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鼓乐、秦派二胡、绥米唢呐……列入非遗名录的秦地音乐 你都听过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唢呐的演奏形式是什么 《西安鼓乐、秦派二胡、绥米唢呐……列入非遗名录的秦地音乐 你都听过吗?》

《西安鼓乐、秦派二胡、绥米唢呐……列入非遗名录的秦地音乐 你都听过吗?》

2024-04-09 03: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http://ehsb.hspress.net/shtml/hsb/20201109/664935.shtml

今年9月,省政协召开了“推动我省地方音乐传承与保护规划的制定”月度协商座谈会,地方音乐传承与保护的话题受到公众高度关注。 

 

西安音乐学院艺术博物馆馆长、中国琴学研究室主任李村教授介绍,陕西地方音乐种类丰富多样,可分为陕北、关中、陕南三个区域,从种类划分又可分为民歌、歌舞、说唱、戏曲、器乐等,从目前先后公布的六批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来看,一共有190多项,其中入选国家级的约40项。 

陕西地方音乐有多嫽?目前传承和发展状况如何?近日,华商报和西安音乐学院艺术博物馆联合策划了一次特别的直播报道,邀请众多名家大腕现场讲解并演奏、演唱我省被列入非遗名录的地方音乐,200多万网友通过“陕西文物探探探”的直播镜头享受了这份陕西地方音乐的饕餮大餐。 

 

  

1.西安鼓乐: 

唐宋宫廷教坊音乐的遗响 

陕西唯一世界级非遗 

主讲人:程天健,西安音乐学院教授、西安鼓乐研究会会长 

西安音乐学院西安鼓乐艺术团17位青年演奏家身着唐装演奏着,种类繁多的乐器奏出一曲《满园春》,乐队经行处一路雅乐飘飘,令人闻之心悦。 

据了解,这个曲目目前已走出国门,在欧洲很多国家演出过。 

程天健教授介绍,西安鼓乐源于唐、起于宋,兴于元明,盛于清。它保留了唐宋以来的宫廷教坊音乐,从乐器和乐谱都保留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态特征。 

2006年5月,西安鼓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陕西唯一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安鼓乐活动以“朝山进香”、“祈雨斗乐”为主,主要流传在西安市城郊,以及沿终南山麓一带。目前尚有六个百年老社,分别是都城隍庙鼓乐社、大吉昌鼓乐社、东仓鼓乐社、长安区何家营鼓乐社、周至县南集贤东村鼓乐社、周至县南集贤西村鼓乐社。三位国家级传承人分别是周至县南集贤西村鼓乐社田中禾先生、南集贤东村鼓乐社的顾景朝先生、长安区何家营鼓乐社何忠信先生,此外还有六位省级传承人。 

西安鼓乐的演奏乐器是以笙管笛为主。西安鼓乐的“十簧笙”分为“嗡笙”和“哨笙”两种,管、笛也是民间自制的。此外还有手梆子、枕梆子、方匣子、海口子、大锣、马锣、铙、钹等乐器。 

西安鼓乐有坐乐和行乐两种不同演奏形式,系保留了唐明皇时期坐部伎和立部伎的表演形式。其中用于坐乐的“双云锣”是西安鼓乐特色乐器,由20面小锣分别安放在人字形架子上,用来演奏旋律之用。而“座鼓”是从唐明皇击奏的羯鼓原型发展演变而来。 

西安鼓乐被誉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西安鼓乐中《满园春》《婆罗门引》《遐方怨》《雨霖铃》等乐曲,都是唐《教坊记》里有记载的乐曲。 

2.秦派古筝: 

源于秦地 2500多年历史 

开设专业学科得以传承 

主讲人:魏军教授,陕西筝派代表人、陕西秦筝学会创建人之一 

魏军教授说,“秦筝”在中华大字典里是专用名词。早在2500年前的先秦时期,筝就存在了。秦朝宰相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写道“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从那时起,这个筝就叫秦筝。 

和秦地形成的民歌、民谣以及秦腔、迷胡、碗碗腔一样,秦筝也是秦地的音乐。其风格特别鲜明,包含一个苦音、一个欢音。 

苦音到底是什么?西安音乐学院中国民族器乐系教师、青年古筝演奏家魏月明老师演奏了魏军教授创作的《五陵吟》片段。音乐响起,听者似乎看到一名女子在空地徘徊,胸中愁肠百结,情状如泣如诉,声音低回婉转。魏军教授说,苦音相当于哭音,是悲伤时流露出的声音。 

秦筝诞生地此前一直是有争议的,但魏军教授在他所著的《秦筝源流新证》中详细阐述了“秦筝是陕西唯一一个最早的先秦弹拨乐器”的论断。而陕西筝派的形成开始于60年前,那时西安音乐学院开始建设秦筝专业学科,秦筝才有了到大雅之堂开展专业研究和学习传承的机会。 

3.秦派二胡: 

萌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 

继承的是千年历史文化 

主讲人:鲁日融,87岁,西安音乐学院原副院长、秦派二胡创始人、陕西省民族管弦乐学会终身荣誉会长,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 

鲁老介绍,作为中国民族乐器,二胡有千年历史。而秦派二胡是继承了近代二胡艺术改革创新者刘天华和民间艺术家阿炳的艺术道路,开创的具有地域风格的二胡流派。 

“秦派二胡的开篇之作《迷胡调》是我在1958年创作的,随后在我的倡导、影响下,我的学生和同仁们又以秦腔、碗碗腔、陕北民歌为素材创作了多首陕西风格二胡曲。所以秦派二胡是萌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兴起于六十年代,八十年代以后大发展,一直到今天。” 

“秦派二胡的形成、确立,始终扎根于陕西本土民间音乐,旋法、技巧包容秦地的戏曲、说唱、民歌等声腔化艺术和独具特色的演奏技巧。” 

“构成秦派二胡音乐风格的两个音阶调式,即苦音音阶和欢音音阶,其形成了独特的旋律和韵味。”伴随着鲁老的讲解,西安音乐学院中国民族器乐系教师、学生先后演奏了《迷胡调》、《秦腔随想曲》、《秦风》、《曲江吟》四首秦派二胡代表作品的片段。 

鲁老介绍,秦派二胡现在是业内公认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成熟的一个地方音乐流派,这是几代人、60多年努力的结果。秦派二胡现有近百首作品,远播海内外。“秦派二胡作为一种地方艺术流派,为传播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做了自己应当做的事情。愿中国二胡艺术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 

4.陕北民歌: 

生存土壤消失严重 

建议抓紧音像资料采集 

主讲人:李兴池,西安音乐学院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陕西省陕北民歌研究会会长 

李兴池先生介绍,陕北民歌由传统民歌、革命民歌两部分组成。传统民歌又分为信天游、小调和劳动号子;革命歌曲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到1949年数量大概1000多首。2008年8月,陕北民歌被国务院正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陕北民歌演唱形式很多,有独唱,有男女对唱,也有一领众和的,比如伞头秧歌、打硪(wò)号子、船夫调等,此外也有齐唱的,一般是场子秧歌等。 

李兴池先生还即兴演唱了陕北民歌《庄稼汉》和《摇三摆》。“山曲好像没梁子的斗,甚会儿想唱甚会儿有。”李兴池先生介绍,陕北民歌随时都可以唱,喜怒哀乐都是自由情感的表达。 

李兴池先生说,陕北民歌从根本上讲是农耕文化的产物,是陕北祖祖辈辈农民在劳作生活中情感的抒发,一代又一代人口耳相传到今天。如今传统的劳作方式有些已经消失,比如原来吆牛犁地、拉硪打夯、在黄河上划皮筏子等,所以一部分民歌等于没有生存土壤了,面临消失的可能。 

“经过从延安鲁艺时代开始的几十年的收集,陕北民歌乐谱目前已收集得差不多了。但千百年来民歌一直都是活体传承的,如果大家以后都照着歌谱唱,这就意味着风格、味道要消亡。所以接下来应该抓紧音像资料的收集,将陕北民歌的DNA保存下来。” 

5.绥米唢呐: 

乐器和演奏风格纯正 

地方政府重视传承和保护 

主讲人:高晓鹏,中国民族管弦乐唢呐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陕西省民族管弦乐唢呐专业委员会会长 

绥米唢呐,顾名思义,就是指绥德唢呐和米脂唢呐。绥德、米脂两县相邻,唢呐演奏从艺人员多、技艺高,韵味正宗。尤其是米脂县常家石畔,有史记载曾是陕北唢呐的一个发源地。 

高晓鹏副教授介绍,陕北唢呐历史已有上千年,乐器流传至今还保持着原生态。比如唢呐音孔是平均孔,乐器构造特点是柏木杆、大铜碗。演奏指法和风格特点与其他地方唢呐有很大区别。 

陕北唢呐最经典的“老五班”组合是:两支唢呐一人吹上手(即高音主奏),一人吹下手(又叫“拉筒筒”),叫板(从一个节奏变换到另一个节奏)后节奏由小鼓来决定。其他乐器还有铜鼓(又叫乳锣)、长号、小镲、小手碟(又叫“手娃子”)等。绥米唢呐曲牌丰富,民间艺人通常用本调、凡调、甲调来演奏,统称为“一出三调”。此外还有些其他的调,比如梅花调、十字调等。 

2006年,绥米唢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绥米唢呐的传承和保护方面,陕北各县区政府部门,尤其是米脂、绥德、子长、宜川、子洲、佳县等做了大量工作,传承和保护意识也很强。 

目前现状可以说是喜忧参半。从艺者通常把唢呐演奏作为养家糊口的途径,红白喜事上,老百姓要求吹一些流行歌曲,年轻的民间艺人方向就把握不住了,这就迫使他们放弃了最传统、最有价值的非遗保护的经典曲牌,也使得一些很有价值的曲牌慢慢遗失了。 

2016年米脂县举办传统“老五班”唢呐展演,2017年陕西省文化厅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唢呐专业委员会在米脂县举办全国唢呐展演及研讨会,基本扭转了这个不良趋势。现在米脂又开始流行传统“老五班”,并慢慢辐射到陕北各地,这些都给了民间艺人正确的方向引导。 

省政协委员樊艺凤: 

建议组织陕西音乐非遗文化展演 

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办公室一级调研员张俊莲,省政协委员、西安音乐学院教授樊艺凤也来到了直播现场。 

樊艺凤委员建议,在搜集地方音乐资源进行静态保护的同时,动态的面向公众的展示也很重要,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组织两年一届的音乐非遗文化展演或者文化展演季,可以考虑在钟鼓楼广场、大唐不夜城等城市地标性建筑进行展演,让这样独具魅力的地方音乐与民众更好接触。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