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公开课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哈佛大学justice公开课功利主义观后感 哈佛大学公开课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哈佛大学公开课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2024-07-14 21: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哈佛大学公开课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时间:2024.7.10

哈佛大学公开课

公平与正义,该如何做是好?

主讲:迈克尔·桑德尔

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迈克尔·桑德尔

第一讲:谋杀的道德侧面

教授:这是一堂关于公平与正义的公共课。让我们先从一个故事讲起,假设你现在是一辆有轨电车的司机。你的电车正在铁轨上以每小时60英里的速度疾驶。在铁轨末端,你发现有五个工人在铁轨上工作。你尽力想停下电车, 但是你做不到,电车的刹车失灵了。你觉得十分绝望,因为你知道如果你就这样撞向这5个工人他们必死无疑,假定你很清楚这一点。正当你感到无助的时候, 你突然发现就在右边另一根铁轨的尽头只有一个工人在那里工作。你的方向盘没有失灵, 只要你愿意你可以让电车转向到那条分叉铁轨上撞死一个工人,但却因此救了另外5个人。

那我们的第一个问题就来了,现在我们该怎么做才对?你会怎么做? 我们做个调查,看看有多少人会选择让电车转向到分叉铁轨上,举起你的手,多少人不会?多少人选择就这样笔直开下去?选笔直开下去的人先别放手。少数人会,大多数人选择转向。让我们先听听看。现在我们研究下,你为什么觉得这样做是正确的?让我们先从大多数人开始吧。谁选择转向的?你为什么这么选?你的理由是什么?谁愿意给我一个理由的?站起来说吧。

学生:因为当你可以只撞死一个人时却去撞死5个人肯定是不对的。

教授:当可以只撞死一个人时却去撞死5个人肯定不对,这是个好理由。这是个好理由。其他人呢?每个人都同意刚刚那个理由么?你来。

学生:我觉得这和9.11的一项事件是同样原因。我们把那些将飞机撞向宾夕法尼亚空地的人视为英雄,因为他们选择只牺牲飞机里的人从而拯救了大楼里的更多生命。所以原因和9.11事件中那些人的选择是相同的。虽然一定会发生悲剧,但只撞死一个人好过撞死五个。

教授:你们大多数人是不是都这么想,选择转向的各位,是么?现在让我们听听那些少数人的想法,选择直行的人

学生:我觉得这和对种族灭绝与极权主义的诡辩相似。为了拯救一个种族你抹去了其他的种族。

教授:那么在这个事例中你会怎么做?你会,为了避免恐怖的种族灭绝主义而选择撞死那5个人么? 学生:理论上,是这样。

教授:真的?

学生:对。

教授:好吧,还有谁?这是个大胆的想法,谢谢。让我们再考虑另一个有关电车的例子。看看那些占多数的人是不是仍然会坚持刚才的原则“牺牲一个人总好过撞死5个人”。这次你不是电车的司机了,你是个旁观者,你站在桥上俯瞰桥下电车的铁轨,此时电车开过的铁轨尽头有5个工人,刹车失灵,电车马上就要撞向那5个人了。而这次,你不是司机,你真的感到无能为力。直到你突然发现,你旁边一个非常非常胖的人,靠在桥上,你可以推他一下,他会摔下桥而且挡住电车的去路。虽然他会被压死,但因此另外五个人将得救。这次,多少人会推一把桥上的胖子,举起你的手。多少人不会这样做?绝大多数人不会。问题显而易见,刚才的原则发生了什么?牺牲一个人总比牺牲5个人好。刚才第一个事例里几乎每个人都赞同的原则怎么了?我需要听听两次都站在多数人阵营里的人的想法。你怎么解释前后不同的选择?你来。

学生:第二个例子, 我觉得,涉及到一个主动选择的问题。去推一个人而那个人本不会涉及到这场事故里。我们替他做了选择, 把他卷入进来,而这件事本与他无关。但第一个例子里三方, 司机, 两队工人已经身在这件麻烦事当中了。

教授:但是那个在铁轨上单独工作的家伙他没有自己选择牺牲他的生命, 而胖子也是这样, 不是么? 学生:是的, 但是他已经在铁轨上了,所以??

教授:那那个胖子也已经在桥上了啊。你愿意的话可以待会儿接着说。好吧.这是个很困难的问题,你做的已经很好了。你做的已经很好了,问题很难。还有谁能综合解释多数人在两个事例中不同选择的?你。

学生:是的, 我觉得在第一个例子中选择是在5个人和1个人之间。你不得不做出选择。工人们是死于那辆电车而不是你的直接行为造成的电车失控了,你必须在一瞬间做出选择。而推那个胖子的话,在你这一边看是确确实实的谋杀行为。你可以控制自己是否推他,但你没办法控制电车是否撞向工人,所以我认为这两个场合略有不同。

教授:很好,谁想对他说的做出回应?他说的很好,谁想回应?谁想说? 有别的答案么?

学生:我觉得那不是一个很好的理由。因为你选择...无论你怎么选你都是在选择杀人。因为不管你是选择让电车撞向另一边的一个人,还是你选去推桥上那个胖子,这都是你自己主动而且有意识的行为。所以无论你怎么做,你都在做选择。

教授:你想回应她的说法么?

学生:我不是很确定我刚刚说的是完全对的。它只是看起来好像有点不同,把一个人推向铁轨的行为。他死了,事实上是你自己亲手杀了他,你亲手去推他了。你推他了这就造成了不同,前者则是你打方向盘造成了别人的死亡好吧,现在说起来似乎就不是那么对了。

教授:不,不,你说的很好了。你叫什么?

学生:安德鲁

教授:让我问你个问题,安德鲁。假如我站在桥上,在胖子身边,我不必一定要去推他。假设他站在一扇活动门旁。而我可以像这样用方向盘打开那扇门,你会开么?

学生:那个多少看起来更加不对了。

教授:是么?

学生:我是说, 可能你只是不小心靠到了方向盘上,或者类似的,或者说电车阴差阳错的拐进了岔道,那我会赞同。

教授:好的,在第一种情况下是正确的选择这会儿就不对了...你说。

学生:换种说法,我觉得,在第一种情况下,你已经直接卷入事件中了,而在第二种情况下,你只是个旁观者。

教授:好的

学生:所以你可以选择你是否要被卷进去是否要推那个胖子。

教授:好吧, 让我们先暂且不考虑这个事例。现在想象一个不一样的场景:这次你是急诊室里的一个医生有六个病人向你求助他们都被电车重重压过其中五个人中度受伤,另一个受到重伤, 你可以花一整天救治那个重伤的受害者,但是同时另五人会因此死掉,或者你可以去照顾那五个,让他们恢复健康,但是同时,那个受重伤的病人会死.现在作为一个医生,多少人会选择去救那五个人?多少人选救那个重伤的?很少人,非常非常少,我猜是同样的理由吧。一条生命对五条生命?现在考虑另一个关于医生的例子。这次你是个器官移植的外科医生,你有五个病人。他们每个人都迫切需要进行器官移植才能活命。一个需要心脏一个需要肺脏,一个需要肾脏一个需要肝脏而第五个需要胰脏。你手头没有别人捐献的器官,你将不得不看着他们死去,然后你想到在隔壁的房间有一个健康的人来医院做检查。你喜欢这么做?他正在打瞌睡,你可以悄悄的走进去,取出他的五个器官。虽然这个人会死,但你却救了另五条人命。多少人会这么做?有么?多少人?如果你会这么做,举起你的手。二楼的呢?

学生:我会。

教授:你会?小心,别走极端。多少人不会?好吧,你有什么说法,在二楼的同学,你会取出那个人的五个器官, 为什么?

学生:我只是想提出另外一种稍稍不同的选择。只要从那五个病人里找出第一个死去的然后就能用他健康的器官来救另外四个人。

教授:这是个非常好的主意,好主意。只可惜你的办法绕开了我们要讨论的哲学观点。我们先把这些事例和争论放一边,注意一些别的事情。我们的争论是如何展开的?一些道德准则已经在我们刚刚的讨论过程中开始显现出来了。现在让我们认真思考一下那些道德准则究竟是什么。

讨论中涉及到的第一条:事情的正确以及道德与否,取决于你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如果在最后可以有五个人活下来那么哪怕牺牲一个人的生命也是值得的。这个例子体现了结果主义的道德推理。结果主义的道德推理将行为的道德与否取决于该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即我们的行为对外界产生的影响。但是当我们进一步讨论的时候,我们加入了一些别的事例。于是大家就对结果主义的道德推理产生疑问了,当你们犹豫的时候,是否要推那个胖子或是否要取走那个无辜病人的器官,你们在考虑是不是要这么做的时候,会考虑到这个行为的本身无论结果如何,这么做你们并不情愿。人们觉得这是错的,而且大错特错,即使是为了救回5条人命,杀害一个无辜者始终是错的。至少大家在刚刚我们的故事中是这么想的。

所以这就引出了第二种道德推理:绝对主义的道德推理。绝对主义的道德推理认为道德有其绝对的道德原则,有明确的责任和权利,而无论所造成的结果是怎么样的。在未来的几周内我们将讨论结果主义和绝对主义之间道德准则的区别。结果主义的道德准则中最著名的理论是功利主义。杰里米·边沁,一位18世纪的英国政治哲学家提出了该学说,而绝对主义道德推理的代表是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康德。我们将探索这两种不同的道德推理,评估它们,同时也将考虑其他的一些道德推理模式。如果你看过教学大纲,你会发现我们将要阅读大量的名家著作,亚里士多德,洛克,康德,穆勒等等。

你也会发现我们不只是读它们,我们也会举一些当代的有关政治或者法律的争议事件,借此提出些哲学上的问题。我们将辩论何为平等与不平等,反歧视行动,言论自由与攻击性言论,同性之间的婚姻,征兵等等的现实问题。为什么呢?不只是为了让这些久远且抽象的书生动起来,更是要在哲学层面上弄清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包括我们的政治生活等等。所以我们将阅读这些书,对一些事件展开辩论,这样我们就会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这听起来很有吸引力,但是我需要提醒你们一点,这样读这些书,可以作为你们认知自我的一种练习,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冒险。这种冒险既有个人层面上的也有政治层面上的,修政治哲学的学生们应该都知道这点。冒险来自于这样一个事实,哲学教化着我们也扰动着我们,它使我们和本已知的事物产生矛盾。这很讽刺。

这门课程的难度正在于它在教你一些你已经知道的东西,它使我们一些本来毫无疑问熟悉的事物一下子变得陌生。刚刚一开始时,那些趣味却又不乏严肃性的虚构事件,就起到了这种作用。那些哲学书也有同样的力量。哲学,使我们原本熟悉的东西变的陌生,它不是给我们更多新信息,而是给予我们另一种看待事物的方法。所谓的冒险,就是一旦那些熟悉的东西变陌生了,它们就再也不会和以前一样了。自我认

知就像一个迷路的旅人,无论它多么混乱或者不安,你已经不能不再想它了,这个过程困难却又不得不全身心投入。道德和政治的哲学就像个故事,你不知道它会将你带向何方,但你清楚的知道,这是关于你的故事。以上是个人层面的冒险。那政治层面上的呢?有种介绍这个课程的方法是向你承诺你读了这些书,参与了这些讨论之后你将会变成一个更好更负责的公民,你将审视那些对公共政治领域的假设,你的政治判断力将得到锻炼,你将得以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公共事业中去,但是这样的承诺可能片面而且存在误导。政治哲学,很大程度上并没有那种作用。你需要承认的是它可能使你变成一个更坏的公民而并非更好,或者至少会在你成为好公民之前先让你变坏。那是因为,哲学是件很久远的事,甚至会有些许破坏性。让我们看看苏格拉底时代的一段对话。苏格拉底的朋友卡利克勒希望能说服他离开哲学。他对苏格拉底说:“哲学确实很美好”但只是当你在生命中的恰当时刻适度涉入的时候(才美好),可是如果你过于沉迷它,它将把你毁灭,“听我的吧” 卡利克勒说,“放下那些哲学争论”,想想什么才是现实生活中真正的成就,别学那些在模棱两可的哲学语句中浪费时间的人,你该看看那些真正过的好的人富足的生活、名誉等等其他的东西。所以卡利克勒实际上是在对苏格拉底说“放下哲学吧,哥们, 现实点。转投商学院吧。不过卡利克勒有一点说对了,他说哲学会使我们和原先的惯例,预定的假设,固有的观念变得疏远。以上就是我要说的个人与政治层面上的冒险。当面对它们的时候我们有个特别的回避方式,它的名字叫怀疑主义。它的意思是像这样的,我们才刚开始学没有办法一下子彻底解决那些我们争论的案例或原理,而且如果亚里士多德, 康德, 洛克, 穆勒他们用了那么多年都没有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以为我们自己是谁?就这样在Sanders礼堂里待上一个学期就能解决它们了么?而且,这可能只是一个关于每个人各自有自己不同原则的问题,没有什么可以值得讨论的,也说不出这些问题是为什么,这就是怀疑主义的逃避方式。关于此我想可以这么回答。确实, 这些问题已经被讨论非常非常久了,但正是因为它们不断的被讨论,说明虽然在某种意义上它们不可能被解决,可是另一方面它们也不可回避,之所以不可回避,是因为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所以, 怀疑主义只是让你放手,放弃思考。它不会解决任何道德或哲学问题。康德对怀疑主义的描述有一段很精彩,他写到“怀疑主义只是人们探索过程中的暂歇之地”,它让我们在一些教条中徘徊,但是它绝非是我们能够永远待着的地方,"怀疑主义的简单默许”康德写到永远无法满足对问题的无尽推理,我已经试着在那些故事和争论中掺入这些冒险和诱惑了,探索过程中的冒险和可能性。我现在简单总结一下这门课的目的,是唤醒无尽的求知和推理,看看它会将我们带向何方。

第二篇:哈佛公开课《公正:该如何是好?》笔记 (桑德尔教授)

A

电车刹车失控,轨道上5个人,另一个废弃到1轨道上有1个人,方向盘没有失灵,如何选择?

你是一个站在天桥上的旁观者,电车刹车失控,轨道上5个人,你旁边有一个胖子,把胖子推下去(你有一个方向盘控制一个陷阱,让胖子掉在轨道上)就可阻挡电车前进拯救5个人,如何选择?

你是一名外科医生,有5个人因为电车事故受了伤需要器官移植,一个需要心脏、一个需要肝脏、一个需要肺、一个需要肾脏,旁边房间有一个健康的正在睡觉的人,你是否会牺牲一个拯救5个?

1、结果主义的道德推理取决于道德行为的后果。

边沁功利主义哲学:为最多人谋求最大的利益

16世纪一艘游艇在南大西洋遇到了海难,4名船员,其中一名侍者是个孤儿没有家庭没有亲人,船后来坠毁,他们逃到救生艇,只有少量食物。后来食物吃完,侍者喝了海水病倒了。船长决定抽签决定谁来死拯救其他人,但有人不同意,最后没有执行抽签,而是杀了侍者。最后仨人被一艘德国船救起。

辩论:

“把其他人的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没有那个权力。”

“如果·征得侍者的同意将其杀死(或者侍者自己提出杀死自己拯救大家)” 假如抽签后正好决定侍者的死,是否觉得这是一种谋杀?

2、绝对主义得到的推理认为,道德有其绝对的道德原则,有明确的职责,明确的权利,不论后果是怎样。

3、为什么一个同意的行为,产生这些道德上的区别?

B

功利主义

1、吸烟有害健康,吸烟早死可以减少政府在住房、医疗、养老上面的支出,同时烟草公司每年会给政府缴纳很高的税收。

2、福特公司出品一款小型汽车,1汽车销售很好,但油箱设在汽车背部,会与后方碰撞,油箱爆炸,炸死一些人后,将其告上法庭,福特知道这个油箱问题,需要做一个特殊挡板,但出于成本(每个1100$,12.5million cars,共137million;如果同样制作出的安全汽车会减少180deaths,每人赔偿200,000$,和180injuries每人赔偿67,000$,和2000vehicles维修每辆700$,收益只有49.5million)考虑未将其实施。当这个福特备忘录在法庭上呈现时,陪审团十分震惊,因此这些陪审员都获得了巨额的补偿金。

3、在古罗马,基督徒会被丢进角斗场与狮子搏斗,而在周围观看的罗马人会得到很大的快感,当然那个会承受很大的痛苦,但如果这种很多人的快乐大于 两种不同的反对功利主义:

1、考虑到是否要充分尊重个人或少数人的权利。

2、考虑到怎么把集体利益加进去,是否有可能把所有利益加起来换算出美元价值?

20世纪30年代一位心理学家做了一个调查,为生命标价,人们愿意为失去一个手指、脚趾、弄死一只流浪猫和在农场里面待余生得到的金钱。

牛津大学70年代的时候男女学院分开,男生不得在女学院过夜,后来这条规定弱化了,有人提议取消这条规定,有些传统者说取消后会提高学校的成本,洗

澡用的热水和床单需要及时更换,于是提出过夜者收50便士,于是第二天各大报纸头条“女学院:50便士一晚”。

附文:/General/Blog/2011-11-20/856463.aspx 关于边沁与功利主义

一、生平和著作

边沁(1748—1832)是十八到十九世纪英国著名政治哲学家。对于经济学来说,边沁的特别重要性在于,他的功利主义观念成为后来经济学最重要的哲学基础。经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经济行为的科学,对人的行为动机的认识,是经济学理论研究和体系构建的基础,现代经济学的这一基础正是边沁的功利主义观念。边沁的功利主义理论对于经济学的意义还在于,在对效用原理的阐释中,他分析了幸福和痛苦的计算和比较问题,提出了“最大化”的观念,这种努力成为“经济人”范畴构建的重要环节。

同他著名的弟子约翰.斯图亚特.穆勒一样,边沁也是一个天才(马克思说边沁是资产阶级蠢材中的一个天才),四岁就开始比较系统的学习。同稍早于他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及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1737—1794)一样,边沁也曾经在牛津大学学习,而且,同他们一样对当时的教育制度甚为不满——“我认为谎言和虚伪是英国大学教育的必然结果,而且也是唯一的必然结果。” “在牛津治学是根本不可能的,在这里度过的几年是我一生中最为徒劳无益的岁月”。十八岁大学毕业,边沁成为一名律师。不过,这名律师一辈子没有参与过一场诉讼。他的兴趣不在法律实践,而在法律理论研究。他发现,英国法律体系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缺乏一个用于衡量法律价值的一般标准;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探索,找到这样一个标准,最后他找到了,那就是功利主义原理。边沁的家庭相当富有,他的父亲为他留下大量财产,这样,边沁可以衣食无忧地从事理论研究工作。边沁终身未婚。当他去世的时候,父亲留下的巨额遗产还剩余不少,他将其捐献给伦敦大学学院(UCL)。边沁提出的条件是永久保存他的遗体,并参加每年一次的理事会。他的遗嘱得到了遵守。

边沁最重要的理论研究成就,就是建立了功利主义哲学体系。在出版于1776年的《政府片论》中,边沁初步探讨功利主义原理并将其应用于政府理论(颇为巧合的是,就在这一年,经济学家斯密出版了他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国富论》而历史学家吉本出版了他最重要的历史著作《罗马帝国衰亡史》);1789年,边沁出版了《道德和立法原理引论》,进一步探究了效用原理及幸福和痛苦的计算问题,构建起完善的功利主义理论体系。1823年,边沁和哲学家、经济学家詹姆斯.穆勒一起创见了“威斯敏斯特评论”,着力宣扬功利主义哲学。这份刊物后来主要由詹姆斯.穆勒的儿子约翰.斯图亚特.穆勒主编和执笔,在一定意义上,是这份刊物塑造了作为哲学家和经济学家的约翰.穆勒。边沁的功利主义观念影响了詹姆斯.穆勒,而詹姆斯.穆勒又影响了作为著名经济学家的大卫.李嘉图,所以边沁可以自吹自擂,“我是詹姆斯穆勒精神上的父亲,而詹姆斯.穆勒是大卫.李嘉图精神上的父亲,所以,李嘉图是我精神上的孙子。”

边沁还有一项经济学研究成就,那就是1787年的《为高利贷辩解》。这是一封写给亚当.斯密的长信,核心内容是对斯密提出的利率控制的思想进行批判。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对利率加以限制,目的是防止逆向选择带来的风险以及保护借贷关系中处于弱势一方的利益。边沁则从鼓励和保护创业投资的角度出发对限

制高利贷利率的主张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利率控制将会扼杀创业投资,进而抑制任何形式投资事业。斯密的观念有些保守,尤其是其保护弱者利益的观念,按照孟德斯鸠的解释,试图控制利率以保护弱者的实际后果反而是损害了弱者的利益。边沁的观点显得有些激进,但可能比较务实;这种观念甚至有二十世纪的熊彼特企业家及创新思想的某些意味。

二,功利主义原理

关于人的行为动机的界定,边沁之前最有影响的应该是约翰.洛克(1632—1704)的苦乐主义或者享乐主义。享乐主义认为,人的行为动机就是追求幸福和避免痛苦,就是追求幸福的最大化。一般来说,幸福或者痛苦都是主观感受,而每一个个体是自身幸福或者痛苦唯一的感受者和评价者。因此,个体行为动机上享乐主义的主张者同时也是自由主义者。就政治倾向而言,边沁一方面表现为一个个人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但对其思想的深刻解读,却可能发现集权和专制的意味。 边沁的功利主义是一种以理性为依据的关于人的行为评价的规范性学说。这一学说主张,人的行为总是有目的的,对行为的评价必须从结果来判断;过程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目的的实现,只是结果。总之,功利主义强调行为的目的性,结果的重要性。边沁认为,自然将人置于幸福和痛苦的主宰之下,“善”就是幸福的增加,“恶”就是痛苦的增加。人的行为总是趋利避害的,就是追求更多的善同时避免更多的恶。那么,如何对行为目的的实现进行评价呢?边沁提出的评价工具就是效用。人们从某种事物或者行为中获得的利益、好处、欢乐、亲善、幸福,就是效用;相反,如果得到的是伤害、痛苦、罪恶、不幸,那就是负效用。二者相加,就是总效用、净效用或者总幸福。边沁认为,人们从事物或者行为中得到的效用是可以计量,可以加总求和的。在《道德和立法原理引论》中,边沁力图建立一种衡量和计算快乐和痛苦的“幸福计算法”,他将经济学理解为“幸福和痛苦的微积分”。

在边沁的观念里,社会不过是单个个体的总和。个体是真实的,社会是虚构的;个人利益是现实的,社会利益是虚拟的。边沁关于效用的计算和评价的观念,都是以个体为基础和对象的。不过,边沁功利主义哲学研究的目的和归宿,却是要为法律和政策制定提供评价依据,于是,以个人为出发点的研究其最终的归宿却是社会。边沁虽然强调个体评价的真实性和重要性,同时又将社会理解为个体的总和,将社会利益理解为个体利益的简单相加。于是,关于立法和政策的评价标准,他得出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伦理标准。一项政策或者立法可能使某些人受益,也可能使某些人受损,按照“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标准,只要这项政策或者法律实现了最大净效用,就具有充分的合法性。

三,边沁功利主义思想的若干评价

在伦理学、政治学及经济学中,边沁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边沁的功利主义原理对这些学科的构建和发展发挥过重要的基础性的影响,更表现在后代人对功利主义原理的讨论和争辩,拓展了对相关问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在经济学的意义上,近现代对边沁功利主义原理较为积极和正面的评价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承认和强调功利主义假设作为经济学哲学基础和逻辑前提的意义。经济学被认为是一门关于人的经济行为的演绎科学,它需要简单的假设或公理作为逻辑演绎的前提。功利主义强调人的行为的目的性,为经济学对人的行为的认识和研究提供了一个简单而有力的假设。经过边沁及其弟子们的研究推广,这一假设已经成为经济学的重要公理。近现代的研究者不需要再在人的行为评价方面争论不休,功利主义作为隐含的前提进入研究进程使研究者取得了基本的共

识从而提高了研究的效率。

与此相关的是边沁对幸福和痛苦的效用计算对“经济人”假设的理性构建所具有的意义。边沁之前,对于“经济人”假设的构建,主要集中于其两个要素——自利和理性——的前一个方面即“自利”因素的论证和发展。斯密之前的思想家们从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一致性方面对个人利益合法性的论证,实质上是在构建“经济人”假设的“自利”要素。这个工作到了斯密那里——当他提出并论证“一只看不见的手”原理之后——应该已经基本完成。斯密之后,尤其是从边沁开始,构建“经济人”两要素中的“理性”要素成为工作的重点。边沁关于效用计算的观念,关于幸福和痛苦比较的观念,是经济学“理性”构建的重要起点和关键环节。在《道德和立法原理引论》中,边沁对幸福和痛苦进行了周密细致的计算。现代经济学中,边沁所主张的基数效用的观念已经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序数效用论。由此,边沁效用计算的方法和程序可能显得幼稚甚至荒唐,但可以进行效用比较以及可以对幸福和痛苦进行类似成本收益计算的观念却影响深远,对于经济学的体系构建意义重大。边沁之后的约翰.穆勒提出“经济人”的概念就受到边沁的直接影响,而边际革命之后经济学家们提出的关于利润最大化及效用最大化的等边际原则等等,不过是边沁“幸福和痛苦的微积分”的形式化表现;现代经济学关于“经济人”理性能力的形式化规定,实质上也是对边沁观念的发展。

一个影响深远的思想将面临更多的质疑和批判,边沁的功利主义原理也是这样。近现代经济学对边沁功利主义及相关思想的较为消极和负面的评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人的行为动机:幸福或满足是否是唯一的追求

在边沁的功利主义观念中,人们的行为的目的就是追求幸福或满足;目的是实现才是重要的,过程本身没有什么意义。这样的认识可能显得偏颇而且很不实际。人类行为可能包含着比幸福和满足广泛得多,丰富得多,深刻得多的意义。约翰.穆勒在十几岁的时候成为边沁的弟子,接受功利主义的理论和观念。到了二十岁的时候,他的思想正在走向成熟,心灵却陷入危机。二十岁的约翰.穆勒相信,他的未来就是成为一个一流的思想家,他对此深信不疑。不过,他深深怀疑的是,当未来的一切都已经明了,他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因为在这样一种已经可以确认人生目的的人生中,他感受不到任何快乐。于是,他开始怀疑人生的意义,并因此而陷入忧郁和精神分裂之中。数年之后小穆勒才从这种失落逐渐走出,他开始了对边沁的功利主义的怀疑和批判。他说:“做一个并不满足的人要比做一头满足的猪好得多;做一个并不满足的苏格拉底要比做一个满足的蠢人好得多。”小穆勒最后也没有完全放弃功利主义,但他不再相信边沁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关于人生的意义,也许著名剧作家乔治.萧伯纳(1856—1950)的表述是可信的:“幸福并不是生活的目的;生活并没有目的;生活本身就是目的。”对人的行为动机的认识,需要的是一个更加广阔的视野,功利主义简单假设确实有些偏狭了。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政策含义

与功利主义原理中的效用度量和计算相关,边沁表述过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经济科学的哲学》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两个人所拥有的财富的数量不相等,立法者肯定会认为财富数量最大的人拥有最大的幸福。但是幸福的数量不会随着财富的数量以任何相近的比例一直增长:一万倍的财富不会带来一万倍数量的幸福??一个人财富的数量超过另一个人并且继续增长的话,其财富在产生幸福方面的效果将不断递减;换言之,每一特定的财富所产生的幸福的数量是不断递减

的;第二部分所产生的幸福比第一部分少,第三部分比第二部分少,依此类推。”尽管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学消费者行为理论的重要基础,但边沁的主张还是受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们的质疑。因为既然边际效用是递减的,那么贫富不均的收入分配结构就是缺乏效率的。因为收入差距越大,总收入带来的总效用就越小。这样,收入再分配就取得了合法性——在收入分配不均的背景下,将高收入者的部分收入通过再分配转移给低收入者,社会总福利将会得到提升。——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理的结合就成为收入再分配的理由。边沁似乎在主张革命有理。

3,“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可能导致的危险结论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所追求的实际上是社会总福利的最大化。一项政策可能促进某些人的利益,同时可能损害某些人的利益,但只要这项政策实现了社会福利最大化,就具有实施的合法性。进一步的推论可能会很危险。在政策和法律的效用评价中,只要符合多数人的利益,少数人就可以被忽视,被冷落,被排除甚至被牺牲。在这样的政策或者法律背景下,少数人将失去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力,甚至失去人权,从而将形成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形成集权主义或者法西斯主义。与边沁同时代的卡莱尔和狄更斯,批评边沁的观念“强硬、无情、机械、低俗、不敬神并且低级”;而二十世纪的凯恩斯也说,边沁是十九世纪国家社会主义的渊源。

边沁可能确实有着专制或者控制的观念,就如同“精英主义”的柏拉图那样。他1785年设计的“圆形监狱”,就体现着专制或控制的观念。圆形监狱由一个中央塔楼和四周环形的囚室组成,环形监狱的中心,是一个了望塔,所有囚室对着中央监视塔,每一个囚室有一前一后两扇窗户,一扇朝着中央塔楼,一扇背对着中央塔楼,作为通光之用。这样的设计使得处在中央塔楼的监视者可以便利地观察到囚室里的罪犯的一举一动,对犯人了如指掌。囚徒不知是否被监视以及何时被监视,因此不敢轻举妄动,从心理上感觉到自己始终处在被监视的状态,时时刻刻迫使自己循规蹈矩。这就实现了“自我监禁”——监禁无所不在地潜藏进了他们的内心。由于始终感觉有一双监视的眼睛,犯人们会变得相当的守纪律,相当的自觉。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政治讽刺小说《1984》中,人们就处在这样无所不在的监视之中。奥威尔所嘲讽的那个黑暗世界就是边沁的乌托邦。

作为政治哲学家的边沁的功利主义观念,已经成为经济学的基本哲学和逻辑基础。如果将经济学理解为某种有机体,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观念的影响有着基因的性质。经济学发展中所呈现出的那些特质,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不论是健康的还是病态的,都可以从这一基因中得到部分解释。

13,1,27

更多相关推荐: 哈佛公开课公正感想

关于哈佛大学公开课教学视频道德推理的感悟14笔译龚月琴这是一节关于哲学的公开课内容其实挺难懂的我看了很多遍才明白是什么意思当我真正弄明白这两节课的教授内容时我就明白我的努力没有白费我收获了很多不仅是英语知识哲学...

哈弗大学公开课公平与正义观后感

哈佛大学公共课关于公平与正义的观后感最近观看了哈佛大学哲学教授MichaelSandel公开课的视频迈克尔桑德尔教授幽默的教学风格和严密的逻辑思维不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从中获得了很大的收获他以关于公平和...

哈佛公开课《公平与正义》观后感

观哈佛公开课公平与正义有感怎样成为一名有魅力的教师看完了哈佛著名教授桑德尔的公开课公平与正义感触颇多尤其被桑德尔教授的教学风格及渊博的知识吸引桑德尔教授的身上哟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在这里就怎样成为一名有魅力的教师...

《公正与正义》公开课观后感

《公正与正义》公开课观后感学号:20xx262138商务1121班为了丰富我们的思想素养,我们的敬爱的胡老师给我们看了由哈佛大学哲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Sandel)主讲的美国哈佛大学《公正与正义…

哈弗公正公开课公平与正义第八集观后感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08关于差异原则历来是众说纷纭有些人认为要想社会进步就得承认差异的存在只有差异才能激发个人的实现自我的追求而有些人则是从社会稳定公平的原则出发反对差异的存在认为因为差异导致了群体性事件的频发邓小...

哈佛大学公开课感想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龚艳楠摘要本次心得主要针对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第一讲即杀人的道德侧面做了一些听讲笔记和自己观看后对于其中的一些案例和观点的看法杀人的道德侧面中迈克尔教授将课堂分为两段每段都...

哈佛公开课·Justice——视频观后感

JusticewhattodoisaseriesofopencoursesonphilosophyandmoralitygivenbyProfessorMichaelJSandelfromHarvardUniversityItco...

社会工作公开课观后感

社会工作公开课观后感看来社会工作公开课后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有很多感悟以下就是整理后的笔记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

哈佛幸福课第十二集 观后感

哈佛并福课作业6写日记的好处致我们终将撕碎的日记我手写我心最是那年的日记每个人心里都珍藏着一本日记温柔的华丽的伤神的某页有着泪渍的夹着一张电影票的压着一片四叶草的总乊是那年的看完第十二集真的感到好开心原来我这么...

观哈佛大学公开课有感

观哈佛大学公开课公平与正义有感之自由选择法学院10级1102420xx1温丽红自由主义者认为政府干预最少的社会是最理想的社会形态在这一讲中哈佛教授MichaelSandel向大家介绍了自由主义哲学家Robert...

哈弗大学公开课公平与正义第十二集观后感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11我们必然一出生就属于很多不同的社会群体比如家庭社会国家等等这是否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因为我们生在这个社会群体所以要履行这个群体的责任义务还是说我们愿意负责就负责不愿意负责就可以不用承担关于这个问...

我的幸福观、哈佛幸福课观后感、形势与政策实践作业

我的幸福观幸福是什么幸福在词典中的解释是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而在我自己的字典里幸福其实就是心情愉快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需要自...

哈佛公开课公正观后感(26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