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中遇见上海滩歌后丨周璇百年诞辰纪念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周璇歌曲全集视频 歌声中遇见上海滩歌后丨周璇百年诞辰纪念

歌声中遇见上海滩歌后丨周璇百年诞辰纪念

2024-04-09 08: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周璇(1920年8月1日-1957年9月22日),出生于江苏常州,中国电影演员、歌手。

  1931年加入明月歌舞团,因演唱歌曲《民族之光》而受到关注。1932年发行个人首张唱片《特别快车》。1934年凭借歌曲《五月的花》成名;同年她在上海《大晚报》举办的“广播歌星竞选”中名列第二。

  1935年进入电影圈。1937年主演的剧情片《马路天使》成为其表演生涯的代表作,而她演唱的影片插曲《天涯歌女》《四季歌》亦在华人地区流行。1938年签约上海国华影业公司。1941年《上海日报》举办“电影皇后”评选,周璇在当选后婉拒了“电影皇后”的荣誉。

  1946年赴香港发展。1947年主演爱情片《长相思》,由她演唱的影片插曲《夜上海》成为华语歌坛的代表作品之一。1950年从香港返回上海。1951年因突发精神病而被送入医院治疗。1957年9月22日,在上海病逝。1995年获得中国电影世纪奖女演员奖。

  为纪念一代歌后周璇诞辰百年,【后浪剧场】特邀请老上海音乐爱好者Every撰文,【后浪剧场】的老朋友,表演课的老学员演播。在歌声里遇见周璇,了解她的人生故事,也了解这些歌曲背后的时代故事。

  点击图片即可收听节目

  以下文字为完整演播稿

  大明星:时代宠儿

  相信爱看年代剧的听众对这首歌一定不会陌生,因为这首歌仿佛就是曾经大上海纸醉金迷生活的声音还原,甚至有人称其为上海市的无冕市歌。

  歌中唱到的不夜之城、华灯初上、歌舞升平的市景,繁荣且喧闹,却还唱出了酒阑人散如梦初醒时的一丝空虚与迷惘。因为这首歌听起来极富海派精神且旋律朗朗上口,而且听上去没有明确的时间设置,所以一些影视剧编导有时会在孤岛时期的沦陷区环境背景下使用这首歌,然而实际上这是一个乌龙。

  孤岛时期,是指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入侵上海租界为止的这段时间。这段时间内的租界被英法等国势力控制,而租界外均是日军侵占的沦陷区,故称孤岛。

  《长相思》

  而《夜上海》这首歌实际上发表于1947年,是何兆璋导演的电影《长相思》中的一首歌。电影《长相思》讲述了抗战时期沦陷区人民艰难生活与抉择的故事,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这首歌适合沦陷时空叙事的原因。

  《夜上海》的演唱者周璇,是当时上海乐坛备受瞩目的女歌手,有着“金嗓子”的美誉,优雅的旗袍,迷人的盘发,电影与音乐双栖,她是当时的一代顶级女明星。

  《夜上海》由陈歌辛作曲,范烟桥作词,是非常气派的爵士乐大乐队(Big Band)乐曲,其和声与配器为爵士乐,由铜管与弦乐器组成,节奏的基本模式为四拍等重,偶尔还会带一点三连音。一开场由铜管乐器先声夺人奏响,一瞬间令人时空转移抵达热闹的舞厅现场。

  此时的周璇已经可以自如地使用带有鼻音的腹腔共鸣来演唱这首歌,音域更趋于沉稳,与刚出道时期的那种尖锐纤细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单簧管使节奏呈现出更丰富的摇摆感,与歌词中的歌舞升平互为映衬,呈现出强烈且浓郁的西洋曲风。

  下面这首歌曾经给香港著名导演王家卫带来了灵感,在他看来,“音乐,不啻是气氛营造的需要,也可以让人想起某个年代。”于是他拍了一部与这首歌同名的电影,因为这部电影的出现曾经引发了两岸四地的怀旧浪潮。让我们一同来欣赏一下这首歌:《花样的年华》。

  《花样的年华》同样是出自于《长相思》这部电影,歌曲旋律悠扬,呈现出一种慢狐步节奏感,歌中唱的是孤岛人民对于战前生活的追慕与重获自由的渴望。

  在当时的上海,狐步舞是一种非常风行的舞蹈,这种舞蹈起源于美国黑人舞蹈,二十世纪开始登上世界舞台,舞步平稳,动作流畅,上身动作多变,运用很多足跟旋转。狐步舞俗称慢四步,其实灵感来自于人类慢走,跟狐狸倒是没什么直接关系。

  早在二十世纪初海派作家穆时英曾经写过一篇短篇小说《上海的狐步舞》,1932年11月发表于《万象》杂志,这篇文章的时空感令人眼花缭乱,小说情节中体现了西方现代文明对上海摩登人群体在视听角度下的种种鲜明冲击。这篇小说被认为是新感觉派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因而这类狐步舞系列的时代曲代表着上海艺术家在积极与当时西方最新、最流行音乐文化潮流相接轨时所做出的时尚尝试,也是海派精神的绝佳诠释。

  妹妹脸:童年往事

  这首《天涯歌女》仿佛是周璇身世的一种隐喻,飘泊天涯,歌声婉转。关于周璇的身世有很多种传奇的说法,由被尼姑转送说,也有被舅父拐卖说,还有被父母遗弃说,但无论是哪种说法,都意味着她与家庭、父母之间存在着难以弥补的巨大裂痕。

  1941年,周璇曾应上海《万象》杂志之约,写作了一系列主题为“我的自述”的文章,她在文章中自述“我是一个凄零的女子。我不知道我的诞生之地,不知道我的父母,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姓氏。当我六岁的时候,我开始为周家的一个妇人所收养,她就是我的养母。六岁以前我是谁家的女孩子,我不知道,这已经成为永远不能知道的渺茫的事了!”

  这样的身世是非常让人同情的。周璇的养母是一位鸦片瘾者的二太太,以前曾唱过广东粤剧。

  周璇童年时家中经济条件并不好,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长期生活在“痛苦颠连”之中,不过,虽然家里条件并不尽如人意,养母还是省吃俭用,将她送到了宁波同乡会附设的小学读书。周璇一直读到初小毕业才被迫辍学。

  从读书时起,周璇就表现出了较好的音乐天赋,在学校里参加唱歌比赛成绩经常能拿第一名。在弄堂里,经常可以听到她悦耳的歌声。十三岁的时候,在邻居的介绍下,周璇进入由黎锦晖创办的明月社。

  一年后的1934年5月,在由上海《大晚报》和广播电台联合举办的“广播歌星”大赛中,年仅14岁的周璇中获得了亚军。在演唱《民族之光》这首歌时,因为看到周璇小小年纪但却能在表演中格外投入,将歌曲演唱得非常有感染力,团长黎锦晖就灵光一闪,受到这首歌中歌词“往前进、周旋于沙场之上”的启发,将她的名字由周小红改为周璇。一个时代曲音乐领域中极富影响力的名字就此出现。

  与前面那首《天涯歌女》一样,这首《四季歌》同样出自于明星公司1937年制作的电影《马路天使》,这部电影虽然不是周璇的大银幕处女作,但却无疑是她早期银幕生涯的重要作品,也是三十年代左翼电影的力作。

  左翼电影,一般是指1932年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前这五六年当中制作的电影。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入侵东三省、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日本攻击上海,这几起事件的发生对上海当地的民众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激发其民族意识与爱国意识。

  因此群众由原本爱好鸳鸯蝴蝶派之类的电影而要求拍摄爱国意识的电影。左翼电影注重社会意识的显现,具有鲜明的理性分析色彩。它多反映工人、农民所受的压迫、反映人们高涨的爱国主义热情,反映女性的苦难与觉醒历程。周璇在建国后曾经说过:“除了《马路天使》,再没演出过其他满意的电影”。

  《四季歌》与《天涯歌女》都是一板三眼的“慢三眼”。根据这两首歌的作者,著名音乐家贺绿汀的回忆,两首歌最初由本片的导演袁牧之选定,然后由他重新编曲,而改编旋律的来源则是苏州当地的民歌《哭七七》与《知心客》。

  几十年以后,曾经有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结合当时流行的华丽修饰音来演唱这些歌,结果遭到了老院长贺绿汀的严肃批评,因为在贺老看来,“他的曲子压根就不是这么写的”,“贺老说,这个歌表现的是十五六岁的卖花姑娘对生活沧桑的感受,你这么唱,就给她穿上了华丽的衣裳,涂上了口红。”

  《马路天使》

  周璇在《马路天使》中的这几首歌都是用嗓纯朴、不加修饰地用小嗓子直接唱,因而当时有人称她的标志性唱法为“小妹妹腔”,她的歌声与银幕形象保持着强烈的对应感。

  周璇还曾经演唱过一首叫《新对花》的歌,这首歌发表于1938年,改编自东北民歌,是民歌小曲类的代表性作品,这首歌听起来朴实大方,曲调通俗,旋律先高后低。

  无论是作为衬字出现的“嘚儿”还是后面作为虚字出现的“七八隆冬强蹦强,德合隆”,都是民歌中为了使乐句显得饱满而常用的设计方式,这些设定使这首《新对花》充满了民歌感。

  总地来说,在周璇的早期音乐活动中,演唱了很多具有民歌元素的作品,这一方面得益于左翼文化的强势影响,另一方面源自于孤岛时期民族文化与民族审美的巨大需求,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下面,让我们一同来欣赏这首《新对花》。

  观众缘:孤岛走红

  据有关资料统计,当时百代公司签约的二百余名歌手一共录制过约1850首歌,而其中周璇的录音数量是最多的,一人就录了150首,占比达8.1%。当时周璇在与百代公司的唱片合同中可以抽成6%,比很多时代曲重磅歌后的收益都要高一些。

  起初周璇还是明月社里初来乍到的小妹妹,而随着她音乐事业与电影事业的不断推进,到了孤岛时期,大批进步影人奔赴后方令上海电影业出现了很大的人才空缺,周璇则恰好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种空缺,她的事业也随之攀上了一个新的高峰,成为当时大银幕上炙手可热的大明星,唱而优则演,演而优则唱,成为当时的行业顶流。

  这首《何日君再来》是当时风靡一时的歌曲,也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备受争议的“禁歌”与“黄色歌曲”。这首歌起初是刘雪庵为上海音专同学毕业联欢会创作的一首探戈舞曲,一开始并没有歌词。

  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名为《怎样鉴别黄色歌曲》的60页小册子,10篇文章中就有不同作者的2篇文章明确针对《何日君再来》而写。

  1937年2月,上海中国化学工业社的创办人,被业界称为化工大王、国货大王的方液仙,为宣传自己国产的“三星牌”日化系列产品而资助艺华影业公司拍摄了一部名为《三星伴月》的电影,三星牙膏、三星花露水、三星蚊香等等三星旗下产品因为这部电影而红极一时。

  《三星伴月》电影由周璇与马陋芬担纲主演,讲述一段关于实业救国、开办化工厂的实业家与一名歌女相爱的故事。

  上海百代唱片公司 周璇《何日君再来》

  电影情节并不复杂,然而伴随着《何日君再来》这首歌的流行,关于这首歌的争议也随之滚滚而来,争议的核心就在于这个“君”指的究竟是谁,国民党政府认为这首歌是汉奸歌曲,日本人方面觉得这是中国人的隐性爱国歌曲,新中国认为它是这首歌作者的反革命力证。

  随着这首歌的流行,一名叫长田恒雄的日本人为这首歌做了日语版的词,由日本当时的著名歌手渡边滨子演唱,有趣的是这首歌在日本也被当局禁止发行,理由是“这种外国的靡靡之音会使军纪松懈”。

  邓丽君演唱日语版

  这首日语版的《何日君再来》后来又从日本传回了中国,在一些沦陷区流传起来,其中第一句歌词“忘れられない”,(wa su)被沦陷区一些百姓解读为“瓦斯来了拉哪里”,许是国难苦涩中一点压抑许久的戏谑。

  这首歌相信可能有不少听众都比较熟悉,因为这首歌歌词优雅华美,意向喜乐,旋律古典婉转,除了有很多歌手翻唱过之外,也经常入选中秋晚会的节目。

  事实上这首歌出自于电影《西厢记》,1940年由国华公司出品,周璇、白云、慕容婉儿主演,根据元代著名剧作家王实甫同名杂剧改编。这部电影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轰动,在孤岛特殊的文化环境下,古典故事配合优美的电影音乐成为当时电影界的票房灵药。

  这首《月圆花好》与即将听到的《拷红》都是著名词人范烟桥的作品,范烟桥出身于书香门第,多才多艺且著作等身,除了写作过很多小说、电影、诗、小品文、猜谜、弹词之外,还善于书画、工行草、写扇册、绘画等等,是当时在上海相当有名气的才子型文人。

  范烟桥的词作常常融汇文学的传统性与现代性,读起来富有文采, 也保存了通俗的气质,在更大程度上扩大了受众范围,真正使文人阶层与市民阶层可以实现雅俗共赏。下面,让我们来共同欣赏这首经典的时代曲《拷红》。

  歌女声:沪港延伸

  伴随着抗战胜利,中国的文化市场出现了新局面,娱乐业生产与消费版图迅速迁延,上海与香港两地加速对接。对于很多时代曲的作者与演唱者而言,香港已经成功纳入了他们的视野。战争与社会动荡让很多文化名人选择避走香港,从而也带动了香港当地国语流行文化作品的创作,周璇也在这样的行业浪潮中来到了香港,开启了她演艺事业的新高峰。

  《清宫秘史》

  1946年四月,应香港大中华影业公司的盛情邀请,周璇奔赴香港拍摄了电影《长相思》,这部电影是她战后复出的第一部电影作品,在接下来的三年多时间里,周璇辗转沪港两地,拍了《七相思》《各有千秋》《莫负青春》《歌女之歌》《花外流莺》《清宫秘史》《彩虹曲》《花街》等电影,每一部都是演而优则唱。

  下面就让我们来听一首《爱神的箭》,出自电影《歌女之歌》中。这部《歌女之歌》也是名副其实的歌唱大片,片中有六首原创音乐,而电影的总时长不过91分钟,歌曲在其中的分量可见一斑。

  《爱神的箭》这首歌旋律非常爵士化,而且节奏充满摇摆感。然而这首听起来非常西洋化的歌,前半部分却是以五声音阶角调式谱写出来的,隐藏着丰富的中国传统音乐气质。

  这一时期也是周璇唱功突飞猛进的一个关键时期,最初周璇被认为只能低声慢唱,然而经过相当一段时间对西洋音乐的勤学苦练,此时的周璇通过科学发声方法已经实现了高音区的较大突破,她的最高音已经可以唱到High C了 。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同欣赏这首出自于电影《彩虹曲》的《青春之歌》,一同来感受周璇音乐作品中的高音风采。

  周璇唱片的销量在当时是非常惊人的。援引自1947年《青青电影》杂志上的报道,周璇在此时的版权收入一年已经差不多能拿到两千万,这在当时无疑是令同行羡慕的数字。

  因此很多制片人都看中了这一商机,安排周璇在参演的电影中加入多首电影插曲。这种设计给歌曲表演环节留下了更多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对电影艺术规律的遵循。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周璇拍摄的电影大多数是围绕着周璇这一女明星而展开的故事情节编排。剧情往往并不复杂。

  在这些电影中常常会设计一些有夜总会、舞台这样的固定型音乐表演环境,有时候甚至安排周璇扮演的角色想唱就唱,从对话中直接切入歌唱部分。不过这种设计跟后来流行的音乐剧也不尽相同,因为在电影中一直在唱歌的也只有周璇扮演的角色,所以看上去还是会有些突兀。

  这些电影中周璇的个人化标签非常强,其电影艺术价值可能还不如音乐艺术价值。下面即将听到的这首《歌虚荣》,出自1950年长城公司制作的电影《花街》。

  《花街》

  这部电影本来讲述的是城市底层艺人家庭在沦陷区的屈辱环境下中发生的一系列人间悲欢离合的故事,然而在演唱这首《歌虚荣》时,演员却被置于屋顶,歌曲中的情感表达与主线故事存在着一定的疏离感。

  换言之,即使没有这首歌也丝毫不影响整个故事的完整性,这种嵌入的歌唱纪录式拍法在当时的周璇电影中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机会大家可以结合影像效果来切身感受一下这种特殊电影商业模式下的电影音乐亚类型。

  长相思:暮年与感情

  刚刚听到的这首《五月的风》,发行于1941年,当时黎锦光借鉴了上海流行的伦巴舞曲的节奏,创作了这一首富有民歌味的歌曲。在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的记忆中:“当时的上海滩,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人人嘴里哼唱的都是周璇的歌。那首《五月的风》传遍了黄浦江畔……”

  在很多人的眼中,周璇一直是一个比较亲和的人,曾经有粉丝在路上撞见她跟另一位著名的时代曲歌手李香兰走在一起,兴奋地跑过去向她们要签名,然后周璇微笑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李香兰则轻轻地把粉丝推开了,结果那个迷妹对李香兰瞬间脱粉,对周璇则好感度倍增。

  在当时上海电影圈知名的小开柳和纲的眼中,周璇在生活中也比较低调,他甚至曾见过周璇“不擦粉,不涂口红,衣服穿得整齐,梳梳头发就出门去了”的场景。

  在著名音乐人陈歌辛的眼中,周璇“很聪明,心肠也好。她的音色甜润自然,有江南水乡的韵味,又有天真烂漫的情趣……”。周璇本人非常喜欢猫,也曾经养过猫。然而,与事业上的一帆风顺相比,周璇的生活经历还是有些坎坷,特别是在她成名之后感情生活与精神状态,对她造成了漫长的困扰。

  这首充满上海弄堂世俗俚趣的歌曲,作者名叫严华,是周璇的第一任丈夫。严华被誉为“桃花太子”,是二三十年代中国流行歌坛上的知名男歌手,也是周璇的启蒙老师。

  他除了教周璇一些音乐上的知识外,还教周璇国语,日常也对这个比他小七八岁的妹妹非常关心,两人1938年结婚,1941年离婚,他们的婚姻与感情波澜在当时的报章杂志中备受各界广泛关注。

  离婚的原因,有很多种说法,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双方经济上的差距越来越大,随之在生活上的分歧也越来越多,最后不得不遗憾分手。周璇在离婚后的感情生活也一直被当时媒体所关注,不过当事人对此大多语焉不详,而与之伴随的则是她的精神状况正每况愈下。

  早在1943年左右,周璇就已经在电影《渔家女》的片场出现过神经衰弱的症状,据当时片场的同事回忆“周璇在拍摄这部片时已经明显地流露疯狂的迹象,比如看见夫妻恩爱就被激怒,拍摄长镜头时也经常忘记台词和动作。”

  她自己在媒体的采访中也曾透露,“我患有神经衰弱症,最近眼睛总没有神……”。1951年,在拍摄电影《和平鸽》的片场,周璇意外出现精神崩溃,从此陷入精神疾病的深渊。在精神状态不稳定时,周璇曾经在枕流公寓里放火,曾经试图把儿子从窗户扔出去。

  《和平鸽》

  她的这些举动无疑牵动着沪港两地那些关心她的朋友们。在之后的几年中,周璇曾在上海虹桥疗养院,第一医学院,上海精神病疗养院等处接受治疗。经过几年的治疗,周璇的病在1957年曾经出现过一定的好转,当时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还曾拍摄过新闻记录短片《访周璇》,留下周璇人生暮年的珍贵影像。

  当出现康复的迹象后,周璇甚至考虑过复出,然而最终不幸于当年九月病逝于华山医院,死因诊断为“中暑性脑炎”。一代金嗓子的灿烂人生就这样戛然而止,留给人间的除了绕梁的美妙歌声之外,还有那令人难忘的永远的微笑……

  最后,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永远的微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