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哲学本体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哲学探索杂志有哪些内容呢 走进中国哲学本体论

走进中国哲学本体论

2024-07-11 13: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西哲学研究生班报道之三

在西方的本体论中,形而上与本体论紧密相连,在西方哲学史上,"本体论"指关于存在本身的理论和研究,那么反观中国哲学,对本体有哪些思考与研究呢?中国人在本体论中做出了哪些独立的思考?这些思考又该如何解读?这节课我们将会一起学习和讨论。

今天(2020年10月14日)精彩的课堂是由来自人文学院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的田力耕同学的拉开帷幕的,他用清晰的逻辑给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对哲学本体论的思考:他介绍了西方结构主义观点,分析了语言的不完美性,人类以语言为中介来进行认知,而语言难以充分表达形而上学问题,即单纯的所谓严密的逻辑推理,也是难以表达"本体论"深层问题。刘仲林教授接着点评了田同学的课前"小报告",由此引申出诠释学(解释学)问题,介绍美籍华人傅伟勋提出了"创造性诠释学",对我们理解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观点有重要的启示。

 

图 1 田力耕同学课堂分享

本体论的理解离不开语言,田力耕对语言的哲学分析是这节课很好的导引,紧接着刘仲林教授带领着同学回顾了上周学习的本体论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涵,接着对中国哲学本体论思想进行了概括和分析。

 

图 2 刘仲林教授讲解中国哲学本体论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没有明确的"本体论"说法,但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多次涉及"本"、"体"和"本体"等说法。例如:朱熹道:"天理自然之本体";王阳明认为"心之本体"。这些本体的含义皆近于"道"。从汉字的角度理解:"本"指的是万物本根,"体"可以是身体、形体、总体、整体等。体的繁体字"體",左边是骨(体现着人),右边是供奉天地,而简体字"体"更加凸显人的位置,足见中国哲学本体论中的人的特殊位置。唐代道学家成玄英曾注:体悟真源,故能以智境冥会,故曰皆无穷也。

对于"本体"著名美籍华裔中国哲学家成中英教授,有一段精彩论述:

本体是中国哲学中的中心概念,兼含了"本"的思想与"体"的思想。本是根源,是历史性,是时间性,是内在性:体是整体,是体系,是空间,是外在性。"本体"因之是包含切事物及其发生的宇宙 系统,更体现在事物发生转化的整体过程之中。因而"道\"之一词是本体的动的写照,而"太极"之词则为本体的根源涵义。就其质料言本体是气,就其秩序言本体则是理。显然,这些中国哲学词汇都有内在的关联而相互解说,形成个有机的意义理解系统。

同学们对其中观点展开讨论,部分同学认为本静体变,变中有不变才是本体。

孔子曾言的"性与天道",老子的"可道与常道",都是讨论中国本体论的重要切入点。相比西方最早向外寻找本体(如原子),中国的本体论指向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刘仲林老师讲了一个古代案例,引起大家热烈争论。在魏晋时期,一些学者曾就悟道的水平,到底是"老子水平高,还是孔子水平高"产生了激烈辩论。有人认为老子水平高,因为老子《道德经》开篇就直接论述"道"的问题,而孔子《论语》搁置了"性与天道"的解释和讨论,所以老子水平高。反对者认为,孔子了解"道不可说",所以避开谈"性与天道"问题;而老子五千字的《道德经》,满篇都在说"不可说"的道,所以孔子是真悟道者。

刘教授将问题抛给大家解答,大家就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各抒己见,争执不下。大家通过举手表决,有7位同学认为孔子对"道"的理解更加深入,而更多的同学(14位)认为老子对道的理解更为领先。李文忠老师也参与了讨论,分享了精彩的观点。刘仲林老师面对这样激烈争论说道:"学哲学就要多争论,从古希腊开始哲学就在不断争论中获得发展,思想也在碰撞中更加深刻,我很开心看到同学们思想这么活跃,以后有机会我们可以办一个专门的辩论会。"最后,刘教授谈了对《道德经》看法:该书并非直接用语言讨论"道"本身,而是引导入"道"的门径,繁体字"導"下面的"寸"是指出悟道的"方向",作用就如同今天的导游。所谓"導"就是向导,指引通往"道"即本体的实践道路。

本次课程刘仲林老师对于中国哲学本体论进行了深入的讲解,大家也进行了极富思辨的讨论,正如"導"字所示,追求"大道"之路难以言尽,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恍然大悟"找到"道"的真谛。

中西哲学研究生班 金晨 报道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