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之春 香远益清“朱德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咏兰花 草堂之春 香远益清“朱德兰”

草堂之春 香远益清“朱德兰”

2024-07-17 03: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人历来把兰花看作是高洁典雅的象征,素有“君子之花”“空谷佳人”的雅誉,与“梅、竹、菊”合称“四君子”。“兰章”喻诗文之美,“兰交”喻友谊之真,亦表达纯洁的爱情,“气如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历代仁人志士常以兰喻志、以兰抒情、以兰赋墨,在赏兰品兰的过程中领悟中华民族道德修养、人文哲理的精华,因而兰有“国香”“民族之花”的美称。

在“四君子”中,和梅的孤绝、菊的风霜、竹的气节不同,兰花象征了文人的温润谦和,也展现了国人的坚韧内敛。纵观历史,喜爱兰花的名人层出不穷,而在新中国的开国元勋中,朱德元帅无疑是最爱兰花的一位。

朱德与兰花有着说不清、道不尽的缘分。朱德元帅一生戎马倥偬,转战大江南北,却一直对兰花情有独钟,闲暇之余喜爱培植欣赏兰花,一生中写下40余首与兰花相关的诗篇,字句间流淌着爱兰之情。

朱德对兰花的深情,也在成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如今,杜甫草堂兰园深处,数十盆当初由朱德元帅赠送的兰花依然茁壮生长,安静地奉献着幽香,为后世铭刻下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精神境界的极高追求与宽广的革命情怀。

咏兰

幽兰吐秀乔林下

朱德留给我们的印象是一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一位卓越的军事指挥家,实际上除了这两个身份,朱德还是一位诗人、一位书法家。朱德的书法以行书、草书、楷书为主,字势雄奇,厚重沉稳,呈现出强烈的阳刚气质与动态美;此外,后世收集了朱德所作诗词600余首,其中绝大部分以悼怀烈士、鼓舞士气、诗词文稿为主,绝少有旧式士人的吟风诵月之词。

但就在这600余首诗词中,有一个题材表现出了不一样的风采,那就是“咏兰”。朱德一生所作与兰花相关的诗词有40余首,其中1961年所作《咏兰·其一》“幽兰奕奕待冬开,绿叶青葱映画台。初放素英珠露坠,香盈十步出庭来。”《咏兰·其二》“采上新名三五棵,洞前小憩看红霞。仙人洞下产兰花,觅得依山小道家。”1962年所作《咏兰》“幽兰吐秀乔林下,仍自盘根众草傍。纵使无人见欣赏,依然得地自含芳”,对后世影响颇深。这些“咏兰”诗词与朱德的其他诗词不同,文字淡雅婉转,意境悠闲深远,从另一个角度展现出爱兰爱生活的朱德元帅形象。

朱德爱兰,爱得深沉,也爱得久远。据朱德女儿朱敏回忆,朱德20岁在云南从军时,就已经喜欢上了兰花。当时,朱德率领部队征战,途经深山老林,也不忘收集各种各样的兰花。因为部队常要流动作战,没法将收集起来的兰花盆栽,只能放在瓶子里装水培植,待到闲暇之余,再将这些山中野兰移植到简易而方便携带的花盆之中。此后多年的戎马岁月,这个习惯也始终伴随着朱德元帅。

兰,对于朱德元帅而言,并不只是生活中的审美情趣,更来自精神上的记忆与情结,而这个情结,就是朱德的第一任妻子伍若兰。

1928年,朱德与伍若兰结为夫妻。伍若兰是一位杰出的革命战士,她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有着一身过硬的军事素质,甚至能够左右开弓,双枪并发,战友们私下里都叫她“双枪女侠”。1929年1月,蒋介石政府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反围剿”,伍若兰在掩护大部队撤退时,不幸左腿受伤被俘,最终被残忍杀害。为了纪念她,人们将伍若兰出生的村落命名为“金兰村”,还将生长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附近的一种野兰花改名为“井冈兰”。

伍若兰去世后,朱德深感悲痛,并把对她的怀念,化作了对品质高洁的兰花的热爱。在朱德元帅一生所做的40余首与兰花相关的诗作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位共产党人内心深处那一抹最柔软的情思。

赠兰

草堂看花数登门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更是将培植兰花当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雅趣。在朱德住处的阳台和花架上,随处可见兰花花影。在这方小天地中,朱德共培植了几千盆品种不同的兰花,而且在闲暇之余,朱德还会亲自照顾兰花,为它们除草、培土、浇水、施肥,有时还会面对兰花,或静坐、或凝视、或沉思。

1957年,朱德第一次来到了杜甫草堂,在草堂深处的“兰园”中,看到四川常见的春兰、春剑正在盛开,这让他内心充满了欣喜之情。诗圣杜甫的家国情怀,也让他深深感动,于是欣然提笔题词,为草堂写下了“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的对联。

这次杜甫草堂之行给朱德元帅留下了深刻印象。1961年再次来到杜甫草堂时,朱德专门从广州带来五六盆墨兰赠予草堂。之后,朱德元帅先后派人分三次向杜甫草堂赠送了兰花160余盆,同时还将草堂兰园的兰花分赠到全国各地。

据杜甫草堂相关负责人江波介绍,朱德赠送的这160余盆兰花中,绝大多数为墨兰。这种兰花花形较大,以暗紫色或紫褐色较为常见,身形窈窕多姿、风韵优雅、香气醇浓。最重要的一点是,墨兰对生长环境要求不高,即使是普通人家也能较为轻松地培植成功。江波介绍说,朱德以墨兰为礼物馈赠给杜甫草堂,蕴含了他的一番苦心,“朱老总希望兰花能够从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对墨兰等兰花品种的培植,降低兰花的培植门槛,让更多的人能够亲身接触到兰花之美,并体会到兰花蕴含的高洁品质。”

朱德元帅留给草堂的馈赠,并非只是兰花。1963年3月,朱德又一次来到杜甫草堂,盛放的兰花再一次让他流连忘返,即兴之下,他挥毫泼墨,连写了《草堂春兴》十一首,其中第六首以咏兰为题:“几次参观五福村,爱兰却自数登门。饮茶一杯花中坐,看花不觉到黄昏。”这首诗中,朱德将自己被草堂兰花吸引,数度登门赏花的场景生动地表现出来,也为杜甫草堂加添了一段伟人情缘。

从1961年到今天,60多年的风风雨雨过去,朱德元帅赠送的兰花还有数十盆依然安安静静地守候在草堂兰园深处,这些兰花被后人统一称为“朱德兰”。据江波介绍,它们长势良好,香气十足,许多兰花还开枝散叶,衍生出了许多后代,在草堂中呈现出数代并存的奇妙状态。

在朱德的倡导下,1965年,第一次全国兰花工作会议在杜甫草堂召开,草堂兰园被选定为中国兰花西南中心圃,承担了多项研究课题。2010年,草堂兰草专家和工作人员精心呵护的“朱德兰”首次出馆,其中4盆墨兰亮相第十届亚太兰展暨中国第二十届兰花博览会,5天吸引了10万游客慕名参观。“朱德兰”,如今已是杜甫草堂草木中的明星,成为杜甫草堂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

采兰

登青城觅无价宝

朱德与成都兰花的缘分,不仅仅在杜甫草堂,更在成都许多地方都留下了足迹。1961年,75岁的朱德来到四川考察,下榻成都金牛宾馆。

一日,朱德兴之所至,不顾自己年逾古稀,要亲自前往青城山采集兰花。身边人都劝他要注意身体,不要太过劳累,他哈哈一笑,表示没有任何事能阻挡他对兰花的热爱。这次寻兰之旅,朱德专门叮嘱身边的警卫员,不要麻烦当地政府,带点干粮就行了,不需要人背,也不需要人抬。

踏上寻兰之旅,朱德兴致高涨,一路谈笑风生。到了青城山脚下,朱德腿脚飞快,一路向上攀登不息。身边的人劝他休息一会,他却说:“山高,没有我的腿脚高,步行就是我最好的休息!”

就这样,朱德兴致勃勃地一口气登上了青城山的“天然图画”,在距离石阶不远处,他发现了一株野生兔耳兰。这次发现让朱德欢喜雀跃,兴致更高。在山间寻寻觅觅数小时,朱德在青城山找到了各式各样的兰花,装了足足一小汽车。次日吃过饭后,朱德就开始对兰花进行分选和栽培,周边的人看着他泥泞的双手和洋溢着笑容的脸庞,知道这些来自青城山的兰花对他来说,就是无价之宝。

此外,朱德还和成都文殊院的宽霖住持成为“兰友”。20世纪60年代初,朱德和陈毅曾结伴到文殊院赏兰,在宽霖陪同下,他们在寺院东厢房里欣赏千姿百态、清香幽静的兰花,三人谈诗论画,交流养兰心得。此后,朱德特意赠送给文殊院数百盆兰花。如今,这些兰花也有部分在文殊院茁壮生长,成为那一段风雅往事的见证。

寻兰

七千年香传古今

兰花在中华大地上生长历史久远。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陶片上就有“虾脊兰”,清晰的兰叶图案,可见早在7000多年前,兰花就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与远古时代的图腾文化相互交融。

从黄河流域到南海之滨,兰花在我国分布相当广泛,品种也达2000多种。在“中国兰”中,按香与不香,有香的11个种属,不香的5个种属。香的分别有春兰、春剑、莲瓣兰、四季兰、蕙兰、送春、寒兰、秋芝、绿兰、云南白墨、墨兰;不香的则有豆瓣、兔耳兰、吊兰、虎头兰、蜜蜂兰。这16种兰花是最常见的兰花种类,统称“国兰”。此外,如今还有大花蕙兰和蝴蝶兰等“热带兰”,这些兰花花大而艳、不香,统称“洋兰”。

诗心兰心相契

早在先秦时,兰花就已频繁出现在史料中。据《山海经》记载,四川岷江山系生长有“蕙”,这是“蕙”字最早出现。《诗经·卫风》也有《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诗人以芄兰起兴,“童子”佩觽佩韘,便觉得自己是真正的男子汉了,其实行为仍然幼稚无知。

上下五千年,兰草的意象一直伴随着中华传统文明的生发。春秋战国时期,郑文公有个儿子叫“郑穆公兰”,生于公元前672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兰”为名的君王。而将兰与文人的高洁品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首推儒家圣人——孔子。

孔子谈论“君子之道”时,经常用兰花作比喻。如《周易·系辞上传》记载:“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孔子家语》也记载孔子说过:“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孔子从精神层面确立了兰花的“君子”地位。

不仅是孔子,战国时的楚国诗人,《离骚》《天问》的作者屈原进一步加深了兰与文人的相契。屈原的作品中,兰花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植物,《楚辞》里屈原屡屡写到兰草:“纫秋兰以为佩,疏石兰兮以为芳”“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怀兰英兮把琼若”;在《离骚》中屈原又写下了:“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孔子与屈原,缔结了兰花与文学不解之缘,并一直影响了后世。

西汉时,汉武帝在皇宫内建造“兰台”,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美人赋》也大量提到兰花,《子虚赋》中有“其东则有蕙圃,衡兰芷若。”《上林赋》中有“布结缕,攒戾莎,揭车衡兰”等。三国时曹植作诗《公宴》:“秋兰披长坂,朱华冒绿池。”

魏晋时期,象征着高洁优雅的兰花深得文人士大夫的青睐,兰花文化快速发展。书法大家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兰亭”意象为后世留下了无限的憧憬与遐想,飘逸的书法仿佛空谷幽兰,谦和、坚韧而有风骨。东晋另一位大文豪陶渊明弃官回乡,整日采菊养兰,写下了《饮酒幽兰生前庭》:“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从幽谷到日常

到了唐代,盆养兰花开始盛行,同时出现养兰著作《植兰说》,兰花走出幽谷和山林,逐渐进入文人雅士的居舍。到了宋代,中国兰迎来了第一次发展顶峰,这段时期里有关兰艺的书籍及描述众多,出现了《金漳兰谱》和《兰谱》两本专著,对后世影响深远。此外宋代还出现了以兰花为主题的绘画作品,赵孟坚所绘的《墨兰图》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兰花名画,如今被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内。

明、清两代,兰花的发展再次进入昌盛时期,品种不断增加,栽培经验日益丰富,兰花成为大众观赏花卉,甚至还入药以治病,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对兰花的释名、品类及其用途都有比较完整的论述。

有意思的是,兰花的培植发展脉络可见于众多文人墨客的诗词。唐代有“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李白《兰花诗》)”“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王勃《春庄》)”这时候的兰花,大多身处空山幽谷,诗人探寻,还真需要下一番功夫。到了宋代,“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苏轼《题杨次公春兰》)”“南岩路最近,饭时已散策。香来知有兰,遽求乃弗莸。生世本幽谷,岂愿为世娱。无心托阶庭,当门任君锄。(陆游《兰》)”这时的兰,距离人们的日常已经很近了。

到了明清,无论是“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徐渭《兰》 )”“绿衣青葱傍石栽,孤根不与众花开。(董其昌《兰》)”,还是“多画春风不值钱,一枝青玉半枝妍。(郑板桥《折枝兰》)”这些诗词、绘画甚至戏曲中展现出的“兰”,让幽兰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幽香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寄托着谦和淡雅、旷达通透的自勉,展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兰花情结。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吴亦铮

杜甫草堂博物院供图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