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蜀道难》主旨深晦难解,毛主席批注19字,一语点破玄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唐朝剑南节度使级别 李白《蜀道难》主旨深晦难解,毛主席批注19字,一语点破玄机

李白《蜀道难》主旨深晦难解,毛主席批注19字,一语点破玄机

2024-07-15 21: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对于李白的这首《蜀道难》的主旨,毛主席也有自己的一番高明之见。那么,他究竟从中读出了什么样的感受呢?

1、《蜀道难》的主旨争论

对于《蜀道难》的主旨用意,大体上可以分为有意因人而作,因仕途而作或无意为人所作三种种观点。

这里面,因人而作的观点认为,李白作这首诗的目的是忧国忧民,表达对蜀中节帅治蜀的不满。

此处所说的节帅,指的就是剑南节度使。唐玄宗登基后,为了满足边疆地区一面抵御外敌进攻的军事需求,一面满足边疆将领筹备军费,物资临机决断的需要,在全国边境地带广设节度使,以管理一镇军务,民务。

这些节度使拥有的权力极大,可以节制一方,拥有一方人事,军务,政务,财务大权。其所统帅的军队,也大多是精兵强将,胜过内地郡县。

节度使制度确立后,唐朝的确凭此在开元,天宝年间的战事中多次击败吐蕃,稳定了边疆局势,但这些节帅在地方手握大权后,未免又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且,一些节帅还会为了寻求战功,刻意制造边境事端,引发战争,让国家安全受到影响。

比如,安禄山任平卢,范阳节度使期间,就多次挑动事端,使得契丹和库莫奚反唐,安禄山通过与这两个部族的战争,得以在朝廷受到赏识。

《蜀道难》中提到的巴蜀地区,在开元七年设立了以成都为治所的剑南节度使,辖有25个军州,兵力将近十万。李白创作《蜀道难》的时间,一说是开元十九年,一说是天宝五年,目前还没有定论。这段时间里的剑南节度使是章仇兼琼,鲜于仲通和杨国忠三人。

这其中,章仇兼琼为政还算清明,且在对吐蕃的战事中立有功勋。但他却贪腐成性,并受蜀中富豪鲜于仲通的举荐,重用了杨玉环的族弟杨钊。杨钊经鲜于仲通推荐结识章仇兼琼之后,后者又给了杨钊从蜀中搜刮的百万钱财,送他去长安见了杨玉环,使之替章仇,鲜于二人美言。

而这个杨钊,便是后来的奸相杨国忠。

至于鲜于仲通,他干的事情更差,他接替了章仇兼琼的位子,随后为了开边立功,主动挑衅南诏,最终使得两国爆发战争。鲜于仲通出兵8万攻打,却在洱海被南诏击败,全军覆没,他本人只身逃回成都之后,又因为与杨国忠的特殊关系,其战败之事被压住。杨国忠还一度遥领了一年的剑南节度使。

而为了在南诏的战事上找回面子,杨国忠又命令各地抽调男子当兵,当时人们都认为云南是烟瘴之地,不想去送死,杨国忠便命令强硬索拿。因此,对于章仇,鲜于和杨国忠三人的这些罪行,多有议论,李白在这种环境下忧国忧民,批评这三人和气焰嚣张的剑南节帅,也就不足为怪了。

更何况,《蜀道难》一文中的确出现了“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的字句,以及大量将巴蜀形容为形势凶险之地的用句。

文末甚至直接挑明了说:“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颇有一丝劝诫被杨国忠征调的外乡人不要来巴蜀的,尽快回家,免得去南征做了冤魂,无法回家的意思。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李白的创作背景,是为了讽刺唐玄宗李隆基。支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安史之乱爆发后,昏庸无能的唐玄宗接连丢掉了洛阳和潼关,唐朝京师长安被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攻陷,唐玄宗只能带着少量随从一路难逃,到成都避难,期间非常狼狈。

这是唐朝开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奇耻大辱,也让当时的许多士人一度对唐朝的前途丧失了信心。

而李白此时将蜀中形势说的万般险恶,以及文末中的“锦城云乐,早还家”用语,是在劝唐玄宗尽快离开蜀地,早日率军收复长安,恢复国家的秩序。

但这种说法存在的硬伤太多。因为时间实在对不上,因为《蜀道难》无论是开元十九年创作,还是天宝五年创作,安史之乱都还没有爆发。

感叹仕途说的观点认为,李白创作《蜀道难》的时间应该是开元十九年,这一时期他还同时创作了《行路难三篇》。这些诗文的内容均是记载他游历一方,感叹世道艰难,处处走道都“难”的特点,突出的就是一个“不顺”的人生经历。

以至于让李白一度产生了“行路难,归去来”,“不如早还家”,“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想早点回老家的诗句。

尤其是在《行路难》第二篇中,李白更是直接借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人才,韩信被市井轻视的典故,和《蜀道难》中“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语句,表明了他渴望被皇帝赏识,建功立业的心态。

这的确也符合李白当时的仕途背景。毕竟,李白自开元十二年24岁时离乡到长安后,一心结交好友,试图通过诗文,隐居修道的方式做官的行径可不少。

但直到天宝元年,他才被唐玄宗诏入翰林院,且身份只是玄宗身边的御用文人,无法施展治国才能。其仕途,确实是“难于上青天”。

当然,认为李白写《蜀道难》并不是因为仕途和讽人讽事,而是纯粹感叹自然景观,蜀地河山的观点也有很多。

毕竟,李白的确留下了大量咏叹山河的诗歌,如《春夜洛城闻笛》,《独坐敬亭山》一类的作品都是这种主题。

但反对该观点的人认为,这些描绘风景物色的作品大多是李白的绝句,律诗和辞赋,但少见于其乐府诗,而《蜀道难》正是一首新乐府诗。

2、毛主席的观点

对于《蜀道难》的主旨,毛主席在不同时期的观点也有一些不一样。

有一次,他在读《蜀道难》时,留下了一段19字批注,即“此篇有些意思,为李隆基而作,非为章仇兼琼也。”

意思是说,他认为《蜀道难》的用意,在于李白讽唐玄宗,批评唐玄宗的过失,而不是为了以此批评章仇兼琼,鲜于仲通和杨国忠。

后来,1975年时,毛主席因为眼疾不能亲自读书,便让人念李白的诗作给他听。他再次听完《蜀道难》之后,感叹并表示,《蜀道难》写的很好,以前有很多人在这篇诗文的思想性上探讨,想要以此提高这篇作品艺术层次,但大可不必这样。因为这首诗的艺术水平本来就很高,写的酣畅淋漓,写出了祖国山川的壮丽之美,写出了神话世界般的优美意蕴,让人的思绪直接通达到了“难于上青天”的层次之中。

可见,晚年的毛主席,对《蜀道难》的理解,更加灵活和通透,认为李白的这篇诗作即便没有和当时的时局,政事和仕途相关,也是一篇艺术价值极高的佳作。

毛主席所说的在诗文中发现山川壮丽之美,着实是实,无论是李白笔下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阁关隘,百步九折的山峦,悲鸟号啼的古木,空山,还是猿猴难以攀爬的古道,逆流的冲波回水,甚至是难以攀登的“青天”本身都非常有画面感,让人的脑海中不由自主的将关隘,山峦,栈道,川流,空山,古木悲鸟,子规声等一系列优美的元素串联了起来,构成了一副壮丽的场景。

就诗歌中优美的神话意境来说,《蜀道难》中蚕丛,鱼凫开国,大地崩塌,壮士身死连通道路,

猛虎,长蛇的元素,又让人不免想到了古蜀开国,五丁开道的故事。

总而言之,作为盛唐乐府诗的名篇,《蜀道难》表现出的画面,折射出的含义,人们可以从各种角度有不同的解读。但无论如何,李白的艺术成就,和千古名篇的价值,是无可置疑的。

参考资料

1,2018.7.26-川观新闻-《周啸天解析《蜀道难》非一般的魅力》

2,2023.12.25-环球人物杂志-《李白和杜甫,毛泽东更爱谁?》

3,《旧唐书·李白传》

点和

说说你的看法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