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俗文化看非遗凉山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四川凉山彝族有什么风俗 从民俗文化看非遗凉山

从民俗文化看非遗凉山

2024-05-26 08: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火草麻布编织技艺

近年来,德昌先后成功申报1个国家级、9个省级、4个州级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德昌傈僳族,用14项非遗艳惊世界;宁南西瑶乡拉洛村是四川省最大的一个布依族聚居村,“三月三”做客西瑶布依人家,打糍粑、吃五彩饭、看精彩表演好不热闹,利用独特的民俗风情,宁南已连续举办几届“三月三”节庆活动。

会理县小黑箐镇白沙村历来是闻名遐尔的歌舞之乡,其浓郁的彝族文化风情既与凉山彝族风情一脉相承,又拥有独具韵味、难以复制的川滇地域特色。两次被中国文化部评为“中国民文化艺术之乡”,彝族原生态山歌、彝族长号、彝族蹢脚舞、彝族刺绣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的5月,会理县白沙村都会举行传统的“祭龙节”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一睹神秘祭龙节的风采。

宁南“三月三”民俗活动

与此同时,凉山保存良好的原生文化成为当代中国文艺创造的丰厚宝藏。在这块土地上,两千多年前就诞生了太阳历。中国美术界、摄影界许多经典作品诞生于凉山,凉山民族歌舞享誉全国,音乐、影视、文学、舞台艺术作品源源不断,众多的音乐人、诗人、传媒人从凉山走向世界,“大凉山文化现象”已经成为业内关注和媒体聚焦的热点。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绚丽多彩的历史人文底蕴,为大力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州奠定了坚实基础。

延续千年的火文化

火把节是凉山最富有民族特征的节日,2006年,火把节文化遗产被收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今年6月,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中国旅游报社主办的“2019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案例”发布会在广州市举办,现场公布了十大优秀案例,凉山彝族火把节榜上有名,这也是全省唯一一个上榜的案例。

火把节是凉山一年一度传统的重大节日,自汉唐起,至今已沿袭一千多年,一般于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历时三天,期间将举办摔跤、选美、斗鸡、斗羊等传统活动。

火把节的夜晚,充满了浪漫与激情。夜幕降临,男女老少点燃火把,行走在田间地头、山上山腰、驱虫驱咒。熊熊的火焰直升天空,漫山遍野都被火光照亮,在凉山的星空下尽情地唱歌跳舞,尽情狂欢。

会理小黑箐长号 黄正伟 | 摄

2017年,央视鸡年春节联欢晚会分会场,热情洋溢的凉山,以“火”为主题,并将彝族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向全国观众展现出了一个火红的大凉山。

“听说这里是一座可以玩儿火的城市。”充满好奇心的游客慕名来到这里,体验火文化,感受民俗风情。

火把点亮了城市,点亮了乡村。

近年来,州内各县市立足自身资源优势,深入挖掘火把节文化内涵,不断擦亮火把节这块金字招牌。

走出“非遗+扶贫”的新路径

凉山历来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近年来,非遗传承保护利用工作持续领跑全省第一方阵。

目前,全州有18项国家级、104项省级非遗名录,12名国家级、113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2个省级非遗传习基地。

依托丰富的非遗文化,凉山正积极探寻一条“非遗+扶贫”的新路径。

温暖的祖母屋 冷文浩 | 摄

6月10日,我州2019“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展示活动在西昌举行。在非遗体验展销区,吸引了众多市民参与体验。300元一只的彝族银手镯、860元一套的彝族娃娃、彝族漆器、手工刺绣……曾经画册上的非遗图片,转变成了可挑选购买的商品。除了在凉山本地销售,这些商品还借助各种展销会、网络平台,销往各地。2018年,彝族元素女士手提包获得全国旅游商品铜奖,去年一年的销量达2万个。而更难得的是,这些包都是由凉山的绣娘手工制作的,她们中间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建档贫困户。

今年2月,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支持建设的“唯品会驻四川凉山传统工艺工作站”在西昌挂牌成立,工作站将发挥唯品会在电子商务领域的专业优势,以凉山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为基础,以彝族服饰、彝绣、彝族羊毛擀毡技艺等国家级非遗项目为重点,挖掘彝族文化内涵,推出产品品牌,加大销售力度,让凉山的民族传统工艺插上腾飞的翅膀,同时让深度贫困地区的困难群众实现就业增收,使凉山的“非遗+扶贫”工作迈出坚实的步伐。

文/袁蕾

素材来源:凉山日报

主编/阿基 执行主编/小仙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