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早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商山早行备课笔记 商山早行

商山早行

2024-07-09 03: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商山早行》教案

(吴晓煜)

教学目标:

一、了解晚唐诗歌的发展状况

二、品味意象,领会意境,体会情感

三、了解羁旅行役诗的常见意象和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了解晚唐诗歌发展现状

近一个多月的学习,我们徜徉在唐诗的国度中,品读“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吟诵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欣赏创新求变的中唐诗,那到了晚唐,唐诗将会怎样发展呢?

晚唐是中国历史上最鼎盛朝代—唐朝的最后时期。对这段时期的诗人们而言,盛唐前辈们的豪情壮志已在记忆中渐渐淡去,而中唐诗人们在诗歌上求新求变,同时力图挽回时局的呼唤犹在耳畔。诗歌的高峰已然铸就,晚唐诗人们虽然站在无数巨人的肩上,却发现,再也没有了可以肆意翱翔的天空。时代的低气压,扼住了他们引吭高歌的喉咙,却无法阻止诗人们在诗歌艺术上继续求精求美。袁行需先生所说的“在沉沦中演进”无疑较为准确地概括出了晚唐诗歌创作的总体趋向。沉沦是相对前朝而言,受时代所限,无可奈何的趋势,而演进正是诗歌自身发展规律所遵循的方向和诗人们通过各自努力在诗歌艺术等各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袁先生所界定的“沉沦”概念,除了指晚唐诗歌创作水平的总体下降,主要指的是“诗人和诗歌地位下降,诗歌的题材、境界趋向狭小,以及对儒家诗歌传统的背离”。诚然,晚唐诗歌呈现出了完全不同于盛唐的风貌,同时无论是就诗歌创作实践还是诗歌评论而言,都体现了对儒家传统审美标准的背离,即不再把诗歌与政治教化的目的紧密联系在一起,也不再以关乎国计民生的题材为诗歌描写的主要内容。这些新趋势从儒家立场看来,当然意味着诗歌的沉沦,意味着在思想价值上的不可取。

而若从诗歌发展的角度来看,晚唐诗歌更加注重诗歌自身的美学价值和艺术性,透露出了追求个性解放的讯息,这正是诗歌成熟的象征。同时就诗歌自身发展规律而言,在前代诗人们做出各类尝试、总结出无数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晚唐诗人的诗歌创作水平必然呈上升之态,只是在努力的方向上,与前朝不尽相同,在风格的呈现上,时有低回婉转之姿。每个特定时代的诗歌都有其特定的风格,若像严羽那样一定要以“气盛”的盛唐诗为上乘,一味贬低晚唐诗,说它是“声闻、辟支果”般的小乘,看不到晚唐诗歌艺术之精之美,未免过于偏激了。正如吴调公先生所说,“初、盛、中、晚之‘花’,各有其美”。诗歌艺术植根于不同时代的土壤之上,折射着不同的时代之光,所呈现出的美也应是丰富而各具特色的。清代诗论家叶燮(xiè)在这点上尤有真知灼见,“论者谓晚唐之诗,其音衰飒。然衰飒之论,晚唐不辞;若以衰飒为贬,晚唐不受也。夫天有四时?四时有春秋,春气滋生,秋气萧杀,滋生则繁荣,萧杀则衰飒;气之候不同,非气有优劣也。使气有优劣,春与秋亦有优劣乎?”

晚唐诗歌在“衰飒”的时代氛围下,亦有其独特的艺术美,而创造出这种独特艺术美的恰恰是一大批才华卓著的文人。其中以温李杜为代表。杜牧之铜丸走板,清丽雄俊独树一帜。李商隐标新立异,深情遽密,卓然成家。温庭筠继承了汉魏乐府、初盛唐时期的现实主义传统,又吸收了陶渊明、谢灵运清新自然的风格,延袭了元白长卿的平易、韩孟的奇瘦、李贺的幽晦壮丽的特点,形成了自己韵格清拔、富丽堂皇、含蓄深刻而又浅显细腻的多样风格。温诗奔放的如天风激雨,豪迈的如大海高山,神韵的如浓艳画卷,明媚清新如春花秋月,自然闲淡如野鹤闲云……,给“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晚唐文坛带来了浓郁的春天。

二、作者简介——温庭钧其人轶事

    温庭筠本来叫温岐,字飞卿山西人,不知道什么原因改名为温庭筠。庭大约是庭园的意思了,筠的本意是青色的竹皮,后来转成了竹子的雅称。温庭筠也就是温家庭园中的青竹了。温公子的名字,不管是旧的飞卿还是新的庭筠,似乎都和他的诗词风格挺相近。

温庭筠是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出身名门,世代贵胄。但不幸的是,到了他爸爸这一辈儿,家道中落,家徒四壁。不幸中的大幸是,他极有天赋,文思敏捷,从小就被称作神童。《唐才子传》中说他:“少敏悟,天才雄瞻,能走笔成万言。”意思就是说,万把字的文章,他文不加点,一会儿就完成了。他的才华从“温八叉”这个外号就能凸显。“叉”是叉手的意思,温庭筠习惯在思考的时候把双手交叉在一起。唐朝的科举考试,需要用官韵做赋,每赋八韵。温庭筠因为才思敏捷,所以,他的双手交叉八次的时间,就能写好一篇赋。快速准确,优美华丽。古有曹子建七步成诗,今有温庭筠八叉成赋。后来他就得了个温八叉的外号。这算是温公子好几个外号中最出名的一个了,不但后来的诗词话中常常用温八叉代替他的本名,就连大观园里的林妹妹也叫他温八叉。

其实温公子未必真的叉手,也有说他“押官韵,烛下未尝起草,但笼袖凭几,每一韵一吟而已,场中曰:“温八吟”。”不过温八吟的外号似乎不怎么出名。

考试时,温庭筠比别人写得快,闲着也是闲着,于是他就当枪手,帮其他考生作弊,一场进士考试下来可以救好些人,所以又得了另外一个绰号,叫“救数人”。即使他后来成了主考官重点关注的对象,温庭筠还是有机会帮助其他考生同学。他这考场帮助作弊的习气,很让考官不喜欢。大约因此,也就屡屡不能得中,不得已考了许多年。

能写出婉约柔美的词的温庭筠并非“诗如其人”。据史载,温庭筠相貌十分丑陋,人称“温钟馗”,恰与其诗歌之极美,形成鲜明对比。不过文豪不是用相貌来定的了,能写得温柔妩媚的诗,当然用不着温柔妩媚的脸。

温公子写诗的名气很大,当时被称做“温李”和李商隐齐名。唐朝的诗人们多有政治家的抱负,温公子对自己的政治才华怕也很自负,不过总是不得志。一来他总是考场作弊,考官们都不喜欢,自然难得考中。二来,温公子也有些恃才傲物,常常看不起人,而且实在不懂得官是怎么做的。大概家世和诗名的双重关系吧,温公子和当时的大官们还是很有交情的,常常出入宰相令狐绹 的家。当时的皇帝是唐宣宗,年号大中。大中皇帝很喜欢唱菩萨蛮,令狐绹就偷偷地请温公子写了二十多首菩萨蛮,把这些由温庭筠代写的新词进献给皇帝,还反复地嘱咐温公子不要告诉别人。结果是菩萨蛮们大得皇帝好评,温公子转身就把真作者是谁告诉了人去,招的令狐绹宰相老大不喜欢。本来宰相大人就不怎么开心,温公子却总是取笑人家。宣宗皇帝问令狐绹“金步摇”对个什么好,宰相大人死活没主意。温公子提示说,可以对“玉条脱”,结果不错,皇帝又挺开心。回来后令狐宰相不耻下问,问温公子“典出何处?”温公子说,“南华经”。同时又沉痛地告诫说,“南华经又不是什么偏僻的书,宰相大人公务之余总也该看看书的……”人家令狐宰相虽然不知道玉条脱的典故,可怎么也算是诗书名门,是大史学家令狐德棻的后人,大文学家令狐楚的儿子。经了温公子这么一番抢白,那里能开心?可是到底自己是不知道,也没什么话说,但是灰头土脸之余,怀恨在心是不能免的了。仕途上温公子不但没得了宰相的助力,恐怕很是受认识了宰相的牵累。后来,在《李羽处士故里》这首诗里,温公子不免郁郁地说“终知此恨销难尽,辜负南华第一篇。 ”

那位特别FAN菩萨蛮的大中宣宗皇帝李忱,其实还是个挺有能力的皇帝。《资治通鉴》说他“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谓之小太宗。”然而就是这位被叫做小太宗的皇帝,也没入了温公子的眼内。这位小太宗皇帝微服私访,在客栈里碰到了温公子,温公子并不认识他,交谈了几句之后,就傲然地问道:“你是司马,长史之类的官员么?”司马,长史都是州郡一级的属官,中层干部吧。小太宗说,“不是。”温公子于是更加瞧不起,断言道,“也就是六参,簿,尉之类的了。簿,尉都是县级别的属官,看来温公子实在对小太宗的能力没怎么看得上。不过,后来他就被贬到地方去做他自己说过的尉官去了。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温庭筠四十八岁。终于得到一个隋县尉的官职,从长安出发去隋县,途中又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创作了这首诗。

三、赏析《商山早行》

1、自己朗读诗歌

2、结合页下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

3、从诗题“商山早行”尤其是“早行”两字就可以推断出本诗属于羁旅行役诗。

同是羁旅行役诗,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诗人,不同的场景,让同一题材的诗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上周接触到的杜甫的《旅夜书怀》,展现的在广阔天地间产生的个人身世飘零之感,具有独一无二的美,他的感情和诗歌声律上的双重沉郁顿挫,后世难再遇见,而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则另有一种艺术上的美。

1)创作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诗从何处写起,“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本诗起于“晨”,“晨起动征铎”,写早晨旅店中的情景。“晨起”,紧扣标题中的“早行”。清晨出发,马车上的铃铛声不断,如果理解为“早晨,马车铃声惊醒了诗人”也未尝不可。诗人用听觉写出了早行人的早。

“客行悲故乡”,诗人在首联就直接抒情,与众不同,却真正唱出了天下宦游人共同的感伤;因为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有固定的家产以及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原因,怯于远行。“悲”,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悲故乡”:点明题旨

2)颔联历来脍炙人口,究竟好在何处?梅尧臣曾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是“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见PPT目前之景:鸡声茅店,残月当空,人迹板桥,寒霜初降。不尽之意:旅途艰辛,羁旅愁思。

将此联改成“鸡声茅店映残月,人迹板桥落微霜”好不好?为什么?

你看,每句增加了两个字,还是对仗的,与原句相比,哪种更好些?

明确:原句好。原句采用了“意象叠加法”,不用动词、形容词,纯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用一二闲字,不标明名词间的关系,使之间的关联有跳跃性,能调动读者的思考,让读者获得广阔的理解想象空间,组成的画面更丰满。

这种意象叠加手法在其他诗词中也有运用。请看下面一组诗句: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之句,

这都是一系列意象的直接组合,但毫无堆砌之感,反而构成了绝佳意境。假若我们也模仿一下,将一系列意象堆砌,却不一定能构成审美的意境。为什么呢?还是以颔联为例,你们有没有发现,在颔联中所列的意象,有一种东西把它们连接起来了。我们看,“鸡声”是听觉,诗人已经上路了,才听见鸡声,诗人出行之早可见一斑;回过头来看看“茅店”,这是视觉,月光之下,茅店显得如此冷清,“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茅店虽是暂居之处却也要离开了,诗人有仰视也有平视,有远眺也有近观。在广袤深远的天地之间,他仿佛就感觉到了这三种事物,且有意只举出这三个事物,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凄清”———寒冷的清晨,凄清的月亮,有一座茅屋,那里传出了一声鸡叫,鸡的叫声是往高处走,刺破了寒冷宁静的夜空……这些凄清之物只出现在清晨,天越亮,凄清的感觉就越不明显,诗人的才思真是敏锐呀,“温八叉”名不虚传。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驾马车赶早的行人早已不见了,他们的痕迹只能在板桥上追寻。“板桥”也是有特殊感情色彩之物,它可能承载着分别之情。“桥”是一个起连接作用的事物,连接了家乡与异乡,连接了熟悉与陌生。诗人要远行了,但是,现在身边却没有一个人,不仅没有人送别,甚至连同行人都没有,一层比一层伤感。因为初春地上有霜,白白一片,在月光照射下,是天地皆白,这里的白是冷色调的。所以,颔联的所有意象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凄清。还有时间上的早,景中含情,诗人的羁旅之感、孤独之感,也就包含在其中了。所以颔联见于言外的不尽之意就是道路辛苦、羁旅愁思

3)诗人的旅途在继续,颈联也是写景。如果说颔联的景物描写我们还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出诗人的感情,那么颈联所包含的感情就不那么容易分析出了。首先,诗人选取的物象“槲叶”“枳花”非常一般。槲叶有药用价值,但是不突出,也就不为人们所重视。虽然人们也拿它来包粽子,但这只是它的一个小用处,而且它生长的地方是山间。“枳花”可以提取芳香油,生长的地方却是荒地、路旁。但是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诗人不也是这样的一个人吗?虽然没有什么经天纬地的能力和高尚的品行,但也才华出众,不是只能做县尉之类的小官吏。“落”,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节,却碰上叶落(实际上槲树叶子已在树上停留了很长时间,只是春天槲树要发芽了,树叶才落下去),字面上无论如何都是让人感伤的;

枳花使驿站墙壁明亮,为什么呢?

枳花是白色的,是一种冷色调,还是给人一种凄清之感。“驿墙”要与上句的“山路”对应起来,“山路”也是人生路,落满树叶,意指人生路上的凄凉;远离“驿墙”就是远离了暂时的“家”,连这么一个暂时的居所都要离开了,而且旅途还那么凄凉,诗人的感情不可谓不深。

4)让我们来分析尾联。“因”这个词,“因”是因而,具体原因。我觉得可作如下思考:上联,槲树虽然叶落,但它是因发芽才落叶,暗含了一种生命在里面。虽然说要远离暂时的“家”,但是“花”还开着。早春时节,看清了美丽的白花,诗人就想到了昨晚做的一个美梦,梦到了寓居过的杜陵。那里的凫雁满挤在曲曲折折的荷塘嬉戏,本是充满希望的,但诗人却回忆了过去,没有向前看,所以根本上诗人还是伤感的。当然,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尾联:诗人想起了当年在杜陵寓居的生活,那生活对于现在的自己不是一个美梦吗?尾联把思想延伸到了很远的长安杜陵,虚实结合,好像境界更开阔了,但是悲哀却更深了。“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哪里有久居之所,回头看看自己的一生,不是到处都在寓居吗?这样,还可以继续解释首联第一句被惊醒不仅仅是因为铃声,还因为梦中美景与现实的反差太大而惊醒。

由此不难看出,诗人的感情不是简单的羁旅行役之感,这里面更有人生的漂泊之感,而且是无处安身的漂泊之感,(当然,也有微弱的希望在里面)。诗人没有说他仕途不顺,我们感受到的情感却比这个更深刻。温庭筠是唐初宰相温彦博的后裔,但出生时家族早已没落,他富有天赋,文思敏捷,从他的家境来讲,他是不幸的;但是“诗人不幸诗家兴”,因而我们才能欣赏到他那富有艺术和深刻情感的诗篇。

5)本诗总结

6)温的诗词比较

从温诗和温词的比较看,温庭筠词以香艳温软,脂粉气太浓著称, 雕饰的痕迹十分明显,原因在于温词往往以闺阁或青楼女子的口气去写,生活经历与感情上均隔了一层;而他的诗作,不管是羁旅诗 、送别诗,还是唱和诗,正象这首《商山早行》所展现的一样,率真自然,清新感人。其原因恰在于诗人回到了自我,可以自由表达。加上温庭筠善用意象,精通音律,对仗工整,从而营造了幽远的意境,代表了晚唐时期诗歌的最高艺术水平 。

四、总结羁旅行役诗

1、产生的原因

在古代有的诗人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探亲访友,或远征边疆,或因事被贬,或游历山川,而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是为“羁旅行役”。因此,羁旅行役诗一般是指游客浪子借旅途客地的眼中所见、耳中所闻的事物,或抒写漂泊无依的孤苦,或抒发思亲怀乡的愁闷,或表达怀才不遇的哀伤的诗。这类诗也称为行旅诗。羁旅行役诗多是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在所见所闻的景物或事物当中,即事写意,借景抒情。

2、赏羁旅行役诗需掌握一些相关的知识。

1)羁旅行役诗常用意象。① 明月。月亮的冷清往往能引起游子内心的凄凉,睹月思乡是诗人常用的手法之一。如王建《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

② 大雁。大雁春天北飞,秋天南归,往往能牵动诗人“有家归不得”的羁旅伤感和思乡之情。如王湾《次北固山下 》“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③子规。子规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常与哀怨、思归有关,诗人常用其寄托离愁。如赵长卿 《青玉案 》”子规声里山城暮,月桂西南梦回处。”

④猿啼。猿啼声音凄切,常令人泣下,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在诗中用来烘托悲凉凄清的氛围。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堵清沙白鸟飞回。”

⑤夕阳。夕阳有凄凉失落、苍茫沉郁的特点。常引起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如范仲淹 《苏幕遮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

⑥淡云。云 有漂泊不定之特点,与游子长年在外奔波酷似。诗人常用其表达漂泊之苦、孤苦伶仃之情。如杜甫 《江汉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⑦梧桐。“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诗人体察梧桐叶落的飘零景象,常咏叹身世的孤苦凄凉。李清照《声声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⑧小楼。诗人常借人在高楼、倚栏或登高远眺的景物来抒发孤苦或思念之情。如李煜《临江仙 》”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凋怅暮烟垂。”

另外羁旅行役诗的常用意象还有寒山、淡烟、淡酒、日冥色、杨柳、霜露、秋风、秋草、秋雨、长 亭、释道、家书、故园、浮萍等。有时特定的节日如寒食、清明、中秋、重阳等也是引发诗人羁旅愁思的媒介。

2)羁旅行役诗常用意象的特点。羁旅行役诗主要抒发的是诗人的愁苦之情,而其情又要通过一定的意象表现出来,因此诗人笔下的意象往往呈现出萧瑟、凄凉、冷清、孤独、寂寞等特点。

3)羁旅行役诗常用表现手法。掌握羁旅行役诗的表现手法对于鉴赏其表达技巧有着重要作用 其常用表现手主要有以下三大类:抒情手法类: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古言志等。

描写手法类:衬托、乐景衬哀情、对比、联想、虚实结合等。

修辞手法类:比喻、拟人、夸张等。

羁旅行役诗常用的字词。熟悉羁旅行役诗的常用字词,可迅速找到鉴赏的切入点,有利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其常用字词有: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无情、故园、相思等。

3、羁旅行役诗常表达的主题。羁旅行役诗主要有以下四大类主题:

(一)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二)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三)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四)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教学反思

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是教材中选录的最后一首唐诗。也是晚唐诗中的代表。更是温庭筠诗歌的代表。如何让学生品味由意象叠加所创造的意境是本课的重点。而且意象叠加法在其他诗人的作品中也有。因此我设计了比较鉴赏的环节,用改诗句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意象叠加法的妙处。《商山早行》属于羁旅行役诗,这类题材的诗在唐诗中数量较多。因此在最后部分给学生整理了羁旅行役诗的意象、常用表现手法、常见主题等相关的知识点。当然并非很全面,还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积累,不断理解。

另外,备课组同仁听课后提出的问题很让我深思。尤其张丽明老师提出:诗人所抒写的句子,应该有显性和隐性两个层面,显性也是最容易引起读者共鸣的地方,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在显性层面,这首诗最能打动读者的地方,应该就是游子冲寒上路的那种孤独感,至于人生之路的感受,可能是属于隐性的内容了,是不是需要与意象去一一对应。还有顾岚岚老师提出诗歌学习中,理解与赏析要相对清晰地分开。理解关注内部关联,学会解释清楚,发现这首诗的独特之处。赏析关注作者驾驭语言的特点。学生的感受需要支架让他们达到我们能概括的高度。支架有哪些?这些问题对诗歌教学很有启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