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名家丨张德林书法作品赏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唐山张惠德书法家简介 当代名家丨张德林书法作品赏析

当代名家丨张德林书法作品赏析

2024-07-16 13: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早闻德林大名。观其书,见弘一,见八大,见二王,见古贤。又观,化弘一,化八大,化二王,化古贤。再观,非弘一,非八大,非二王,非古贤。弘一、八大之神,古人之气,化为自家内力也。何也?禅心相通,佛果同道,古今通会,书我真心。

书法者,心修之体,身行之实。笔端,出于指端,指端系于身,发于意,生于心。心源通慧,而身无不适,手无不畅,意无不快。欲书之时,运乎于心,力乎于腕,行乎于指,见乎于锋,淋漓于纸。入于观者之目,会其神,通其心,动其情,感其怀,而无不畅快哉。

——褚哲轮

他对艺术,对人生有他独到的一种追求。他愿意舍弃很多世俗、繁华的东西,愿意为艺术,为美的追求来奉献自己所有的智慧,这一点我特别地佩服。从笔墨上我们可以看到,他舍弃了以前很多相对浮于表面的比较花哨的技术追求,敢于放弃那些东西,然后往深了去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我认为这个是他有意地舍弃形,舍弃技,而向神,向道这个层面去追求。这恰恰意味着他的艺术在走向深度,走向更高的境界。

——叶培贵

德林学书,路径广博,取法正大。由赵字立基,上追二王,并兼采黄山谷之纵肆,参汉隶碑版之厚重宽博。其学习之脉络,不求一点一划之逼似,而求理法之贯通。……德林近年之书作,颇有独特旨趣,摒弃繁华,一归平淡,追求古朴冷逸,颇有八大、弘一等佛家书法之趣味。当代学习传统书法者,每多泥古之辈,德林由传统法帖而明古人法理,融合自我之心性,推陈出新,出独特之格调面目,此诚难能可贵者也。比之书坛各类展览中,千人一面之所谓传统书风,觉德林之书作,愈加清奇可爱也。德林书作,线质苍古,下笔有屋漏痕、印印泥之妙,用墨尤见精神,结字亦于古法之中,亦每有新意,其书风已相当成熟。

——曾来德

任何一位书法家的书写历程同其自身的人文修养、生命体悟都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张德林的人文修养十分广泛,生命体悟十分真切。说到这里,有一点十分重要,那就是张德林将他的人文修养和生命体验建立在深厚的禅境状态之中。张德林对书写禅境的追求和表达是真切深入的,包含着生命存在境遇的精神指向。因此,张德林不像一般意义上的传统书家那样视已有的风格为极致,而是从吸收前人的风格处打破前人设置的樊篱,继而形成自己的书写风范,自由地穿越在各种书体之间,成为一位极具禅境艺术风格的当代书家。

——邱正伦

古人的行草作品大都可以分为两类,一种和“二王”面貌接近,另一类则在古人基础上形成鲜明的自家面貌,第一种如米芾、赵孟頫,第二种如八大、弘一。德林兄显然属于后者,“得意者忘形”,形体属于形而下的载体,如果得了古人的“意”,则形体可以变化万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单从作品本身来看,德林兄的创作似乎要有意追求“朴拙”,细观其笔画,则可以推想他书写时和工具之间的某种契合状态,字形的崎岖盘升,透露出作者的某种不可言说的玄机,这种“朴拙”从美学意境上来说,显然要比“巧媚”要高明的多。

——杜浩

德林最近写字越来越多带有了一点淡淡的禅的境界、禅的意蕴、禅的风骨,当然这算不得独创,在中国的传统书画史上,也算得上是由来已久的事情了。在董其昌以“南北宗”讨论书画艺术的时候,甚至在更早的王维的诗与画中,禅就已经开始介入书画艺术的创作,并逐渐的积淀成为一种传统延传至今。有意无意间,德林在他最近的创作中承续着这一传统,从而也就使得他的创作与所谓的时代风格拉开了一些距离……德林的创作向着传统的书法艺术的“书写”“写意”的本旨回归。事实上,这种回归的取向我们已经在当下不少书法创作者那里略见端倪。此外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当下或者历史上有不少书法艺术创作者在援禅入书的时候,往往会片面的关注禅意的高妙,而忽视了对书写技巧的把握,因此也就往往导致其创作的荒疏,“逸笔”无多、“草草”顿现。从书写技法的角度来讲,有两个方面的努力使得德林的创作既能相对恰如其分的表达出他对禅的意境的清新而同时又使他的书写不至于流于空疏苍白。

——韩少玄

弘一法师李叔同之禅意书法一直令我心动而神往,面对其作品,有一种“一切动乱到此为止”的安详静谧之感,体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北宋黄庭坚之书法也富有禅意,但它表现的是另外一番境界,长枪大戟,纵横争折,体现的是一种动态美。这一动一静,尽管感觉不同,但内在的含蕴却有共通之处。

张德林书法对以上两者进行了巧妙地取舍和融合。他前些年书法以黄庭坚一路大草和魏晋风格的小楷为主,草书飞动张扬,点画精到,气势磅礴,很富有艺术感染力。小楷静穆平和而不显板滞,字里行间蕴含着很多细微的变化。无论是大幅还是小品,都注重内在的精神气质的充分表达,而不是仅从外在形式上去惊世骇俗。他近年来越来越注重含蓄和内敛的东西,因此,反映到书法上,他逐渐舍弃那些过于张扬外露的因素,把二王、颜真卿、黄庭坚和八大山人、弘一法师等人书法当中的那些含蓄而内敛的因素自然而然充分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这种风格最大的特点就是线条凝练而不浮滑,点画精到而富于变化,章法浑融而不显板滞,气息古雅而耐人品读。

—— 傅德锋

近来一睹张兄作品,判若两人,绝去烟火,内敛古淡,清静简远,显然已入禅宗境界。德林兄身处闹市而得禅心佛境,令人叹服。细细品味其书之格调,虽然意象腾骧的气势没有了,倒是多了一分古朴与恬静、自在与欢喜,必令有阅历者方能妙悟。这个历程的转变,颇循弘一法师之辙。书为心画者,于此可见一斑。德林兄的书法,可以概括为“凈”、“圆”(如其法名净圆)。“凈”者,不垢不染,绝去俗尘,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圆”者,处事透彻,圆融圆照,君子不器,变通有方。这是人生之感悟。其书迹化为点画,自然是清灵婉妙,圆润内擫。字字稳妙而少联属,行行空灵而有贯通。行气如虹,神明自得。睹迹明心,赞德林之超越;觅情见性,慕凈圆之修为。元人以后视书法为心法,此言不虚。最后之修炼,自在人格之提升。形式之最后价值必打动人之心灵,富于启迪。

闲品其书,实在观人。虽然,我还在俗世中流连,然仰望苍昊,契入冥界,亦能透色相而超鸿蒙。德林五十求变,可知天命,其书之由勇猛精进转向清凈圆润,本身人生之幻灭与再生。

—— 丘 若

张德林就是这样一位艺术家,他生活在当下的俗世中,却能够让我们从他身上和他的作品中看到一个超凡脱俗的禅者的印象。这种禅者的印象不是一朝一夕的闪现,而是体现在他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能够让任何一个没有见过他的人可以从他的书法作品中感受到意味深长的禅境。

张德林对禅学的结缘是因为他的性情,而这种简单、率真的性情更促进了他亲近禅学的机缘。他与我的性情很相似,经历也相似,我们都有过在寺院中长期居住修行的经历。张德林曾经在滁州琅琊寺深居简出,每日以晨钟暮鼓、经卷禅音相伴,过着闻香品茗,闭目观想的生活。我能够想象到张德林在寺院中参禅悟道的景象,朝花夕拾逐渐悟得无上境界,这就是他舍俗入禅的初衷。他把自己对生活的经历与心灵的感悟升华到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再回归到对书法艺术本体的创作上,尤其是他对书法线条的造型、张力与神韵的把握,常常令观者赞叹不已。可以说,寺院的禅修经历对他心境的澄明及他在书法上的领悟至关重要。他能够像品尝一杯香茗一样,拿起、放下。能够在超脱世俗与烦扰的生活间自在游走。他的心灵在经历过无数次波动而终归平静,进入一个无人、无我之境,这就是他在书法创作中追求的禅境。他是将自己的生活、艺术与心灵浑然如一,圆融无碍。在动静、呼吸间吐纳天地,涵养宇宙。

——苏金成

今与德林兄同学于国家画院沈鹏导师工作室。全班虽六七十人,相熟亦不少,而印象最为深刻者,德林兄当属其一。尤其评论同学作品的不吝直言,快人快语,言者痛快,闻者肃然。虽有逆耳之音,然而反躬自省,却如针砭之效。而此同道间的互相批评指瑕,砥砺切磋,也与沈鹏先生所力倡的“艺道并进”方针暗合。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身份标志,与儒释道三家皆深有渊源,尤其佛禅之于书法,更加提升了书法的艺术境界。德林兄于佛禅之理,有静修之体悟,也有实践之工夫。其所书对联,语出佛家旨趣,意达生命境界。书法颇具弘一法师的淡雅天真,力求自然无我之境。

——吴 鹏

德林兄是沈鹏工作室和曾来德工作室的助教,师弟龚小膑2011年就读沈鹏书法创研班时,曾经感慨地对我说,张德林书法功底不凡,最难得的是全面,各种书体都下过很大功夫,精到而且成体系。这一点,在书法圈里是不多见的。这种深厚的功夫,来自于他常年不懈的苦学精思……观其用笔,锋芒内敛,含而不露;视其结构,不见一丝夸张和机巧,却又暗含张力;审其取势,上下呼应、左右顾盼,却又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写成之后悬壁细品,整张作品如浑金璞玉,不事雕琢却又一派天成,让人感觉无可增损、也不能改动一处。细察师承源头,竟不知其所自,亦不知其所之,但让人觉得无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都是合情合理的,如同那句著名的禅门偈语“从来处来,到去处去”。德林兄的书法,颇有大匠不斫的感觉,已经接近他自己的艺术理想——返璞归真、鲜活静谧、欢喜自在的禅境。让我想起怀让禅师的机锋:“说似一物即不中”。

——杨 武

张先生德林,予之挚友也。少喜书画,醉心翰墨,后问教于江左书学重镇黄惇先生,于书学书史,早具根底。壮岁北游京师,从沈先生、张荣庆先生、曾来德先生等当世名家游,并与诸师友交相问难,眼界日开,书艺大进。不数年,以书艺名动京城。披其作品,骨力沉厚,真气弥漫,若前人所谓屋漏屈铁,兼而有之。其雄峻苍茫之境,非老笔不能至……难得如德林先生者,不计世俗之名利,修学好古,复师古而不泥古,博采百家,自成家数。先生性简淡,布衣蔬食,不改其乐,并以笔墨作佛事,参禅悟道,每有所得。与先生交游,潇洒不拘,为极堪友者。

——耀文星

德林先生不计得失,善待生命,视艺术为信仰,化苦修为享乐,淡泊浮华,朴素本真,与万物万情达至和谐相安的哲人状态,最有可能使其作品达到《金刚经》所阐述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的寥寥无痕之境界。

如今,居住京城的张德林,由于几十年来对书法艺术的不懈追求与苦修,终以其独特的书法风貌和鲜明的艺术个性立于书界,并业已声名鹊起,同道瞩目,世人称羡。得其书者,如获至宝,喜之藏之。而德林先生仍是从容淡定,勤奋耕耘,简衣素食,心性逍遥。他逍遥于超然光明的艺术境界里,掘取着亦幻亦真的玄妙法门,因充盈以沉淀的激情,天性本真,故,“我之为我,心在法在。”所以,张德林智慧地延续着艺术的发展规律,改变增益着曾所不足,一如既往地深修顿悟,取舍自如,以禅悟道,以道观法,以法写心。遂,他的字便更加的质实而空灵。

——刘洪郡

张德林笔下早先的流动已经为现在的滞重所替代,而起笔、收笔没有刻意方圆,行笔没有故作震颤,可以说是在全力以赴地自然书写,而真、行、草错杂运用,使得书写节奏变化得自然而然又出人意料,点画的纤秾变化也明显可见他对整体效果的有意控制,如此这般,其间若没有匠心经营,相信是无法做到的。韬光养晦、慧而不用、大巧若拙……品读张德林作品,会让人联想到徐生翁、弘一、赵冷月、谢无量,当然他不一定直接得法于诸家,但起码可以说,在审美取向上与上述诸家有相通之处,表现上也不少相近的地方。这种格调与气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不是广受追捧的,因而张德林的选择与坚持,无疑具有特别的意义,他的作品也因之更值得关注。

——魏春雷

张德林先生,幼好诗书。修身遹道,坎壈奔波。不惑之年,弃商从艺。远赴京都,求学深造。上溯秦汉,下迄明清,靡不学之。真草隶篆诸体兼能。勤于魏晋,故行草书为其最善也。纵横捭阖,沉着痛快。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云谲波诡,凤翥龙翔。墨染流年,不辍研穷。其下笔之从容乃当代书家之尟见也。挥运之际,如如在在,长乐于斯,倾情于斯……德林先生为佛门居士,法名净圆、慧林。吾观其书,妙在空灵,乃修佛之悟也。古之书画大家,非佛即道。先生亦深谙其理。其书法若太极之功,静中寓动。自然飘逸,变化万端,而又万法归一……张德林先生之书,追求朴茂自然。若弘一法师,萧散简远。境由心造,渐削锋芒。喜用中锋,摒除侧妍。既能险绝,复归平正。深得书诣,不为时风所囿,不为古法所缚。旁涉古今,博搜约取。凡文字训诂、诗词格律、古今书论、儒释道诸家法门皆有涉猎,而于佛学研习犹深。

—— 徐吉春

净圆居士书法出入弘一一路,又广师百家,自成一格,圆浑高古,秀骨沉静。余观今人书多矣,惟净圆书足观,余子不足道也。

——陈传席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关注当代艺术在线微信公众号,在对话框中回复书画,即可获得中国传世精品书法、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册电子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