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2021课后作业答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哔哩哔哩考试答案2021 毛概2021课后作业答案

毛概2021课后作业答案

2024-07-03 23: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声明一下,这是up主花了好几个小时查阅资料整理的答案,不是课本官方给出的答案,所以说,如果有错误或者遗漏的地方,希望大家能够给予指点,看到后会尽快修改,谢谢大家。)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1.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1)时代条件:19世纪末 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

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从此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在革命取

得胜利后,又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西方国家不仅对我国实行持

续的封锁禁运,还极力推行和平演变策略。毛泽东思想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形成和发展

起来的。

(2)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

发展的实践基础。

2.如何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1)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紧紧围绕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

的重要理论观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

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

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

(2)活的灵魂: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

的活的灵魂,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3.如何科学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的内容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

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包括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

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

学的大众的文化。

3.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1)必要性: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所处的

时代特点和具体国情决定的。一方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

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军队。

另一方面,近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

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在中国开展革命斗争,必须充分地发动农民,凝聚农民阶级的革命力量,

否则就无法摧毁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基础。

(2)意义: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主革命发展的客

观规律。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不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

的实际出发,开辟了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革命道路理论,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

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4.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1)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2)关系: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

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

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

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

渡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

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社会形态。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经济方面: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

主义经济。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经济

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社会要继续向前发展,

就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使社会

主义经济逐步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

政治形成: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

成主要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

主要矛盾: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

集中表现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

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比重。社会主义因素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

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

断受到限制和改造。

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的社会。

2.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内容: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

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关系: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其中,“一

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

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

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3.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4.如何理解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

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

第四章 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理论成果?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2.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大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3.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有哪些经验教训?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

求成。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

设。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1.如何认识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

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

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2)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2.如何把握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的理论问题,第一次

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其主要内容包括:(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党的基本路线;(4)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5)“三步走”战略;(6)改革开放理论;(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理论;(8)“两手抓,两手都要硬”;(9)“一国两制”;(10)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3.如何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如何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

的;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2.怎样准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

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如何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发展。

(2)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1.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

的;

(2)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形成和发展的;

(3)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

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2.如何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1)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

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集中概括。

(2)精神实质: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

真务实。

3.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第八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1.如何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依据

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

革的必然结果。

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必然结果。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

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新时代的内涵

第一,从历史脉络看,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第二,从实践主题看,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强国的时代。

第三,从人民性来看,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第四,从民族性来看,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

国梦的时代。

第五,从世界性来看,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的时代。

3)新时代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

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

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第二,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

义在 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第三,从人类文明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

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

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

2.如何把握习近平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

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其主要内容为“十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其中,“十个明确”

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是起支撑作用的“四梁八柱”。

(1)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2)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

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

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4)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

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

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

(5)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6)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

法治国家;

(7)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统筹发展和安全;

(8)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

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9)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0)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推进党的政

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

败斗争,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3.如何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

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3)建设美好世界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九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1.如何认识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

义现代化强国。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

2.如何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 2020年到

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 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

个阶段,从 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 15年,把我国建

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如何认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

新发展阶段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要致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

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1.如何准确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1)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3)坚持适应把握引导经济发展新常态;

(4)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5)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

(6)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

(7)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

2.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

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伟大实践。

3.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导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文化事业

全面领导的本质要求;是恪守党的本质属性、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必然要求;是坚持正确发

展道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是筑牢全体人民共同思想基础、凝聚团结奋进强大

精神力量的必然要求;是保证我国文化建设正确方向、更好担负起新时代使命任务的必然要

求。

4.如何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在发展中保证和改善民生;

(2)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5.如何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建设美丽中国?

(1)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2)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十一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1.如何理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特征?

第一,中国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第二,中国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第三,中国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第四,中国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第五,中国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2.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党的十八届三中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

3.如何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1)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4)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5)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6)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7)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8)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9)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

(10)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11)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4.如何理解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

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

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

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

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第十二章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1、如何理解习近平强军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习近平强军思想它是一个主题鲜明、是一个逻辑严密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如果是比较系统地梳理一下,它至少有这么一些最重要的内容:比如在根本原则上,强调要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而且把它上升为新时代我们党的基本方略;在地位作用上,强调我们建设强大的军队,这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在奋斗的目标上,强调要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不仅把我们人民军队要建设成为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军队,而且要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在战略统揽上,强调要贯彻新时代的军事战略方针;在强军布局上,强调要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其中政治建军就是我们的立军之本,改革强军是我们的必由之路,科技兴军是我们的核心驱动,依法治军是重要保障;在发展理念上,强调要五个更加注重。这些内容有机地统一于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博大精深的理论。

2、谈谈你对“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这一论断的认识。

答: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战争与和平的关系,是攸关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重大问题,是思考筹划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逻辑起点。习主席指出:“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这科学揭示了战争与和平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矛盾特征,为我们认识新的时代条件下战争问题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是对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丰富和发展。 历史经验表明,和平必须以强大实力为后盾,能打赢才能有力遏制战争,才能确保和平。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党提出和坚持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和奉行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向世界作出了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的庄严承诺,强调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这些必须始终不渝坚持下去,永远不能动摇。我们渴望和平,但决不会因此而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会拿国家的核心利益做交易;我们决不干称王称霸的事,决不会搞侵略扩张,但如果有人要把战争强加到我们头上,我们必须能决战决胜。

3、如何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答: 提升国际战略统筹能力。提升这种能力的目的,在于减少实现富国强军的国际摩擦成本。中国崛起不可避免地要引发世界力量格局的变化。-方面,应从国家核心利益出发,维护国家发展大局,潜心打造我国的物质技术基础;另- -方面,应有理、有利、有节地抗击各种反对我崛起的国际势力,有效反击各种试图测试我维护战略机遇期"底线”的阴谋和企图。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军队应当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撑,提升国家安全与发展战略统筹能力。在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和顶层设计上,确立国家安全与发展相统- -的战略全局观和相关的体制机制,强化大国防意识,这是实现富国强军的基本前提。同时,还要在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党对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导在国家立法和行政层面的有效实现形式,在国家立法和行政机构中加强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统筹协调能力。 提升军民融合发展能力。要使军民融合式发展获得不竭动力,必须健全有利于军地统筹的领导体制和协调机制,健全军事需求牵引机制,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将有利于全局利益的军民融合发展,转化为各部门、各单位的利益驱动,防止出现并有效化解各种”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潜规则,以上下联动的利益驱动机制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提升国防资源战略管理能力。体现在国防投入上,首先要形成"适度规模”,即根据社会经济的承受力和国家安全需求确定国防建设投入的规模。同时,还要形成"合理结构”,即在投入上能够形成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建设所要求的费用结构,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能体现体系作战能力生成的重点方向上去。 提升国家产业协调能力。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军I自主创新能力,就要逐步改变国家技术基础薄弱的状况。同时,还需要加快推进武器装备采购体制改革,深化军工企业改革,打破军工行业垄断,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弓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为武器装备自主发展、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提升军队体制创新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使国防和军队改革与国家改革开放的进程相协调,与世界军事变革的进程相一致,与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相适应,逐步建立起一整套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现代国防和军队建设规律的科学的组织模式、制度安排和运作方式。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1、如何认识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

答:当前,国际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正在继续,一些具有规律性的特点和趋势进一步显现。

· 时代主题明朗化:这是当今国际形势发展的基本依托。20世纪上半叶世界上发生的一切,标志着时代主题以“战争与革命”为特征。二战之后,时代主题逐渐转向“和平与发展”。 二、世界格局多极化:当今承认多极化并主张建立多极世界的国家日渐增多。人们的基本共识是:国际关系具有建设性的多极化进程,有助于建立一个平衡、稳定、民主、不对抗的新秩序,这一趋势客观上符合所有国家的根本利益。 三、经济趋于全球化:全球化是在市场化和信息化条件下,伴随经济一体化和经济自由化应运而生的。发达国家对经济政策进行改革性调整,技术创新速度加快;发展中国家普遍改变发展战略,实行开放政策,两者都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然而经济全球化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会促进世界经济持续增长,也将使各国的经济安全面临风险和挑战。 四、安全环境复杂化:当今世界存在两大祸根,从全球性范围讲,是指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从地区性范围讲,是指国际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资料整理自:帕思专插本)

2、如何推动建立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答:在国际关系中,相互尊重是政治前提,公平正义是法治准则,合作共赢是理想结局。我们一向主张,国与国无论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不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不能有所谓宗主国和附庸国、核心国和边缘国的区别。在国际事务中,要倡导多边主义、民主协商,遵循以联合国宪章和宗旨为核心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国际和地区事务大家商量着办,矛盾分歧通过直接当事方和平谈判来解决,以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作为判断标准,反对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动辄使用经济制裁或以经济制裁相威胁。要破除零和博弈、赢者通吃的旧观念,建立做大蛋糕、合作共赢的新思维。 当今世界,人类的相互依存前所未有地紧密,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共同挑战都必须通力合作来应对。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切断同其他国家的联系而正常运转和生存,也没有哪股力量能够独力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相互尊重是大势所趋,公平正义是人间正道,合作共赢是必走之路。中国共产党的这一主张,符合当今时代潮流,扣动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心弦,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的自然延伸,也是中国长期以来所坚持的“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外交政策宗旨的具体体现。 党的十九大同时强调,“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和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主张共同构成我国对当今世界的总主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是基本途径。没有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空中楼阁;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目的就是要实现人类共同体的美好未来。我们

要胸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从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做起,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3、如何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

答:人类命运共同体即命运共同体,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由2012年秋天中共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习总书记后首次会见外国人士就表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命运共同体”是近年来中国政府反复强调的关于人类社会的新理念。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 当前国际形势基本特点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国犯罪等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不论人们身处何国、信仰何如、是否愿意,实际上已经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与此同时,一种以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为目的的全球价值观已开始形成,并逐步获得国际共识。

第十四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1、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制度的最大优势? 答:一、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来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政治保证 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发展来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者和引领者 三、从践行社会主义本质的现实来看,中国共产党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 四、从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来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 从中国共产党自身特质看,中国共产党有资格有能力担当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历史重任

2、如何理解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答:96年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逆境还是顺境,我们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敢于克服任何艰险,甘于付出任何牺牲,勇于修正任何错误,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战胜的敌人,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全党同志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3、如何理解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答: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基本原则,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推进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 第一,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要求。无产阶级执政党必须坚持党对国家政权的最高领导权,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基本原则。 第二,这是对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确立把“支部建在连上”,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坚持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毛泽东强调:“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和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他应该领导一切其他组织,如军队、政府和民众团体。”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再次明确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这就保证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初步建立,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工业、科技、教育成就。 第三,这是推进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党的建设和党领导的事业是统一的。党领导的事业越是伟大,就越要加强党的建设,就越要把党锻造为合格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期末复习资料导航:2021毛概复习资料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