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孩子有出息,一定要让孩子读这九本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四书五经学的是什么 想要孩子有出息,一定要让孩子读这九本书。

想要孩子有出息,一定要让孩子读这九本书。

#想要孩子有出息,一定要让孩子读这九本书。|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四书五经”曾经是过去士子的考试必读书,

里面 蕴藏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最深层次内涵,

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记忆。

01

依然活在经典里的中国学子

来自“四书五经”中的大学校训

“四书五经”对中国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我们可以从一个细微的角度来洞察“四书五经”的文化

例如中国大学的校训,

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灵魂,

代表校园文化与办学理念,

是学校的一种精神积淀,

虽然科举制早已经废除,

但是国内大多数高等学府的校训,

基本都来自于“四书五经”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大学校训】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复旦大学校训】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南开大学校训】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中山大学校训】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厦门大学校训】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出自《论语·子张》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允公允能”这种形式,出自《诗经》:“允文允武,昭假烈祖。”

“日新月异”,出自《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出自《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出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02

那些我们熟知和不熟知的名字

其实许多也来自“四书五经”

姓名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讲究的一门学问。

给孩子取名,很多人都会选择从“四书五经”中挑选字词。

因为,经典中的每一个字词,都充满着高能量。

例如,一些我们熟知的人名,

很多就取自于“四书五经”之中。

·白居易,出于《中庸》:“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毛润之,出自《周易》:“ 润之以风雨。”

·蒋介石,出自《周易》:“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林徽因,出自《诗经》:“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梁思成,出自《诗经》:“汤孙奏假,绥我思成。”

·琼瑶,出自《诗经》:“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但凡谈到中国传统文化,

定离不开“四书五经”。

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亦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古时,

不论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

均以其作为标准和依据。

历代科举考试,

内容必出自“四书五经”。

时至今日,

其所载内容与思想,

依然对我们有极强参考价值,

也对社会文化等持续产生着

不可估量的影响。

四书五经到底有哪些?

“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即——《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左传》

03

《大学》《中庸》

中华圣学的目标与纲要

《大学》和《中庸》原本是《礼记》中的两篇,

到了宋代,

程颢、程颐详细注解了这两篇文章,

后来,

朱熹认为其十分重要,

于是将二者从《礼记》中摘出,

与《论语》和《孟子》汇集在一起,

成为“四书”。

《大学》传为孔子弟子曾参所作,

相当于一篇“中华文化入学须知”。

主要是为了告诉学者,

目标是什么,

方法是什么。

《大学》提出了“三纲八目”,

其精华集中在第一章,

后面的章节为详细解释第一章内容。

《大学》开篇第一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即为儒学“三纲领”。

“八条目”即: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包括内修与外治。

可能有人会认为,

书中内容过于陈旧,

但这可能不在于内容,

而在于读者自身理解不到位。

比如其中这样一句话,

“无所不用其极。”

现在很多人都会理解为:

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可实际它却来自于这样一段话:

·原文: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大意:商汤王为了警示自己,将箴言刻在澡盆上:“如果能有一天新,那么应该每天都是新的,

并且新后还可以再更新。”《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国,确有新的天命。”所以, 品德高尚的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追求完美。

这句话的本意是,

君子做任何事情,都会做到极致(完美)。

其实,

我们对传统经典的误解太多了。

相信有不少人会认为,

“中庸”是好好先生,

不偏不倚,没有立场,

谁都不得罪,做事折中,

平平无奇,甚至和平庸划等号。

可实际上,

孔子所说的中庸,

是最高的修养,

是无过无不及,

是白玉无瑕,

是分毫不差的完美。

孔子认为,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中庸”是难以达到的境界。

所以,

《中庸》绝不是让我们做“平庸”之人,

而真正的中庸之道,

亦是圣贤留给我们

极其深邃的人生智慧。

04

《论语》《孟子》

至圣与亚圣的学习心得

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说过,

如果把中华文明比喻成一棵大树,

这棵大树的主干就是儒家文化,

大树的根部就是孔子,

孔子思想对中华文明的形成,

以及几千年的延续发展的影响从未中断。

所以,

想要了解中华文化,

应该从《论语》开始。

《论语》俗称“孔子的朋友圈”,

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与事情。

杨绛先生说,

“四书”我最喜欢《论语》,

因为最有趣。

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

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

书中的一个个弟子,都是活生生的,

一个一个样儿,各不相同。

孔子是一位可敬可爱的人,

《论语》是一本有趣的书。

论语中,处处是生活。

生活中,处处是论语。

中国人的仁德智慧,

两千年的风骨性格,

都蕴藏在这位老师和学生的对话中。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长、

部头最大的一本。

许多我们熟知的格言、成语等,

均出自《孟子》。

·杯水车薪

《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人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出类拔萃

《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乱臣贼子

《孟子·藤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俱。”

·事半功倍

《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舍生取义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五十步笑百步

·尽信书,不如无书

……

其中很多佳篇,《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寡人之于国也》等,

也均编入中国语文教科书中。

孟子主张仁政,

最先提出“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但在他所处的战国时代,

这种思想是不受重视的,

不过这并不影响

他成为各个诸侯国招揽的人才。

孟子的辩论能力极强,

留下多次著名的辩论,

比如就人性善恶的探讨。

他的作品幽默却不落俗套,

举例委婉却正中要害。

对于写文章来说,

《孟子》中丰富的思想,

以及出众的文采,

更是大有裨益。

05

《周易》《诗经》《尚书》

读了这些,才称得上是一位“读书人”

《周易》也称《易经》,

是我国最古老且深邃的经典,

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南怀瑾说:我始终怀疑《易经》的文化是上一个冰河时期留下来的,

不是这一个冰河时期的产物,因为它的科学、哲学的道理太高明了。

冯友兰说:《周易》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东方的,更是世界的,不仅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更是未来的。

爱因斯坦说:西方科学家做出的成绩,有不少被中国古代科学家早就做出来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之一是古代科学家自幼学习《周易》,掌握了一套古代西方科学家们不曾掌握的一把打开宇宙迷宫之门的金钥匙。

荣格说:谈到世界人类惟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出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惟独中国的《易经》亘古常新,相距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价值,而与最新的原子物理学颇多相同的地方。

很多人认为《周易》难读,

其实,你真正读懂了,

《周易》其实很容易。

人活一世,命运无常,

其实有迹可循,

并且就藏在《易经》里。

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

此处的诗就是指《诗经》。

《诗经》是中国第一本诗歌集,

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 500余年

共 300余首诗歌,

深度还原了古代的生活日常,

从语言到情感,

华美而细腻。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为土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雅”为周王朝直辖地区的正声雅乐,

“颂”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内容包括

战争、爱情、风俗、动植物、祭祀等等……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击鼓》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氓》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采葛》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荡》

《诗经》中古老的故事与情感,

即便放到现在

仍有炽烈的温度。

古时称赞人“饱读诗书”,

其实这里的“诗书”,

是指《诗经》和《尚书》。

《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皇室文集,

“尚”一般有三种解释:

上古、崇尚和君上。

《尚书》记载的是虞、夏、商、周各代的

重要史实、

君臣谋略、

臣子开导君王、

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

……

·满招损,谦受益。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任贤勿贰,去邪勿疑。

故宫的太和殿正中的匾额,

乾隆爷亲笔书写的“建极绥猷”,

就是源于《尚书》。

《尚书》中有仁君治民之道,

亦有贤臣事君之道,

若想要解密最初的皇家文档,

《尚书》是最好的选择。

06

《礼记》与《春秋》

在这里读懂什么叫做中国

2015年 11月 10日

韩国邀请中国和日本的民俗专家,

举办了“筷子国际学术研讨会”,

商讨中日韩三国共同为筷子申遗,

并且韩国把每年的 11.11日设为“国际筷子节”。

筷子早在一千多年前传入日韩,

但在中国的历史,

却至少有三千余年的历史,

中国没有自己的筷子节,

不禁令人唏嘘,

但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

一双筷子的意义。

筷子有很多种称呼,

先秦时期叫“梜”

宋元明时期叫“箸”,

隋唐时期称为“筋”

明朝才开始演变为“筷子”。

·《礼记》说:“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

- 筷子是专用于夹取羹汤中菜食的。

·《礼记》说:“饭黍毋以箸。”

- 吃黄米饭不能用筷子。

打开《礼记》,

就像打开科普频道,

解锁古人所有的生活细节,

书中大量记载了先秦时期的

人文,社会,礼制,刑律,美学,礼乐、服饰、丧祭、礼俗等

古代文化史知识。

虽已历经两千余年,

但我们依旧能从其中找到现在的影子。

《春秋》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记录春秋时期 240余年的

政治、军事、外交、灾异等事件。

《春秋》是“五经”之中唯一一部史书,

但却不只是史书,

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

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在礼乐崩坏、急功近利的乱世,

孔子作《春秋》是为“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室而已矣”。

也就是孟子所说,

“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孔子通过史实让人们明白

怎样被人敬仰,

什么样的人被人所唾弃,

明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意为整个社会,

权衡出一个较为合理的标准。

几千年的风吹雨打,

这些经典依旧在我们面前。

我们可以从中,

观古今之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在文字中,

学习先人们的治国理念和处世之道,

探索深邃的思想和无穷的智慧。

全本全注全译“谦德国学文库”版

四书五经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套“谦德国学文库”版《四书五经》是一套全本全注全译的“四书五经”读本,注释准确,译文流畅,编辑团队是国内专业的国学出版团队,历时七年打磨的经典文库“谦德国学文库”深受读者好评,其中的“四书五经”常销不衰,此次推出的2021年修订本,更为完美。

现价:288.00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