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 享誉全球的中国唐代艺术奇葩,唯一一件国宝级唐三彩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唐朝的文物简笔画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 享誉全球的中国唐代艺术奇葩,唯一一件国宝级唐三彩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 享誉全球的中国唐代艺术奇葩,唯一一件国宝级唐三彩

2023-12-19 10: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7位男乐俑面朝外盘腿环坐于平台四周,分别执笛、箜篌、琵琶、笙、箫、拍板、排箫7种乐器,在全神贯注地演奏,个个神态坦然,似乎沉浸在美妙的音乐当中,达到忘我的境界。

女舞俑梳着唐朝妇女典型的发型,身穿高束腰的长裙,线条流畅,头微上扬,神态优雅、自信,她婷婷玉立于7个乐俑中间,轻拂长袖,边歌边舞。

这组乐舞俑是典型的盛唐时期的作品,舞乐者均穿着汉族衣冠,使用的却大都是从西域传入的乐器,表现的是流行于开元、天宝时期的“胡部新声”,即胡汉文化融合后的新舞乐。

这件骆驼载乐俑表现了一个以驼代步、歌唱而来的巡回乐团,有主唱、有伴奏,骆驼背上放置一平台,一般人坐在高高的骆驼背上都有点心惊肉跳,而这八个人却在平台上演奏歌唱,个个神态坦然,全神贯注,显然已是唱到了动情之处。整件作品中人物形象个个生动鲜活,连骆驼也显得沉稳有加,好似踏着乐步徐徐行进。

艺术家大胆运用浪漫夸张的手法,以狭小的驼背作舞台,却承载阵容庞大的乐队来表现当时流行的新舞乐,充满想象,可谓匠心独具。整件作品造型新颖浪漫,制作工艺精湛,釉色鲜明亮丽,协调自然,人物形象生动鲜活,形态逼真传神,使人仿佛耳闻悠扬的乐曲。堪称唐三彩中的极品。

载乐俑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对我们研究盛唐时期的音乐、歌舞以及中外文化交流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虽经地下埋葬一千三百多年,出土时仍光彩夺目。它是唯一一件被评定为国宝级文物的唐三彩。

载乐俑表现出唐代文化的开放与包容。唐代的开放,迎来了世界各地的人们,他们带来的各种奇珍异宝,让唐代人爱不释手;带来的异域音乐和舞蹈,使唐朝人喜不自禁。能歌善舞的各国艺人在唐代首都长安这个大舞台上,尽情演绎了人们对太平盛世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包括三彩骆驼载乐俑,西安地区出土的大量唐代表现乐舞艺术的陶俑与众多的文献资料一起,为人们再现了当时震撼人心的乐舞之声。它穿越时空,久久回荡在历史的各个角落里。直到今天,当我们看着这个驼背上的乐队时,耳边又似乎回响起了盛唐时期那优美的歌声和动人的旋律。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有一骑驼乐舞三彩俑,与这尊唐三彩骆驼载乐俑表现的主题相同。但从整体的构思和造型艺术对比来看,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唐三彩骆驼载乐俑则更为精美。

骑驼乐舞三彩俑

1957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鲜于庭诲墓

现收藏于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

骆驼头高58.4厘米、首尾长43.4厘米。舞俑高25.1厘米。骆驼昂首挺立,驮载了5个汉、胡成年男子。中间一个胡人在跳舞,其余4人围坐演奏。他们手中的乐器仅残留下一把琵琶,据夏鼐先生研究,应该是一人拨奏琵琶,一人吹筚篥,二人击鼓,均属胡乐。

与唐三彩骆驼载乐俑类似,该三彩俑表现的也是在骆驼上进行乐舞表演的场景。造型优美生动,釉色鲜明润泽,代表了唐三彩的最高水平。

唐三彩骑驼乐舞俑包含着浓郁的“异域情调”,他反应了盛唐时期中外文化经济交流与各民族文化的大融合,也体现了各民族间交往的空前盛况。

唐长安城内的马戏娱乐和乐舞

当我们透过这件艺术品,遐想着1300多年前唐朝都城长安街头一群胡汉艺人骑着高头骆驼载歌载舞的浪漫情景。陶醉于俑塑的从容、和谐之美,忘却了这实际是长安百戏中上演的惊心动魄的杂技节目。

唐代百戏在民间很活跃,主要内容是自西汉以来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传过来的。它不仅仅是音乐,民间歌舞杂乐、杂技、幻术、武术和杂戏等都汇集其中。现在留下记载的百戏有橦木、盘杯、跳剑、吞剑、缘竿、猕猴缘竿、弄碗珠等等。顾名思义,这些表演其实和今天的杂技马戏项目几乎一样,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民间百戏由于内容丰富多彩,表演惊险刺激,观赏性强,所以在唐朝的朝野内外都深受欢迎。当时,在长安城热闹的商业区东市和西市就有专门的百戏班子,他们除自主演出外,人们还可以花钱雇演。

据说,唐玄宗有一次因为和杨贵妃闹气,一怒之下将她遣送出宫,后因思念不已,只得又把她接回来。为了哄回来的贵妃开心,玄宗就召来两市杂戏做专场表演。表演的节目虽不得而知了,但在唐代最受欢迎的就有展现高空平衡技巧的高难度杂技。相传,幽州有个胡女叫石火胡,因她能站在十层叠放的彩绘坐床上如履平地,一时成为家喻户晓、备受追捧的大明星。唐代的驯兽也很精彩,玄宗皇帝生日时,披挂华丽的马匹会和着音乐的节拍摇头摆尾,为他表演衔杯祝寿,甚至还有舞象、舞犀等大型动物的演出。

骆驼载乐就是集乐舞、杂技和马戏于一体的百戏节目。在训练有素的骆驼配合下,演员们且歌且舞,展示着敏捷的身手和过人的胆识、才艺。

双峰骆驼一般身高2米左右,负载力可以达到250公斤,像这样驮载多个成年男子行走需要经过特殊训练。这些艺人都是在驼背完全没有围栏的平台上载歌载舞,若无高超的平衡技巧实难想象。唐代高空平衡技巧的表演水平很高,所以,骆驼载乐这种节目,在长安一定大受欢迎,唐人要把它们精心做成陪葬的明器,带到阴间去继续享乐。

唐时,中亚有许多乐师、歌舞者留住长安城内,唐高祖曾拜中工安国出生而长居长安的安叱奴为散骑常侍。曹国人曹保及其子善才、孙曹纲都是蜚声艺林的琵琶名手。宪宗元和时,西域米国人米嘉荣曾为唐朝廷供奉。是歌曲名家。玄宗开元时,康国、史国均造使献胡旋女子。南亚、东亚诸国中的骠国、扶南,以及日本也有很多乐工旅居长安,带来了很多新的乐曲和乐器。

唐代独特的艺术奇葩—唐三彩

唐三彩是中国古代陶器 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唐代生产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陶瓷业在唐朝时期有重要发展,主要是陶瓷技术突飞猛进,除了“南青北白”瓷业之外,最杰出的一项成就是唐三彩的烧制,唐朝人创造了三彩烧造技术并达到鼎峰时期,创造了浓艳瑰丽的唐代艺术风格。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彩陶,其中“三”并不是只有三种颜色,而是表示多的意思。器物表面多以黄、绿、赭这三种颜色为基色,后人便称之为“唐三彩”。

三彩女立俑,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唐三彩虽是陶器,但与低温釉陶有所不同,其胎体用高岭土制成,釉料则用数种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铜、氧化铁、氧化钴)为着色剂,以氧化铅为熔剂,烧制出绿、蓝、白、赭、黄等深浅不同的颜色。

三彩袒胸胡俑,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唐三彩的制作采用二次烧制方法,第一次在1150℃下素烧,第二次挂釉低温烧制,温度在900℃左右。由于釉料中含铅,铅的熔点比较低,所以在这个温度之内釉色会扩散流淌。唐三彩正是利用这一特点,使不同色釉于高温下交混,互相侵润、互相融合,从而呈现出班驳淋漓、千变万化的绮丽装饰效果和艺术效果,而且没有一丝人为的痕迹。

三彩骆驼俑,陕西历史博物馆

唐三彩技术除使用于器物外,还广泛运用到人像、禽兽雕塑的装饰上。绝大多数的唐三彩用于明器(即冥器,殉葬),极少用于日常生活。唐代流行厚葬风气,从而也推动了三彩业的发展,使三彩成就达到前无古人的巅峰状态。目前全国各地均有唐三彩出土,但以西安和洛阳两地出土最多。西安地区唐三彩多发现于唐代贵族权贵的墓葬中,数量之多,令人惊叹。本篇列出的这组文物都是三彩中的精品。

三彩碗,陕西历史博物馆

唐代的三彩釉陶是唐代陶瓷生产中的一支独放异彩的奇葩,是我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唐三彩不仅贵在釉色浓艳瑰丽,而且骆驼、马和人物等的造型生动传神,富有生活气息,所以一经烧出,就深得封建统治者的赏识。当时的国际市场上,唐三彩也负有盛名,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物品之一。目前,亚洲的印尼、日本、朝鲜、伊拉克、伊朗,非洲的埃及、欧洲的意大利都有中国的唐三彩出土。在中外交流的过程中,唐三彩的烧制工艺也随之传到海外,仿造中国唐三彩的烧制,西亚的波斯烧出了波斯三彩,朝鲜的新罗烧出了新罗三彩,日本的奈良烧出了奈良三彩。唐三彩对世界陶瓷工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史籍中关于唐三彩的记载甚少,所以被人们遗忘了一千多年。1905年,陇海铁路修筑到洛阳邙山时,出土了大量唐三彩,古董商们将其运至北京,引起了著名学者王国维、罗振玉等的高度重视和赞赏。之后,洛阳地区不断有唐三彩出土,数量之多、质量之美,令人惊叹。

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这些年来相继发现了河南巩县(今巩义市 )大、小黄冶村 窑唐三彩窑址、陕西铜川黄堡镇窑址和、河北内丘的邢窑和四川省邛崃县尖山子窑,都是唐代专门烧制唐三彩的窑址。

唐三彩在洛阳出土后,吸引大批工匠和艺人为恢复唐三彩烧制工艺而费尽心机。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工艺技术逐步完善,烧制水平不断提高。

本文内容选自《中国历史密码》,一本书带你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通过5000年的历史文化演绎,从陕西历史博物馆3000多文物中精挑细选200多件最具代表性的文物,100多则历史故事和人物介绍,从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外到馆内,又从馆内到大秦岭风光、隐士文化,到西安碑林诸国宝藏品,到西安城墙风风雨雨,到陕西的饕餮美食等等。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宏伟中华民族艰难而又辉煌的历史篇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