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艺术讲演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唐诗录音 《唐诗艺术讲演录》

《唐诗艺术讲演录》

2024-07-12 19: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唐诗艺术讲演录

2015级汉语言文学(普师) 林国良

《唐诗艺术讲演录》是由尚永亮教授为研究生开设的“唐诗艺术论”的录音整理稿,因为本人能力有限,只抽取了能理解的范围撰写。

首先,谈到了立意。一,意须隐曲,这话的意思是:“诗中有说理诗,但这不是诗歌的上乘,好的诗歌往往不是直接说理,而是把理隐寓在形象的画面之中,让读者去感悟,去体会。”文中举了一个《红楼梦》的例子,黛玉教导香菱如何才能把诗作好时,这样说:“说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林黛玉的话,唐诗的“意”并不明显,它只是客观地陈述一副图画,而作者的立意就透过所描述的诗句所呈现。如崔颢的《黄鹤楼》,作者作这诗歌本来的意,是想告诉读者黄鹤楼的变化非常大,并情景结合作者当下的情感。“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写出了黄鹤楼的寂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写出了黄鹤楼所历经的时间洗礼。再结合后四句,作者并没有直白的说明意,而是透过客观的景色让读者体会和联想;二,变换视角。一般来说,立意有几点最需注意,即新﹑深﹑奇﹑巧。新是新颖,在新的基础上要有深度是深,在同样的表达方式却别人高妙是奇,而能用婉转曲折把它展示出来,就是巧了。文中举了罗隐的《西施》:“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其观点新在吴国的亡不在西施,深度在吴人怨吴国亡只归结西施一人是不对的,奇在假设吴国的灭亡不在于西施,巧在最后一句反问,如果单单吴国的灭亡只是因为西施,那假设不是西施的话,那又会是谁。三,“迁想妙得”,意思是由一个物象联系到另一个物象,把作者自己的感悟﹑意绪投射到对象物中,使之鲜活。文中举例晚唐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作者透过前面现实的场景,透过做梦联想出后来的事情,这就是作者投射到了物象之中。四,抑扬见意,意思是写法上要避免平直﹑呆板,而应有所变化。文中举例罗隐另外一首诗《偶题》:“钟陵醉别十馀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为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明明云英有相当的姿色而罗隐更是才子,而却落得了“不如人”的境地,说明社会不公。前面说云英是“掌上身”,后面说“不如人”,前后一扬一抑。实质作者只是透过“可能”的语气曲折表达,是自己和云英都别别人强的一种意念。

其次,谈情景合一,中国文化追求天人合一,表现在诗歌创作中,便是情景合一。一,触景生情和移情于景。触景生情是作者看到了某些景物,产生了某些情愫。文中举例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候。”前两句少妇还是兴高采烈,但是看见了“杨柳色”之景,让她触景生情,变得郁闷和悲愁。移情就是将主体情感投射于客观景物,使外物具有人的情感因素。文中举例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者把自己主观的感受强加于花和鸟的身上,并且还用了拟人的手法。二,情景互藏其宅,“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姜斋诗话》),情中景是王国维说的“有我”,景中情则是“无我”。三,哀乐正反为用,正的形式就是哀景托哀情,乐景衬乐情。文中举例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周刺史》,前两句“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是哀情,而后两句“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倾霹雳墙”则是哀景。而还有反的形式,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这里的情和景色调上的对立,透过反比的关系,景越丽,情越哀。四,真情与真景,意思是只有写景真切,抒情真挚,不造作,一样会让人感同深受。文中举例晚唐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而我觉得项羽的《垓下歌》更让人容易明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利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诗歌更简单而情感更直接,并且这首诗歌更让人熟知。

然后,是比兴,比兴是诗歌艺术中最常用到的两种方法。一,比兴最重要是准确与贴切。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譬喻和被譬喻的两个事物必须有一点极其相类似;第二,譬喻与被譬喻的两个事物又必须在整体上极不相同。”我们往往只会关注到前者而忽略了后者。比喻一般别分为“本体”和“喻体”,“本体”,就是被比喻的事物;“喻体”,就是用来作比的事物。文中举例李白的《清平调》:“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将名花和倾国倾城的美人放在一起,谓之“两相欢”,就把美人似花的意思含蓄地表现了出来。(《文学批评原理》)讲了几个关键点“一是比喻不靠逻辑关系进行,它依靠什么呢?它是依靠直觉,依靠想象,依靠形象思维。这样一来,它就含蓄了。二是比喻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果不用比喻,直接把话说出来就显得单薄,而借助比喻,就大大丰富了文本的内涵,就使得一个喻体有可能喻示着多重含义。”直到今天,不管是在什么文本,比喻依然是一个重要的技巧,善用比兴才能掌握和理解诗歌。

因为文本字数限制,未能把尚先生的《唐诗艺术讲演录》一一理解与撰写,但是这些看似非常简单的道理,是一个研究生必备的唐诗素养,而且需要多加细读才能一一理解。

唐诗艺术讲演录8.5尚永亮 / 2008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