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浇灌民族团结花 共享发展幸福果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四川南充的特色文化是什么 南充:浇灌民族团结花 共享发展幸福果

南充:浇灌民族团结花 共享发展幸福果

2024-04-15 09: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阆中市民族小学校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学校”授牌仪式。

阆中市博树回族乡少数民族群众发展肉牛养殖业。

南充市开展民族政策法规宣传。

南充市组织少数民族群众编排大型民族题材话剧。

南充市社区开展少数民族群众座谈会。

南充城区。

 四川省南充市,古称果州,现称果城,因盛产柑橘而得名,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

 南充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着力形成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强大宣传氛围,着力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广泛组织各族群众,凝聚各方力量,民族团结花开正艳,硕果累累。

 着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南充市属于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全市有47个少数民族、户籍人口2万多人,其中千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回族、土家族、苗族、壮族和彝族。南充各民族兄弟姐妹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着优良的民族团结传统。如今,南充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内涵和外延。

 四川省阆中市民族小学校地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阆中古城,从1923年建校至今,学校始终秉承“博爱笃学”的办学理念,先后为上万名各族学生开求学之旅、扬成功之帆。1988年该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7年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学校”。学校校门两边“倡民族团结,何论男女尊卑,进来即为桃李;享教育平等,不管贫富贵贱,出去皆成栋梁”的楹联,诉说着学校平等施教的初心。学校屏风上镌刻着“博爱笃学”四个烫金大字,彰显着学校传承如一的办学理念。近年来,学校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引导师生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师生齐心制作的民族团结木版雕刻邮票,用心绘制的56扇仿古门,大气磅礴的“民族大团结”大型青铜浮雕和“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各民族分布地图墙,让孩子们仿佛置身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园林之中,直观地接受到民族团结教育的熏陶,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南充清真寺,满院是新栽种的石榴树、核桃树、柑橘树。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南充清真寺始终坚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宗教,坚持走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建设文化书屋、书架,陈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开展读书、培训、研讨、体验等活动。引导信教群众尊重和参与我国传统习俗和节日,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把中国元素、中国风格融入伊斯兰教礼仪、建筑、艺术、服饰和用品中,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我国伊斯兰教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果。一是讲国家通用语言。南充清真寺在解经和讲新“卧尔兹”等活动中,均用普通话讲解,在各族同胞中推广普通话。二是写规范汉字。推动伊斯兰教经典译本汉字化,住寺阿訇历经数年用中国书法小楷字体抄写伊斯兰教经典。三是唱中国曲。用地方曲艺形式,组织少数民族同胞将党和政府的温暖编为快板,围绕“安定团结苦变甜”“爱党爱国爱家乡”“共谋南充新未来”等主题,表达少数民族同胞对党和祖国的热爱。四是刻中国景。组织少数民族同胞利用地方传统技艺,创作“南充八景”雕刻作品,在寺内设置传统文化陈列馆展示,记录本地故事,留下乡情乡音。五是倡中国风。在清真寺的建筑中融入青砖绿瓦、亭台楼阁、碑刻雕塑等中式建筑风格元素。结合中国清真寺大多具有浓厚生活情趣的特点,注重环境打造,在清真寺内栽种了饱含深意的果树。六是承中国魂。继承和弘扬“以儒诠经”的传统,把传统的“仁、义、礼、智、信”,与古兰经的“念、礼、斋、课、朝”解经相结合,更好地把伊斯兰教秉承的和平、顺从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

 南充市在少数民族人口相对集中的社区成立民族工作领导小组,确保民族工作有序推进。制定民族团结示范社区工作方案,落实专项工作资金。通过社区民族政策宣传栏、宣传手册、民族知识展板等媒介,利用清真寺每周五主麻日和民族节日等时机,通过召开少数民族代表人士联系会、举办民族知识讲座、知识竞赛等方式,深入宣传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民族基本常识和城市管理规定,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增强少数民族群众的社区归属感。今年举办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培训班5期,召开少数民族代表人士联系会5次,举办民族知识讲座2次,开展民族知识竞赛5次,宣传城市管理规定15次,使“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进一步夯实。

 着力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南充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将帅故里·红色文化”“历史名城·三国文化”“中国绸都·丝绸文化”“印象嘉陵·生态文化”“世界古城·春节文化”五张文化名片熠熠生辉。南充市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致力于找准感情共鸣点,深化文化交流,推动各民族团结融合。

 南街社区位于阆中古城核心区,社区有回、藏、苗、维吾尔等各族居民2000余人。为加强文化上的沟通,促进民族间的和谐,社区开展特色活动,把精神文明建设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相结合。南街社区广泛组织少数民族群众参与全国安全社区、全国文明城市以及“5A景区”等各项创建活动,并依托现有的社区群众文化组织,组建社区各族共乐小组、民族舞蹈队、夕阳红健身队、民族器乐交流队,动员一批爱好歌舞的各族居民排练歌舞,各族群众一起共舞共乐。在中秋、国庆、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时,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联演活动。通过音乐舞蹈的交流,促进各族文化的融合,让各民族居民感受到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温馨氛围,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促进各族群众加倍珍惜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南充市顺庆区西城街道小西街社区为加强各民族之间团结融合,打出邻里亲情牌。社区开展“邻里守望、社区互助”活动,开展社区文化和民族服饰展览活动。先后组建了社区民族团结夕阳红舞蹈队、老年合唱队、小区居民篮球队等三支队伍,其中社区夕阳红舞蹈队、老年合唱队广泛吸纳少数民族老年人参与其中,居民篮球队为各民族年轻人的交流提供了平台,促进了各族群众的交流互动。挖掘社区各民族团结进步历史底蕴,在流动少数民族群众相对集中的百年古巷——团结巷,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文化院落,为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促进民族团结搭建了平台,丰富了各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着力形成创建工作强大宣传氛围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南充市准确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特点,继承“红色记忆”,发扬“红色精神”,集中培育符合实际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载体。通过讲好故事、运用新媒体等方式让各族干部群众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接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增进“五个认同”。

 走进南充,不可错过的是感受红色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朱德同志诞生于南充市仪陇县。朱德故居管理局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工作,将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普及活动与景区旅游相结合。充分发挥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深入挖掘纪念馆内朱德投身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老照片背后的故事,以宣传讲解、举办系列讲座、流动展览等多种形式,引导前来瞻仰的游客增强民族团结意识,维护民族团结成果。同时,利用LED显示屏、宣传栏、展板、橱窗等固有宣传园地,采取滚动播放、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发放宣传资料,依托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定期播报,积极开展民族政策法规宣传活动。

 阆中市民族小学校组织开展特色教育,充分彰显民族特色。学校组织编写的系列校本教材《民族团结教育读本》,包括《走进回族》《回汉一家亲》《我们的民族大家庭》《民族英雄荟萃》等,荣获南充市校本教材评比二等奖。学校开展民族工艺剪纸、民族绘画、民族器乐、国学经典、民族团结大课间活动等社团活动,将民族传统武术、经典诵读、彝族舞蹈《火把节》、黎族的竹竿舞等融入到日常的民族团结教育之中,既拓宽了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渠道,又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

 着力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

 南充市始终坚持“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理念,将脱贫攻坚作为民族工作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乡村加快脱贫奔小康步伐。到目前为止,南充市少数民族乡阆中市博树回族乡通过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开拓乡村旅游市场,在产业发展助农增收的事业中探索出了新路子,全乡已完成包括少数民族群众在内的413户1145人全部脱贫,4个贫困村全部摘帽退出,全面完成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南充市在社区突出“便民+结对”式温情服务。以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为依托,在少数民族群众相对集中的小区,设立“流动少数民族服务站”,社区民族工作联络员和志愿者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一站式、一条龙”服务。以社区活动中心为依托,创建“少数民族群众关爱基地”,为少数民族就业培训、文化展示、人才举荐提供平台和场所。组织辖区医院、诊所力量,定期开展义诊咨询送健康活动,全年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各类诊疗服务。组织社区网格员,开展结对关爱活动,网格员与少数民族空巢老人结成对子,平时主动上门提供关爱服务,帮助他们拆洗被褥、打扫卫生、买米买油,社区网格员做到有困难随叫随到,及时提供帮助,让少数民族群众真正体会到各民族一家亲的温暖。

 今日南充,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断深入,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在将帅故里绽放光芒。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