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亚洲基于“师本”,宋亚洲点亮乡村教师成长的蝶变之旅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周育如老师年轻时候的相片 宋亚洲基于“师本”,宋亚洲点亮乡村教师成长的蝶变之旅

宋亚洲基于“师本”,宋亚洲点亮乡村教师成长的蝶变之旅

2023-05-07 11: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宋亚洲受多年来年轻教师进城潮的影响,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特点——30岁以下和45岁以上教师占教师比例达到70%以上。所以,每当有年轻教师加入,学校都会拿出“三板斧”——搭台子、压担子、扶梯子。教研活动让年轻教师参加,管理岗位让年轻教师参与,学校的本意是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这样的培养方式并没有收到实际效果。

不仅没有实际效果,甚至还有了反效果,造成了青年教师和老教师之间的对立。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局面,原因有四——

一是部分青年教师缺少同事认同感和职业认同感。在学校的层面,是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但是在一部分青年教师看来,这是中老年教师在撂挑子,是把自己做不好的工作扔给年轻教师。年龄差异造成的代沟,沟通缺少造成的隔阂,不仅造成了同事关系的紧张,还会造成学校工作的内耗。另一方面,部分青年教师未能认识到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只是把教书育人当成一份普通的工作,缺少了情怀支撑,自然也就不会有专业成长的内驱力。

二是部分青年教师不能正视自身短板。在“逢进必考”的大背景下,青年教师入职前期都“过五关斩六将”,通过笔试、面试、考察等各环节脱颖而出,自然也就让部分青年教师自视过高,把所有问题都归结别人身上——怪之前的老师没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怪家长不配合学校教育,怪学校开展的活动不如城里学校精彩,怪学校领导不会管理……有了这样的心态,失去了成长的主观能动性,自然也不会对自身专业成长上心。

三是部分学校没有完整的教师培养规划。摆在乡村学校管理者面前最大的难题是“缺人”,每年开学的时候,学校都要为分工发愁,对于很多学校来说,能把课分下去就已经是万幸了,根本没办法思考专业对口的问题。在这样的困境中,教师培养这件事,自然也就成了空中楼阁,除了造出一些迎检用的档案之外,很难拿出一些实际的举措——很多学校都实施了自己的“青蓝工程”,可是这所谓的工程,不过是写了一个方案,开了两次会,仅此而已。

四是部分学校的教师培养缺少有效的专业引领。前几年,青年骨干教师大量进城,乡村学校失去了引领者。很多学校的管理者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展了各种各样的研训活动,但是大多的研训活动,因为缺少了理论支撑,都只是泛泛而谈,虽然能够唤起大家的共鸣,却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实际办法。不是说大家没有思考,但是大部分校内的思考,都只是“萝卜炖萝卜”,也许能够找到病灶,却未必能开出“方子”,困惑始终存在,没办法从根子上解决问题。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振兴乡村教育、促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我们不仅要“招得来”教师,还需要青年教师“教得好”,最重要的是“留得住”,只有这样,乡村学校的学生才能享受更加公平更加有质量的基础教育。对学校来说,从初入职的新教师,到日渐成熟的骨干教师,再到进入职业倦怠期的老教师,如何让他们在职业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都能保持职业热情,拥有前行的力量?如何做到“留人”更“留心”,是每个教育管理者都必须用心思考的问题。

近些年来,我们听得最多的词语是“校本”和“生本”。校本是以学校为本,一切基于学校的现实基础;生本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方向。这样的教育,符合教育的终极目标。但是这些年来,我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内容,那就是我们的教育者本身——我们都知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可是我们却忘了这句话还有后半句“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才是教育最重要的生态。如果说,我们的教育教学要基于“校本”“生本”,那么我们的教师队伍建设就必须基于“师本”,只有充分考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我们的教师培养才能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