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把敦煌飞天流行的原因讲明白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唐代飞天壁画作品 这篇文章,把敦煌飞天流行的原因讲明白了!

这篇文章,把敦煌飞天流行的原因讲明白了!

2024-07-09 10: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图片来源于pixabay▲

莫高窟的石壁无声地记录着丝绸之路的历史,也记录着佛教中国化和佛教艺术中国化的变迁。 莫高窟的壁画不仅描绘了各种经变场景,也串联起音乐、舞蹈、绘画、服饰、建筑等各种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各国艺术的融合发展脉络和古代技术发展的进程,具有极大的艺术价值和研究意义。

在莫高窟现存的735个洞窟之中,大部分洞窟的石壁上都绘有舞蹈的形象,其中有飞天4500余身。据考证,飞天形象自洞窟建造初始就已出现,并随着朝代的更迭、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而不断演变。 作为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的实质性载体,飞天的形象是道教和佛教文化的融合,是西域文化的中国化创造;而佛教中的散花飞天和伎乐飞天也在中国化的过程中融为一体,最终实现了“敦煌飞天”这个完全中国化的飞天形象的创造。

按时间脉络来看,北凉的飞天大体上是西域式飞天,而北魏的飞天虽然带有浓厚的印度和西域特点,却按中式审美进行了一定的转化。

莫高窟第254窟,北魏 | 图片来源于数字敦煌▲

西魏时期的飞天既延续了北魏时期西域式飞天的风格,又在此基础上与中国传统道教产生了碰撞和融合,出现了中国式飞天的雏形。 飞天的造型从追求写实的“体”向表达飞动感的“形”的转变,融入了中国古典美学中“传神”的思想。这体现了在西魏时期,佛教已经与中国的本土文化产生了碰撞,为之后的佛教文化本土化奠定了基础。

莫高窟第285窟,西魏 | 图片来源于数字敦煌▲

隋朝是莫高窟壁画飞天形象创新发展的时期,也是莫高窟中飞天数量、种类最多,姿态最丰富的一个时代。隋朝的文化不再为统治阶级和上层社会所专属,而是逐渐走入下层阶级的生活中。因此,这一时期的飞天更加具有多样性和亲民性,四散在洞窟的任何角落。隋代飞天的形成,标志着飞天形象中国化的完成,飞天的演变趋于成熟。

莫高窟第427窟,隋朝 | 图片来源于数字敦煌▲

及至唐朝,飞天造型已少有西域、印度的特点,而是完全实现了中国化。盛唐时期,受宫廷舞蹈和仕女画的影响, 飞天壁画的画法由浪漫、夸张步入现实,飞天由“天人”转变为现实中的宫娥舞女。

这种转变与唐朝的国力强盛,百姓安乐是分不开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唐朝对外来文化具有空前的包容性。唐朝文化从西域、阿拉伯等国的外来文化中吸取营养,与它们融合发展。这就促进了唐朝文化的多样与繁荣,也促进了唐朝飞天壁画的极大繁荣。

莫高窟第161窟,晚唐 | 图片来源于数字敦煌▲

而从五代至元代,由于社会的动荡和战火的持续,飞天造型已然没有了唐朝的轻盈灵动之姿。虽然在少数民族执掌政权的夏、元时期,飞天艺术中融入了一些民族元素,但其所展现出来的创新性与隋朝比起来还是相差甚远。飞天艺术在这一时期已经走向没落。

敦煌舞能够重现乐舞盛世吗?

莫高窟的壁画完整记录下“飞天”形象从诞生、发展、完善及没落的全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朝代国家实力和精神风格的变化。 飞天形象的演变过程不仅是佛教中国化的缩影,同时也代表了一种舞蹈风格的发展。

舞蹈艺术的不可留存性使得现如今的我们不能完全复原古时舞蹈的全貌,然而在莫高窟这样一座“舞蹈艺术的博物馆”中,我们却可以将飞天壁画中那些栩栩如生的舞蹈形象还原。透过敦煌舞这一飞天形象的舞蹈化实践成果,我们可以窥得唐朝乐舞盛世的壮丽之景。

图片来源于网络▲

01.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乐舞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音乐和舞蹈进行了紧密结合,李白有诗云“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以描述乐舞舞者的仙女之姿。在乐舞发展早期,作品的主题常常为宗教祭祀,或是为位高者歌功颂德。然而到了唐朝,乐舞艺术迎来了其发展的鼎盛时期。

一方面,唐朝实现了空前的繁荣和统一,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富足。在“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的环境中,乐舞艺术的发展得到了广阔的空间。 另一方面,唐朝在文化上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世界各国的文化汇聚在这里,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无数的灵感和妙想;而唐朝乐舞也以极其开放的心态面向各种异域元素,兼收并蓄,最终铸就了自己的繁荣时代。

唐朝时期美妙的乐舞场面,莫高窟第220窟,初唐

| 图片来源于数字敦煌▲

由此可见,唐朝乐舞的繁荣和国家的繁荣是分不开的。国家的强大为乐舞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而乐舞又反过来成为唐朝盛世的艺术化反映和记录。

02.

动起来的是壁画,舞不尽的是文化

敦煌壁画上的飞天形象详细描绘了唐朝的乐舞盛景,因此,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基于敦煌飞天形象所进行的敦煌舞蹈的复原与重建成为高金荣、史敏、刘凤学等一批舞蹈家的毕生所求。

1979年,民族舞剧《丝路花雨》正式上演。该舞剧取材于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博采各地民间歌舞之长,被新闻媒体赞誉为 “活的敦煌壁画,美的艺术享受”。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丝路花雨》▲

《丝路花雨》的主演贺燕云曾经说道:“面对敦煌壁画留下的孤立、片断、静止的舞姿,如何使它们连贯成富于美感的舞蹈动作,就是‘现在时’的敦煌舞蹈创作”。例如,根据莫高窟第112窟的“反弹琵琶伎”的造型创作出的《反弹琵琶》,就成为了《丝路花雨》这一舞剧中的经典片段,而“反弹琵琶”也成为了很多人对于敦煌飞天的初认识。

莫高窟第112窟,中唐 | 图片来源于数字敦煌▲

飞天的舞蹈化复原、实践和传承的两大现实意义。

第一,飞天舞蹈化对于舞蹈艺术风格的丰富具有重要意义。约翰·马丁在《舞蹈概论》一书中说:“舞蹈除了现在时之外是没有生命力的”。记录在莫高窟飞天壁画中的舞蹈形象虽然精妙生动,但它终究是一瞬间的定格,不能体现出整个舞蹈作品中起承转合的故事性。只有让飞天壁画“动”起来,才能让焕发完整的生命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二,飞天舞蹈化对于重塑中国文化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毫无疑问,唐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最为深远的朝代,透过唐朝的乐舞盛世,我们不仅能窥得彼时舞蹈艺术的繁荣,也同时可以借由其浩大的声势和融会贯通的姿态,感受到彼时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中心地位。经过舞蹈化还原的飞天形象可以借由艺术作品进入大众视野,为观众描绘大唐盛景;同时,生动曼妙的表演也有助于推动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赋能当代中国文化话语权的建立。

融合创新:敦煌文化的底色

如果说《丝路花雨》开创了“敦煌舞”这一古典舞流派,那么在之后的几十年间,《伎乐天三十六姿》等基本舞蹈运动和造型体系的规范,使敦煌舞进一步得到了完善。敦煌舞的从无到有,是我们以敦煌壁画、史籍资料等为蓝本,描绘出我们心中其所记载的传统舞蹈的原貌的过程。 而在这之后,敦煌舞不断与其他的技术元素、艺术形态相结合,不断进行着融合创新。

在2008年的春晚舞台上,敦煌舞《飞天》令全国人民深感震撼。此后,优秀的敦煌舞剧目层出不穷,而敦煌舞也始终没有舍弃敦煌飞天所固有的“创新”“融合”的属性——中央芭蕾舞团创作的芭蕾舞剧《敦煌》将敦煌飞天与西方芭蕾融合在一起;《起舞吧!起舞》节目中的作品《石壁绝响》又实现了敦煌舞和国标舞的“牵手”。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除了自成体系的敦煌舞蹈,敦煌元素也频频出现在音乐、美术等作品中。而在东京奥运会上,中国艺术体操队的姑娘们所演绎的敦煌飞天主题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将中国人的浪漫展现给世界。此外,在《王者荣耀》《逆水寒》等游戏的人物设定、宣传策划中,也可以频繁见到敦煌飞天的身影。

图片来源于网络▲

敦煌飞天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文化的发展史和创新史,因此敦煌飞天不仅仅具有艺术层面上的研究和传播价值,同时也在树立文化自信,加强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层面上具有巨大价值。

在敦煌飞天形成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融合、创新的特点,已经成为了其自身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敦煌文化的底色。北京舞蹈学院敦煌舞教研室主任史敏曾说道: “敦煌艺术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能够将外来文化、地域文化以及本民族文化相互渗透并有机的融合”。而敦煌文化的这种特性,就来自于中华民族对于自身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因此,未来对于敦煌飞天的研究与传播要站在一个更宏大的视野格局之下。一方面要保护和传承敦煌飞天的艺术性,使其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代,能够把握自身特色、坚守艺术高度。另一方面要开发和宣传它的包容性,基于完善的保护措施,对其进行深度挖掘和创新发展,将其打造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标志性载体。

莫高窟第322窟 ,初唐| 图片来源于@敦煌研究院▲

敦煌飞天及其所衍生出来的艺术流派,不仅是过去时,也是现在时, 它可以成为新时代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一个标志性符号,跨越千年,依旧闪耀。

参考文献:

[1] 王淑慧.漫谈敦煌壁画中的飞天[J].民营科技,2011(02):97.

[2] 黄瑞. “飞”的演进[D].中国艺术研究院,2020.

[3] 曾祥斌.简述敦煌飞天图案美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J].大众文艺,2013(12):87-88.

[4] 王鸿昀.唐代乐舞文化成因与艺术形态考释[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4(02):21-31.

[5] 贺燕云.从敦煌壁画复活的神奇舞蹈——《丝路花雨》主演谈敦煌舞的编创、表演及教学[J].艺术评论,2008(05):56-62+55.

[6] 史敏.敦煌壁画伎乐天舞蹈形象呈现研究——动静中的三十六姿[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04):104-110.

美编 | 张雨曦

声明 | 文中图片和文字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版权方持权属证明与我方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言之有范

挖掘优质信息价值

深耕文旅实践前沿

洞察时代发展趋势

欢迎向我们投稿!

由于读者群群内人员已经超过200人啦,

读者群当前无法扫码进入。

加微信请备注好“姓名+工作单位”信息。

带来不便,请多谅解,期待与你的交流!

往期推荐

01 ●《唐宫夜宴》出圈启示录:如何打造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新标杆? ► 点击阅读

02 ● 人民日报理论版 | 范周:非遗传播要有温度有质感 ► 点击阅读

03 ●范周:解码非遗,传播让主流变得更潮流 ► 点击阅读

04 ●国风正流行?承继传统,传播国风还需形神兼备 ► 点击阅读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