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妃甸:独特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唐山特色民俗 曹妃甸:独特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曹妃甸:独特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2024-05-11 09:3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关仁山

曹妃甸,是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无论是唐太宗李世民和渔家女儿曹娴的爱情传奇,还是孙中山先生在这里建北方大港的百年梦想;无论是国营柏各庄农场一个甲子垦荒创业的恢弘壮举,还是曹妃甸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加速崛起,曹妃甸都是中国的一个传奇。这里,积淀了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个梦想。

上个世纪90年代,我曾在与曹妃甸毗邻的渔村深入生活,创作了“雪莲湾系列”小说。在2002年至2003年间,我曾在唐海县(曹妃甸的前身)挂职副县长,并以唐海的农业为素材创作了长篇小说《天高地厚》《红月亮照常升起》等文学作品。多年来,我与曹妃甸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对那片神奇的土地、那里的父老乡亲念念不忘。在本书涉及的作家中,有很多曾是我的朋友,比如策划、出版这本书的孙武勋、孙梦成,当年我们就曾有过很多文学的密切交往和面对面的深刻交流。直到现在,我们依然是关系甚笃的挚友。

本书的作者杨立元教授是河北“三驾马车”的提出者,他与我有着密切的地缘、情缘、学缘等多层关系。多年来,他始终不渝地研究评论“三驾马车”的作品,为“三驾马车”走出河北、享誉文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他还对滦河作家作品进行了多层面、多向度的研究评论,先后写出了《滦河作家论》《承德作家论》《燕山作家论》《老呔作家论》《丰润作家论》《丰南作家论》《开滦作家论》,对200多名滦河作家进行评论,开创了“滦河作家研究系列”。水流千遭归大海,这部《曹妃甸作家论》也是滦河作家研究的收尾之作。因此,我深深地感谢他为滦河作家的成长、成名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多年来,我始终记挂、关注着曹妃甸的这片神奇的土地,正如艾青所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挂职结束后,我曾因为工作的原因,例如国际作家营、河北小说年会、曹妃甸作家研讨会等活动多次来到这里。每一次来,我都激情满怀,无限感慨:一是为曹妃甸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而赞叹,二是为曹妃甸作家的创作成就而骄傲。

众所周知,曹妃甸曾经只是一座沉睡的小沙岛,据说在二十年前连很多当地人都不知道曹妃甸的存在,只有当地渔民略有了解,因为出海捕鱼时可以驻留躲避风浪。“养在深闺无人识、天生丽质难自弃”,这句诗词形容曹妃甸最为恰切。建设北方大港——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中早就对它有过宏伟的规划。当初没有能实现的梦想,曹妃甸人承百年梦想,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建设,使曹妃甸一跃成为世界一流综合贸易大港,成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河北自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速度之快,是开发建设初期时的人们包括当年的我,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的。

现在的曹妃甸,已经发展成为河北沿海重要增长极。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文化跟进,而且更应该有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速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自信,并提出了很多时代新课题,对我们文学工作者来说,这即是深切嘱托又是基本要求。

自古以来,文学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文学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火炬、人民奋进的号角。毋庸置疑,当下的曹妃甸文学之于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性的逻辑关系同样适用。曹妃甸的发展变迁是轰轰烈烈的,是可歌可泣、可赞可叹的,新闻报道、数据量化毕竟有着相对的局限,还需要诗意的文本来描摹和抒情,因为文学的力量更震撼,更有感召力。

习近平总书记说,唐山是英雄的城市、唐山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在经历了唐山大地震的凤凰涅槃后,唐山从一片废墟瓦砾中站立起来。唐山抗震精神感天动地,而新时代的曹妃甸精神是和唐山精神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现如今,唐山正处在伟大的转型升级生动实践中,而曹妃甸是当下和未来发展的经济硬核,因为曹妃甸的存在,使得唐山这座古老的工业城市,重又经历了一次凤凰涅槃式的再生,可以认为曹妃甸精神就是唐山精神的一次版本升级。

《曹妃甸作家论》的核心,是使“勇于担当、真抓实干、大胆创新、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的曹妃甸精神得到进一步弘扬。这部书虽然是作家论,也可以看做是曹妃甸作家的成长史,曹妃甸的文学史。本书集结了20多位曹妃甸作家群中的中坚力量,他们大都是曹妃甸开发建设的参与者、见证者。本书通过对各位作家的心路历程的描述、作品的详细论述,使我们能够清晰辨识出曹妃甸的发展脉络,从对曹妃甸十年论证的孕育期到第一条曹妃甸通道公路,从首钢大搬迁到京津冀协同发展,其中不乏欣喜,也难免坎坷,就像一个懵懂少年的成长与蜕变。通过此书,使得曹妃甸人愈战愈勇的奋斗历程与昂扬斗志跃然而出,曹妃甸精神熠熠生辉,同时也给出了曹妃甸开发建设实践成功的根源和启示。因此,本书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以书写的方式把曹妃甸精神还原出来、延传下去,而且能够为曹妃甸的发展提供不竭的源动力和聚变场。

《曹妃甸作家论》的出版可以使曹妃甸地域文化进一步得到传承和发展。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对于文学来说,越是地域的才会越有文学个性。这片亘古的海域是曹妃甸作家群创作的起点,是他们的文学故乡,他们的创作源于民间、植根于海域,细数一下,其中的每个作家都曾执笔于海,可以说,从他们的集体文学气质中折射出了厚重的海洋文化气息,反映出了曹妃甸作家铭记历史、讴歌当下的满腹乡愁。其中长篇小说《大唐曹妃》和《曹妃甸长歌》是作者的呕心沥血之作。两部作品以民间传说为素材,结合了唐代的政治、军事、文化大背景,具有极强的文学想象和艺术真实,为曹妃甸地方文化发展,做了最基础的奠基和补遗。著名报告文学家王立新的“海湾三部曲”(《曹妃甸》《首钢大搬迁》《大海上的钢城》)是曹妃甸开发建设、发展繁荣的史记,是曹妃甸精神和首钢精神的赞歌。此外,写农垦创业、右派下乡、海上救援、填海造地、协同发展等方面的文学作品,也各有特色,组成了异彩纷呈的曹妃甸地方文化。毫无疑问,为传承地方文化,促进曹妃甸文化的发展,曹妃甸的作家们功不可没。

《曹妃甸作家论》的积极贡献,在于进一步构建了曹妃甸良好的文学生态,并留给历史一份鲜明的记忆。这部书之厚重可以说是鸿篇巨制,其劳动量非常之巨,杨立元教授费尽心血,而且纯粹属于义务性质,曹妃甸区委宣传部给予了鼎力支持。当下,曹妃甸各项事业发展方兴未艾,曹妃甸文学发展也蒸蒸日上,可以说本书恰逢其时,不仅对曹妃甸文学整体创作场景做出了检阅和回顾,而且进行了一次再动员、再出发。据了解,对曹妃甸文学发展阶段性总结已经多次,出版了系列丛书,曹妃甸区委宣传部、区文联也一直在不断创新机制,不断创造条件,为曹妃甸作家的成长搭建了更佳更有效的平台。从本书的字里行间,能够读出曹妃甸的作家之间是团结一心、互助互促的,具有良好的传帮带甚至更深意义的文学生态。

因为这本书,我们对曹妃甸作家群体老中青递推递进、结构优化有了更加直接的感受。“万物皆代谢,往来成古今”,留给历史的,也将是曹妃甸文学,在一个特定的时代,是一种蓬勃而鲜活的存在。无论是回望历史,还是展望未来,我们更加相信,曹妃甸文学事业会有更好的发展势头。

新时代有新的目标、新的任务、新的要求,可以说,每一位作家都为曹妃甸文化事业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无私的贡献,我觉得这正是曹妃甸作家群体文化自觉的一种体现。当前,我们省、市作协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政策,为作家们搭建了更好的平台,为作家创作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希望曹妃甸作家们能够乘此好东风、踏破千顷浪。曹妃甸的文学创作一年比一年蓬勃向上。在看到繁荣景象的同时,也要看到曹妃甸文学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那就是缺乏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家和作品;文学高地虽然正在逐渐形成,但还没有更高局面的隆起带出现。因此,曹妃甸的文学发展之路任重道远,仍需策马扬鞭。希望曹妃甸的作家们有这种雄心和斗志,来续写曹妃甸的史诗,同时创造出曹妃甸的文学神话。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不缺少史诗的实践,缺少书写今天新史诗的雄心。所以,籍此希望我们曹妃甸的作家们,继续葆有这种雄心,做出更多的理想实践。曹妃甸的各位作家,要紧扣新时代的脉搏,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自觉增加与人民群众的情感联系,能够继续书写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学作品,把曹妃甸的发展与文学有机结合起来,找到其中的连接点,不断汲取灵气,把个人的文学成长融入到伟大历史使命中去,争取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为曹妃甸文学事业繁荣发展飞鸿点翠,描绘灿烂的春光。

(本文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关仁山为杨立元新著《曹妃甸作家论》所作序言)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