豳风·七月,精致有序的诗歌,了解千年之前人民的生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和时间有关系的古诗 豳风·七月,精致有序的诗歌,了解千年之前人民的生活

豳风·七月,精致有序的诗歌,了解千年之前人民的生活

2024-07-11 00: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诗歌,历史相当悠久,它出自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这就是《豳风·七月》。豳这个字可能很多人不认识,读作bīn,豳国是西周民族早期的根据地,在今天的陕西地区,从周公的先祖公刘开始,人们就在那里种田生产。所以这首《豳风·七月》如实的反映了豳国的农民以怎样的方式度过一年。咱们熟悉的“七月流火”就出自这里,今天就随着小编了解一下吧。

一、《豳风·七月》赏析

《豳风·七月》从农历七月写起,也许有人会问,按照习惯不应该从新年伊始正月写起吗?这个问题问得好,这充分说明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农历七月,夏去秋来,农民从春耕开始繁忙,栽秧薅秧、中耕追肥、除草捉虫等,都已经告一段落,只需要等着秋收了,此时才有空闲写诗。

春日景色

这首诗很长,一共用了八个章节讲述。

第一章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什么叫“七月流火”?现在人的理解是形容七月太热,在骄阳下炙烤。其实这与古诗的意思完全不同。这与古代天象学有关系,当时有“东宫苍龙七宿”的说法,苍龙七宿类似现代天文学的天蝎座,中间有一个比较特别的星星。这颗星的特点是,可以测算季节。在夏秋之交,每当天刚刚黑的时候,这颗星会在正南方天空出现,而接下来的半个月时间,这颗星会逐渐向西南偏斜,越往西边,位置就会越低,这个轨道仿佛从南往西南角下滑的弧线,古人将这个天文现象称作“七月流火”。

七月流火是一种天文景象

当“七月流火”的星象出现时,就说明秋收进入倒计时了。这应该是古代豳地人们的生活常识。豳地地处北方,夏秋之际变化很大,秋天就要穿棉衣了,所谓“九月授衣”,就是人们要开始制作御寒的衣服。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是形容风声和寒气的。“一之日”是农历十一月,“二之日”是十二月,这两个月份都是寒气袭人,冻得人手脚冰凉。“觱发”是个象声词,形容冬天的西北风把房子吹得哔剥作响。

“三之日”是正月,“四之日”就是二月了。正月的土壤没有解冻,人们无法耕种。二月土地已经解冻,人们开始春耕,于是“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中国是农业社会,古人非常注重春耕,每年的春耕第一天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全家老少都要参加。

第二章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第二章描述了生动的生活场景,春天来了,天气转暖,黄鹂鸟在鸣叫,农村妇女成群结队,挎着苦筐去采摘桑叶。“柔桑”就是柔嫩的桑叶,可见西周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养蚕。“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学者分析这里是西周传统的“哭嫁”风俗。女子出嫁的前三天,每天都要哭,一边哭还要一边唱,这也反映出春季是男女相亲的时节。

第三章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

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七月鸣鵙,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萑苇”是芦苇一类的植物,八月的农活要砍芦苇。“鵙”读音jú,是一种猛禽,“jú、jú、jú”是它的叫声,古人认为这种鸟的叫声有阴气,秋天也有阴气,因而有关联性。“我朱孔阳,为公子裳”是模仿一个染织女工的口气:我家染的丝,又红又亮,那是专供富家公子做衣裳用的。

第四章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八月其获,十月陨萚。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豣于公。

四月,中药材开花了;五月,知了四处鸣叫;八月里,庄稼秋收;十月里,落叶纷飞——好一幅热闹的景象!十一月,进入冬季,开始打猎,人们进山寻找狐和狸两种动物制作裘皮衣服。十二月更冷了,农夫组织起来,以打猎代练武。

第五章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这是通过昆虫的活动描写四季景象。蟋蟀非常怕冷,七月在田野里叫,八月跑进院子里叫,九月钻进房子里叫,十月就直接钻到人们的床下去叫了。作者用一只蟋蟀鸣叫的位置,通过细致的观察,反应大自然气候的变化。下面的“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古人住所简陋,室内到处都有老鼠挖的洞穴,冬天一来这些洞穴会透风,为了防寒保暖,所以要用烟熏的办法来赶老鼠,等到老鼠跑后就把洞穴封死。

第六章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

八月剥枣,

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

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获稻”为什么是十月呢?因为西周的“稻”不是水稻,而是旱稻。“七月食瓜”指甜瓜,“断壶”是把葫芦瓜的藤掐断,以便让葫芦风干,制作水瓢等容器。荼是一种野菜,北方又叫苦菜,它在田间到处生产,虽然味道不佳但可以食用。豳地的自然条件 实在太差了,人们只得用野菜充饥。

第七章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昼尔于茅,宵尔索绹。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终于到了丰收的季节,九月人们筑院坝,准备存储粮食。但是作者也发出了感叹,“嗟我农夫”指的是,农夫辛苦,一年忙到晚,等到粮食收完了,又要到豳公府上去干活。奴隶制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辛苦可见一斑。

第八章

二之日凿冰冲冲,

三之日纳于凌阴。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三之日”“四之日”分别是正月、二月,冬天草木凋零,田野一片空空荡荡。大家来到豳公府邸,其乐融融,举起酒杯向豳公祝福。尽管生活辛苦,但是农闲时候举杯庆祝,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二、精致有序的长诗

古人狩猎

《国风·豳风·七月》是《诗经·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其精、深、博、真的特质,让我们时隔几千年,仍然能感受到先秦诗歌恢弘的气度。劳作是这首诗的主题,作者通过巧妙地安排,让劳动人民一年的工作与季节转换融合到一起。

《七月》构思精巧,全诗的八个章节,每一章又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是时序性事物,下半部分是劳务内容,作者从较远的时序写起,逐渐过渡到劳动人民的生活中来,这样的写法让整首诗鲜活灵动。《七月》尽管篇幅很长,但并不显得杂乱,在结构和写法上有一种精致有序之感。

《七月》仿佛一扇大门,人们推开它可以迈入3000多年前的西周,穿越时光隧道感受文明的起源。当时人民的生活、社会、风俗,都被浓缩在朴实的语言中,有人说它是诗歌中的《清明上河图》,这个比喻恰如其分。

三、古代人民的生活

从《诗经》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已经开始养蚕取丝、织布做衣,不过这样的衣服显然抗不了严寒。于是到了十月后,冬季来临之前,古人就会到野外狩猎类似于狐狸这样的动物,用它们的皮毛制作御寒衣服。

中国自古以农业为主,农业生活和田间劳动是古人最重要的工作,人们举行春耕仪式、男人们砍芦苇,收葫芦,女人们则养蚕、织布、染布料,将狩猎来的野兽皮毛制成毛皮大衣,在家忙得团团转。

养蚕历史悠久

诗歌多次提到了“公子”这一称呼,这是从女性所处的爱情、家庭的角度来解读,“公子”可以理解为女子的爱人、丈夫,当然也有人认为“公子”是指当时统治者,女子指代奴隶阶级,这样的解读显得阶级意味较为浓厚。

我们常常认为古代生产力落后,今天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是通过阅读《诗经》非但不会有这种体会,反而会感觉古人同样注重生活情趣,他们语言的精练、文字的气度,意趣的丰富,丝毫不必我们差呢,有兴趣就来读一下吧。

参考资料:

《豳风·七月》中的时间结构与时间意识 出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6期 作者:王崇任

《诗·豳风·七月》现代解读 出处:《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 第6期 作者:栾为 郭明志 赵克

《诗经·豳风·七月》考论 出处:《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 2011年 第1期 作者:崔文恒

《豳风·东山》的家国情怀探微 出处:《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 第5期 作者:曾剑

《豳风·七月》的名物训释与历史文化底蕴的发掘 出处:《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 第1期 作者:黄新光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