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保护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周至县文物古迹有哪些 随州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保护

随州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保护

2024-07-17 16: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随州历史悠久,文化古老,据史籍记载和文物佐证“随于上古为列山氏”是炎帝神农诞生地,大舜耕耨之乡;商至春秋战国,随州地域有厉,随、唐三国,公元前569年,楚灭厉(赖),公元前506年灭唐;战国末灭随,公元前280年,楚献汉北随、唐诸地于秦,始为秦地。公元前221年秦并天下,设三十六郡,随为随县;晋为随郡;南北朝为随州;以后各朝为州,最多辖10县,北周大象二年(280年)杨坚袭父爵为随国公建随国领20郡;  此后为州为县不一。中华民国时期,随县先后是湖北省第五、第三行署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随为随县: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设市;现为湖北省省辖地级市。       随州由过去的消费城市发展成为以旅游业和机械;纺织、化工、轻工、建材、食品工业并存,各项基础设施配套较为齐全的新兴城市。       名城随州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保护       (—)、保护单位及保护类型       随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地上地下文物极为丰富,经文物部门普查,共详查文物点787处,其中古墓葬(群)135处、古遗址162处、古石刻304处、古建筑152处,近、现代革命遗址9处。经上级主管部门核查现已公布全市文物保护单位175处,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7处、市级165处,以上保护单位中古建筑19处、古石刻14处、古文化遗址62处、古墓葬(群)46处、革命纪念地遗址8处、其中分布在城区文保单位国家级1处、省级1处、市级8处。(详见文物古迹保护单位一览表)       随州不仅人文景观丰富,自然景观亦为奇特。经风景名胜资源普查,共详查风景名胜点9处,经上级部门审定,现已批准风景名胜区5处。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市级4处。       (二)、主要文物古迹及特色       随州文化古老,从夏商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建制历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在各种自然的、人丈的、政治的、经济的因素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历史文化特征与城市形态特色:       1、奇异独特的城市形态       (1)  一市三都连成一线。       随州幅员辽阔,在市域范围内,古有三个诸候国国都,即遗(曾)都、厉都,唐都,三都沿随枣走廊,从东偏南到西偏北,连成一线。据史籍记载和文物考证“三都”分别在现随州市城区、厉山镇镇区、唐县镇镇区及附近地区。如今三都已毁,但“三都”的地下埋藏着难以估量的珍贵文物和文化遗产,是极其宝贵的财富,这在当今一个城市中曾有三个古代国都,实为少见。       (2)  随州古城,形似琵琶。       随州现有古城,即汉东故国旧址,实属明清建筑遗存,至今仍保留完整的护城河及三段残存城墙,古城格局清晰可见,随州明清古城,设有内、外二城;即:青城、土城。城高三丈,周十里,设有十三个城门,青城有东门、西门、大南门、小南门和北门,各门有楼;土城有近圣门、龙会门、聚奎门、阳和门、汉东门、顺德门、玉波门、霖雨门。其中:汉东门建有一楼,高三层,曰:“汉东大郡”为历代名儒显宦,文人墨客登眺吟咏之所,城外设护城河二道,深丈余,建闸五处导水入城,注入大小通津河,使整个城区清水环绕,景色如画。在城市格局上,改我国古城“构图方正,轴线分明”的布局形式,  而是巧借城南随城山和派、浈二水,面山临河筑城,  运用上园下椭的对称布局形式,构成了我国少有的形似琵琶的古城布局特色。       2,古城环境,自然优美。       随州山川秀丽、景色宜人、山水相映、曲水回萦。城区东、西、南三面环山,连岗叠翠,激、浈二水穿城而过,潺潺流长,随州城区限定于三山二水河谷平地之间,清澈的河湖水面,繁华的古都新市,葱绿的诸山环抱,组成三层不同空间层次,形成了“三山合围、二水入城”的山水形胜自然环境特色。       3、文物古迹,类型较多。       数千年来,由于连绵不断的战乱和历代政权的更替,随州古城也在盛衰循环的发展中演进,众多的名胜古迹也随着历代兴衰的政局,不断地破坏、恢复和新增。但至今.在市内仍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1)  名人遗迹和故居       随州名人故居遗迹较多,较著名的有:炎帝神衣诞生地一—神农故里;楚昭王避难公宫——昭王城;隋文帝杨坚故居一—龙居山;欧阳修少时其母以获划地教其读书处——白云书院及李氏东园;唐李白学道处——仙城山、苦竹院及餐霞楼;宋太祖客随显圣故居——乌龙巷等,其影响深远的是炎帝神农故里。       炎帝神农是华夏民族人文始祖之一,他和黄帝轩辕氏一起被海内外炎黄子孙尊称为中华民族的祖先。早在五千多年前,由他开创了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农业“创耕耘、植五谷、尝百草、疗民疾、兴贸易、制历时”开创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先河,特别是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坚韧不拔、忘我献身的精神,延续至今,已成为随州人的民风民性,成为凝集海内外炎黄子孙“励精图治,振兴中华”的无形力量和象征。神农故里更成为不分国籍,不论信仰,所有华人广泛接触,友好交往的圣地。至今神农故里尚存神衣洞和明代碑刻。       (2)  地下文物       ①  古墓葬       随州地下文物丰富,是其主体特色之一,古墓葬则成为蓄存历代历史珍品的博物馆,在全市已发掘的古墓葬中,地处城西的擂鼓墩曾候乙墓当属之最。       擂鼓墩古墓葬保护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探明,春秋战国时期古墓葬近200多座,初认足春秋战国时期的侯王、显宦墓葬区。1978年在此发掘的曾侯乙墓距今2400多年,出土青铜、金、玉、漆木器等珍贵文物一万余件,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制作之精,保存之好,在同期墓葬发掘中是罕见的,特别是64件大型青铜编钟和编磬、鼓、瑟、琴、笙、箫、笛等乐器,更是类全量多,精美完好,尤其是举世无双的青铜编钟,埋藏地下二千多年,仍音色优美,音域宏广,古今乐曲都能演奏,被誉为“世界奇观中独一无二的珍宝”“古代世界的第八奇迹”是“精神世界的圣山”是“同埃及金字塔,西安兵马俑、万里长城和四川都江堰相媲美的古代文化、古代科学的代表作,是青铜器的王国”,而震惊全国、震惊了世界。更让人震惊的是,继一号墓发掘不久,1981年又在其附近100多米处的施工中,又发掘了擂鼓墩二号墓,再次出土了成套大型编钟,使擂鼓墩闻名遐迩,更给擂鼓墩披上了神秘色彩,更为神奇的是擂鼓墩还是一个较大的墓群,  目前已探明的还有九座大墓、100多座中、小墓,被中外有关专家誉为“地下博物馆”,而称著于世。          曾候乙古墓的发掘,不仅展示了2400多年前随(曾)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综合国力,同时为进一步研究我国的天文,军事、冶金铸造、文字、雕塑、绘画、工艺美术及地下建筑等具有重大价值。       ②  古遗址       据统计市域现已发掘古文化圾址65处。其中旧石器时代1处,  新石器时代1.7处,夏商时代1处,西东周时代30处,战国时代8处,汉代11处。其中:西花园、止皮垭二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较为典型。位于漂水东岸的渐河西花园新石器时代遗址,距市区9公里。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