声如此之高?

  

  国家发改委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区域战略一室负责人张燕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省会城市是各地区的龙头城市,是支撑各省区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动力源,做强省会城市对全省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各省推动发展的首要抓手。

  

  “我想第一个原因是区域均衡化发展的需求,国家希望建设多个像上海、广州这样的全国性中心城市,而能够担当这一重任的最佳候选者就是省会城市。”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孙不熟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称。

  

  孙不熟认为,各地做强省会,某种程度上是在争夺话语权。一个省拥有一个强省会,不简单意味着拥有一个经济数据上的大城市,更重要的是拥有一个强有力的资源配置中心,它可以帮助各省在全国激烈的区域竞赛中赢得更多资源、政策与人才。

  

  “如果没有武汉市作为依托,湖北省的高校资源、央企资源、铁路资源,在竞争激烈的中部地区不会如此突出。正因为有武汉市这个筹码,湖北省才显得不那么平庸,而是拥有更大的可塑性与想象力。”孙不熟说。

  

  首位度超30%可视为城市能级较强

  “不仅要做大规模,还需‘瘦身健体’”

  

  衡量省会的强与弱,一个关键指标是首位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城镇体系中的城市发展要素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

  

  在国际上,这个指标的计算方式通常是以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的人口规模之比计算得出。但近年来,国内普遍以一个省会城市GDP在全省GDP中的占比数值来表示首位度。由此可见,“强省会”的潜台词是省会城市经济强大。

  

  “当一座省会城市的经济首位度超过30%,大体可以认为它的能级较强。”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计算,去年省会城市的首位度整体平均值约为28%,距30%的基准线只有一步之遥。因此,“强省会”成为不少地区发展的主流趋势。

  

  中国城市报记者对比2019年和2020年城市首位度后发现,海南省海口市首位度上升10.9个百分点,变化值排名榜首。这背后得益于海南自贸港的重大利好,一系列准入清单的开放使得海口市承接的落地政策最多;而吉林省长春市以上升3.5个百分点排在第二位,这是2020年其合并公主岭市带来的助力,长春市抱得“公主”归后,各项实力进一步加强。

  

  那么,“强省会”究竟该强什么?

  

  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一致认为,虽然现在省会“强”与否普遍是用GDP来计算,但一个实力强劲的省会,不应只是强大的经济发展“火车头”,同时也应该是宜居、宜业的大磁场,让源源不断的人来“用脚投票”。

  

  “‘强省会’不是简单地做大规模,甚至还需要‘瘦身健体’。”张燕具体解释称,要率先谋划和推动提升省会城市在更大范围乃至在全国的战略功能及定位,“省会城市肩负的发展使命、承担的战略功能决定着发展的高度。特别是要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支持全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方面,省会城市要有新定位新担当新作为。”

  

  张燕表示,要提高省会城市的综合承载力,有序有效集聚人口和经济要素,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路子,不仅不能再依赖土地开发面积粗放式扩展的老路子,还要解决已有的大城市病问题。说到底,城市的建设发展是为人服务的,省会城市人口集聚集中、规模相对较大,更应该在服务人的发展方面提高保障水平、率先示范。

  

  张燕建议,要提高省会城市的经济创新力。统筹实施好创新驱动战略和制造强国战略,依托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带动产业链价值链升级,切实提高实体经济发展的创新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山东省经济比四川省发达,可为什么‘存在感’好像不如后者?我想很大一个原因是四川省有成都市,而山东省没有一个在全国具备综合影响力的大城市。青岛市的影响力只局限在经济,而不具备整体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孙不熟如是表示。

  

  部分中西部省份力推副中心城市

  “‘一市独大’前提是要有一市‘够大’”

  

  在全国省会城市中,2020年首位度超过50%的省会城市只有两个:吉林省长春市和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紧随其后的是青海省西宁市、陕西省西安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四川省成都市、湖北省武汉市、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海南省海口市、甘肃省兰州市等8个城市,首位度均超30%。

  

  中国城市报记者发现,上述城市有一个共性:省内再无第二个经济强市或副中心城市,“一城独大”迹象明显。

  

  而与“强省会”相对应的,是一些典型的“弱省会”。按照2020年首位度来排序,浙江省杭州市、福建省福州市、广东省广州市、江苏省南京市等城市首位度排名均靠后,但这几座城市都是“万亿元级俱乐部会员”。

  

  经济强大的地区为什么反而是“弱省会”呢?

  

  仔细观察后可以看出,这些“弱省会”所处的省份均是“多子星闪耀”:浙江省杭州市有宁波市这个万亿元级兄弟;福建省福州市和厦门市、泉州市旗鼓相当;山东省济南市和青岛市的竞争从未停止;说到江苏省,更可谓目之所及皆是强者……

  

  “‘一城独大’的现象在特定的发展阶段,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张燕表示,但也应看到这种不平衡的发展如果持续扩大,既不利于省会城市自身的转型升级,也不利于其他城市发展,还会影响一个地区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为此,培育省域副中心城市日益成为推动省域协调发展、形成梯级增长动力源的重要途径。

  

  2020年11月,《求是》杂志刊发的一篇名为《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的高层重磅文章指出:“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

  

  在高层定调下,各地“副中心”建设被提上日程——不少中西部省份再择一城,扶其“上位”。

  

  谈及副中心的选择标准,张燕认为,应该是承载力较强、经济基础好、发展势头强劲、能够支撑带动区域发展的潜力城市。

  

  “具体可根据各省情况,从地位区位、交通条件、生态环境承载力、经济发展实力、战略功能平台建设等多个维度统筹评价后,选取可以培育的副中心城市。”张燕说。

  

  在孙不熟看来,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需有一定距离,这样可以对省会城市无法顾及到的区域起到辐射引领带动作用。在此基础上,其自身也需具备一定发展基础和区位优势,“比如广东省确定的两个省域副中心是汕头市和湛江市,而非东莞市和佛山市。”他说。

  

  值得关注的是,国家发改委近日公布了《“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其中提出“支持徐州、洛阳、襄阳、长治等城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与此同时,中国城市报记者注意到,国家发改委网站在政务公开政策解读栏发布了一篇题为《差异化培育提升不同类型城市发展新动能》的解读性文章。

  

  该文章提出,面向未来,建议重点关注全球竞争型代表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战略接续成长城市和衰退型城市等四类城市,突出比较优势和功能互补,分级分类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共同构建功能完备、层次有序、支撑有力的城市体系。

  

  其中针对“战略接续成长城市”,文章给出了具体建议名单:包括洛阳、赣州、芜湖、襄阳、衡阳、南阳、柳州、阜阳、宜昌、岳阳、上饶等。这些城市与各地培育打造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不谋而合。

  

  虽然中西部地区对于打造副中心热情高涨,但中国城市报记者发现,并非所有的中西部省份都在培育副中心。有些城市的首位度已超过30%,但其所在省份并无培育副中心的意思。

  

  对此,受访专家认为,是否培育多中心并不涉及具体的量化标准,区域问题需要结合每个地区的实际情况,没有一个公式可以复制,但避免“一市独大”的前提是要有一市“够大”。

  

  “如果非要衡量,有一个感性指标,即当一个地区人口外流趋势开始减缓甚至逆转,‘强省会’就开始发挥效应了。”孙不熟称。

  

  区域发展格局更加多元和协调

  非中心城市可发挥优势差异化发展

  

  当聚光灯都打向了“中心城市”,一些身在非中心城市的人坐不住了。

  

  90后周鑫是土生土长的湖北十堰人,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她表达了对于家乡的担忧。

  

  “十堰市被称为‘汽车城’,是东风汽车的发源地。但现在东风汽车迁到了武汉市,带走了不少人才。”周鑫焦虑十堰市未来的发展,“大家都去支持武汉和其他中心城市了,我们十堰怎么办?”

  

  对此,孙不熟的看法是,东风汽车属于央企,有着上汽、广汽等“强敌”。要想在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必须有人才、技术和资金等要素的持续支持。

  

  “一直留在十堰市,似乎很美好,但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十堰市对于核心要素的吸引力远没有武汉市强。东风汽车留在本省总比被其他省份‘抢’去了好,迁至武汉市,十堰市起码能相对通畅地享受到武汉市的产业转移和转移支付利好。”孙不熟提醒,非中心城市要具备“一盘棋”意识。

  

  那对于像十堰这样的非中心城市来说,该如何找到自身发力点,避免被“过度吸血”?

  

  “这就需要加强省级层面的顶层设计,在省域层面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既要明确各城市战略功能定位,引导不同城市走各具特色的差异化高质量发展的路子,还要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促进城市之间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形成推动全省发展的强大合力。”张燕说。

  

  在孙不熟看来,虹吸和辐射是并行不悖的,城市之间的联系是双向联系,非中心城市应该找到自身特色,发挥自身优势,差异化发展。

  

  眼下,如何促进人口和经济要素有序集聚和流动,推动省会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其他非中心城市协调发展,是各地区面临的共性命题。

  

  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发现,坊间对于“强省会”与“均衡发展”两个选项仍争论不休。

  

  事实上,早在2019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就给出了答案:“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辩证法。”

  

  “‘强省会’与省内城市平衡发展不是对立矛盾、必选其一的选择关系。”张燕表示,在“强省会”的同时还要促进省内城市平衡发展,这是推动省域区域协调发展的辩证法和系统论,也符合发展规律。

  

  可以预见,接下来“强省会”仍会是大部分省份的战略选择,同时,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副中心”走向舞台中央;在此基础上,“强都市圈”更是呼之欲出……我国的区域发展正在变得更加多元和协调。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