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辜鸿铭嘲讽钱玄同“时令海鲜”、“一丝不挂”,究竟是什么意思?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嘲讽什么意思是什么 觉醒年代:辜鸿铭嘲讽钱玄同“时令海鲜”、“一丝不挂”,究竟是什么意思?

觉醒年代:辜鸿铭嘲讽钱玄同“时令海鲜”、“一丝不挂”,究竟是什么意思?

2024-07-16 03: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文学改良刍议》提倡了八件事情:“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简单来说,就是批判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不巧的是,辜鸿铭正是旧文学的推广者、东方文明的传播者。他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大学》)翻译成英文,又著有《中国人的牛津运动》、《春秋大义》等书,向外国人大力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

因此,西方人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正是由于他对传统文化的推广,才使西方人真正开始了解中国的文化,1913年,辜鸿铭和泰戈尔一起提名诺贝尔文学奖。

或许有人会觉得辜鸿铭既然是保皇派,就必然是那种不知进步为何物的老学究,必然是前朝遗老。

其实还真不是,他甚至不是在大陆出生的。

辜鸿铭出生在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父亲辜紫云是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的总管,能讲闽南语、英语、马来语,母亲是西洋人,讲英语和葡萄牙语。

在这种环境下出生的辜鸿铭展现出非凡的语言天赋,他后来能够精通英、法、德、拉丁等9种语言,和他的家庭背景息息相关。

14岁的辜鸿铭被送到德国学习科学,后来又去英国爱丁堡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研究文学哲学,21岁已获得文、哲、理、神等十三个博士学位,他的著作后来成了莱比锡大学指定的必读书。

三年后,辜鸿铭回到故乡槟城,次年在和马建忠的谈话中思想发生转变,开始研究中国文化,并逐渐走上传播中国文化、嘲讽西方文学的道路。

因此,辜鸿铭绝对不是那种只知闭门造车的老学究,他学贯中西,最后的选择是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自然有他的道理,蔡元培在剧中曾规劝陈独秀,每个人都在寻求救国之路,只是方式方法不同而已。

那么,辜鸿铭传播中国文化就能救国吗?

事实上,辜鸿铭想拯救的不只是清朝,也不只是国人所在的这片土地。他曾说:“我的许多外国朋友嘲笑我,说我对大清王朝愚忠。但我的忠诚,不仅是对我世代受益承恩的王室忠诚,在这种情况下,也是对中国政教的忠诚,对于中华民族文明的忠诚。”

清朝政府灭亡后,他甚至东渡日本,将中华文化复兴的希望寄托于日本人身上,结果当然是无功而返的。

他十分崇拜儒学、道德,认为这是解决西方文明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在《中西文明异同论》中,他提出:“从根本上说,东洋文明就像已经建成了屋子那样,基础巩固,是成熟了的文明;而西洋文明则还是一个正在建筑中而未成形的屋子,它是一种基础尚不牢固的文明。”

在辜鸿铭眼里,西方人更看重人与人的金钱关系,贪得无厌,东方人有人生目标,更看重道德关系。西方人看重物质忽视精神,主要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持社会运转;东方人重视精神力量,更多地靠礼义廉耻而非强权来维持社会秩序。

他认为,只有东方文明才能完成对西方社会的救赎:“研究中国文明,不仅仅是汉学家们的事,而且它将有助于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困难,从而把欧洲文明从毁灭中拯救出来。”

然而,辜鸿铭看到的更多是西方社会的问题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社会当时的问题如何解决?他似乎没有给出答案,相反,《新青年》所倡导的新文化给出了一条新路,所以国学造诣很深的钱玄同才会成为新文化的鼎力支持者。

文章开头提及钱玄同说到的“桐城谬种”和“选学妖孽”是指什么?鲁迅先生在《五论“文人相轻”——明术》中作出解释:“五四时代的所谓‘桐城谬种’和‘选学妖孽’,是指做‘载飞载鸣’的文章和抱着《文选》寻字汇的人们,而某一种人确也是这一流,形容惬当,所以这名目的流传也较为永久。”

也就是尽在书本里面找些精美文字的人,丝毫没有什么新的内涵和思想。

相反,新文化运动启发了人们的民族觉醒,白话文的推广提高了国民的综合素质,是一道具体的药方,更符合实际情况。

因此,依笔者看来,辜鸿铭生错了时代,假如生在21世纪,在大家已经熟悉西方文明的中国现状,他所提倡的研究传统文化定然比钱玄同影响更大,在中西文明逐渐靠拢的现代,辜鸿铭以前所批判的西方文明,实际上同样适用于中国。

他说西方文明需要学习中国依靠道德维持社会秩序,而21世纪的中国人又何尝不需要翻翻四书五经,在不是宗教的儒学当中找到宗教的慰藉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